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富豪纪海鹏危机!龙光走到爆雷边缘,债权人怒了
作为龙光集团的创始人,潮汕富豪纪海鹏被外界称为,深圳地产圈最神秘的潮汕地产商人。
虽然龙光地产规模已超千亿,但他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纪海鹏自己估计也没想到,最近走入众人的视野,却是因为债务问题。
随着龙光这家企业债务危机的爆发,一直力求低调的纪海鹏,或许很难再低调下去。
3月份以来,有关龙光的债务传闻持续发酵。
有消息称,龙光一笔与与平安信托合作的贷款已经发生逾期,平安信托提前收贷。
还有传闻称,龙光控股旗下3月22日到期的18.26亿元在岸债券“18龙控02”已经就展期事宜发起谈判,计划先偿付10%本金。
传闻猛如虎,龙光的股票及境外债券价格,于3月7日双双下跌。
当日晚间,公司不得不出来紧急回应:
“龙光控股的现金资源受限比例较高,加之遇到还款高峰期,短期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2022年3月,有52.99亿要还,目前,龙光控股已通过自有资金兑付11.33亿元,剩下的会积极筹措资金。
至于平安信托提前收贷的事,双方一直保持沟通,仍在按照合同相关条款和约定推进。
经自查,截至公告出具日,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龙光的回应,等于坦诚了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危机。
资本市场立刻做出反应。
3月8日,龙光又一次遭遇股债双杀,公司股票午后大跌15%,“20龙控04”跌40%、“19龙控04”、“20龙控01”等多只债券也跌超20%,触发临停。
四面楚歌,龙光走在爆雷边缘
事实上,龙光债务危机的爆发,出乎外界的预料。
因为在此之前的2021年中期业绩显示,龙光不仅三道红线全绿,而且一年内到期的短债仅为115亿元,而龙光账上躺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400亿,还钱似乎没有难度。
危机爆发的背后,龙光实际上早已四面楚歌。
龙光地产的第一重危机,首先来自于大规模到期的高额债务。
龙光控股在3月7日的回应中称,于2022年3月,龙光控股到期及回售期债券,或作为差额补足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到期规模合计52.99亿元。截至目前,龙光控股已通过自有资金兑付11.33亿元,后续债券的兑付,龙光控股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
言下之意,3月份龙光就要还53亿,但目前只筹到了11亿,还有42亿的缺口。
这还只是3月份到期的债务。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3月7日将龙光集团评级下调至负面评级时,披露了龙光更加详细的债务及资金情况。
惠誉称,龙光在2022年有13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债务到期,包括可回售债券。57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将于今年3月至5月到期或可回售。
惠誉还说,截至2022年2月底,龙光公司层面的现金仅为50亿元人民币。
明明去年中账上还有超过400亿的现金,怎么过了8个月,就缩水成了只有50亿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龙光面临的第二和第三重危机,销售的大幅下滑以及再融资受限。
数据显示,2021年,龙光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1402亿元,同比还增长了16%。
但今年1-2月,形势急转直下,龙光的权益合同销售额均大幅下滑,下降幅度高达54%。
同时,伴随着龙光流动性危机的爆发,龙光在再融资上的压力也在加剧,此前网传平安信托提前收贷便是例证。
因市场缺乏信心,许多债权人也可能要求龙光集团提前偿债,若公司不能说服债权人,就可能影响公司的流动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账上的债务外,龙光或许还存在更多并未披露的债务。
春节前,市场曾盛传,龙光集团有20-30亿美元未披露的美元私募债。彼时,龙光信誓旦旦辟谣,甚至还斥资2000万美元进行债券回购,一副不差钱的模样。
但在几天后召开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上,龙光竟然主动 打脸 ,亲口承认有不超过10亿美元的担保私募债。
瑞银在3月1日发表的报告中就,龙光集团表外债务可能达580亿至790亿元,即去年6月底报告净负债的1.23倍至1.67倍。
瑞银认为,城市更新业务是龙光表外债务庞大的原因,因为它是一项资产周转缓慢的业务。
花钱的口子越扯越大大,来钱的口子却被收得死死的。
龙光债务危机的爆发,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还钱还是躺平?纪海鹏没有选择
眼下,对于龙光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
和债券人谈债务展期,以避免构成实质性违约而造成债务交叉违约。
据了解,“18龙控02”债券投资人已陆续接到了龙光拟展期的讯息。
初步展期方案是:到期支付20%利息,其余利息与本金则展期18个月。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方案并不被接受。
至于不接受的原因,和此前的佳兆业十分相似。
还记得此前佳兆业谈债务展期的时候,债权人的喊话吗?!
