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跟大家探讨下支付工具的前景,以及企业支付领域和个人支付领域支付工具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应的知识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以备日后需要哇。
本文快速导读目录:
- 1、电子支付系统的前景如何?
- 2、刷脸支付,真的是新型支付的趋势?前景到底如何?
- 3、跨境支付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 4、移动支付的背景与前景
- 5、支付行业如何?
- 6、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未来谁将会发展的更好?
电子支付系统的前景如何?
电子支付系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到的支付软件,无论是去菜场买菜,还是去逛超市,都能看到支付软件给人们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人们只需要拿出手机,扫描商家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有的商场超市,甚至提供更为方便的支付设备,顾客只需要使用手机在支付设备上出示支付码就能支付,免去了输入付款金额的麻烦。
电子支付系统国内大众消费普遍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省去了用户携带现金交易的不便之处。使用用户最多的电子支付系统主要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种移动支付软件。
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数字人民币。国内多个地区的移动支付用户已经通过四大国有银行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使用比社交软件电子支付系统更安全和便捷。
未来的电子支付系统将会以数字人民币为主要电子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普及,将会逐步取代国内两大移动支付应用。
数字人民币的明显特点是安全方便,用户只要在手机上使用银行支付系统,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账户,就可以和交易方轻松完成交易。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手机没电,只要手机在身边随时都能实现交易。而且,和其它两大移动支付应用一样,无需扫码和输入密码以及支付金额就能完成支付。
数字人民币将会依靠国家银行在未来的移动支付领域实行普遍推广和应用,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和更多人性化设置,将会取代大部分的社交支付软件系统。这是移动支付领域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数字人民币还未完全普及之前,两大移动支付应用将会继续担负起亿万移动支付用户的交易使命。毕竟,我们经常使用的移动支付应用只是社交支付平台的一款交易工具。最终,人们还是会对中国人民银行充满信心。未来的数字人民币,将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创新应用和研究推广下,占据电子支付系统的多数用户。
刷脸支付,真的是新型支付的趋势?前景到底如何?
刷脸支付普及率提升,为用户及商家带来积极影响
数据显示,用户主要在生活场景使用刷脸支付,分别有40.2%和36.8%的受访用户在超市便利店和商超购物使用。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新支付模式通过进一步提高用户支付效率和安全保障,正从生活场景快速铺开,随着逐渐进入5G商用时代,刷脸支付应用有望更加广泛。
2019年刷脸支付在市场上的铺开更加迅速,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头部平台在该领域都加快发展步伐。2019年3月,微信推出刷脸支付工具“青蛙”,2019年9月,支付宝刷脸支付设备“蜻蜓”升级3.0版本。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发展愈加成熟,刷脸支付相较其他支付交互形式更稳定。具有更快的识别速度和精度,对商家及用户都带来积极影响。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跨境支付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指国与国之间因贸易、投资及其支付工具的前景他方面所发生支付工具的前景的国际资金转移支付工具的前景,需要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目前使用的跨境支付系统主要为SWIFT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欧盟的INSTEX系统。随着中国与国际货币资金往来交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跨境支付市场也逐渐成熟,其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广泛参与到跨境支付行业,推动跨境支付交易选择更加多元化,为跨境支付交易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交易体量快速增长
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规模、出国留学生规模、中国境外游旅客规模的快速增长,为跨境支付市场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动力。近年来,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量快速增长,2019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88.43万笔,金额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4%和28.28%。日均处理业务7537.15笔,金额1357.02亿元。
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跨境支付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监管层也逐渐放开了行业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主导跨境支付城市试点方案落地实施。201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多条政策鼓励行业发展,我国跨境支付政策汇总如下支付工具的前景:
第三方支付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支付组织、支付介质、支付渠道、支付账户形式以及支付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大量涌现,现金的使用量逐渐减少,电子票据逐渐取代纸质票据,银行卡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无卡支付正蓬勃发展,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微信银行等新兴支付渠道不断涌现,支付账户从传统的银行账户发展到第三方支付账户,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目前主要的跨境支付方式对比如下支付工具的前景:
以前国内进行跨境支付的支付机构主要是银联,随着国家鼓励第三方支付的政策不断出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跨境购物、汇款以及境外移动支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我国消费者越来越习惯手机支付的便捷支付方式,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根据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从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线上线下交易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线上支付交易规模达7285.7亿元,同比增长9.6%,C端线下支付交易规模为3700亿元,同比增长72.1%。
跨境支付步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现代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正式起源于2007年,2007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支付宝办理境外收单业务。国内跨境支付业务正式起步。2013年外管局在北京等5个地区启动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点,2013年,央行正式下发《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批复》。批准1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正式开始。2014-2019年,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中国跨境支付市场进入启动期,业务量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推动行业持续发展,2020年,我国跨境支付行业野蛮发展结束,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期。
