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整理分享关于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分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快速导读目录:
- 1、我国目前各大平台的支付竞争格局如何了?
- 2、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状如何
- 3、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 4、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工具有什么竞争
- 5、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 6、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各大平台的支付竞争格局如何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热门的行业。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现在我们国家的移动支付已经占比非常高,人们已经习惯了不拿钱包出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7.33亿,2020年有望增长到7.9亿。现在目前来说,市场上移动支付被两大平台割据,一个是支付宝,一个是财付通,也就是微信支付。那么这两个平支付平台占据了移动支付的9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移动支付的第一梯队。
这两个平台他们进入移动支付的市场比较早,长期深耕在这个市场上,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且用户之间的粘性就特别高。这两种支付方式,他们覆盖的场景特别广,不管在什么地方,基本上都能够使用。现在人们习惯于在网上购物,在网上购物我们就需要的一个支付工具就是支付宝。而在线下支付的时候,很多人习惯运用微信,因为比较方便,同时现在支付宝也在布局线下支付。
剩下的10%被其他的一些支付方式所占据,比如说苏宁支付、京东支付、云闪付等平台。这些占比比较少的支付方式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使用的场景不够丰富,也不够方便快捷,同时用户持续使用的欲望不强。
所以在未来,占有主要地位的支付方式仍然是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他们已经成为了两个竞争的巨头。他们虽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化,但是基本上他们的功能还是相似的。未来发展方面,都看两家谁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客户的满意度更高,同时谁能够吸引更多的新用户来使用。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状如何
第三方支付产业图谱
第三方支付是商户与客户支付处理及结算的中介,盈利模式是依据交易量的比例向客户收取服务费。根据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业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其中网络支付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
支付牌照规范行业发展 拔高行业壁垒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才能从事相应的第三方支付业务。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同时,牌照也给行业构建了较高的壁垒。截至2020年9月,我国共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9批,现存仍未到期或仍未被注销的牌照公司共有242家。
从牌照数量来看,目前仍未到期或仍未被注销牌照数量有384张,其中银行卡收单62张,预付卡发行与受理147张,预付卡受理6张,互联网支付108张,移动电话支付48张,数字电视支付5张,固定电话支付8张。
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移动支付成为最大引擎
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各类电商消费类平台的移动化,为第三方移动支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场景,促使该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由17.75万亿元增长至248.51万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达201.99万亿元,估计2020年全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交易规模将达到280万亿元。
移动终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8744万,占手机网民的86.5%。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1.3万亿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超过204万亿,2013-2017年增速连续4年超过100%,成为拉动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实现高速增长的最大引擎。根据Analysys
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240万亿元。
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B端市场发展契机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期以C端市场(账户侧)作为主要切入点,C端支付占据了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绝大部分,但目前行业新增用户流量已经趋向饱和,由增量市场逐渐转为存量市场。而随着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改革,B端(收单侧)市场逐渐成为行业增长的动力。
根据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线下收单交易规模达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消费场景转移至线上,线下零售交易量有所下滑使得线下收单交易规模有所下降,估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线下收单交易规模约为61万亿元。
剔除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我国商户侧数字化程度来看,目前我国仍有95%的中小微商户仍未达到数字化经营的基础水平。在中小微商户数字化经营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B端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市场线下交易规模有望超过线上
自2014年起,全球B2C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保持在28.8%的高年复合增长率,在其发展过程中,第三方跨境支付不仅凭借技术手段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提高了用户使用频次,同时具有快速便捷、安全性较高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支付渠道。
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C端线上支付领域主要包含跨境进口电商以及垂直支付,在这一领域中,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受到制约。一方面是由于跨境进口电商市场趋于饱和增速放缓,且一部分电商平台逐渐将收单收款业务交由支付宝国内、微信国内端负责,再自行进行后续购汇款;
另一方面垂直支付领域规模也将逐渐缩小,因其存在单笔支付金额较大、部分交易无法还原真实性等问题,因此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管控。同时2020年受疫情影响,虽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消费者线上购物行为,但由于国际物流及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出国旅游及留学市场受到重创,预计线上整体规模会呈负增长趋势。
而线下部分则主要是布局国人出境游境外线下消费场景,支付宝、微信近年来着力布局此方向。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C端线下支付规模会大幅缩水,然而疫情过后随着出境旅游及出国留学消费市场的恢复,预计其增速将回归高位线,规模最终有望超过线上领域。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013年之前,第三方支付主要以互联网支付为主,行业的增速主要由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引领。2013年之后,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的快速普及大大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
