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并购史的背后是扩张欲望,是资本反噬,是令人唏嘘的自卑
一
2007年,当了40年船员的贾鸿祥迎来了他人生中高光时刻,担任大新华物流的董事长。
大新华物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实力强悍的子公司,贾鸿祥在职的4年间,将老东家“买买买”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先后收购了天津海运、烟台海运和山东海丰,一时间风光无限。
可是,贾鸿祥在收购方面拿手,收购之后怎么管理这些公司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2011年,贾鸿祥花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想明白,最后造成了大新华物流的业绩报表一片绿,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法律官司一大堆。
所以,贾鸿祥身败退位,但他留给了海航集团一个潜伏的危机。
2008年,大新华物流集团向沙钢船务租了一条好望角型巨轮,海航集团是担保人,过了两年,大新华收到了船,沙钢船务却没有收到租金。
沙钢船务收不到钱,能怎么办,走法律程序呗。
官司打了一年多,最后肯定是大新华输啦,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也有连坐责任。
这时,海航旅业从美国引进了一艘豪华游轮“海娜号”,这是内地第一艘豪华游轮,为海航集团的事业线再添上一朵红花。
受到官司的影响,海航集团始终不赔给沙钢船务275万美元的担保责任费,在大新华集团被“全球追债”的情况下,海娜号开启了它为海航集团的贡献:在2013年首航成功前往越南,第二次航线前往韩国。
恰恰是在韩国出了事。
因为沙钢船务始终想不明白,海航集团是一家有3000亿元资产公司,为啥就是不赔钱?
有钱人欠钱不还,还有理了,简直天理难容!!
所以就把官司打到了韩国去,也就是说,沙钢船务向韩国法院出示证据、担保书,韩国法院确认无误后,扣押了刚刚游到韩国济州港的海娜号。
那时,船上的船员跟游客加起来差不多有2300多人。
收到消息的海航集团立马成立特别公关小组,先安抚好游客的情绪,然后派出五架飞机前往韩国接回游客,接着打点关系,让上头的人给韩国法院施加压力,并且操作舆论导向,让人们认为:韩国,你这么做不妥哦。
从海航集团的公关手段来看,步步紧逼,环环相扣,把损失降低到最少,是一场漂亮的公关战例,顺利让海娜号回家。
但是,从这次事件来看,那些投资者却看到了海航集团预防危机的问题,在以后给海航集团投资更加慎重。
而大新华集团,在这一年宣布了破产重组。
大新华集团出事了,还有海航集团兜着。
但是,海航集团在面对大新华集团出现的危机,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在7年后,他也踏上跟大新华集团同样的命运。
二
海航集团的前身是海南航空,1993年,海南航空成立,公司只有一千万元,这点钱连飞机翅膀都买不起。
不过,这一年吹来了股份制改造这股东风,海南航空有了这个利好消息,搞来了2.501亿元,但还是买不起飞机。
没事儿,海航集团有超强的融资手段,没有任何抵押,就从海南交通银行得到了两架波音737-300。
1993年5月2日,海航的首航从海南海口飞到北京,预告着海航跨出了第一步胜利。
接下来,海航的首要工作是找到更多的飞机,发展更多的航线,这样才有人愿意坐他们家的飞机。
可是,从哪里搞到钱呢?靠赚飞机票,估计要好几年才能回本,海航明显不会选择稳扎稳打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他的老手艺:融资。
1995年,海航融资得到了2500万美元;过了两年,海航在B股上市,融资到2.77亿;再过两年,海航的价值上升,在A股上市融资到9.43亿。
有钱了,豪横了,路子也广了。海航在融资和发展一手抓,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地方性航空。
到了2000年,海航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打击,他的自卑感,也是从此而来。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这预示着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同时也给了国内企业带来危机感:外国企业来中国抢生意了。
而且论实力,中国所有的民航飞机加起来都不如国际一家大航空集团。
民航总局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前开始布局,公布国内的民航企业进行重组,以国航、东航、南航这三家公司为龙头。也就是说,海南航空要被其中一只龙头并购。
可是,作为一个花了七年时间发展起来的民航,好不容易有了点成绩,不会白白把成果拱手让人。
当时的海航集团执行总裁李维艰说: 四条腿的桌子比三条腿的桌子强。
这第四条腿,就是海航集团。
此时海航集团面临的问题:航线少、规模小;地域分布几个点、政策扶持想得美。
为了解决困境,顺利成为第四条腿,海航集团再一次用了他的老手艺:并购。
在并购之前,海航走出了一步妙棋:抢夺机场,海航集团控股了海口美兰机场,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控股机场的民航公司。
有了机场,海航集团想让谁飞就让谁飞,天王老子来了也管不着。
接着,海航并购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这几家民企。其中,长安航空提供了10多条从北京始发的黄金航线,山西航空提供了40多条支线航线。
这样一来,海航有了航线,规模也变大了,地域分布更是百花齐放,有了第四条腿的实力。
到了2002年,民航总局承认了海航,海航集团统一使用HU代码。
海航集团的这一场翻身仗打得很漂亮,他展现了很旺盛的生命力。
一方面是时代推动着他前进,一方面是不甘于落到被并购的下场,于是,海航集团反其道行之, 不想被并购,那就并购别人 。
虽然民航总局承认了海南航空,但是,海航集团不是官方的计划之内,这也就是意味着海航是后娘养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发展空间的天花板都给海航盖好了。
所以,此时的海航未免显得有点自卑。
海航并不认命,先后杀出了公务航空、通用航空、海外航空三条血路。
2002年底给了海航发展一个契机。
那会儿,“非典”来袭,民航企业受到了很强的冲击,海航也不例外。就像2020年的情况一样,人人都呆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谁会去坐飞机?