“唯一可以不躺平的就是佳兆业。”
现在,这句话或许可以换成:
“唯二可以不躺平的,就是佳兆业和龙光。”
债权人否决了佳兆业给出的债务展期方案,原因是觉得诚意不够。但却“贴心”地给佳兆业准备了一份继续借钱的债务重组方案。
比如借钱给佳兆业的旧改项目,但要以对等的股权或者优先债券交换。
为什么?
因为相较其他爆雷的房企,债权人普遍认为,佳兆业的资产更加优质——都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当中更不乏深圳的资产和旧改项目。
龙光也是一样的道理。
与佳兆业类似,作为“深圳的地王收割机”,龙光在深圳拥有诸多在售项目及旧改项目。
财报显示,2020年,佳兆业实现权益合约销售金额1207亿元,当中便有715亿,近60%的比重来自大湾区,主要是来自深圳。
截至2021年6月30日,龙光共拥有土地储备8556万平方米,当中近70%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近30%位于深圳和临深区域。
深圳的地,大家也懂的,跟RMB没啥区别。
有投资人甚至表示:
“一个前所未有的差的方案,从一个资产质量还不错的企业那边出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让人愤怒不已。”
现在,摆在投资人和纪海鹏面前的,应该都是两难的选择。
投资人要纠结的是:到底是接受龙光的展期方案,让其能够稍微喘一口气,创造还钱的可能性?还是要硬刚到底,逼龙光给出更有诚意的展期方案?!
万一龙光和佳兆业一样,选择直接躺平,鱼死网破怎么办?
纪海鹏要纠结的则是:贱卖还是不贱卖?躺平还是不躺平?
贱卖,则意味着或许永无翻身之日。
不贱卖,要如何度过眼下的债务危机?!
实际上,种种迹象显示,龙光已经在“贱卖”一部分资产了。
据财联社消息,一位接近龙光方面的知情人士表示,公司目前正考虑处置更多三线城市项目,这些项目相对来说利润不高,但又有潜在买家感兴趣,由此回笼资金补充流动性需求。
就在昨天,龙光刚刚将汕头一个住宅项目卖给了央企中海宏洋。
据称,出售的价格,甚至比当初龙光的拿地价还要低。
划重点,三线、利润不高、贱卖。
也是,连许老板都说 “绝不贱卖资产”,更何况郭英成和纪海鹏。
毕竟,他们手握的,确实是最稀缺的资产。
流动性环境现改善迹象 房企集体实施债务重组
地产行业依然身处寒意之中。
从房企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数据来看,营收净利呈现正增长的企业屈指可数,盈利大幅下挫成了行业常态。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已发布半年报的194家A股与港股房企中,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达141家,占比73%。另还有恒大、融创等19家房企的财报迟迟未发布。
从销售端来看,今年前8个月绝大部分房企合同销售金额和面积都出现大幅下降。恒大1~6月合同销售额下滑97%,世茂、融创、禹州集团等1~8月下滑幅度均在60%以上,万科、碧桂园、金地集团(11.23 1.72%,诊股)等1~8月同比下滑在30%左右。
资金回笼不理想加上融资环境趋紧,导致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攀升,包括“理财产品”兑付危机、债券展期、延期支付利息、实质性违约等若干形式。截至9月19日,地产债包含展期在内的债券余额违约规模达到1340亿元,涉及30家发债主体。
某券商风险管理部经理杨华(化名)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地产债基本发不出,我们公司今年3月份就明确规定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能买。并且还将之前持有的部分地产债全都出手。”
房企正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打破负循环,改善信用,面对压顶债务,多数房企想尽办法化债,一方面加大销售去化、处置资产积极回笼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提前与债权人沟通商议展期,避免触发交叉违约条款,以时间换资金周转的空间。此外还有引入国企央企等战投增信措施,获得资金支持。
房企流动性困境
商品房销售额是反映房地产市场全行业流动性强弱的关键指标。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8月房地产行业数据,单8月全国共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9712万平方米及销售金额1.01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和20%。全国商品房销售表现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从销售回款(个人按揭款 定金及预付款)来看,2022年前8月销售回款为4.9万亿元,同比下降32.5%;单8月销售回款为6218亿元,同比下降23.6%。
