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信贷新手,请问如何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要注意那些重点?
证券投资已经成为百姓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不是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常识,很多投资者因为不懂报表而错失买卖股票的良机。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挖掘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是广大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能了解企业在报表日的财务状况,长短期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权益和结构等重要信息。
(一)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科目的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的科目很多,但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时重点应关注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和递延资产四个项目。
1.应收款项。(1)应收账款:一般来说,公司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设有“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正常情况下,三年的时间已经把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它不会对股东权益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三角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该科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因此,当投资者发现一个上市公司的资产很高,一定要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是否存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同时要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分析其是否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账”现象。(2)预付账款:该账户同应收账款一样是用来核算企业间的购销业务的。这也是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经营恶化,缺少资金支持正常业务,那么付款方的这笔货物也就无法取得,其科目所体现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实现,从而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3)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如企业发生的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这么简单。例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往往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形成难以解释和收回的资产,这样就形成了虚增资产。因此,投资者应该注意到,当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时,就应该加以警惕了。
2.待处理财产净损失。不少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挂账列示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有的甚至挂账达数年之久。这种现象明显不符合收益确认中的稳健原则,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3.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无实质上的重大区别,它们均为本期公司已经支出,但其摊销期不同。“待摊费用”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超过一年。从严格意义上讲,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但它们似乎又同未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而且在会计实务中,不少人也习惯于把已发生的成本描绘为资产。
(二)对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
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科目的分析中,重点应关注其偿债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常用的指标。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应远高于流动负债,起码不得低于1∶1,一般以大于2∶1较合适。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流动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流动资产还包括应收账款和存货,尤其是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大而引起的流动比率过大,会加大企业短期偿债风险。因此,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应收账款及存货的情况进行判断。(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即用于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较有保障。因为,当此比率达到1∶1时,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也不致影响其即时偿债能力。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剔除了应收账款及存货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投资者利用这个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准确。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1)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这三个比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一旦企业破产清算,债权人得到的保障程度如何;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为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的是债权人得到的利益保护程度。投资者在看财务报表时,只要看一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总额这几项,便可大概看出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这三个比率只有在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相比较,才有一定价值。(2)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其公式为: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该值应该低于100%,如果高于100%,则说明企业动用了一部分短期债务来购置长期资产,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经营风险也将加大,实为危险之举。
二、对利润表的分析
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盈亏情况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的。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经营成果的分配关系。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集中反映,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主要尺度。投资者在分析利润表时,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表结构分析
利润表是把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得到该期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情况。由此可知,该报表的重点是相关的收入指标和费用指标。“收入-费用=利润”可以视作阅读这一报表的基本思路。当投资者看到一份利润表时,会注意到以下几个会计指标。它们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在这些指标中应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尤其应关注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的盈亏情况。许多投资者往往只关心净利润情况,认为净利润为正就代表公司盈利,于是高枕无忧。实际上,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来自于对自身主营业务的开拓与经营。严格意义上而言,主营亏损但净利润有盈余的企业比主营业务盈利但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更危险。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将当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作成盈利,可谁又敢保证下一年度还有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呢?
