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必要性?
(一)第三方支付监管立法有待完善。
首先,我国虽然制定了《管理办法》,但其仅是一部部门规章,在我国的法律层级划分体系中,法律效力层级比较低,可以采取的监管和处罚方法有限。
其次,《管理办法》仅对各类支付服务业务规则、沉淀资金管理、消费者保护、反xq 等做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较差,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办法。再次,与第三方支付有关的刑事立法、民事立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第三方支付的分类不适应业务发展和监管需要。
《管理办法》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分为网络支付(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并按这种业务分类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支付工具或者支付通道的角度来分的。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支付服务市场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种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连接,导致原有的分类方法已不能体现各种支付业务的本质特征和风险特点,不仅不适应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也给监管和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造成了困难。
(三)规范与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总体来看,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遵循了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但在一些具体的监管政策方面存在着加强规范政策与促进发展政策不相协调的地方。特别是如何适应第三方支付发展的需要,如何随着第三方监管经验的不断丰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政策与发展政策的比重,仍需不断改进。
(四)备付金监管制度不够灵活。
我国监管政策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只能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这种监管政策在对第三方支付开展监管的初期,有助于防范备付金被挪用的风险,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但该方式规定过死,不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备付金监管模式,有必要随着监管的逐步深入采用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模式对备付金进行监管。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整体来看,还存在着缺乏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维权程序不健全、监管机制不足等问题。
在此大环境下,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科技性导致消费者与支付机构之间存在着更加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且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刚刚起步,
因此在第三方支付消费者保护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客户备付金被挪用、客户信息被泄漏、服务协议霸王条款等,影响到第三方支付行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扩展资料
对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基本原则;既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探讨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有效监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监管机制和监管政策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又在现有监管框架和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效监管框架和监管指标。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国外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监管现状,有助于拓展视野、取长补短。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非银行金融中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连接收付双方的银行账户,提供资金结算、转移及其延伸服务。
第三方支付为持有不同银行账户的收付双方提供了统一接口,可以简化支付流程并提供信用保障,也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在我国经过快速发展,不但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支付方式,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的关键基础设施。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9.22万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143.26万亿元,增长逾15倍。然而,相关机构违规、金融风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不但给交易参加者带来了资金损失,还可能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冲击。这对监管机制和相应立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法律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xq 法》
与第三方支付密切相关的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主要法规可参考下列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令〔2014〕第1号
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
金融机构反xq 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1号
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2〕第12号
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6号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9号
...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法律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xq 法》
与第三方支付密切相关的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主要法规可参考下列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令〔2014〕第1号
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
金融机构反xq 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1号
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0〕第17号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2〕第12号
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6号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9号
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43号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7号
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明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会迎来重大调整,具体会做出哪些调整?
一则“支付宝、微信支付收款码将在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刷屏,但据「支付百科」了解,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静态收款码,经营用商业收款码并未受到限制。
个人静态收款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各机构应审慎确定个人收款静态码白名单,并将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但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个人收款码,经营用收款码不在通知限制之列。据悉,个人可以将收款码申请变更为经营性用途,但变更的标准相关部门还在研究中。
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收款条码的普惠性、便利性,《通知》提出一些针对性要求。
其中,《通知》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说明,对于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应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卡收单和条码支付终端的管理要求,在加强条码支付监管的背景下,个人收款码面临着调整。
从内容上来看,新规对条码支付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是个人收款条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二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三是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
说微信、支付宝收款码禁止商用完全是误读。简单来说,收款码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静态收款码,另一类是经营用收款码,两者之间界限分明,个人静态收款码不能当经营类收款码用,但可以申请变更为经营类收款码,只不过变更的标准还没有确定下来。
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成为国内比较常见的两种在线支付工具,用户群体很庞大,官方不太可能禁止,用于商业用途的收款码更不可能禁止,否则很难有其他支付工具代替。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扫码支付,退回到用现金支付的时代更加不现实。
收款码分为个人和经营用收款码,其中,将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按照规定,个人静态收款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并将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
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提升对个人经营者的收单服务质量。简单来说是要求商户提供微信、支付宝经营性二维码,以后不能用个人二维码收经营性收款。
对于加强支付工具业务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