销售数据体现在具体房企上更为直观。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家知名房企1~8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20家房企合同销售额合计2.04万亿元,占前8月全行业的41.6%。销售金额最高的为保利发展(17.69 0.80%,诊股),达到2817亿元,同比减少24.72%;其次是万科,销售金额为2799亿元,同比下降36.8%。销售签约金额同比大幅减少60%以上的,包括恒大、世贸股份、融创、禹州集团、富力地产在内的6家房企;销售签约金额同比下滑30%~55%的有10家,包含万科、中国金茂、华侨城A(4.84 -2.42%,诊股)等龙头房企。
销售不畅直接影响房企半年报数据。从已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来看,营收同比下滑的房企数量占比达到60%,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占比达73%。亏损几乎成为行业常态。
其中,富力地产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69.2亿元,其次为建业地产亏损达到56亿元。亏损规模同样惊人的蓝光发展(1.35 -2.88%,诊股),在继2021年亏损超百亿之后,今年上半年再度亏损近50亿元。与此同时,泰禾、阳光城(2.03 -3.79%,诊股)、荣盛发展(2.45 -4.67%,诊股)归母净利润同样亏损在20亿~40亿元。
一边是房企大面积亏损,一边是随着预售资金监管政策趋严。房企滞留了大量资金在项目公司层面,无法回到母公司层面。
深圳某大型房企一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来钱的主要渠道除了销售就是变卖资产,但大部分销售回款的钱都在监管账户里,能够使用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20%。集团很难从项目上拿到钱,导致集团流动性困难。”
根据克而瑞统计的71家重点上市房企的财务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重点样本上市房企的现金持有量较期初出现15%的下滑,且限制性现金规模占比仍有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总有息债略有下滑,但短期有息负债上升1.39%。在此背景下,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下降至1.1,如果剔除预售监管资金,该比值将更低,短期安全边界引发忧虑。
另一关键性指标同样反映了当前房企流动性吃紧——融资性净现金流。
受行业降杠杆趋势影响,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下降,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入从2017年、2018年的约7000亿元,降低至2019年~2020年上半年约3400亿元,下滑幅度达到51%。2021年下半年开始,企业融资受限程度加大,下半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3978亿元,最终使得2021年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1893亿元。2022年上半年,房企融资性现金流净额再度净流出,达到1439亿元,若港股房企全部披露半年报,这一数据还将上升。
销售下滑与融资净流出共同拖累房地产行业,部分房企流动性陷入困境,导致信用风险事件接连发生。
债务违约多发 美元债尤甚
2021年,地产债违约金额达到735亿元,涉及债券67只,违约规模达到近年峰值。2022年至今,房地产行业信用面仍未得以明显改善。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以违约、展期日计算,截至9月21日,一共有168只地产债违约或者展期,其中发生实质违约的有97只,违约债券规模达到563.24亿元,债券展期有71只,债券展期规模1267.1亿元。
债券投资人杨颜告诉记者:“就当下来说,债券展期实际也是违约。比如我自己购买的禹州地产美元债,本来今年3月份就到期了,但一直未兑付,开发商跟我们谈展期,但因为没有谈拢,所以一直拖着。目前市场上地产债券展期说到底就是没钱还了。”
如果算上展期规模,今年地产债违约规模实际上已经达到1830亿元,创历史新高。该等债券涉及发行发债主体54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涵盖了除万科、碧桂园以外的大部分知名房企,比如融创、正荣地产、中梁控股、佳兆业、富力地产、世茂集团、花样年、禹州等。
