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救急,是亲朋间常见的帮助方式。女子借亲戚30万,后因资金周转困难,欲索回时却遭到亲戚拒绝。无奈之下,女子将亲戚告上法庭,却因缺乏借条等证据,败诉后申请强制执行,也被法院裁定为无财产可供执行。该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提示人们借贷需谨慎,法律保障不可轻视。
借款证据缺失,追讨举步维艰
女子借亲戚30万,双方未订立书面借条,导致女子在追讨时陷入举证困境。由于缺乏借条等有效证据,女子无法证明借贷事实的存在,加之亲戚拒不承认借款,致使女子陷入无法提供证据的困境。即使女子有微信转账记录,因无法证明系借贷款项,不足以作为借贷合同成立的证据。
法院判决无财产可供执行
女子向法院提起诉讼,因证据不足,判决亲戚无需偿还借款。判决生效后,女子申请强制执行,但法院经调查后,裁定亲戚无财产可供执行。该裁定意味着,即使女子胜诉,也无法实际收回借款。女子在追讨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借贷需谨慎,法律保障勿轻视
亲友间借贷,本着互助和信任,往往疏于证据保存。但借贷关系本质上是法律关系,需依法依规办理。借贷时应签订书面借条,明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条款,并妥善保存。借条是有效证明借贷事实的证据,在追讨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借贷人应充分了解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必要时,可以采取抵押或担保等方式保障债权。一旦发生纠纷,应及时诉诸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律保障并非万无一失,但可有效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证据不足而蒙受损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