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八万五” 是怎么回事?
香港的“八万五”指的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是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
1997年,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每年香港要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这项计划被称为“八万五”,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政府的一片热心并没有变成现实。
2002年,香港政府宣布无限期搁置兴建新的居屋;“八万五”计划中止。
亚洲金融危机使香港楼价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业在5年多的时间内贬值70%,很多中产阶级成为负资产,香港楼市经济一片萧条,直到2003年SARS爆发过后才逐渐复苏。
扩展资料
香港的面积单位和内地不一样,所谓的千尺豪宅,差不多就是91㎡左右的公寓楼。
香港政府统计处2017年首次披露居所楼面面积统计数据,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161呎(约合14.96平方米),约20.4万家庭住户(8%)居住面积少于215呎(约合19.97平方米)。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近日也多次公开表示,填海才是解决香港土地供应短缺的根本方法。
2018年7月12日,她在立法会出席答问会时坦言:“解决土地问题,社会要有广泛共识。长远来说,在维港(维多利亚港)以外填海是无可避免。
参考资料: 人民网-港府推“置安心”房屋计划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从“八万五”到十万公屋 港府全城觅地动真格
新加坡的组屋可以抵押贷款吗
新加坡的组屋是可以可以抵押贷款的,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大部分新加坡购买租屋的人都会贷款。
论述香港房产政策与新加坡房产政策的异同之处,最好详细一点
一、相似点
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相似,房地产业起点状况相同;
土地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相似;
政府在解决住宅紧缺问题上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对房地产的需求都经历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房地产开发都经历了从政府为主到公私兼有再到私人企业为主的发展过程;
都经历了房地产集中过程,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房产开发公司在这个过程中
规模迅速扩大,最后占据了相当市场份额;
内部市场有限,因此主要房地产企业都开始在国外寻求市场,以分散业务风险,增加业务增长点。
二、不同点
香港经历的房地产周期经历了比较大的起伏,而新加坡起伏较小;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强制性与灵活性兼备,对香港及内地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新加坡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为导向的倾向很强,因此房地产公司大多有国有股份,比如:如建屋发展局下属全资子公司盛邦新业(GDB Corp)、房屋与城市开发公司(HUDC)等所开发房产就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香港高度市场化特征使其大的地产公司基本上都是公众公司。
具体对比如下:
1、香港的经济政策:采取"尽量扶助、减少干预"政策,政府不对经济作任何强制性规划,经济高度自由化(美国传统基金会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连续10年位列榜首)。
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经济发展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2、香港的土地所有制度:沿袭英国土地制度,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政府出让的只是土地若干年限的使用权(租期一般为75 年,期满后可续租,但需补交地价),而土地或其地上建筑物的转让也只是其使用期限的转让,这一点与我国土地制度类似。
新加坡土地制度:新加坡公共部门持有全国80%的土地。负责修建政府组屋的建屋发展局可以无偿得到政府划拨的土地,但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必须通过土地批租来有偿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政府对组屋的开发成本进行严格控制,通过优化使用土地、节约设计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等手段来降低成本。
3、香港的土地管理、批租、交易、回收制度:香港土地法律体系健全,包括《房地产法》、《收回官地条例》、《土地征用法令》、《地契条款》、《拍卖地产条例》等。政府只是依据这些法例进行管理。香港土地批租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用地要求在《批地条款》中有详细说明。批租的形式主要有公开拍卖、公开招标、私人协议和临时租约四种,前两种是主要形式。不论何种形式取得土地,获得土地者都需与政府订立《土地契约》。
香港政府在土地回收上的政策是:公平合理地赔偿,使受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不但可收回土地损失,也可收回商业损失。如果当事人仍有异议,可将争议提交土地审裁处。
新加坡的土地征用、交易制度:根据《土地征用法》规定,凡为公共目的所需的土地,政府都可强制性征用。为了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法》赋予的权力,政府详细规定了征地程序、操作流程和土地补偿标准。土地交易则采用拍卖、招标、有价划拔和临时出租等方式,将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出售给使用者。出让后的土地可以自由转让、买卖和租赁,但年限不变。使用期满后,政府无偿收回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若要继续使用,须经政府批准,再获得一个规定年限的使用期,但须按当时的市价重估地价第二次买地。
4、香港房地产业税收制度:直接或间接土地收入是港府重要而稳定的财政来源,拍卖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一般占15%左右,有的财政年高达37%。具体税种与税率有:
对不动产交易征收的印花税(税率为0.75%-2.75%);
对物业所有人征收的物业税(按出租物业所得收入扣除20%后的余额征收,税率为15%);
对物业使用人征收的差饷费(一般按租金的一定比率征收);
遗产税(遗产税税率为6%-18%),其中价值200 万港元以下的遗产免征遗产利得税;
在香港经营地产行业专业或兼业而获得盈利的个人或公司均须缴纳利得税又称溢利税),税率为16.5%。
新加坡房地产业税收政策——主要有四项:
不动产税:税率23%,其计价的认定是以不动产每年所能获得的租金总收入计算。空置土地按估计成本的5%计,旅馆客房按年总收入的15%计,旅馆餐饮按年总收入的5%计。
印花税和律师费:不动产转让差价9万元以下为1%,9—15万元为2%,超过15万元为3%。律师费的收取按律师费用条例,收费根据不动产的价值视不同种类,分别为0.15%—0.20%,标的价值在2000万元及以上者,可协商确定。
开发收益费:变更使用分区、增加密集率或规划比率等而使土地增值时,须缴纳增值部分50%的开发收益费。
遗产税:税率按遗留不动产市价估定。不足50万元免税,1000万元(扣除一切许可费用)以内5%,以上部分为10%,许可费上限为300万元。
5、 香港房地产业金融政策:
对房地产企业来讲,融资渠道畅通,既可从银行获得支持,也能以较低的成本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
对购房者来说,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支持银行或财务机构发放购房抵押贷款。首付l0%,其余90%由银行或财务机构一次用现金支付,把房契交给银行或财务机构作抵押,并定期地将本息分期偿还发放贷款单位。按香港惯例此种贷款按最优惠利率1.5厘左右,每三个月调整一次利率,还款期最长15年。
此外,政府公共资金的支持也是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20世纪70、80年代,房屋委员会建造的公屋资金有60%左右来自港府发展贷款基金。
新加坡房地产业金融政策:
住房资金来源构成:中央公积金局和邮政储蓄银行占80%,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开发银行、契约基金等机构占20%。
房地产金融基本由政府控制,中央公积金局直接行使住房金融职能,邮政储蓄银行则为住房发展局以投资政府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这两家政府机构成为解决住房资金问题的重要组织。
金融机构能够密切配合政府房地产发展计划,提供种种必要的金融服务,其经济效益已远远超过住房金融范围。不但促进了住房问题的尽快解决,还推动宏观经济形成了“高积累—高投资—高效益—高增长”的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住房资金良性循环的契机在于作为福利基金的中央公积金采取金融经营方式,资金运用有借有还(加利息),财政给予少量补贴或资助,把社会福利基金重点用于发展住房,使它具有发展基金的性质。
6、香港的住房福利政策:
从70年代开始,香港实行住房福利政策,大量投资建设公共住房,政府每年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
(1)十年建屋计划(始于1972年):建设可供150万人居住的公共房屋,使公共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10年中,每年的建房速度在3万单位以上,共建成40多个不同规格的居住小区;
10年建屋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促进了公共房屋的建设速度,到1977年进住"廉租屋"的居民达到200万人。
(2)居者有其屋计划(1977-1985):使中下收入的家庭能以合理价格购房自居;
建成"居屋"屋村46个,共有6.6万套,住进23万人;
"居屋"楼宇质量较好,设施齐全,建筑面积一般为50~60平方米,各项服务周到。屋村的管理和服务都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只维持基本费用开支,不盈利。
"居屋"楼宇的售价不计地价,比私人开发楼宇售价低25%左右;
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者才允许购买"居屋":
a 家庭成员不少于两名;
b 家庭总收入每月8500港元以下;
c 申请人最少有一名家庭成员为香港永久居民;
d 家庭成员不能拥有任何战后楼宇和不受管制或业主自住的战前住宅楼宇。
购买到"居屋"者应让出其原来由政府补贴的廉租屋,重新由政府配置给更需要的家庭。原来租住私人楼宇的,则通过该计划有了自己的住所。
(3)"八万五"计划(1997-1999):从1997年开始,每年建造八万五千套公共居屋,以供中低收入者居住。该计划的制定,对"居者有其屋"政策做出了贡献,有效平拟了当时过高的房价;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房价在1999年前后暴跌,最后被迫宣布取消该计划。
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
其中,类似于中国经济适用房的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也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
政府组屋建成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以国民的收入水平为依据,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合理分配。
符合政府配房条件的住户一律排队等候政府分配住房,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廉价租房待遇,中等收入者可以享受廉价购房待遇。组屋按地段与面积不同,每套的价格从15万新加坡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到25万新元不等。符合条件者,可以向建屋发展局申请优惠按揭贷款,而设立于1955年的中央公积金则是新加坡人购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购买组屋时,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购房的首付款,也可以用于支付“月供”。此外,政府还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大量的住房补贴,从而使组屋价格保持在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新加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监控,以防止房价剧烈波动。
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主要包括“五年建屋计划”和“居者有其屋政策”,其特点为:
设立专门机构,确立政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供给的主体地位;
公营房屋实行优惠的土地和金融政策;
按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确定住房类别和价格政策;
实行公积金制度,保证建屋安民计划的实施。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局管理的公积金数额约600亿新元,是新加坡的“最大财东”,每年公积金的运营都创造数亿元利润,但公积金局雇员实行的是类似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其工资收入不和公积金运营的经济效益挂钩,公积金局的每笔支出都要按规定计划执行,避免了公积金局为追求利润偏离为会员服务的宗旨,保证了公积金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廉洁。
新加坡实行的公积金制度使得国家“建得起”住房,家庭“买得起”住房,从而新加坡在短时间内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香港房地产的历年走势
香港高房价的主因为--政府的高地价政策。
而香港高地价政策的起因是一连串特殊环境下的历史的结果,这一切需由英国1841年占领香港说起。
