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协约国输了美国就会破产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积极参战虽然只有19个月,但其战争费用支出却相当于持续4年之久的南北战争支出的10倍。据美国官方估计,从1917年4月6日至1919年10月31日,联邦政府总支出约为350亿美元。
美国当时不仅要维持自己的参战费用,还要负责协约国的战争开支。早在1917年7月,英国财政大臣罗斯克里夫勋爵就通知豪斯上校,“我们可用以对美付账的财力业已枯竭。除非合众国政府能够充分满足我们在美国的开销......否则协约国的整个经济结构必将崩溃。”
是的,美国参战后,还需要为协约国买单!
1915年以前,美国年度财政支出从未超过7.6亿美元,而1917年4月到1919年8月期间,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这一水平。假设联邦政府在和平时期的一年正常支出为10亿美元,1917年4月至1919年10月的联邦正常支出应该约为26亿美元,而投入战争的支出约328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协约国借款95亿美元。战前国债只有10亿美元,到1919年8月底则猛增到254.845亿美元。美国的军费开支到1918年达到空前的高水平,为平均每天5000万美元。
要筹措这样庞大的军费,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所以,为战争提供财政支持,美国不得不在两个做出应对,即借贷和税收。
一、战时公债
1917年4月24日,联邦政府通过了第一个自由公债法。这个法案授权财政部发行总额不许超过50亿美元的利率为3.5%的长期公债,并准许财政部在急需现款时出售20亿美元短期债券。
1917年5月14日,美国财政部公开发行了第一批总额为20亿美元,利率为3.5%的长期公债。截止1918年11月11日,总共发现了4批自由公债和1批胜利公债。这几批公债利率为3.5%~4.5%。
1918年8月国债数额最大达到了226亿美元,当时国库结余11亿美元,净欠数额约255亿美元,其中约1919亿美元为自由公债和胜利公债。
据估计,战时公债中大约有70亿美元即总数的30%是收入在2000美元或2000美元以下的人人口的,约100亿美元是由收入在2000美元以上的人呢认购的,其余是由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家公司认购的。
二、战时税收
1917年10月,国会通过了一项大大增加联邦收入的税法。按照新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从15%提高大了67%,超额累进所得税的起征点从2万美元降低到5000美元;独身者所得税免征额降低到1000美元,已婚者免税额减为2000美元。
每有一名受赡养的家属,从应课税的收入中减去200美元;公司所得税从2%提高到6%;地产税提高为2%-25%;超额利润税提高为20%·60%,而军火制造商利润率从12.5%减为10%;同时还提高了酒税、烟税、车辆牌照税、娱乐税等税率。
这个税率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某系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样高的税率几乎把私人收入全部没收了。
按照1917年10月的税法征收的税款当时看来似乎是够用了,但到了1918年5月,政府显然又需要增加收入。联邦政府于同年6月提出了一个增税新建议,但国会的行动又很缓慢,直到9月份,众议院才提出议案。在议案变成正是法律之前,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于是拟议中的税率被降低了。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联邦政府还得继续增加税收。
联邦税收提高的税金额从1914年-1916年的每年不足8亿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42亿美元,到1919年6月30日这一财政年度为46亿美元,所得税和战时利得税共占税收总数的2/3.
三、影响
总的来看,美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筹款办法比过去几次战争中采取的办法要妥善些。关税税率没有提高,税收的主要部分是靠提高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换句话说,战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征课累进直接税来筹措的。因此,美国一战期间发战争财的百万富翁人数要比前几次战争少得多。
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十分矛盾。公众用现款购买公债,减少他们的收入,这会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但政府又允许人们用银行贷款购买公债,这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此外,财政部为了急于取得现款,把短期债券直接卖给银行,这种政策也起到了增加购买力的作用。最后,政府允许以公债作为私人借款担保的办法又有助于私人经济膨胀信用。
在1916年-1919年,银行放款总额从约179亿美元增为251亿美元,联邦储备银行钞票流通额在同一时期从1.5亿美元增为25亿美元作用。由于信用和货币的增多,银行存款总额在这个时期内从265亿美元增为377亿美元,通货膨胀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政府随便发现公债,特别是搞短期借款,导致了通货膨胀。而由于政府和私人的借款增多,银行存款和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量约增加了50%。1916年-1920年,总货币量增加了大约75%,消费品价格指数几乎增加了1倍。短短19个月的时间,美国人民就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倘若战争继续下去,或者协约国直接战败,那么美国的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借给协约国的钱收不回来,自身付出的巨大军费打了水漂不说,战败之后还面临着战胜国的剥削,政府的借贷,国债还不上,美国人民咬牙缴纳的高税收换来了可能还要继续为战败赔款埋单,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这必然是刚刚崛起的美国摔的最大的一个跟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国家利益?急需 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国的联姻
从政治制度讲,在当时,除去法国以外,其余国家均为君主国,另外奥斯曼土耳其属于伊斯兰国家,绝大部分领土也不在欧洲,所以我们先把法国奥斯曼扔掉,单谈英德俄奥。就这四国而言,英国在当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德君主立宪制度,也就是说英王已经基本不参加政治决策。德俄奥依旧属于君主专制,其中德国虽然表面行宪,但是实际上德皇拥有充分的统治权,奥匈属于二元帝国,奥皇对外交国防事务享有最后决策权,沙皇则是完完全全的专制统治。