(二)通过分析关联交易判断上市公司利润的来源
上市公司为了向社会公众展现自己的经营业绩,提高社会形象,往往利用关联方间的交易来调节其利润,主要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增加收入,转嫁费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分析时,一定要分析其关联交易,特别是母子公司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联交易,转嫁费用的现象,对于有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的,一定要将其上市公司的当年利润剔除掉关联交易虚增利润。
2.资产租赁。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产主要是从母公司以租赁方式取得的。从而租赁资产的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有的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
3.委托或合作投资。(1)委托投资。当上市公司接受一个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时,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其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却将投资收益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2)合作投资。上市公司要想配股其净资产收益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公司一旦发现其净资产收益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便倒推出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倒推出的利润缺口确定,其实这块利润是由母公司出的。
4.资产转让置换。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通过与母公司资产转让置换,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经营状况,长期拥有“壳资源”所带来的配股能力,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都是一个双赢战略。通常上市公司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这样上市公司不仅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而且不需付出任何代价,把风险转嫁给母公司。另外上市公司往往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以达到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净额的报表,它主要说明公司本期现金来自何处、用往何方以及现金余额如何构成。投资者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金流量的分析
一些公司会通过往来资金操纵现金流量表。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通过往来资金来改善原本难看的经营现金流量。本来关联企业的往来资金往往带有融资性质,但是借款方并不作为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而是放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贷款方不作为债权,而是在其他应收款中核算。这样其他应付、应收款变动额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就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实质上这些变动反映的是筹资、投资活动业务。这样当其他应付、应收款的变动是增加现金流量时,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就可能被夸大。
(二)注意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的状况
现金股利分配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往往能够连续分配较好的现金股利,有一些上市公司虽然账面利润好看,但是利润是虚假的,财务状况恶劣,一般不能经常分配现金股利。
(三)“每股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反映的问题
“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税后利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的上市公司有较好的税后利润指标,但现金流量较不充分,这就是典型的关联交易所导致的,另外有的上市公司在年度内变卖资产而出现现金流大幅增加,这也不一定是好事。
现金流量多大才算正常呢?作为一家抓牢主业并靠主业盈利的上市公司,其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应低于其同期的每股收益。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其获得的利润没有通过现金流进公司账户,那这种利润极有可能是通过做账“做”出来的。投资者最好选择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双高的个股,作为中线投资品种。
总之,进行报表分析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下游贷款承担的利息费用属于现金流量表的哪一种?
如果是贷款承担的利息费用,应该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利息利率,你可以根据贷款合同进行还款。
请问什么是现金流分析法,应该怎样利用它分析个人财务?
试析“贴现现金流模式分析法”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李崇坚 在房地产决策中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很多,分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两类。静态分析法如回收期法、平均投资报酬率法等,优点是计算简便,易于理解;缺点是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片面性。动态分析法即贴现现金流模式分析法,如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等,缺点是计算复杂,优点是不仅考虑了开发项目的整个投资过程,而且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能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开发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下面以笔者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式分析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分析。 一、项目基本情况 1、假设有一个楼盘,销售收入为35448.08万元,半年后预售出30%;一年后预售出50%;一年半后又预售出10%;二年后竣工时预售出10%。按预售比例乘以分期付款比例,可分别算出四个时点的回收比例和现金流入量(见表一)。表一:资金流入分析 2、工程总支出为26446.72万元,将工程款项的支出从零期开工到二年后竣工这段时间划分为五个现金支出点,计算现金流出量(见表二)。表二、现金流出分析 由于地、建筑成本、其他费用在动态方式中已考虑时间因素,实际上均已含利息,故在成本构成中不再单独计算利息。 3、i=15.56%为年资金利率,按复利计算化成半年利率为i= 1+15.56%-1=7.5%。 