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支付工具的变化,以及支付工具的特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快速导读目录:
- 1、2020年支付的新趋势是什么?
- 2、明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会迎来重大调整,具体会做出哪些调整?
- 3、手机支付的发展现状如何
- 4、非现金支付工具有哪些
- 5、支付工具向支付平台的进化
- 6、跨境支付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2020年支付的新趋势是什么?
移动支付发展迅速,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新型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应用最普遍的支付方式,号称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2011-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达到277.4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36.72%,居全球首位。经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300万亿元。
刷脸支付普及率提升,为用户及商家带来积极影响
数据显示,用户主要在生活场景使用刷脸支付,分别有40.2%和36.8%的受访用户在超市便利店和商超购物使用。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新支付模式通过进一步提高用户支付效率和安全保障,正从生活场景快速铺开,随着逐渐进入5G商用时代,刷脸支付应用有望更加广泛。
2019年刷脸支付在市场上的铺开更加迅速,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头部平台在该领域都加快发展步伐。2019年3月,微信推出刷脸支付工具“青蛙”,2019年9月,支付宝刷脸支付设备“蜻蜓”升级3.0版本。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发展愈加成熟,刷脸支付相较其他支付交互形式更稳定。具有更快的识别速度和精度,对商家及用户都带来积极影响。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明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会迎来重大调整,具体会做出哪些调整?
一则“支付宝、微信支付收款码将在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刷屏,但据「支付百科」了解,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静态收款码,经营用商业收款码并未受到限制。
个人静态收款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各机构应审慎确定个人收款静态码白名单,并将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但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个人收款码,经营用收款码不在通知限制之列。据悉,个人可以将收款码申请变更为经营性用途,但变更的标准相关部门还在研究中。
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收款条码的普惠性、便利性,《通知》提出一些针对性要求。
其中,《通知》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说明,对于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应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卡收单和条码支付终端的管理要求,在加强条码支付监管的背景下,个人收款码面临着调整。
从内容上来看,新规对条码支付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是个人收款条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二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三是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
说微信、支付宝收款码禁止商用完全是误读。简单来说,收款码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静态收款码,另一类是经营用收款码,两者之间界限分明,个人静态收款码不能当经营类收款码用,但可以申请变更为经营类收款码,只不过变更的标准还没有确定下来。
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成为国内比较常见的两种在线支付工具,用户群体很庞大,官方不太可能禁止,用于商业用途的收款码更不可能禁止,否则很难有其他支付工具代替。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扫码支付,退回到用现金支付的时代更加不现实。
收款码分为个人和经营用收款码,其中,将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按照规定,个人静态收款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并将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
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提升对个人经营者的收单服务质量。简单来说是要求商户提供微信、支付宝经营性二维码,以后不能用个人二维码收经营性收款。
手机支付的发展现状如何
移动支付,即是一种服务方式。它还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字,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会用到的手机支付。因为,通常,使用的移动终端是手机。这种支付方式的分类有二:(1)近场;(2)远程。近场支付指的是在现场利用手机结算。如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相比近场,远场的出现的更晚。它一定要借助指令或工具才能实现。比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通过邮寄、汇款。不论是这两种支付形式的哪一种,现在都越来越背人们熟知,并且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这些年,移动支付得到了全面的成长。为经济的成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影响。集中表现在多样化、发展迅速、渗透多领域、国际化等方面。
(1)支付方式多样化。移动支付其介质不断变化如下。阶段一,芯片内嵌到手机。阶段二,要利用SIM卡。即SIM卡与个人银行卡账号连结。阶段三,舍弃物理卡片直接在云端生成。同时支付方式也呈多样化趋势。如利用二维码、指纹等。相应,方式的变化带来其他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方便、安全、省心是其显著的优点。其次,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更加体现人性化。第三,各种经济大数据的处理,一目了然。
(2)发展迅速化。2015年底,在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已经很可观了。它的数值为3.64亿人。相比于2014年共增长了23.8%。到2018年,有关单位及专家更是对用户数得出了可观预测。其数值约5亿。从图1可见,自2013年至今,移动支付用户数量稳步递增,为未来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市场交易及网络两方面,都呈现增生长迅速的趋势。2013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总数超13010(单位:亿元)。发展势如破竹。相比于2012年共增长了80.3%。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也迅速增长,突破59666亿元。相比于2012年共增长了56.9%。显而易见,移动支付这几年来在我国发展快速。