获得跨境支付牌照企业名单
目前整个跨境支付分为前、中、后端三个部分。前端主要是收单,对应的机构有PayPal,Visa,Mastercard等授权的第三方收单机构;中端主要职责是分发,对应机构主要是PayPal,WorldFirst和Payoneer;后端主要职责是结汇和发单子,对应的机构主要是外管局批准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央行批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机构。目前获得外管局颁发的跨境支付牌照的30家企业名单如下:
移动支付的背景与前景
我国移动支付被国际称作中国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众多消费者日常的主要支付方式。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机构抢占支付市场,银行业为应对来势汹汹的竞争,也相继与第三方合作推出移动支付方式,2019年银行业移动支付笔数首次突破万亿笔。
多重因素推动移动支付普遍化
随着我国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提升,继扫码支付普及之后,生物识别、ETC等技术与网络支付业务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更多移动支付方式,如支付宝推出集软硬件为一体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微信支付也推出了可接入POS机的刷脸支付产品“青蛙”。目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我国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在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中,有69.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有19.7%的用户每周至少使用3次移动支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移动支付具有支付方便快捷、高度融合性、环保与卫生等先天优势,因此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了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支付新宠。在消费者市场调研中,有92.4%的消费者表示选择移动支付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操作简单且方便;有80.3%的消费者表示使用移动支付是因其无需携带现金或银行卡。当然,商家的支持与促销活动也推动了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率,有64.4%的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是因其优惠促销活动多。
扫码支付成主流,闪付方式显著提升
我国移动支付主要包括二维码支付、闪付、跳转第三方客户端支付等,扫码支付是我国最早推行的移动支付方式,目前无论是在日常购买商品还是在乘坐交通工具等日常消费场景中,国人均可使用扫码支付,因此其市场渗透率也较高,在移动支付方式中使用率占比高达92.6%。但近年来,各大商家也纷纷推广比扫码支付更为方便快捷的“闪付方式”,2019年闪付方式的使用率较上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18年的27.2%上升到2019年的49.9%。
各大银行为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也加紧推出移动支付功能及应用,在2016年后相继推出了华为付、小米付、Apple pay、三星付等一系列移动支付功能。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移动支付金额占比有了明显的提升,从2015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13.9%。2019年中国银行业移动支付笔数高达1014.31亿笔,实现347.11万亿元的交易额。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支付行业如何?
2020年我国银行账户数量小幅增长,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支付系统业务量稳步增长,全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平稳。
银行账户——数量保持增长
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25.36亿户,同比增长10.43%、增速较2019年末下降1.64个百分点。
非现金支付——移动支付业务量增速相对较快
2020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47.21亿笔,金额4013.0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6%和6.18%。
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352.25亿笔,金额2711.81万亿元。
其中,网上支付业务879.31亿笔,金额2174.5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6%和1.86%;移动支付业务1232.20亿笔,金额432.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8%和24.50%;电话支付业务2.34亿笔,金额12.7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6%和31.69%。
支付系统——业务量大幅增长
近年来全国支付系统运行总体平稳,支付系统业务量继续增长。2020年,全国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7320.63亿笔,金额8195.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7%和18.73%。
截至2020年末,共有4034家银行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占银行总量的99.09%,其中2020年新增加入90家银行。2020年,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96.68亿笔,金额6016.9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6%和15.43%,分别占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和金额的2.69%和73.42%。日均处理业务185448.92万笔,金额23.71万亿元。
银行行内支付业务金额增长较快。2020年,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169.19亿笔,金额1588.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和30.33%。日均处理业务4622.58万笔,金额4.34万亿元。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业务量保持增长。2020年,银行卡跨城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1505.60亿笔,金额192.1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8%和10.70%。日均处理业务4.11亿笔,金额5250.95亿元。
支付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持续增长
2020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220.49万笔,金额45.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和33.44%。日均处理业务8855.07笔,金额1818.15亿元。
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560家商业银行和133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2020年,网联清算平台处理业务5431.68亿笔,金额348.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3%和34.26%。日均处理业务14.84亿笔,金额9531.79亿元。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未来谁将会发展的更好?