根据上述条件,计算贴现现金流量表如下: 单位:万元 二、投资效益预测 根据上表可分别计算如下指标: 1、净现值 总收入现值=∑现金流入量×现值系数(现值系数看上表) =10634.42×0.7488+10634.42×0.8049+10988.91×0.8653+3190.33×0.9302 ≈28999.05(万元) 总支出现值=∑现金流出量×现值系数(现值系数看上表) =5493.97×0.7488+5787.56×0.8049+6633.35×0.8653+6445.9×0.9302+2085.94 ≈22594.05(万元) 净现值=总收入现值-总支出现值 =28999.05-22594.05 =6405(万元) 2、现值指数=总收入现值/总支出现值≈28999.05/22594.05=1.28 3、内部收益率(取零期为基准期) 当贴现率i=50%时,分4、3、2、1四个期数分别查出现值系数为0.1975、0.2963、0.4444、0.6667。 净现值(1)=净现金流量×现值系数 =5140.45×0.1975+4846.86× 0.2963+4355.56×0.4444-3255.57×0.6667-2085.94 ≈130.55(万元) 当i=55%时,分4、3、2、1四个期数分别查出现值系数为0.1732、0.2685、0.4162、0.6451。 净现值(2)=5140.45×0.1732+4846.86×0.2685+4355.56×0.4162-3255.57×0.6451-2085.94 ≈-181.62(万元) 所以,以半年期为计息期的内部收益率是 IRR’=50%+130.55/(130.55+181.62)×(55%-50%)=52% 年内部收益率IRR=〔(1+52% -1〕×100%=131% 三、投资效益分析 1、评审标准 以上计算的三个指标的含义分别为:“净现值”是一个绿色数指标,只能反映某个单独的投资方案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现值指数”是个相对数指标涌反映出每1元投资成本带来的收益数额,最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方案的获利能力,现值指数大于1,表示方案可取。然而这两个指标均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能揭示该投资方案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是多少,因而需要使用另一个指标“内部收益率”来弥补这一缺陷。“内部收益率”是一种能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报酬率。它能正确反映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报有多高。若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则方案可行,否则就不可行。 2、指标分析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净现值为6405万元,现值指数为1.28,说明该项目不仅可行(净现值大于0,现值指数大1),而且经济效益较高。年内部收益率为131%,反映出该项目的投资回报高,效益好。 在实际评价项目时,还可以再计算另外一些指标,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根据上述条件,可计算出动态回收期及成本利用率。 动态回收期T=1+1345.41/(1345.41+2555.82)×(1.5-1)≈1.1742(年) 成本利润率P=(28999.05-22594.05)/22594.05×100%≈28.35%这两个指标说明该项目回收期较短,获利能力较强。 结论:该项目开发是可行的,且投资回报偏高,项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抗风险潜力。 3、指标的运用 正确运用上述指标是作好决策的前提。“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这三项指标在投资分析中运用得较普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内部收益率”,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投资报酬,是目前世界银行对投资项目评价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而“动态回收期”、“成本利用率”等指标可作为辅助指标加以运用,互相取长补短,全面反映项目的真实状况。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例子中,内部收益率很高而成本利润率却不高,应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内部收益率反映的是净投入所带来的收益;而成本利润率反映的是投入的成本能带来多少利润。成本包括所有的支出数,没有扣减回收的资金;而净投入是所有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两个指标基数不一样,导致内部收益率高于成本利润率。前者更能反映资金运用的效果,因而被普遍采用,后者却没有这一功能,不能正确反映项目的投资效果,所以只能作为参考性指标来使用。 四、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式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1、时点的选择。时点的选择很重要,会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的分布。时点太密则增加计算量,且没有这个必要;时点过疏,又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所以,要恰当地选择时点数,应结合投资期与回收期的长短来考虑,如果两者相对较长,则时点数适当选疏一点,如果较短,则宜选密一点。 2、利息的计算与贷款的偿还。上述例子中,利息没有专门单独反映。这是因为采用了动态分析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在成本中实际已包含了利息,不必再单独计算利息。如果采用静态分析法,则需单独计算利息。贷款的偿还在本例中没有考虑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现金流入量,计算出来的效益有可能偏高。所以,在计算效益时,应充分考虑贷款的偿还问题,否则将影响计算的准确度。 3、投资期与回收期的确定。这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基础。因为时点的选择、利息的计算、贷款的偿还,均与其息息相关。投资期应根据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来决定;回收期则根据市场、销售、资金回笼等因素来确定。两者定下来以后,其他方面的计算方可展开。 4、敏感性分析。任何一种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就要对以前的结果进行修正。通过敏感性分析,使决策当局对影响较大的因素加以注意,作到心中有数,预先防范,减少失误。如回收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现金净流量,使净现值产生变化。而回收期在多大的幅度内变化,才不至于影响原方案的可行性?如果超出此幅度,方案便成为不可行。又如现金净流量的变动,将对内部收益率或回收期产生影响,这种变动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接受,在什么范围内不可取,决策当局要预先知道,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经营策略。 总之,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除了要灵活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式分析法”外,还要充分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采取预防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投资方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于贷款利息现金流量分析和贷款利息的现金流量分类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