为了规避风险,海航散发思维,寻找了一条“航空+”路子。
就是以航空为基础,发展跟航空相关的业务。于是,海航发展了“航空+酒店”、“航空+ 旅游 ”、“航空+商业”等等。
不得不说,这条路子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海航集团的战线拉得太大,业务贼多。
海航集团在国内发展还算老实,稳扎稳打,还搞出了点名气,就拿“航空+酒店”,海航酒店集团名下有两个五星级酒店,唐拉雅秀酒店和金海马。
等时间来到了2008年,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爆发,海航集团认为自己成为世界级卓越企业的机会来了。
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面发展成了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
这段时间,美股的股价下跌,道琼斯指数下跌45%,从14279点跌至7800点附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各国很多企业的资产缩水,价值受挫。
中国很多企业一看,这些企业便宜了呀,正好腰包里有闲钱,于是开始大规模收购欧美企业,为自己的企业品牌国际化打下基础。
海航集团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进化了老手艺人的手艺:从并购到收购。
当时的海航集团董事长陈锋说: 国际化是海航集团成为为世界级卓越的必由之路,收购兼并仍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
好家伙,收购兼并是海航集团发展的一个模式。
从2010年开始,海航集团的收购了土耳其的飞机维修公司,尝到了甜头,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渐渐魔怔了。
海航收购的 历史 在2015年到2016年期间达到巅峰,完成了35项、270亿美元的收购案。
在2016年,海航集团挤进了世界500强,厉害吧。
厉害是厉害,但是海航收购的那些钱,从哪里来的呢?
一个是借,一个是贷。
海航从航空发展成一家大集团,依靠那些飞机票能有270亿美元吗?没有。
所以,为了完成自己的收购大计,海航在国内借钱,在海外贷款。
海航集团在享受世界500强的掌声时,脑瓜里想的却是怎么偿还4680亿元债务。
荣誉是一时的,还债是一生的。
海航还钱的方式很鸡贼,这里了解到的方式:股权融资。
在2015年牛市的上升期时,股价溢价高,定向增发股权可以募集到更多的钱。
海航旗下有七八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权,韭菜们买了,海航钱到手了。海航用这些钱,一部分去还债,一部分补充流动资金,一部分投资优质项目。
投资项目也很鸡贼,去收购那些原始股,等到公司上市之后,原始股翻了十几倍或者几十倍。
一般来说,按照这么操作下去,海航或许就偿还外债。
这只是或许罢了。
在2016年的那波收购潮中,海外并购成交价格为净资产的9.22倍左右,也就是说,多付了9倍的钱。
万达的王健林也不可避免,收购了世界三大文娱产业,最后不得不卖掉国内的700亿资产还债。
所以,无论海航如何操作,资不抵债的情形越演越烈。在27年的发展中,海航没有形成自己的牢固的护城河,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会擦亮眼睛。
到了2020年,疫情的冲击,全世界的企业都不好过,资金链更是断绝,现金流越来越重要。
这对于欠下巨债的海航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不得不在2021年宣布破产重组。
四
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心大了,狂妄了,扬言要买下半个美国,从此走上了海外收购之路。
但没过多久,日元贬值,日本遭遇股价,日本企业的扩张之路也由此结束,把伸向世界的并购之手缩回了国内。
并购、收购,最重要的是钱。
没有太多的钱,想要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自然是痴心妄想。
海航集团的海外扩张失败,宣告破产,源自于他的一开始。
海航靠着一千万起家,用融资的方式租到了第一架飞机;在民航并购年,用并购的方式在国内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再用并购的方式,扩宽自己的业务,拉长战线。
并购,只是手段,并不能成为唯一模式。
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有人喊出那句:融资为了并购,并购为了融资。
带着资本的脚铐跳舞,早晚被资本反噬。活该。
海航集团发生债务违约几率大吗?大家对海航集团有什么样的看法?