开埠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後,英国要了香港为其殖民地,而当时英国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维多利亚港,英国人当时正在建立一条全球的贸易路线,来运输他们搜掠原材料与他们生产的产品,他们需要不向他们征税的自由贸易港,而维多利亚港的天然优势-水深,港阔,避风,正正是英国人的需求。
而正因为英国人将香港设为了自由贸易港,港英政府无法从贸易中征税,但建设香港又需要资金,但香港却土地贫瘠缺乏自然资源,而英国政府又不愿运过钱来,那么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拥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开始了土地在香港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刻开始,根据《英皇制诰》,所有土地马上皆属英国皇室所有,称为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谓的土地拍卖并不是真的将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权Leasehold,可以称之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极长,为999年,而後期缩短至99年,而现时批地年期大多为50年。)
英国人行事雷厉风行,1841年6月7日便公报公开批地并于同月14日由海军上将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门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于土地全部属于英国皇室,政府作为一个垄断的供应者,维护自己利益的最佳办法,就是慢慢卖,一点一点地卖,来提高价格。由此,限量卖地必然成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为,而这就是高地价政策的开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纪,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中国的战乱与动汤,内地大批人口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胀,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万,激增至1949年的186万,到1959年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居住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港英政府于1950年成立香港模范屋宇会,由政府拨地,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兴建之屋苑有模范邨,而1954年开始大量兴建徙置区。而後来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本来港英政府作为殖民地政府是不愿意花这么多钱去搞公共房屋,但后来却越搞越大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看作是出于人道与社会安定,而另一方面,却可视为了英国人的更多利益。
当时,香港除了贸易外,轻工业渐渐崛起,而大量从内地来港的贫穷移民便成为了工厂工人,徙置区可以视作等同于工人宿舍,降低工厂的成本,更有助于香港的出口,其实就是一种补贴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于私人房屋的价格,即有助于政府的高地价政策。50年代随人口的激增,大量资本拥入地产业,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热潮。
在高地价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税率来维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同时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务,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中产可经投资物业而享受到财富增加的好处,这渐渐便加强了整个香港社会对高地价政策的依赖。
而聪明的中国人更强加了地产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1955年爱国商人霍英东投资兴建当时香港最高的大厦--蟾宫大厦。
在兴建的过程中,霍英东开创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卖楼花"等的售楼方式,为香港地产业发展带来革命,加速了整个香港地产市场的繁荣。从此地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产狂潮年代,香港的华资巨头,现时的香港四大地产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华人首富李嘉诚,他在1958年转型投资地产,1971年成立长江实业,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计划"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间,为180万香港基层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租屋计划),解决二百多万基层市民的住房问题。
由此可见当时的高楼价已是严重社会问题。
《中英联合声明》
而把香港楼价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关香港前途问题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 声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其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奉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维持“五十年不变”。
而其中有条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英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其中列明英方于过渡期内(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卖出50公顷土地,如多于此数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当局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制定有关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约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关契约的承租人须缴付地价和名义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该日以后则须每年缴纳租金,款额相当于有关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满的契约,亦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续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契约则除外
