什么是缺乏竞争优势,和竞争难度大的意思是一样吗
缺乏竞争优势和竞争难度大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指缺少与其他竞争者之间显著优势的情况,而后者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里,需要承受较大竞争压力的情况。
净利差和存贷比
1.净利差,它是指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之差,通常情况下是衡量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标准。2.银行存贷比是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因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就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
净利差和净息差的区别是什么
净利差和净息差的区别是什么?
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净息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净利差指的是按财务术语上的净利差:是指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之差。
正常来说,净利差指的是银行资金来源成本和运用收益之间的差额,其衡量的则是银行运用付息负债生成生息资产,从而获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
而净息差反映的则是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也就是银行的生息资产赚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一般而言,净息差越高,反映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越高。
对于银行来说净息差高好还是低好?
理论上,对银行来说,当然是净息差越高越好,因为在同等的规模下,净息差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比如同样是1000亿贷款规模,净息差3%的银行只有30亿元的净利息收入,而5%净息差的银行则会有50亿元的净利息收入,如果其它成本因素不变,相当于多赚取20亿的利润。
但是现实中,净息差也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一般来说利率越高的贷款发生不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后通过计提拨备、核销等方式反过来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所以,一般的银行也不会追求净息差越高越好,而是保持在一个合理而适度的范围之内。
国内加息对银行利差有什么影响?
一般对整个银行业来说,在加息周期中,银行的利差是扩大的,这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是不变的或者提升幅度非常低,而在上市银行中这一指标的占比却达到了50%左右,所以其作为负债段产生的利息支出,在升息周期时上升较小,从而也就拉大了利差。此外,对于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如果在加息时,其如若能保证存款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其负债端的优势也将更为明显。当然,影响银行的利差的因素也是多个方面的因素,诸如货币供应量,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存款意愿等待,所以我们也需要综合评估,并不能单纯仅以一个因素来做预判。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主要在那几个方面?急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规划中国经济发展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面临西方主要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也是中国加入全球化之后遇到的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传导到中国,使中国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当然,现在中国的问题,不能都归于外部影响。国内本来就有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也需要调整,增长速度也会下降;世界经济危机中出口下降,更加剧了生产过剩,这对中国经济构成双重制约。
危机以来,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有突出表现,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外交》杂志2009年年初有一篇文章,题目是《2008大崩溃——西方地缘政治的挫折》。文章说:“在今后的一年里,没有哪个国家会从这次金融危机当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但少数几个国家——尤其是中国——将获得更为强势的全球地位”。“尽管中国也受到危机的破坏,但相对于西方而言,该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反而有所加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将因此而扩大,北京将具备承担政治和经济任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能力”。2009年9月15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危机让中国富裕》的文章说:“和一年前相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腰杆更直了”。这次危机,确实是中国增强实力和扩大影响,走向世界强国过程中一次难得的机遇。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要从长时期观察,再过5年或者10年,回过头来看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会更清楚地看出它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当然我们非常清楚,中国现在是、未来比较长的时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还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赞扬之声不绝于耳的今天,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世界经济处在大变化之中。除了前面所说的金融体系的变革外,后危机时期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都是我们在谋划当前经济发展,制定“十二五”规划乃至长远规划要注意的。例如:
第一,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中,美国的过度消费倾向会有所扭转。和危机前的2007年相比,现在美国的储蓄率已经由危机前的-1.7%上升到7%,有可能达到10%;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由8%降到3%。这对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和贸易格局都有长期的和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萎缩的条件下,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也会更注重其国内市场,我国外部需求不足将不是很短期的问题。事实上,我国前几年出口贸易那样的高速增长,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以减少外需不足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很大。2009年出口是负增长,8%以上的增长率全是靠扩大内需实现的。
第二,全球虚拟经济远超过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泡沫破灭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相对弱化的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调。虽现在我国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已转移出去的低端产品不大可能在国内恢复生产,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产品出口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使我国在国际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有相当多是针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我们必须学会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护主义会造成商品总成本的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全球化不会根本逆转,因为全球化带来总成本的节约。
第四,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正积极增加投资,力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和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根本大计。
第五,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将受到更大重视,我国发展的制约增加。所谓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的更有效利用,以及新能源开发的问题。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下降的,但由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对应之策,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节能减排方面做更大的努力;在国际斗争中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在谈判中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必须作最大的努力,但不能作超过发展阶段和能力的承诺。
我国已经加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国内发展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规划。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作跟踪研究。(本文发表于2010年4月27日)
(王梦奎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关于存贷款净利差缺乏竞争优势和银行净利差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