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实质性违约的97只地产债中,有65只为美元债,占比67%,违约规模310.3亿元,占比55%。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房企尚在存续期的债券余额为4920.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5.4%;截至9月21日,一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9723.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38%。
行业内掀起了违约浪潮,引起了固定收益投资者的不安。“一个接一个,手上持有的所有美元地产债全部逾期,我们目前不再关心收益率,而是紧盯公司如何兑付。”另一持有地产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受个体信用风险事件影响,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也持续下行。Wind数据显示,目前有近百只地产美元债价格在10美元以下,阳光集团有一只债券甚至报价0.763美元,而债券发行票面价格是100美元/张,票面价格已经下跌99%。这意味着投资人认为公司并没有能力兑付,于是公开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
截至9月21日,亚洲中资美元债券指数(Markit·iBoxx)最新报170.02,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投资级别债券指数报187.97,亚洲中资美元房地产高收益债券指数报135.76,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在此前的8月中旬创下最低。
地产美元债二级市场的大幅震荡,意味着房企再融资面临考验,行业信用风险再一次暴露。美元债违约,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杨华说,“在公开市场违约的话,会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再从资本市场公开融资,从而使企业资金面进一步恶化,而且也会影响其他房企的发债和融资成本。”
发债虽受阻 已有改善迹象
“我们今年3月份下发通知,要求不允许买地产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地产债都不允许买。之前地产债加起来有20多亿元,目前存量地产债大概4亿~5亿元左右,在3月份之前就已经砍掉了不少。现在看来,当时卖的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杨华称。
据杨华介绍,目前大部分券商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定,即不允许购买民营地产债,有些只允许购买央企或者国企地产债。
即便能发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小心翼翼,甚是谨慎。杨华告诉记者:“此前帮某地产公司发行超短融券,发行方案中我们作为主承销商,对债券申购不足、缴款不足、发行人违约、推迟发行等情况都作出了相关承诺和退出安排,附加条件非常多。”
在过去10年融资环境较为宽松的背景下,美元债成为房企融资的主渠道之一,但当下房地产境外债融资功能大幅缩水。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年初至9月22日,内地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17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境外债发行规模达到434亿美元,今年同比下降60.6%。与此同时,房企“借新还旧”已经越来越难,美元债净融资额连续12个月为负,净融资额为-420亿美元,说明目前房企所发行的新债尚不足以还旧债。
此外,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业非银类融资规模下滑至4825.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6.5%。其中,信用债同比下降24.2%,信托下降79.6%,ABS下降41.1%。
综上所述,房企已经陷入“销售下行-资金趋紧-融资受阻-购房者预期减弱-销售进一步下行”的负循环中。
为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国家最新公布的支持措施包括“保交楼”2000亿元专项纾困基金。
在此前的8月,中国银行(3.06 -1.29%,诊股)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集多家民营房企举行座谈会,探讨通过中债增信公司支持房企发债融资。
