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原则,实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所有贷款均应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结息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保证担保贷款应当由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保证人应当具备保证资格和保证能力,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抵、质押担保贷款应当由抵押人、出质人与贷款人签订抵押合同、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依法办理登记。
需要办理止付的,应依规进行止付登记。抵押、质押物应当符合《担保法》中抵押物、质押物条件,抵押、质押物价值必须足够清偿贷款本息。出质人、抵押财产共有人均须到场签约。严格执行先办理借款合同,后登记的操作程序。
土地使用权抵押须经市土地管理部门评估并进行抵押登记,土地按实际出让价(指交国土局部分)的90%以内确认,划拔土地按现行市场出让价格的40%以内确认。土地使用权和地上附着物应同时抵押并登记。房产抵押须经市房产管理部门评估,并进行抵押登记,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同时抵押,房产按实际造价折旧后净值的50%以内确认。
设备原则上仅限通用设备按购进价折旧后净值的40%以内确认,其他设备一律不得抵押。存单、银票质押按票面面值的90%以内确认,封仓、仓单质押价值不得少于贷款余额的2倍以上确认。对于抵押不足部分应追加落实有经济实力单位担保或联保。所有借款不论是保证、抵押都必须追加企业股东在最高额范围内联保。
随着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持续增加,新增贷款劣变率高,不良贷款绝对额大,不良占比高,贷款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在产业信息、员工素质、科技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效管控风险的能力较差。为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增强对贷款风险的管控和化解能力,在学习先进商业银行
(如国有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
拓展资料:
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2、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
3、恪守信用,能按期归还贷款。
4、无不良贷款的行为记录,具有一定的资信等级。
5、持有人民银行核发的贷款卡或农户贷款证。
6、有贷款人认可的切实可行的担保措施。
7、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
8、自愿接受贷款人的检查监督,及时上报各种贷款人所需资料。
贷后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导语: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也凸显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贷后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1)日常管理:
对所发入个人住房贷款进行跟踪管理、查询分析、具体包括贷款台帐、贷款日常通知、逾期催收、贷后检查、查询统计、抵(质)押物日常保管,直至贷款结清。
(2)清户撤押:
当借款人按期还清全部借款本息后,信贷部门应销记“抵(质)押物及权证登记簿”同时填制“银行抵押物、质押物转出通知书”通知会计部门和抵(质)押物保管部门。会计部门、保管部门、保管部门审核无误后据此办理清户撤押手续。
(3)档案管理:
信贷经办人员办妥每笔贷款后,定期将收集齐全的有关资料整理后,将合同正本交档案专管员,并办理有关移交手续。合同副本留信贷部门专人保管以备日常管理。贷款本息结清后信贷部门应通知档案专管员将档案正式归档。
贷后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
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贷后管理,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
其次,贷后管理是银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的要求。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轻长期。因此,商业银行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与机制,摒弃“重贷轻管”的发展方式,强化贷后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资产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只有通过强化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减少资产质量问题,使授信资产得以顺利收回,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和综合收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最后,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变革服务客户模式的手段。
贷后管理不仅能控制资产质量,更能进行价值创造。一方面,通过贷后管理有利于把风险主动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贷后管理是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客户能力的重要工具与途径。
贷后管理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贷后管理?
一、贷后管理,银行信贷管理用语,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长期以来,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已将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作为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二、如何贷后管理
1.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要制订和落实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要求辖内机构定期上报连续三期或累计六期未还贷款的余额和明细情况,以便督促辖内行加强不良贷款的催收;为有效控制贷款不良率,对不良率居高不下的行,可视情况调整其业务审批权,暂停其开办资产状况差的业务品种,直至将不良率降到合理的水平为止。
2.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主要包括:对档案及资料进行检查;对台帐进行检查;对抵押物进行抽查;对帐务进行核对。
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根据要求完善档案,信贷员要仔细检查合同要素的填写是否有漏项,并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档案的移交登记制度。信贷档案应分类严格保管,汽车抵押登记、或其他他项权证等抵押物物权凭证(一级档案)应入库保管,二级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专人保管。档案的查询、借阅、结清等应严格按照总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4.加强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收入情况、抵(质)押物现状及担保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防止贷款风险的发生。信贷人员应根据贷后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报经信贷部门负责人和主管行长。
5.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如凡拖欠三个月内的贷款应按照催收程序分别通过电话、催收函等进行催收,或要求经销商垫付还款;对连续3期或累计6期未还款的,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清收或要求经销商、保险公司履行担保责任;损失类贷款应按照程序及时核销。
贷后管理都包含哪些内容
日常管理:对所发入个人住房贷款进行跟踪管理、查询分析、具体包括贷款台帐、贷款日常通知、逾期催收、贷后检查、查询统计、抵(质)押物日常保管,直至贷款结清。
清户撤押:当借款人按期还清全部借款本息后,信贷部门应销记“抵(质)押物及权证登记簿”同时填制“银行抵押物、质押物转出通知书”通知会计部门和抵(质)押物保管部门。会计部门、保管部门、保管部门审核无误后据此办理清户撤押手续。
档案管理:信贷经办人员办妥每笔贷款后,定期将收集齐全的有关资料整理后,将合同正本交档案专管员,并办理有关移交手续。合同副本留信贷部门专人保管以备日常管理。贷款本息结清后信贷部门应通知档案专管员将档案正式归档。
关于贷款收回的管理要点和贷款回收管理制度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