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点一碗兰州拉面,会有什么下场
每一个准备去兰州的外地人,十有八九都有个冒着香气的美好愿望:
“吃一碗最地道的兰州拉面”。
理想很丰满,但千万不要说给兰州人听,更不要让他们推荐一家“正宗兰州拉面”店。
否则,你只会收到一句冷漠的“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并且失去一个朋友。
兰州拉面,绝对是兰州人乃至甘肃人心中,碰不得的“雷区”。
“兰州拉面”
对兰州最大的误解
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日照充足、降雨量少。
这里生长的小麦,颗粒饱满、蛋白含量高,能够揉出更有韧性的面团,也就让面食有了更多可能:搓鱼面、炮仗面、浆水面……
但如果选出一种面,代表最地道的兰州味道,一千个兰州人的心中,也只会有一个答案:
牛肉面。
这个在当地延续了上百年的 美食 ,让每一代兰州人,都魂牵梦绕。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马保子的年轻人,开始挑着担子,在兰州南关什字大菜市,售卖“热锅子面”。
所谓热锅子面,就是担子的一头,用小煤炉熬着牛肉汤,另一头挑着早起做好、放凉的面条。
等到客人需要时,就把面条放进热汤中翻滚片刻,即可食用。
后来,为了吸引更多食客,马保子对热锅子面进行了改良:
面,不再用提前煮好的凉面,改为现场抻拉。汤,也换成了他研究出来的秘制肉汤。
汤色清透、面条黄亮的牛肉面,从此开始了统治兰州人味蕾的征程。
如今,多少年过去,早晨的牛肉面馆依旧熙熙攘攘,一碗7块钱的牛肉面,是无数兰州人雷打不动的早餐标配:
“早起的牛肉面不吃,一天心里都不舒坦。”
“早晨吃碗牛肉面,满福(兰州话,过瘾、惬意)得很!”
在兰州,你根本找不到一碗难吃的牛肉面。
加了蓬灰水和出的面,韧性十足、入口劲道。浇上慢火熬煮的牛肉汤,给它注入滚烫、清亮的灵魂。再淋上一勺油泼辣子,搭配上萝卜、蒜苗。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是记载着兰州味道的神奇密码。
兰州人有多重视牛肉面?
2007年,牛肉面的价格从2.5元涨到了3元,贵了5毛钱。
兰州市民的反应,从当时的新闻报道来看,是“六月份,突如其来的牛肉面涨价风潮,让广大市民 感到不知所措 ”。
最后,物价部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
2.5元一碗牛肉面的时代早已过去,不过直到如今,牛肉面价格的风吹草动,依然会牵动整个兰州的神经。
因为对于兰州人来说,牛肉面不是小吃,也不是消遣,而是生活必需品。
如今,兰州人每天能吃掉超过200万份牛肉面,消耗40万公斤面粉。
牛肉面,早已成了这座城市的味觉基因,写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兰州人管它叫“牛大”,像是在称呼一位老朋友。如果你能听懂什么是“扎牛大”,无疑是入乡随俗最好的证明。
如果还能拽一句“肉蛋双飞”,绝对能赢得周围兰州人认可的目光。
记不住地道称呼,直接叫它“牛肉面”,也完全可以。
总之,绝对不能叫它“兰州拉面”。
在兰州人心目中,这四个字已是“禁忌”,耐心点的或许愿意纠正你,不耐烦的,可能直接怼一句:
“兰州只有牛肉面,‘兰州拉面’是青海的!!”