我认为海航集团是个有责任心企业,并且被大公国际评为企业信用AAA等级,表明海航集团债务违约发生的情况是极低的。
海航金融贷款可靠吗
不可靠,完完全全就是诈骗,现在骗子很多,投资千万谨慎。
拓展资料
一、网上贷款其实并不难理解,一切认证、记账、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过网络完成,借贷双方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借贷目的,而且一般额度都不高,无抵押,纯属信用借贷。
二、网上贷款分为b2c模式和c2c(p2p)模式。网络借贷模式 b2c模式 b2c的b一般指银行,有些网站也提供贷款公司的产品。一般的网络b2c贷款都依托网络贷款平台完成贷前工作,根据规则不同,有些还需要申请人去银行线下办理。b2c模式当前受地域限制,因为其业务主体都是有地域限制的机构,覆盖面还有待拓展。 c2c模式 P2P是Peer to Peer的简写,是个人对个人的意思。此种模式可以由申请人自主决定利率、期限等条件,根据自己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制定,而借出资金乙方则可以像网购一样自由选择自己想借出资金的对象。
三、骗局 公司名头比较大,所谓的“诚信集团”,“xx贷款集团”,“xx贷款集团公司”等,这类公司根本不可能存在,工商部门也不可能允许此类公司名称注册。 有的会假冒银行或知名公司的名义,但是均没有办公地址,也无法提供真实的公司营业执照和个人身份证。 广告信息中一般只提供手机号及联系人,通过手机号码查询可看出发布者集中位于国内少数几个省份。 放贷条件容易,不需抵押也不需查看收入情况,基本上是一个身份证就可以贷款。 当求贷者动心后,骗子们会利用各位理由要求先收取费用,比如“利息、律师费、核实费、保险费、手续费、保证金”等等。 当求贷者先付费后,发现骗子的手机再也拨打不通,甚至某些求贷者不知道对方的公司、个人姓名,身份证,甚至连对方身处何地都不知道就已经上当受骗。
四、优势 强大的系统支持,由于网络贷款都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发生,银行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信贷系统予以支撑,这个系统必须能接受贷款申请,进行对客户的综合分析,最终发放贷款。 由于C2C平台每天发生交易数量巨大,这个强大的系统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任何一个商业银行都难以承受的,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必须进行协调沟通,让每一个商业银行都能参与其中,随着这类贷款规模的扩大,最终的贷款成本会比常规贷款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海航求援2年花掉5600亿,这两年究竟是如何维持正常运转?
海航这两年来都是通过卖海航旗下的很多资产甚至飞机来获得正常运营的金钱的。除了这种倒卖来维持暂时的运营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但是并不能够得到很多钱,所以海航的运营生存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
01.海航集团通过对外投资其他企业获得盈利来维持运营。
据说海航集团通过把自己得资产进行对外部企业的投资来获得盈利,当然这种盈利是非常薄弱的。对于欠债很多的海航集团来说,根本就是塞不了牙缝的金额。当然有总比没有的好,这种对外投资获得的一些钱对于海航集团来说多少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微微改善了海航集团的困境,把海航集团的破产推迟了一些时间。
02.海航集团通过变卖自己的物资或者企业来进行资金周转。
因为对外投资实在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海航集团就开始卖自己拥有的资产。尽管是高价购入的也会低价卖出,因为对于海航集团来说有钱是非常必要的,不会在乎是否吃亏了。而且海航集团甚至还开始贩卖自己的飞机,这可真是砸锅卖铁了!自己的吃饭的家当都能卖掉,可以看出海航集团确实是走投无路了,所以最后只能求助政府了。
03.海航集团向银行大量贷款维持运营。
海航集团后来就是欠债非常多的状态了,但是这都是因为前期为了运营而向银行等各个方面贷款无数。所以贷款的资金也是海航集团能够勉强运营两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航海集团这两年来一直都尝试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资金周转实现自己的翻身。当然这到最后都还是没有成功。不过现在换了领导,可能或许大概还有翻身的机会吧。
海航飞机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海航在各个银行的贷款情况、海航飞机贷款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