作为首批参会的企业,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18.12 -3.21%,诊股)、旭辉5家房企已于近期完成了发债融资工作,票面利率在3.2%~3.33%之间,发行规模10亿~15亿元,且中债增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房玲表示,“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可视为是对债权人权益保障力度最强的担保措施,此举旨在改善房企的融资环境。
有消息称,对于参加第二次座谈会的房企,包括中南建设(2.38 -4.42%,诊股)、金科、宝龙、世茂集团、富力等多家民营房地产企业,已开始筹备增信发债事宜。
不仅如此,依然有不少房企还在积极进行负债管理,拒绝“躺平”,寄希望能熬过艰难时刻。
债务重组 积极自救
站在高筑的债台之上,房企化债之路注定漫长。尤其是应对到期美元债,截至9月30日,到期美元债规模达到521.7亿美元(约人民币3692亿元)。
据杨颜称,企业只要向投资者展示坚决的偿付意愿以及兑付方案,让投资人看到企业并非资不抵债,未来随着政策的回暖还有走出困境的可能,一般投资人都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根据标普全球评级研究报告统计,2018年至2022年8月,违约中资房企境内外债券风险处置的通常方法是置换(交换要约)和展期。已处置境外违约债券中置换占近79%,而已处置境内违约债券中展期占72%。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一共有47家上市房企发布了204份关于债券展期/置换公告,地产债市一片“展期”之声。截至9月21日,地产债已展期规模达到1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比如富力在8月份一次性打包了总额近50亿美元的10只美元债整体展期,展期3~4年不等。文件里面,写满了关于修改利率、增加有关指定资产处置、修改“违约事件”条款等条件。
9月13日,合景泰富公告称,2022年9月两笔合计9亿美元债的置换已获本金总额约93%的投资人通过,2023年9月一笔7亿美元债的置换获本金总额约91%的投资人通过。对于其余2024年至2027年到期的6笔美元债券,开展同意征求,通过修改部分投资者保护条款以豁免与交换债券的交叉违约,或延长现有债券到期日,同意征求也获得通过。
而看似简单的公告,背后是激烈的博弈,多方拉锯。据记者获悉,合景泰富还有不到8%的债券持有人不同意置换方案,而公司还在跟这部分债权人进行沟通,希望寻求妥善解决方案。
“其实给我们的选择没有太多,因为购买地产债本身就没抵押物,所以一旦地产商违约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抓手,谈判的空间不大,要么同意展期,要么就直接让企业违约。只要公司没有资不抵债或者破产清算,这钱总是要还的,时间长短问题。当然购买了美元债的,还可以向香港高等法院呈请清盘,这类事件恒大、融创、花样年都经历过,但呈请清盘成功的概率很小,不过是债权人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持有美元债的投资人郑琼说。
几乎所有违约的民营房企都在着手进行债务重整。德勤全球应急计划及破产服务领导人黎嘉恩为积极化债求生的房企提供了自救建议。
一是股权重组。引入国企、央企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并平衡投资者、原股东、债权人、中小股东的利益,评估集团整体流动性、投资价值,为利益的再平衡提供定价依据,并评估投资退出的路径与安全性,且在指定重组方案时,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资源配置进行相关方的利益再平衡,这是重组成功的关键。
二是债务重组。梳理境外控股公司、境内控股公司、境内项目公司3个层级的债务风险,并对每个层级的债务进行分层分析。针对各架构层级的分层债务,考虑相应的债务重组方案,包括具体的债务重组条件、债务重组周期、偿债资金需求、偿债资源、针对个别债权人激烈措施的应对方案、可能的再融资方案等。债务重组成功的关键是公平对待债权人,并获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通过争取主要债权人的支持,提高重组协商的效率。
三是资产/业务重组。梳理核心和非核心资产,并分析在持续经营和清算情景下的价值,从而相应考虑保留资源、处置资源、引入第三方盘活资源、隔离风险等具体重组方式。在实施资产/业务重组的过程中,应关注涉及保交楼的资产/业务的稳定经营,以及保交楼资金的来源、该等资金进入路径和退出的安全性、资金监控方案。
除了积极推进债务重组,目前房企还引入CDS(信用违约掉期)或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内的信用保护工具。
最有可能倒闭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有那些
楼市小阳春即将到来,各项利好信息如:首付20%买房、LPR利率下调等,也引发了业内不少人士对行业回暖的预测。
然而房地产的至暗时刻真的过去了吗?
