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再借500年歌词作者:辛弃疾
“向天再借五百年”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一句,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慷慨悲叹的豪迈情怀。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原名坦夫,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南宋词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曾任右军都督府参赞军事,江南西路安抚使兼知隆兴府,京湖宣抚使兼知潭州等职。辛弃疾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政治上积极主张抗金,军事上领导并参与过多次抗金斗争。词风豪迈壮烈,抒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抱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于淳熙二年(1175年)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无意北伐收复中原,词人对此愤慨不已,遂登建康赏心亭,作此词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辛弃疾在登上这座楼阁时,可以看到长江滚滚东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歌词解读
“向天再借五百年,/还我河山血未寒。”词人以极富气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深情。他渴望上天再给自己500年的时间,以便自己能够率领大军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国土,洗刷祖国蒙受的耻辱。词中“河山血未寒”,既是写实,也是一种借喻,既描写了当时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烈景象,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愤懑与悲愤之情。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大功,/告先灵。”面对着望不尽的河山,词人心中激荡着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他渴望率领军队北伐,驱逐金兵,收复中原,完成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事业。词中“告先灵”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更表现了他誓死报国的决心。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华催人老。”词人从个人的生命感出发,感慨人生易逝,时光流逝。当他看到长江依旧涛涛奔流,而自己却已白发苍苍时,不禁发出了一声无奈的叹息。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报国的志向,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面对强敌环伺,词人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他发誓要饱食胡虏肉,畅饮匈奴血,以表达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词中“胡虏”和“匈奴”都是指金人,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仇视和痛恨之情。
后世影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仅是一首传世名作,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中“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壮语,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为国家统一而奋斗。这首词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咏诵的经典之作,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影视等领域。
辛弃疾以其豪迈的词风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在词坛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