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信用卡”降温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做大非息收入必不可少的“利器”,因此过去几年各大银行一度疯狂发卡。近期陆续公布的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揭开了信用卡行业“变局”,新增发卡量、贷款规模等指标下降,“疯狂的信用卡”降温了。
是什么让猛冲的银行放慢发卡的狂热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冲击有多大?对银行的创收影响大吗?
发卡量明显降温 邮储、中信例外
从累计发卡量规模看,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行六家各自累计发卡量过亿,国有大行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增速降幅不小。“巨无霸”工商银行累计信用卡发卡量依然位居首位,截至2019年末达到1.59亿张,比上年末增长5.3%。其次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分别达到1.33亿张、1.25亿张,1.2亿张、1.2亿张,共同点是增幅均放缓明显,有的银行累计发卡量增速下跌至个位数。招行没有公布具体数字,但早在2017年招行累计发卡量就已经过亿。
图1: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累计发行情况
从新增发卡量上看,股份制银行降温较为明显。例如,招行2019年新增发卡量(流通卡量)约为1100万张,较2018年的新增发卡量下降1085万张;光大银行新增发卡1149.83万张,较2018年下降约350万张;平安银行2019年新增发卡量1430万张,较2018年下降307万张。
不过,邮储银行和中信银行是例外,2019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8332.5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4.26%。邮储银行2019年末信用卡结存卡量为3110.07万张,同比增长34.64%。此外,一些区域性银行,由于基数较低,2019年信用卡业务仍处于扩张期。例如,盛京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10.35万张,较年初增加83.12万张,增幅高达305.25%;郑州银行商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42.66万张,比上年末增长53.67%。
招行2019年信用卡交易额称冠 平安屈居第二
虽然发卡量踩刹车,但信用卡业务的创收能力势头不减。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股份制银行中,招行信用卡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4.62%至4.34万亿元,一骑绝尘刷新纪录;平安银行信用卡交易额3.34万亿元,同比大增22.5%,追赶势头强劲。国有银行中,工行和建行信用卡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
图2: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交易量
从信用卡业务收入上看,招行实现信用卡收入799.88亿元,其次是中信银行,2019年信用卡收入605.09亿元,比2019年年初增长31.47%;光大银行为475.67亿元,同比增长 21.84%。
图3: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
信用卡贷款增长明显 占比普遍下降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多数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出现明显增长,但其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却普遍下降。
截至2019年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多。其中,建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411.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9%。其次是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6779.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0%。股份制银行中,招商信用卡贷款余额达6710.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1%。此外,平安和中信的贷款余额均超5000亿元。
图4: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及占比
从占比来看,截至2019年末,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最高的是平安银行,但其占比较2018年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23.30%。此外,占比超过10%的银行还有招商、民生、光大和浦发,其中仅招商信用卡贷款占比小幅提升,其余三家均出现下降。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占比普遍下降。但少数近几年才开始信用卡业务的银行,例如青岛银行,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及占比均出现明显增长。
不良率攀升 疫情冲击导致雪上加霜
前几年意气风发猛发卡,如今不得不直面“中年危机”。已披露的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除上海和江苏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下降外,其他银行全线上升,民生银行信用卡2019年不良率达到2.48%。
图5:部分上市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及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率攀升的背后是信用卡之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为了冲量,客户资质下沉,必然带来隐患。2018年现金贷、P2P等互联网贷款风险的暴发,进一步传导至信用卡行业,从而引发了行业性的风险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信用卡业务进一步承压,不良率最为堪忧。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业绩会上坦言,“在疫情中,招商银行所有业务里面,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不仅仅是在交易量上,疫情更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信用卡交易量、资产质量、信用卡透支短期内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
平安银行2020年一季报显示,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截至3月末,信用卡贷款余额5,158.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5%;信用卡总交易金额7,771.64亿元,同比下降3.0%。此外,受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影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收缩,信用卡不良率一季度出现上升,不良率为2.32%,上升0.66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年报折射出信用卡业务变局,这或许也将推动信用卡业务发展思维的转变,从单纯的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细管控风险,通过金融 科技 的线上化布局,充分挖掘场景,做深做透用户体验。
本文源自面包 财经
信用卡资产质量下滑,整个金融行业目前的情况如何?