显然,才刚刚开始。各大房企暴雷、裁员破产、停工烂尾…很多房企压根没有挺过第一轮的考验,便早早倒在了黎明前…
2022年,江苏首批房企破产名单曝光!房地产大洗牌依旧在持续,未来,还会有更多房企将消失。
2022年破产房企已多达76家
说实话,当前房地产行业资金紧张,房企债务违约、房企破产,并非新鲜事。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从2022年1月至今日(2022.3.3),全国已经约有76家房企、房地产类型公司破产倒闭。
佳兆业事件为什么令人唇亡齿寒
佳兆业事件,只是一起正常的反腐败事件。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唇亡齿寒的感觉。除了贪官污吏奸商之外。
佳兆业“黑天鹅”事件大事记
2014年10月24日,广东省纪委监察厅消息,原深圳市常委、政法委书记蒋尊玉因涉嫌大运会工程腐败、与地产商权钱交易落马,后传闻佳兆业前董事局主席郭英成卷入此案,并接受调查。
2014年11月28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网站一手房源备案情况显示:佳兆业深圳坂田城市广场等4个项目超过2000套房源为“管理局锁定”。
2014年12月4日,佳兆业宣布主要股东大正(实际控制人为郭氏三兄弟)出售11.21%旧股予生命人寿,涉总代价16.68亿港元。股份转让完成后,生命人寿在佳兆业的股权将增至约29.96%,郭氏家族在佳兆业的股权也将由61.35%降至51.16%。
2014年12月10日晚间,佳兆业公告表示,作为佳兆业董事会主席的郭英成因健康理由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务,由第二大股东生命人寿代表接任。
2014年12月31日,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新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订立协议,上海万科将接手佳兆业上海青湾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股东贷款,总代价为12亿元。
2015年1月1日夜间,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佳兆业,01638.HK)再发公告,称原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事项触发一项融资协议包含的强制性提前还款条文①(此处有注释),共涉及贷款本金4亿港元及应计利息。但佳兆业未能如约偿还这笔钱。
2015年1月6日,佳兆业发布公告称,2014年12月31日,该公司接获龙岗区两个市区旧改项目的两名合作伙伴通知,称佳兆业已违反该等项目的合作协议,要求终止该等合作协议,并退回已经支付的12亿元人民币的费用。
同日,市场传闻佳兆业集团(01638.HK)召开董事会,最后达成破产重组意见。佳兆业集团于当晚10时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否认该消息,称没有召开董事会,也没有达成所谓决议。
同日,标准普尔宣布,将佳兆业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选择性违约”。与此同时,佳兆业集团的大中华区信用体系长期评级由“cnBB+”下调至“选择性违约”。
2015年1月8日,最佳兆业无法按时支付一笔2020年到期债券的2600万美元(约合1.61亿元人民币)利息,成为首家美元债券违约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这笔利息由佳兆业在2013年1月发行的一笔7年期、票面利率10.25%的5亿美元(约合31.05亿元人民币)票据所产生。
2015年1月10日,媒体报道,银行、信托共计24家金融机构已向法院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其中,仅尚未兑付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融资总额就超过100亿元,此外还有多家银行、基金子公司与其有相关融资产品。
2015年1月23日,华侨城停牌,“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公司股票已于2015年1月22日开市起停牌。”
2015年1月28日16时,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在微博参与了深圳新浪房产关于“谁最可能接手佳兆业”这一讨论话题的网上投票,孙将其投给融创,但几分钟后,该微博被删除。
2015年1月29日,融创中国人士确认,融创中国确实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谈判收购佳兆业事宜,但该人士并没有透露任何谈判进展。
同日,佳兆业停牌,华侨城继续停牌。
2015年1月30日凌晨3点,融创与佳兆业达成协议,将接手郭氏家族所持佳兆业的49.25%股份。
2015年1月30日早间,融创中国停牌,“有待公司刊发一份再有内幕消息的公告。”
2015年2月1日晚间,融创、佳兆业先后发布公告,披露融创、佳兆业达成一份涉及融创收购佳兆业上海4个项目,代价总计近23.75亿元的收购协议。
2015年2月5日,据香港交易所股权披露资料显示,融创中国(01918-HK)于1月30日以平均价1.8元,溢价13.2%购入佳兆业集团(01638-HK)25.29亿股份(股份数目与佳兆业创办人郭英成家族所持有的相同),按若以平均价计算,融创涉资45.52亿元入主佳兆业。
交易完成后,融创正式成为佳兆业第一大股东。
佳兆业10亿贷款展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佳兆业资金状况2021、佳兆业10亿贷款展期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