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与实际用处不一致会有什么处罚了
如果用户在使用银行贷款产品时,实际用途与要求不一致,那么银行很可能会要求与用户终止合同,让借款人将欠款一次性还清。特别是很多专项贷款产品,以装修贷款为例如果用户拿去做投资或者其他消费,那么银行贷后管理查询到之后肯定要对用户采取措施的。还有就是本身贷款资金就不允许用于买房、投资、炒股、理财,禁止领域大家也不要碰。
具体来说:
1、银行可能会收回贷款
对于贷款的这笔钱的用途,其实银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了,而且银行是明确反对用贷款来偿还贷款的这种行为,所以如果你到银行借到这笔钱本身就是用来偿还贷款的,但是这个时候银行是不知道的,那么如果以后银行的有关机构或者是平台发现了的话,就可能会把这笔贷款收回来,而且会要求借款人把这笔贷款还清楚,并且可能还会让借款人支付违约金。
2、导致个人征信出现影响
借款人在拿到了这笔钱之后,使用的实际用途如果跟签订的协议是不一样的,那么一旦被有关的平台或者是银行发现,情节如果非常严重,那么银行可能就会怀疑借款人是在骗贷,这种情况其实还是非常严重的,银行有可能会把这种记录或者是信息上报给有关的机构,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到个人的业务。所以如果情节比较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征信记录,那么这种情况大家肯定都是不想看到的,毕竟现在个人信用在社会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客户还是按照实际的规定来使用这笔贷款,自己决定不要随意地使用银行或者是有关机构的这笔钱,一旦被发现之后,后果还是很严重的,而且有关的机构或者是银行明确规定了贷款的这笔资金必须要用于正常的规定,而且还会让大家上传凭证。
贷款不按合同规定用途使用有罪吗?
贷款不按合同规定用途使用,只要其现在用途合法就不算有罪。
法律分析
取得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但在合法范围内使用,不构成犯法;取得贷款后,将贷款用于非法目的,则构成犯法。一方面,行为人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贷款,客观上没有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骗取贷款的行为。即使事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也不能将事后的非法占有目的归责于前行为,行为人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另一方面,在实务案例中,很多企业以及当事人在申请贷款时的确是为了某项业务的经营,但由于现实情况发生变化项目无法继续开展,或由于其他客观原因导致不得不改变贷款用途,此时当事人仍将贷款用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的,不能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第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虚假证明文件等手段骗取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也不必然构成贷款。构成贷款诈骗罪,首先要求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在此基础上,讨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改变贷款用途,可能是办案机关认定行为而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因素,但不能当然得出非法占有目的的结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贷款用途不符是骗贷吗?得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 当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借款方可能会要求填写相应的贷款用途,比如有购房、购车、结婚,创业、投资等等,那么如果在填写该项信息时,填写的贷款用途不符是骗贷吗?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下面就一起来看。
贷款用途不符是骗贷吗?
据可靠人士爆料,改变贷款用途可能会涉嫌贷款诈骗罪,不过也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像法律有规定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比如有以下情形: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或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3、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做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4、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但如果因为借款人对贷款不了解造成填写的贷款用途与实际相差比较小的,那么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银行规定,影响不会很大,保持良好的还款记录和个人征信就可以了。
贷款用途有哪些?
1、个人消费类用途:像有装修类、买房买车类、解决生活困难类等等,且一般来说银行在放款时,为确保用途的真实性,会直接把贷款发放到用途方账户中。
2、企业经营类用途:像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等等,且同样可能会将款项打到第三方,并要求出具发票。
好了,以上就是对“贷款用途不符是骗贷吗”问题的回答,希望有帮到大家。
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有何后果
若贷款资金实际用途和合同规定用途不符,那一旦被发现,贷款经办银行(贷款机构、平台)很可能会立马收回款项,要求借款人尽快将贷款给还清,并缴纳一定的违约金。届时借款人可能就会承担较大的还款压力,而且情节严重的话,还会被怀疑是在骗贷,这对以后去办理信贷业务也是有不良影响的
拓展资料
一: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二:小额信贷审查风险
贷款风险的产生,往往在贷款审查阶段就开始了,综合司法实践中发生的纠纷,可以看出,在贷款审查阶段出现的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环节。
(一)审查内容遗漏银行审贷人员挂一漏万,造成信贷风险。贷款审查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求调查人员就贷款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调查。
(二)在实践中,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尽职调查,而有关审贷人员,往往只重视文件的识别,而缺乏尽职的调查,这样,很难识别贷款中的欺诈,很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三)许多错误的判断是因为银行没有对有关内容听取专家意见,或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判断而导致的。审贷过程中,不仅仅要查明事实,更应当就有关事实进行法律、财务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判断。而在实践中,大多数的审贷过程并非十分严谨和到位。
三:贷前调查的法律内容
(一)关于借款人的合法成立和持续有效的存在审查借款人的合法地位。如果是企业,应当审查借款人是否依法成立,有无从事相关业务的资格和资质,查看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应当注意相关证照是否经过年检或相关审验。
(二)关于借款人的资信考察借款人的注册资本是否与借款相适应;审查是否有明显的抽逃注册资本情况;以往的借贷和还款情况;以及借款人的产品质量、环保、纳税等有无可能影响还款的违法情况。
对于项目贷款资金用途不合规和贷款资金用途合规性管理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