兰州拉面, “青出于兰”
青海省化隆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出了名的贫困县。
1988年8月,化隆人马贵福,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他听说许多客商在南方吃不到清真餐,就和曾在拉萨开面馆的朋友韩录,揣着东挪西借来的5000元钱,到了厦门。
他们在火车站附近盘下一间门店,开了家清真面馆。
制作方式,使用牛肉面的抻、拉手法。面条口味,则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了改造。
起初,拉面馆的生意不好,他们把后厨搬到门口,展示拉面技术,吸引顾客,生意逐渐红火,“拉”就成了面馆的招牌。
再加上,化隆当时还默默无闻,而“兰州的牛肉面”早已名震全国,干脆就打出“兰州”的旗号。
就这样,第一家“兰州拉面”在厦门站稳了脚跟,马贵福和韩录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在贫瘠的大山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于是大家亲帮亲,邻带邻,越来越多化隆人带着马贵福成功实践的配方,将“兰州拉面”,开遍了全国各地。
提供廉价 美食 的兰州拉面,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
不光在牛肉分量、汤头熬制、口味研究上,“节省”许多。为了提供更多选择,大部分兰州拉面馆,还会经营炒河粉、大盘鸡、盖饭等品类,是西北 美食 的“大杂烩”。
毕竟,兰州拉面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便宜的价格、丰富的选择,吸引更多偏好不同的人来就餐。
至于美味和口感,优先级就只能往后放。
毕竟任何一家连锁店,最底层的财富密码就是:不分时间和地点,都能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
所以全国的兰州拉面,几乎都是一个味道。
“它不会给你惊喜,但也不会让你失望。”
兰州拉面如雨后春笋,占领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兰州晨报》的一份报道中提及,在北上广深4个超一线城市里,店铺名字中含有“拉面”的店铺,是含有“牛肉面”店铺数量的 2.7倍 。
但兰州人, 绝对 不会吃兰州拉面。
并且随时准备着,捍卫“兰州的牛肉面”和“兰州拉面”之间,那道事关尊严的 美食 防线。
吃面嘛,
还是开心最重要
“想惹一个兰州人生气,就请他吃兰州拉面。”
不能全怪外地人在兰州人的底线上蹦迪,兰州拉面的名号,实在是太火了。
从马贵福在厦门的第一家拉面馆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化隆县目前有11万拉面人,在全国31个省(市)开办拉面店1.8万家。
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30亿元。
“拉面经济”,已经成为化隆县的龙头劳务输出产业,在化隆县政府的官网上,甚至专门开设了"拉面经济"板块。
2016年,当地政府还专门针对“拉面人”,提供了福利政策:
如果你想学习拉面,可以去拉面馆跑堂,跟着师傅学习技术。不仅能拿到拉面馆发的工资,每年还能得到5000元的政府补贴。
如果你想做拉面生意,不仅能免息三年、贷款5万。无不良记录的信用卡。一次最多可以取款10万,透支25万之多。
换句话说,只要你想干拉面这行,在化隆,完全可以白手起家。
2020年4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宣布,化隆县成功脱贫摘帽。
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有9万人是通过拉面翻身。
如果说,兰州牛肉面,是兰州人用上百年的手艺和坚守,熬出了滋养兰州人的浓香厚意,成了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
那兰州拉面,则是青海化隆人,在绝境中找到的一条求生之道,也给无数在城市打拼的异乡人,带来了平易近人的饱足感。
或许,“兰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的爱恨纠葛,还会持续很久。
但它们带来的温暖和慰藉,或许是共通的。
无论是叫卖热锅子面、白手起家的马保子,还是在异乡谋生、努力打拼的马贵福,热气腾腾的面条带给他们和食客的,总是生的喜悦和乐趣。
这或许,就是食物的原本意义。
电影《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末日星球上,“兰州拉面”四字招牌依然挺立。
此刻的兰州拉面,或许已经不属于兰州,也不属于青海。
而是一种超越了空间和时间,能让绝境中的人类,重新找回烟火气的希望之光。
牛肉拉面行业真的有内幕吗?