(3)渗透众多行业领域。移动支付存在于平日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种的基本方面。在餐饮方面中,出现了大众点评、美团等APP。根据支付宝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的时候,在北京支付宝早已被300多家餐厅商户所使用。在交通出行方面,多个商业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乘公交可以扫码直付的实践。
(4)国际化。中国的移动支付在国外发展也异常火爆。比如韩国的T-money交通卡可以使用支付宝来进行支付。现在韩国已有超过1500家商户可以用支付宝进行退税。在澳大利亚悉尼,支付宝还将设立子公司,即,Alipay Australia。如此,中澳跨境电商成长得到了更好的撑持。中国移动公司也开始发力。它在全球范围内巡视目标,从而开拓自己的移动支付领域。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当然全民移动支付渗透率的攀升不仅体现在支付宝上,随着手机厂商、传统金融机构的纷纷入局,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过去的2016年移动支付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300万——Apple Pay上线前两日帮绑卡量
2016年2月,Apple Pay终于登陆中国市场。此前有报道指出 Apple Pay 正式入华的当天,由于中国用户太疯狂,屡屡出现绑卡“塞车”情况,而且当天就有超过 3800 万张银联卡绑定Apple Pay。不过从招商银行公布的数字来看,国内 Apple Pay 的用户量并没有那么夸张,不过用户在绑卡期间多次挤爆苹果服务器倒是存在的事实。招商银行表示,在 Apple Pay 上线的前两天里,绑定 Apple Pay 的银行卡达到了 300 万张,而其中绑定招商银行的达到了 100 万张,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0.6%——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看齐第三方
3月18日,发改委、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要求9月6日起实施刷卡手续费新规。除实行借贷分离、取消行业差别费率外,对于竞争较为充分的收单环节服务费将实行市场调节价。调整后,大部分收单机构的向商户收取的服务费大幅下调,其中借记卡的服务费普遍为0.5%,贷记卡普遍为0.6%,费率向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单服务费看齐。
央行测算,实施后各类商户合计每年可减少刷卡手续费支出约74亿元。其中餐饮等行业商户贷记卡、借记卡交易的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费率合计可分别降低53%—63%,获益最明显。但新规实行后,此前房产、汽车销售、大宗批发等大额消费领域的封顶优惠被取消了。虽然新规的落地将借记卡的发卡行服务费和银联清算服务费做了封顶,但实际上商户要付的收单服务费是没有封顶的。例如用户要刷10万元信用卡买车,按照0.6%的费率,就会产生600元手续费,而96费改前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刷卡手续费封顶是80元,因此新规后很多商户会要求刷卡的客户自己承担手续费。
2000万——云闪付用户数量
10月18日,中国银联助理总裁胡莹在北京披露 “云闪付”用户突破2000万,这也是去年12月12日 “云闪付”上线以来,银联首次对外公布相关数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云闪付得到快速增长离不开产业各方的共同推动,其中两大事件对云闪付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Apple Pay入华,带动Samsung Pay及其他国产PAY的跟进;2、小额免密免签的全面上线,推动云闪付场景化进程。目前已经开通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的商户累计超过80万家。除云闪付和银联IC信用卡外,69家银行的银联IC借记卡也享受此项服务。
4000万——中移动NFC-SIM卡累计采购量
2016年NFC全终端和HCE手机支付方案遍地开花,似乎让大家都快忘了国内NFC支付产业链中还有电信运营商的存在,然而三大运营商仍然没有放弃移动支付市场。在2016年6月的GSMA世界移动大会上,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金桥介绍说,中国移动的NFC-SIM卡累计采购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张,其中和包NFC业务的用户数在全国已经突破1000万,NFC业务已经覆盖全国66城。到了10月份,数据再次刷新,NFC-SIM卡累计采购数量已超5000万张,和包NFC用户数成功突破1200万,NFC刷公交地铁业务覆盖全国25个省份,共计88个城
非现金支付工具有哪些
工具方式如下:
1、票据可分为商业汇票、银行支票、银行本票等,均可作为转账,汇款的支付手段。
2、通过储蓄卡和信用卡在POS刷卡,AMT转账等。
3、电子支付涵盖了互联网支付和手机移动支付,包括网银支付(闪付功能,NFC云闪付),扫码支付(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手机银行甚至现在的刷脸支付。
以上电子类快捷支付方式,央行都是趋向于鼓励的;根据支付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
拓展资料:
电子支付的基本特征
1、数字化的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的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2、开放的系统平台
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因特网)之中;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3、先进的通讯手段
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因特网、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及其它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4、明显的支付优势
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电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又称“网上支付”,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将负载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取代传统的支付工具用于资金流程,并且有实时支付效力的一种支付方式。狭义上的电子支付手段仅指电子货币,而广义上的电子支付按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因特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和非因特网环境下的电子支付。前者包括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后者是指自动柜货机atm、销售终端p.o.s 。
电子支付系统(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是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快捷性和“无纸化”、“虚拟化”、“技术依赖性强”等特点,对传统法律,特别是民商法中的合同法、票据法等部门法律规范带来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界与法律界共同努力修改原有的或设计新的规范与制度,而且需要通过电子支付发展的实践来检验这些规范和制度。本文不就电子支付所涉复杂的民事法律诸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仅就电子支付所涉民事法律责任问题系列,诸如规则原则、责任范围及承担方式作一些理论上的初步分析。