一方面,部分互联网端的支付规模转移至移动端,另一方面,人们在线下扫码支付、NFC支付的习惯养成推动了移动支付规模大幅增长。2016年,以春节微信红包为契机,转账成为移动支付规模增长的又一动力。此后互联网支付的占比逐年缩小,而移动支付的占比逐年提升。第三方支付根据业务类型可以细分为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其中网络支付根据支付终端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固定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货币兑换,目前互联网支付及移动支付是主流的网络支付方式。而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支付为PC端网络支付,是指客户通过桌式电脑、便携式电脑等设备,
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截至2019年5月,共有110家企业获得具有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的资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指出,受监管收紧等因素影响,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等行业规模明显收缩,导致互联网支付整体规模下滑。
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工具有什么竞争
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竞争正日趋白热化。
在线下支付市场,银联作为最大银行卡转接组织,银联卡刷卡交易手续费分成多年来一直遵循“7∶2∶1”的分配比例,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银联作为清算转接机构占10%。但是线上支付市场则无既定的利益分成机制。
“目前国内线上支付业务90%以上都不走银联通道,费率遵循市场化的谈判规则,行业发展迅速,支付创新非常活跃。其实线下收单业务上,支付公司也具备与银行直连的技术能力。”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人士表示。
线上支付大部分不走银联通道或者不接入银联网络,意味着银联在线上支付市场无法获得如同线下支付市场的10%固定分成。
目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支付宝、财付通占据第三方支付业务头两把交椅,中国银联控股的上海银联电子支付则紧随其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宝、财付通和上海银联电子支付的支付市场份额分别是45.2%、21.5%和11.3%,三家企业占行业市场份额高达75.3%。
相比较竞争白热化的互联网线上支付市场,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瞄准了线下收单市场。“线下收单市场虽然是支付领域开展较早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但在大部分二三线区域,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普及率没有那么高。许多商贸、消费的领域还在使用现金交易,所以POS收单业务仍然是一个蓝海市场,具有快速发展的潜力。”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认为。
让银联倍感焦虑的是,国内的银联卡发行相对集中,排名前十的银行发卡量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线下收单方面快速挺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只需谈下这十家银行,实现和银行的直连,便可让银联在线下也失去坐收手续费的空间。而事实上,一些大银行和线下收单机构间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直连欲望。
由此看来,银联在线下和线上支付地位都受到挑战,这是银联去年以来酝酿“招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要动因之一。
按照银联发给媒体的回应称,商业银行、非金机构等产业各方开展银联卡业务,使用了“银联”品牌,理应遵守各方共同认可的银联卡业务规则、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
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三方支付是通过与银行的商业合作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户的个性化支付结算与增值服务。突出表现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
1、提供成本优势。支付平台降低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直连银行的成本,满足了企业专注发展在线业务的收付要求。中国有大大小企业2600多万,能与银行直连的企业平台与商务平台少之又少,大量的企业走上电子商务后,还需要选择第三方支付的服务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
2、提供竞争优势。利益中立避免了与被服务企业在业务上的竞争,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不会出现其业务与其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他类型支付平台的业务直接、间接竞争,也避免了用户、推广、网上渠道直接、间接被其他支付平台操纵的情况。
3、提供创新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其可以根据被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与业务发展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步定制个性化的支付结算服务。而其他类型的支付服务,其平台在产业链的特征,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用户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因为其大量的企业用户的业务,实质上是在一种总的商业模式下变换而竞争的,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有风险的,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会受到局限,商业信息的保护可能不够。
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移动支付成为最大引擎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各类电商消费类平台的移动化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为第三方移动支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场景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促使该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由17.75万亿元增长至248.51万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00万亿元,达201.99万亿元,估计2020年全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交易规模将达到280万亿元。
移动终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8744万,占手机网民的86.5%。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1.3万亿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超过204万亿,2013-2017年增速连续4年超过100%,成为拉动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实现高速增长的最大引擎。根据Analysys
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240万亿元。
前瞻观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海外及B端市场驱动 行业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随着我国跨境交易需求的增加、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第三方跨境支付及第三方支付B市场将成为驱动第三方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的新引擎,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前瞻预计到202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有望突破570万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关于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和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状况分析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