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借款 20 万,为何只需归还 17 万?合理性探究
近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借款 20 万元,三年后仅需还款 17 万元,不少借款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值得深入分析。
计算方式
根据网传说法,计算方法如下:
- 第一笔:借款 20 万元,利息为 6%,按 3 年期等额本息还款,月供约为 6,271 元。
- 第二笔:三年期满后,还清剩余本金,总利息约为 35,455 元。
- 第三笔:将还款期延长 3 年(即 6 年期),并每月归还 2,883 元(包括利息)。
这样计算下来,三年内偿还 6,271 元 × 36 = 225,756 元,加上延长后的 2,883 元 × 36 = 103,788 元,总计为 329,544 元。而借款本金为 20 万元,这意味着三年后只归还了 20 万元 / 329,544 元 × 100% = 60.7%的金额。
不合理之处
这种说法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 混淆利率概念:网传计算中使用的 6% 利率为年利率,而等额本息还款计算中应使用月利率(年利率 / 12)。混淆利率概念会低估实际利息成本。
- 延长还款期:延长还款期看似减轻了月度还款压力,但会大幅增加利息成本。三年结束后,剩余本金仍需支付利息,延长的三年时间内利息支出不可小视。
- 违背借贷原则:借贷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本金+利息=贷款总额。如果三年后仅需归还 17 万元,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
实际还款金额
根据正确的计算方法,借款 20 万元,三年期等额本息还款,利率为 6%,实际还款金额应为:
月供 = 200000 × 6% / 12 × (1 + 6% / 12) ^ 36 / ((1 + 6% / 12) ^ 36 - 1) = 6,358.88 元
还款总额 = 6,358.88 元 × 36 = 229,121.88 元
综上所述,网上流传的三年前借款 20 万,三年后仅需还款 17 万元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计算方法显示,借款人需归还的实际金额接近 23 万元。借款人应理性分析借贷信息,谨慎决策,避免因不合理的说法而遭受损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