简单理了一下主要参战国的政治制度,是要说明最终走向战争是与参战国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亲戚,是英王,德皇和沙皇的表亲关系,但是为什么最终英王会联合沙皇去打德皇,就已经完全超过了这几位君主的掌控范围了。
我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主要列强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确定新的国际政治秩序而爆发的战争,所以一战的核心的国家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主流思想认为一战总体是非正义的,或者至少没有哪一方是完全正义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德国在欧洲迅速崛起,但是当德国对外殖民扩张,对外倾销工业产品和进行资本输出时,发现世界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所以急欲挑战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另一方面,英国出于大陆均势政策的考虑,不希望看到德国主宰欧洲大陆,也不希望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所以迅速拉拢法国和俄国,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要夹击德国。那德国也不是傻子,所以就转去邻居奥匈,跟它结盟,后来奥斯曼也加入了。
上面说到一战的核心是国家利益,但是这个国家利益是不同的。从协约国一方来看,作为领导地位的英国,它要做的是保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钳制德国的发展势头,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从同盟国一方来看,作为领导地位的德国,它要做的是取代英国,称霸欧洲大陆,再不济也至少要从英国那里搞几块殖民地。这样一来,双方的冲突就很明显了。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亲戚不亲戚,你和我有利益冲突,先把利益问题解决掉,因为战争是一种国家行为。尤其到了近代,战争总是因为一方认为有利可图所以发动战争的,毕竟抱着“我看你不爽所以要打你”的这个心态而发动战争的次数到底还是少数。
所以一战爆发和君主是不是亲戚没有什么关系,并且说的再难听一点,即使他们是血亲,从小在不同的宫廷中长大,本来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专制君主或者立宪国议会,肯定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国家利益,而非君主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究竟赔了协约国多少钱?
波及全球的人类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宣布告终,其中,奥匈帝国的结局最为惨烈,整个国家四分五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老牌列强德国依然保持完整,同时,战斗力强大的德国也是给予同盟国造成伤亡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局势
也因此,战争胜利后,向德国索取赔偿就成为英、美、法等战胜国弥补战争损失、获得战争利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针对一战后德国究竟赔多少的问题,各持立场的英、法、美等国家却进行了长期激烈而复杂的较量。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紧张。
无论是国际惯例还是根据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德国都是需要赔偿战胜国的。但是,对于究竟赔多少却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凡尔赛条约》也只是说明了要求德国在1921年5月1日前向协约国支付200亿金马克的要求。
但是,这个数字远无法达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在战争中花费的巨额资金。例如,作为陆路抵抗德国的主力之一,法国在战争期间债台高筑,仅向美国,法国就借了160亿法郎,同时,还借了英国130亿法郎。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因此,即便是为了平息债务,法国也主张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当时,法国的要求的数字为6000到8000亿金马克。当然,提出如此巨额的数据,除了弥补债务危机之外,法国也希望趁机彻底削弱德国,从而达到独霸欧洲大陆的目的。
然而,作为相爱相杀了数百年的老对手,英国人对于法国的这一想法心知肚明,虽然英国也要求德国支付广义的赔款,也就是德国赔偿英法在战争期间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但是,英国却一直希望欧洲大陆保持均势,从而方便英国左右逢源。
因此,英国要求德国赔偿的数字为400亿金马克。至于远在北美洲、本土未受到丝毫战火波及,同时也赚钱最多的美国,由于孤立主义严重,再加上希望获得长远利益,因此,美国提出了一个最小的赔款数字,250亿美元。
一战期间美军士兵
除了对赔偿总额的巨大纷争之外,三国对于赔偿比例也有巨大的分歧,英国的方案是法国50%、英国30%,其他国家20%;法国则认为自己付出最多,应该拥有58%的赔偿比例,英国为25%。最终,和事佬美国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法国56%,英国28%。
关于德国赔偿的问题,三国争执不休一直到1920年7月召开的巴黎会议上,才最终尘埃落定,巴黎会议规定了:德国赔款的总数为2260亿金马克,分别分为42年还清。作为偿还的保证,则以德国的全部财产和关税作为抵押。
如此巨额的数字,当然超出了德国的承受能力,因此毫不意外的,这个方案遭到了德国的反对。最终,在各国的协商之下,赔款总数一再一降再降,1921年,总数降为1320亿金马克。赔付时间也增长到66年。然而,这个巨额的赔款数字依然远远超过了德国的支付能力。德国人也因此在动荡之中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英法的仇视。
一战前德国的疆域范围
最终,由于关于赔款的矛盾,引发了1923年11月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的事件。鲁尔区是德国重工业的心脏,当时,鲁尔区的生铁产量占据了德国总产量的70%之巨。被法国占据之后,德国的经济因此濒临崩溃。
德国也以此为借口,开始消极抵抗赔款。同时,在国际社会上,英国、瑞士、瑞典、荷兰等国也纷纷抗议法国的这一行动。经济濒临崩溃、失业人数大增的德国内部局势进一步等动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希特勒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并被德国人熟知——他领导了著名的啤酒馆暴动。
