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扩展资料: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一、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fx678财经频道。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三、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
四、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五、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因此,中央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贷计划以及派生的现金收支计划,在执行计划时直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种机制完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指令性指标运作。其特点是:第一、方式简单,时滞短,作用效应快;第二、信贷、现金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中央银行无法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第三、由于缺乏中间变量,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变动往往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四、企业对银行依赖性强,实际上是资金供应的大锅饭。
信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信贷,
信贷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的调控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进而调控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使企业和居民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均衡过程。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
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
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
在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信贷传导机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信贷传导机制说认为,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外部筹资的资金成本(如发行债券等)与内部筹资的机会成本之间裂痕加大的情况。这种裂痕被新凯恩斯主义称作“外在融资溢价”,它代表净损失成本。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的因素包括贷款人评估,监视和筹集资金的预期成本,以及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借款人对他的未来前景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等。
按照信贷传导机制说,货币政策不仅影响到一般利率水平,而且还影响到外在融资溢价的大小。外在融资溢价的变化比单独利率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两个渠道可以解释货币政策行为与外在融资溢价之间的联系: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资和生产。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的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实质经济活动。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例如,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商业银行的头寸,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他们通过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在80年代后货币需求越来越不稳定和银行贷款占主要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什么是信贷传导机制论?
新凯恩斯主义 认为, 原凯恩斯主义 的传导机制理论在解释 货币政策 变 动对于 经济 影响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方面存在着不足, 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