《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令港英政府得到了哄抬地价的借口。直接令高地价更高,使楼价如同坐了火箭一样升天。
十多年内,香港地价上升了二十倍,过高的地价,使只有少数的拥有庞大资本的地产商才能参与土地市场,结果做成寡头垄断,造成政府与地价巨头与数百万私楼拥有者这共同利益体,而这造成了回归后继续高地价的必需性。
而另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价,房屋是香港工商业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过房屋抵押向各银行借钱,流动周转,高房价令房屋成为香港银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时又强化了高地价。
而为什么当年《中英联合声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时谋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于当地扶植亲殖势力,作为其撤退后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则是把当地的经济精英的利益与其利益相捆绑,使其与已撤退的殖民者一荣皆荣,一损俱损。
限制土地供应,实行高地价政策,对于早已控制了港岛传统黄金地段的英国公司来说,利益明显不过。然而,几百年殖民史积累经验,英人玩政治早已炉火纯青,深知要巩固其利益,必须让回归后的政经精英在高地价政策中分一杯羹。一九八四年中英谈判结束,中国将在一九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已成定局,九七之后,以华人为主的政经精英将取代英人治理香港。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后可以维持,令这些精英的利益与其一致,是整个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经济顶尖精英阶级,基本上都是从制造业、金融或者贸易等产业赚取了初始资本之后,通过地产发展项目而赚取了巨额资本,再由此投资其他行业。由于地产发展和投资物业收租仍然是香港经济顶尖精英阶级的核心利益,延续高地价政策就拥有了牢固的利益结构支撑,同时也就保障了英资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归后
回归前之高地价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对香港人的剥削,而回归之後,中国人为什麼还要剥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华便推出了"八万五"--"八万五建屋计划"。 八万五建屋计划,简称八万五,是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度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董建华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风暴与03沙士,香港地产市道受到重创,大量业主变成负资产,中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变成负资产,整个社会的经济便无法维持,所以原本为解决目标的高地价政策成为了唯一的救星。
为了稳定楼市高价特区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实就是加强版的高地价政策。
如孙九招 1.取消拍卖土地,暂停勾地一年 2.暂停两铁(地铁及九铁)房屋项目投标一年 3.未来公屋兴建由需求主导,平均轮候时间不逾三年 4.即时结束居屋计划 5.为低收入家庭及公屋居民提供新免息贷款计划 6.即时结束混合发展、私人参建居屋及房协资助自置居所计划 7.终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计划 8.检讨《业主与租客(综合)条例》,放宽业主收楼权 9.取消内部认购限制,取消限购一个单位及两个车位限制。此一系列政策导致了今时今日香港惊人的高房价。
还有如在2010之前,政府容许窗台从大厦多延伸出500 mm,而这部份是不需要计算入建筑面积,但却可计算入销售面积之内,因此地产商当然要用尽此类免费得来的额外销售面积。所以香港的比较新的私楼到处都是特大的窗台
而近10年香港另一个新楼特色就是开放式厨房,因为根据屋宇署与其它部门制作的联合作业备考,每一个单位只可以有一个环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这些环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纳入建筑面积之内,但是却属于销售面积的部份。
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来卖地 申请售卖土地表,俗称“勾地表”,是香港特区政府现行拍卖政府土地的一个途径,此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年)推出,在当时,它与另一传统的拍卖官地机制─ ─“常规卖地”同时施行。简单的说“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对该土地感兴趣的单位向政府表明购买意向,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总署定期列出公开的土地储备表《供申请售卖土地一览表》,即是俗称“勾地表”。有意买地的公众人土,包括地产发展商,可向地政总署提出申请“勾地”,并报出底价。政府收到申请,如果有关提价合乎政府估计的市场价格之十成(注:现行香港勾地,官订市价的八成也可以),就会将该地块按规定“勾出”,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其招标拍卖,公众拍卖会上价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须参与该次竞价,但其报价不得低於它申请时的底价。若果拍卖时“不到价”,即是不达到官订拍卖当时秘密底价,地政总署有权收回,并留作下次再拍卖,直至等于或高于政府预期的价格为止。如果拍卖时无人提出等同或高于勾地者申请时的提价,政府有权没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该按金是保证拍卖价不会低于勾地者原先的提价。
在卖地过程中,政府不会提供任何优惠予勾地申请者,如申请者最终不能买得土地,发还按金时也不会给予利息。
而有观点认为勾地是近年高楼价的另一原因 有人认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应数量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降低了对市场的干扰,也确保了土地以合理价格卖出。不过也有人认为现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问题,政府在实施时往往只许地价升,不许跌,扭曲了市场的正常价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开勾地表内各幅土地的底价,人为制造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难度,导致拍卖稀少,变相进一步收紧土地供应
总结
高地价政策本来是英国人对香港的剥削,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香港的经济形成了对高地价政策的依赖,令其成为必需品,而任何对高地价政策的干预都必对香港的经济与竞争力的打击。
【互助】的意思是什么?【互助】是什么意思?