整个金融业目前的情况还不错,因为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恢复,金融行业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虽然现在信用卡资产的质量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信用卡资产并不能够代表整个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在宏观的角度来看还是不错的,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信用卡资产的质量普遍下滑。
这个信用卡资产的质量主要讲的是信用卡的违约率和不良率。我们可以简单把这个质量理解为逾期不还,对那些已经在使用信用卡的小伙伴来说,因为受到疫情的冲击,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有些人就没有办法及时偿还信用卡了。信用卡的普遍不良率已经超过了6%,同比上升了三个百分点左右。
信用卡的资产质量影响不到金融行业的发展。
虽然说信用卡确实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用卡的业务其实非常稳定,虽然不良率和违约率一直存在,但是各个银行也在想办法去调控信用卡的额度和偿还空间。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很难见到那些长期不还信用卡的人,毕竟信用卡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个人征信,没有谁希望自己的个人征信受到影响。
金融行业会进一步发展。
正如我在回答一开始中所提到的那样,随着新冠疫情的进一步防控,整个经济会逐渐恢复起来,金融行业也会跟着进一步发展,包括我们现在提到的基金理财就是金融行业之一。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人在进行了基金投资,说明大家对于金融行业并没有抵触的情绪,反而积极参与其中。
对那些希望参与到金融行业的小伙伴来说,现在也确实是一个入行的好机会。
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之久,也必将与人类常态化共存,这符合物进化理论,更是人类进化必经的过程。
疫情来势汹汹,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我想这只是一个过程。疫情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呈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均衡。它打击了小企业,也打击了小银行,但大型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小。
疫情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实际影响较小且不均衡,尤其是对大型银行几乎没有明显影响,而中小银行会受到重创。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受疫情影响上升了0.25%至0.5%,主要体现在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上。
息差降得非常之低,银行业就没有能力克服风险,整个经济体系就无以为继。银行收入主要决定于息差与规模,规模稳定则增长无悬念 。
银行业的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信贷规模的增长。在疫情冲击下,实体经济遭遇了困难,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走向宽松,中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一定会增加,不增加就违反了经济规律和经济的现实需要。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本质是企业的现金流被切断了,只有借助金融体系的银行来补充。
消费者是经济活动的发动机,消费者从银行转出现金,向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企业收入现金、存入银行。疫情导致消费行为停滞,消费者的现金滞留在银行,企业失去消费者提供的现金流入,经营就会陷入困境。
疫情初期,对于企业来说,短期影响不大。企业可用自有现金支付疫情期间的消耗,暂时不至于破产,因此银行不受影响。如果疫情长期持续,消费者的收入就会下降,从而消费能力下降,企业的现金也会开始枯竭,走向破产,无法偿还债务,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如果疫情长期持续,如何避免实体经济危机呢?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以应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中断问题。实体经济因为疫情出现短期现金流中断,为银行提供了商业机会。银行对企业的增量贷款救助既能帮助企业,稳定经济,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也能增加银行的收入。
项目贷款是企业为了投资新厂房、新设备等申请的银行贷款。纾困贷款则是为了帮助那些日常经营非常稳定,只是因为疫情出现短期流动性问题的企业设立的。新增纾困贷款可以提升银行的业务量,同时加大银行的信贷规模,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很多企业在疫情冲击下业务量和现金流快速萎缩,流动性出现问题。如果流动性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企业会因为流动性枯竭走向破产,进而使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银行在企业遭遇暂时阶段性现金流萎缩和流动性困难时,如果增加对企业的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疫情过后企业经营就将恢复正常。
从长期来看,银行不良贷款的抵补能力就是维持收入增长能力。当期确认的不良贷款规模增长越快,不良贷款越趋于出清。这里能看到一个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有利因素是持续的、长期的,不利因素是短期的。
因疫情经济活动暂停以后,现实的困难确实是存在的,但它的影响是短期的。我们国家控制疫情的能力有目共睹,经济也在逐步恢复中,因为产业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变,行业格局和竞争力没有改变。疫情之前企业和个人需要贷款要找银行,疫情之后仍然要找银行。银行业的竞争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且信贷宽松以后,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
分析一个企业或行业,除了纵向比,横向比更重要。中美银行业所处的周期阶段完全不同,美国银行业正在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而中国银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美国银行业长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足,是美国银行股遭遇戴维斯双杀的根本原因。美国银行业自2008年摆脱金融危机之后,就进入了基本面的繁荣期,也进入了10年股市大牛。在这种基本面繁荣的情况下,美国银行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严重不足。
而中国银行业却经历了一段计提比例较高的艰难时刻,美国银行业则经历了一段计提比例较低的幸福时光,风险准备不足,在突发的疫情下,报表很快就会恶化。
作为投资者,到底应该何时买入银行股呢?是在拨贷比很高但拨备覆盖率很低时买,还是在拨贷比很低但拨备覆盖率很高时买呢?从美国银行业的数据看,真正的投资机会出现在拨贷比很高但拨备覆盖率很低的时候。
中国银行业在低估值水平徘徊已近10年,拨贷比非常高,拨备覆盖率很低。现在的中国银行业相当于2011年的美国银行业,恰恰处于适合投资的时期。
美国银行股遭遇戴维斯双杀的诱因是疫情,但这本质上是在近10年的经济繁荣和股市长牛背景下,问题资产累积过多,且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足,拨备覆盖率不足造成的。
新冠疫情一定能被控制住,并稳定住。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中短期的,中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年的困难时期,已经磨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中国银行业已经走出困境,进入新周期,当下正是难得的投资机会。
与大众相反的正确认知才能带来财富,而大众认知又决定当前股价。股市永远在动荡之中,真正的投资能力就是在动荡中保持原则不变、信念不变。
在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中,投资最首要的原则就是保持理性,战胜自己,真正的财富来自心灵。
今晨银行知识分享:
拨备,指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账目中的拨备预算,最终可能与最后结果出现差异。假如实际的损失少于拨备预算,便可视为盈利,反之则是亏损。
拨贷比也叫拨贷率,是指拨备占总贷款的比率。拨备是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提高“拨贷率”可以提高银行防御坏账风险的能力。
信用卡业务遭遇“阵痛期”:不良率全线反弹,工行消费额大降近20%
信用卡业务仍在经历交易金额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阵痛期。
去年下半年,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零售信贷投放力度,并且降低风险偏好,按揭贷款占比提升,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股份行下降更为明显,而对于信用卡的发展策略,银行之间发生分化。
“去年一季度交易量断崖式下降,四月、五月后开始逐渐恢复交易量。”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人士坦言,全年境外刷卡消费交易基本没有了,境内只有用消费返现、优惠券等激励手段促进交易额回升。去年三季度开始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但全年交易额仍然很难反弹。
在此情况下,相较于发卡量,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更为看重的交易量在全年个位数增速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一些银行信用卡策略趋于保守。
根据央行数据,2020年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1.30万元,同比下降6.38%;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656.85元,同比下降10.97%。“信用卡交易量比发卡量更为重要,是交易手续费、分期业务的基础。”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工行对信用卡业务有所收缩调整。2020年该行未使用的信用卡信用额度1.02万亿元,较上年下降11.79%。信用卡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加约100万张,较上年少增700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增速较上年下降7.68个百分点。
经收缩调整后,工行成为信用卡资产质量唯一好转的上市银行。工行2020年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同比减少20.88亿元至129.06亿元;不良率下降0.32个百分点至1.89%。
其余银行中,建行去年新增发卡量1100万张,但消费交易额3.05万亿元,同比下降3.2%。
招行仍是信用卡交易量最大的上市银行。招行去年新增发卡423万张,信用卡交易额4.34万亿元,同比下降0.17%。招行财报称,在信用卡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背景下,主动持续调优客群结构,不断迭代升级团队业务能力,提升获客效率。
兴业银行是唯一实现信用卡交易量两位数增长的银行。兴业去年新增发卡469.54万张;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7%。
从整个银行业看,受疫情影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策略业务发展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用卡贷款(透支、分期)投放迥异。
国有大行中的建行、农行、邮储,股份制银行中的招行、兴业仍大力度加大信用卡贷款投放,信用卡透支规模两位数增长。但是,国有大行中的工行、交行,股份行中的浦发、中信、光大、平安等相继收紧信用卡贷款投放。
经过这一调整,招行信用卡透支规模超过工行,仅次于建行。截至2020年末,建行、招行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是8257.10亿元、7466.87亿元,分别增长11.40%、11.27%。工行信用卡贷款规模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建行财报称,深化场景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机场高铁、城市商业综合体、加油站三大特惠商圈建设,挖掘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加大与支付宝、抖音、百度、京东、美团等头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绑卡支付、积分兑换等业务合作,助力扩大内需消费升级。
信用卡透支增长最快的是邮储、兴业两家银行。截至2020年末,两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分别为1446.41亿元、3721.17亿元,分别增长17.41%、17.32%。去年12月,邮储银行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信用卡中心专营机构。
平安、中信、交行、浦发信用卡透支收缩。截至2020年末,上述四家银行信用贷款规模分别是5292.51亿元、4852.32亿元、4641.10亿元、3721.17亿元,分别下降2.07%、4.38%、0.70%、11.72%。
对于信用卡贷款变化。平安银行财报称,去年初受疫情冲击,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该行积极推进线上化场景布局,去年3月以来信用卡日消费金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信银行财报称,持续优化分期结构,加大分期交易和分期资产调整力度,提升账单、单笔分期在业务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场景分期,以多元化场景驱动客户分期需求,挖掘业务新增长点。
8家披露信用卡资产质量数据的上市银行中,除工行业务收缩不良率下降外,其余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全线上升。
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为民生银行。截至2020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3.28%,比上年末上升0.80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财报坦言,新冠疫情以来,经济环境受到较大冲击,部分行业人群还款能力出现下降,信用卡贷款风险加速暴露,银行业信用卡贷款整体呈现风险上升态势。2020年新户逾期率 0.5%,同比下降 0.38 个百分点。2020 年下半年新发不良比上半年下降 25.88 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称,从不良贷款率结果看,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力度有待加强。还原本年不良资产处置后,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处于中等水平,未来本行信用卡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截至2020年末,平安、中信、兴业、浦发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是2.16%、2.38%、2.16%、2.52%,分别较上年末增长0.5、0.64、0.69、0.22个百分点。
建行、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在2%以下,截至去年末分别是1.40%、1.66%,分别增加0.37、0.31个百分点。
银行业对2021年信用卡资产质量仍持不乐观预期。兴业银行财报称,2021年,信用卡业务仍处于风险释放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继续释放,资产质量仍将面临一定压力。招行财报称,展望2021年,鉴于疫情变化仍有不确定性,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仍在恢复,叠加共债风险等因素,预计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控仍将持续面临压力。中信银行财报称,贷后坚持现金清收、常规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行的多样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同时,积极主动 探索 信用卡批量转让业务,全力以赴压降不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关于新冠对信用卡资产质量的影响和新冠对信用卡资产质量的影响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