出兵占据鲁尔工业区的行动固然解气,但是对于法国而言,这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赔本买卖,因为,占据鲁尔区后,法国除了一分钱没得到还要支付10亿法郎的占领费外,由于各国的纷纷反对,在道义上,法国也全面居于下风。
一战后被肢解的德国飞机
最终,仍是孤立主义严重的美国提出了折中方案,三国的赔偿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美国芝加哥银行经理道威斯任主席的专家委员会,这个美国主导的专家委员会提出了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要求:1924到1925年第一年度,德国赔偿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到第五年度则为25亿金马克。
道威斯计划除了没有规定赔偿总金额,每年赔款数量大大降低之外,对于德国而言,道威斯计划也是十分有利的,因为,道威斯计划同时规定了:为了稳定德国,美、英、法等国还需要每年向德国提供贷款。也正是从此时起,美国的资本开始大量流入德国,德国的经济也开始迅速恢复。
例如,1924年到1929年期间,德国获得了英、美、法等国的贷款高达200多亿金马克,而美国资本则占据了其中70%的比例。正是靠着道威斯计划,德国经济开始迅速恢复。1927年时,德国的工业产值就恢复到了一战前的水平,1929年,更是超越了英国和法国,在西方国家中位居第二。
一战后的德国损失的疆域地图
道威斯计划之后,美国金融家欧文杨格为主席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再次审议了道威斯计划,并重新制定了杨格计划。这个计划重新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数额为1139亿金马克,而赔偿年限则为59年。同时,极大地放松了对德国的军事管制。
然而,这段时间正是波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与美国经济联系极为紧密的德国,也因此承受了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当时,德国43.8%的工人失业,另外,也22.6%的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因此,虽然杨格计划提出了赔款金额和数字,但是,德国却并没有支付多少,一方面由于德国空前的经济危机,并无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在提出后的第三年,即1932年,希特勒就已经上台,而众所周知,希特勒对于《凡尔赛条约》根本不予承认,更从未支付过赔款。
一战期间巨大的炮弹
因此,德国对一战的赔款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就已经宣布终止。那么,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究竟赔偿了一战赔款多少钱呢?由于一战后情况极为复杂,再加上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四国的博弈,对于德国实际支付的赔偿数字并无确切的数字。
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总共赔了230亿金克郎,另一种说法则为:德国赔付英国、法国、美国的战胜国的金额为251到260亿金克朗。当然,无论是哪个数字,德国赔偿的这个数字远远没有达到一战时期英法美三国用于战争的花费。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再次战败的德国又重新面临赔偿的问题,一战未完成的赔款再次被提起,最终,联邦德国,也就是西德,从1980年起开始继续赔偿一战债务,并在两德统一之前总计赔付了约为140亿西德马克的数字,基本完成了德国的一战债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输了美国会破产吗?
破产倒不至于,顶多就是美国财团在协约国的贷款、投资赔个底朝天,当然这也是财团当道的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得益于一战前期的中立,美国大发战争财,一举成为协约国头号债主
一战爆发伊始,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中立,而得益于该政策,美国大发战争财。
美国一手为协约国提供战争军需供应消费品,另一手巩固拉美和远东的市场,从墨西哥、智利、巴西等国大肆进口石油、橡胶、矿石等战争原材料。
可以说随着交战国持续的战争,美国工业输出逐年增加,工业生产总值在短短的2年时间就从249亿美元增长到了639亿美元,增长了惊人的1.6倍。
巨额的贸易引发了造富运动,短短2年美国的百万富翁就增长了1.6万人。
而英法等协约国由于战争的惊人消耗以及贸易的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的黄金。
随着战争的继续,英法两国还向美国银行、美国大财团进行数目惊人的贷款(据考证,美国曾先后两次向英法提供了6亿美元贷款)。
由于英国控制海上运输线,中立国美国的贸易只能给协约国输血,此时协约国战败,美国的贷款、投资将一文不值
由于英军占据着海上优势,美国虽然宣布中立,但是美国的商品事实上却是无法运送到同盟国去的,因此美国的中立贸易越来越变成了实际上的为协约国输血。
以1916年为例,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余亿美元,而这2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协约国占比高达98%。
如果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战败,那么本就因打仗欠下一屁股债的英法两国更是无力偿还美国贷款。
那么美国举国上下辛辛苦苦两年的工业生产和获得的财富将直接清零,这是财团控制的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同盟国德国的获胜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竞争压力
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就是美国后花园拉丁美洲的强力竞争者,在拉丁美洲的对外贸中,德国仅次于美国,并且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德国在拉美许多国家都经营多年,甚至在不少国家建立了居留地。
一旦德国获胜,德国首先拥有了欧洲巨大的市场控制权,其次德国难免向拉美扩张,侵占美国工业原料提供地,原材料+市场的打通,使得德国工业经济进一步腾飞,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和威胁。
综上所述,协约国失败,美国必定赔个底朝天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贷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属于协约国的国家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