【互助】的意思是什么?【互助】是什么意思?
【互助】的意思是:互助hù zhù互相帮助。 ●巴金《灭亡》第九章:「她相信人应该彼此相爱,互助地、和平地生活着。」★「互助」在《汉语大词典》第490页 第1卷 490★「互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50页★「互助」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互助」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互助hù zhù互相帮助。 ▶ 巴金《灭亡》第九章:「她相信人应该彼此相爱,互助地、和平地生活着。」
互助的拼音hù zhù
互助是什么意思
互助
hù zhù互相帮助。●巴金《灭亡》第九章:「她相信人应该彼此相爱,互助地、和平地生活着。」
★「互助」在《汉语大词典》第490页 第1卷 490 ★「互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50页 ★「互助」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互助」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互助
hù zhù互相帮助。 ▶ 巴金《灭亡》第九章:「她相信人应该彼此相爱,互助地、和平地生活着。」
互助的近义词合营合作配合协作
互助的英语单词1.logroll2.logrolling3.reciprocal help4.mutual help5.huzhu
用互助造句
1.(《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一文按语)2.(《一个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网的经验》一文按语)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4.B27协进会是由一羣患有强直性脊椎炎的病友合力组织起来,在1995年成立的自助互助团体.5.ph.1. 【英】(银行、建房互助会等发出的)收回令6.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7.被互助会这一类组织所用的地方。8.参加扎工队的农民,除相互变工互助以外,主要是集体出雇于需要劳动力的人家。9.除了立支票账户外,学生也不妨在银行、存款互助会或一个储备放款公司立个储蓄账户。10.代表一万一千余黄色有牌出租汽车主的出租汽车互助联盟执行主任布莱说,“突然间局长大唱高调。”11.互助会|互济会12.互助组也要帮助鳏寡孤独。13.决不能老是等于单干户或互助组的产量,如果这样就失败了,何必要合作社呢?14.邻居之间互助的友好感情。15. ***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16. ***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有强的领导骨干,办得好,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17.那时,在江西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在陜北是变工队,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各地是互助组。18.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上,必须比较单干户和互助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19.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 并将继续加强。20.筲箕湾海上居民互助委员会21.肾友互助协会是一羣在玛嘉烈医院接受治疗的肾病病患者于1993年成立的自助组织.22.他们在彼此互助,分担患难中,还找得到一种快乐。23.他们在推选的首领的领导下,组成了松散的互助联盟。24.同学之间应团结互助,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25.稳定金〔香港储蓄互助社协会〕26.我们还欠住宅互助协会购房付款的利息一万九千英镑。27.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28.我欠了银行和建屋互助金的债,但我父亲在我困难时给了我帮助,向我提供无息贷款。29.五十六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0.西宁机场位于西宁市以东29公里的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31.县干部、区干部的工作要逐步转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这方面来,转到搞社会主义这方面来。32.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 *** 《善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33.元朗菜农互助会有限公司34.在生产中,军民变工互助,更增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香港的八万五政策是怎么回事?
所谓“八万五”建屋目标是1997年10月董建华上任后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政策,提出了按照香港长远人口及住屋需求,供应充足的住宅用地,每年兴建8万5000个单位的住宅,作为长远的建屋目标。因为有了供应,才可以让楼价慢慢调整下来。
因为当时香港楼价的确太高,影响了香港的竞争力,又令市民难以置业,民众当时纷纷埋怨,要政府给予压抑楼价。
但是,10月份施政报告发表后两个星期,香港就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甚至在10月23日利息升300%,于是楼价开始下沉,而且跌得很快,当时政府担心会影响整个金融体制稳定,于是到1998年决定停止卖地9个月,目的是稳定楼价。
同时,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为房屋政策定下了3个目标,一是尽快提供公屋,把轮候期由7年缩短到3年;第二是灵活地处理居屋的出售;第三是明确指出政府的目标是稳定楼价。由于政策的改变,“八万五”这目标不再存在。
2000年6月董建华正式表示,当时港府的重点政策是稳定楼价,1997年用以压抑楼市过热的“八万五”建屋目标已经不再存在。
对于香港建屋贷款和香港建屋贷款怎么办理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