三年前微信上线了微信支付,开始占领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哪一个更有前景呢?你又更愿意使用哪一个呢?为什么?
微信支付确切的说,跟支付宝不是一致竞争。支付宝是支付工具,而微信支付,只是以微信为基础,为支付提供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微信是个底层架构,是个生态系统。
第一、非正面竞争
支付是微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服务,微信可以搭载更多的支付工具,包括了支付宝,也可以在微信上实现有效应用,所以说,微信支付跟支付宝确切的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竞争。
从结果来看,微信通过这种方式,让支付宝感受到了压力是必然的,因为很多支付工具,都可以依赖微信所形成的应用场景,来实现支付,从而就不需要在充值到支付宝里去,通过支付宝来实现支付了,从而对支付宝形成了挤压,这里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微信支付跟支付宝打,他只是支持了很多支付机构来跟支付宝打。包括了银行支付,都可以搭载微信基础。
我自己觉得支付这个行业,最终比拼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更多应用场景,才能有更多的支付可能,脱离了支付使用场景,支付很难生存,支付宝走到了第一,是因为有了淘宝,财付通走到第二是因为腾讯,如果单纯比拼支付,支付宝肯定远胜财付通,那是因为商品特性更产生支付基础,而社交的支付场景过少,两者不可比。
但是微信横空出世之后,已经把腾讯也从原先的社交属性里给延展出来,现在的微信其实已经远不止社交的概念,一个适用人群覆盖六亿的客户端,理论上可以把人类的各类行为都涵盖在内,从而诞生出更多的想象空间了,就支付而言,就已经远远大于淘宝的支付场景,这个时候,微信支付的可怕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处不支付。
这里其实还有个所谓线下线上之争的观点,事实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从逻辑上推论,互联网的总体流量也好,需求也好,都是有限的,可以直接推算为总人口乘以总时间这个是极限值,总体流量有限的情况下,诞生两个逻辑,第一个是线上线下平衡逻辑,人在线上和线下分配自己的时间,也就是分配流量。
目前从电商情况来看,虽然电商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总占比还只是占到大概不到8%左右的份额,这里面其实虽然还有很大想象空间,但是现实也看到很多线下目前的确也遇到无法线上化的问题,线上入口目前白热化的竞争背后,其实反映的是线上的流量目前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在降低,技术条件约束了很多线下东西无法线上化,虽然可以看到珠宝、汽车都在线销售,但是全体性的铺开线上化,难度还是很大。为什么O2O大行其道,反过来其实也说明的是未来线下的流量之争可能比线上更关键。
基于线上流量的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目前互联网里的竞争业态,就反映为在各个业态之间分配时间的不同所呈现的流量此消彼长的情况,微博没落,不是因为微信比微博好,因为两者不可比,但是微信挤占了更多人类的时间,自然就会对微博构成了挤压,互联网之间的竞争,就是如此,我喜欢吃肉了,就不太会多吃素菜,因为我吃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流量之争的背后其实表现为人类更喜欢在什么地方上花更多的时间,从而把那些不愿意花时间的东西给打败了,跟这两个东西好坏不关键。
支付工具的前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企业支付领域和个人支付领域支付工具的未来发展方向、支付工具的前景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