全国这么多兰州拉面馆,竞争一定很激烈。那么,他们赚钱吗?近日,一位拉面馆老板说,自己在北京的小店,一年收入近200万元!大店年入300多万元,小店年入近200万元
“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在国内网点发展到35000家,在国外网点发展到110家。兰州牛肉拉面通过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团全体会议上如是说。
据未来网3月10日报道,近年来,“拉面经济”推动了甘肃经济的发展,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一位在北京开拉面馆的马女士说起店里的生意,笑得合不拢嘴。
马女士自豪地说:
马女士表示,在家乡开大店的人也不少,二三百平方米的店大街上比比皆是。即使在大店,一碗面也仅仅只有七、八块钱,但是一天却能收入一、两万块钱。马女士跟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家乡,10户人家里有六、七户人家中都有拉面师傅,即使不开店,凭手艺也能养活自己。”马女士补充道。
随着“拉面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甘肃人走出家乡。2012年,兰州本土拉面开始走出兰州,走向全国。2014年10月,东方宫中国兰州牛肉拉面进入厦门;2015年1月,安泊尔兰州牛肉面进入武汉。这之后,燕兰楼、东方宫等大型餐馆在各大城市开得红红火火,小型拉面店也在城市中遍地开花。
“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宣传兰州新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马利民表示。对此,他建议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市场资源,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此外,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兰州牛肉面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的原场地认证,搭建互联网网络的宣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还要加大大力政策的支持力度,扶植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大型连锁企业。
兰州拉面虽然是兰州的,但把这个牌子打出去、并在全国铺开的,是青海化隆人。在过去,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穷到了根里,但是通过“拉面”脱了贫,让化隆人逐渐地走出了大山。
只要是做拉面生意,化隆人就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得到三五万元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这样的政策已经持续了20年,仅去年一年,化隆县预计拨出的"拉面贷款"就有2000万,每年政府的利息补贴要500万。
真问真答:兰州拉面来自兰州吗
2012年之前,遍布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其实并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化隆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化隆人开始把拉面生意推向全国。起初叫青海拉面,后来因为兰州牛肉面名气更大,就索性换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目前全国各地有近4万家来自青海化隆的“兰州拉面”。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全县20万人口,1/3在外做拉面。去年拉面大军从全国各地“拉”回5.7亿元,是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倍多。
在拉面之前,化隆以“中国化隆”仿制式手枪闻名。化隆人只要做拉面,就能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无抵押免息贷款。拉面户的专项贷款由政府公职人员提供担保,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公务员工资担保。这些公务员退休后再带着家人去投奔帮忙贷过款的拉面老板们,继续开店。
兰州以外的全国各地, 90%的“兰州牛肉拉面”店都是青海人开的。
像河南烩面、陕西泡馍一样,“兰州拉面”其实只是一类食品名称。兰州本土面馆也很少直接打“兰州拉面”招牌。当地人一般称拉面为“牛肉面”、“牛大碗”或“牛大”,取“大碗牛肉面”之意,而其他地区则多称之为“兰州拉面”或“兰州牛肉拉面”。日常生活中从叫法上就可以看出面馆是否来自兰州,吃面的是不是兰州人。
兰州牛肉面迄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兰州牛肉面由回民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当时称为“热锅子面”。其因“一清(汤)、二白 (面)、三红(辣子) 、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的观感和“汤清者镜,面细者长,肉烂者香”的品质广受欢迎,流传至今。
正统的兰州牛肉面须用蓬灰水和面,经醒面、跐面、溜面、出条等工序后,做成面棒,用双手拉伸并对折3到7次,拉出形状、粗细不同的面条,例如大宽、韮叶、二细、毛细等。煮熟出锅后,浇牛肉清汤,加牛肉、蒜苗、香菜、油泼辣子,以汤面形式享用。
部分兰州牛肉面馆取面处会放置几个盛有配料的大碗
兰州牛肉面近几年走向全国的一个原因是经营者面对不同地域的消费者作出了口味上重大的妥协。虽然兰州牛肉面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是在汤头、辅料乃至内容上大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造,兰州牛肉面本来的味道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了。比如在华北地区,兰州牛肉面馆最受欢迎的食物经常是“牛肉火烧”,油泼辣子也调得非常含蓄。
少数民族开兰州拉面有什么政策
根据兰州市少数民族开发拉面产业实施方案,兰州市将继续推进少数民族拉面产业发展,主要以支持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拉面产业为主要措施,实施以下政策措施。
1、支持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拉面产业。
2、在少数民族发展拉面产业方面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3、为少数民族拉面企业提供贷款、保险、技术服务和市场开发等服务。
4、完善少数民族拉面产业政策法规,实施专项补贴。
5、支持少数民族拉面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营销活动。
6、加强少数民族拉面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少数民族拉面企业的经营效率。
关于甘肃拉面贷款和甘肃兰州拉面限价事件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