支付工具向支付平台的进化
几乎所有的平台产品也都是从工具做起的,很多工具型公司或者内容公司都有成为平台公司的冲动,它们有些路径是共通的:
一个交易的发生通常有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这四步。
在互联网上,根据切入交易的步骤,平台也可以主要分为信息平台,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这四类。这四类中,最容易平台化的是信息流(腾讯)和商流(淘宝),它们更多主要在线上进行。
资金流(支付)和物流更多是以链接卖家和买家的工具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支付和物流在接触用户上较为滞后(用户只有在购买决策基本完成了之后才会考虑到支付和物流的因素),所以它们在影响用户上起到的作用较小。所以过去也更多是商流的一个从属者。这也是国内淘宝天猫在推动支付宝和菜鸟的时候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资金流和物流企业也在逐渐集中。它们也更多的体现出平台化的倾向。
正如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在媒体、电商、支付和物流等四个组成部分服务用户的时候,同一个步骤中多家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公司,它们也就会想着整合同一功能的多个公司,把自己定位成平台,以便做一做收“买路钱”的生意。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支付宝单独独立出app,以及菜鸟也想为多家物流企业提供一些通用的能力。
在把支付做深做实的基础上,拓展钱包相关的功能,可能也是把平台做实的一个方向。毕竟,所有的平台都需要有自己的流量发动机,都需要有办法自己生产流量。
跨境支付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指国与国之间因贸易、投资及其他方面所发生支付工具的变化的国际资金转移,需要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目前使用的跨境支付系统主要为SWIFT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欧盟的INSTEX系统。随着中国与国际货币资金往来交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跨境支付市场也逐渐成熟,其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广泛参与到跨境支付行业,推动跨境支付交易选择更加多元化,为跨境支付交易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推动支付工具的变化了行业的发展。
交易体量快速增长
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规模、出国留学生规模、中国境外游旅客规模的快速增长,为跨境支付市场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动力。近年来,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量快速增长,2019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88.43万笔,金额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4%和28.28%。日均处理业务7537.15笔,金额1357.02亿元。
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跨境支付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监管层也逐渐放开了行业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主导跨境支付城市试点方案落地实施。201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多条政策鼓励行业发展,我国跨境支付政策汇总如下:
第三方支付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支付组织、支付介质、支付渠道、支付账户形式以及支付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大量涌现,现金的使用量逐渐减少,电子票据逐渐取代纸质票据,银行卡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无卡支付正蓬勃发展,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微信银行等新兴支付渠道不断涌现,支付账户从传统的银行账户发展到第三方支付账户,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目前主要的跨境支付方式对比如下:
以前国内进行跨境支付的支付机构主要是银联,随着国家鼓励第三方支付的政策不断出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跨境购物、汇款以及境外移动支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我国消费者越来越习惯手机支付的便捷支付方式,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根据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从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线上线下交易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线上支付交易规模达7285.7亿元,同比增长9.6%,C端线下支付交易规模为3700亿元,同比增长72.1%。
跨境支付步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现代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正式起源于2007年,2007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支付宝办理境外收单业务。国内跨境支付业务正式起步。2013年外管局在北京等5个地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点,2013年,央行正式下发《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批复》。批准1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正式开始。2014-2019年,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中国跨境支付市场进入启动期,业务量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推动行业持续发展,2020年,我国跨境支付行业野蛮发展结束,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期。
获得跨境支付牌照企业名单
目前整个跨境支付分为前、中、后端三个部分。前端主要是收单,对应的机构有PayPal,Visa,Mastercard等授权的第三方收单机构;中端主要职责是分发,对应机构主要是PayPal,WorldFirst和Payoneer;后端主要职责是结汇和发单子,对应的机构主要是外管局批准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央行批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机构。目前获得外管局颁发的跨境支付牌照的30家企业名单如下:
对于支付工具的变化和支付工具的特征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