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逾期不还,诉讼时效是多少?
借款逾期不还,债权人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追回债务。然而,对于借款逾期不还多少年才能起诉,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民法典》规定: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针对借款合同,诉讼时效从借款人逾期不还款之日起开始计算。如果借款合同中有约定还款期限,则诉讼时效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以下情形会中断诉讼时效:
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
债权人明确表示放弃权利。
诉讼时效中断后,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以下情形会中止诉讼时效:
债务人死亡。
债权人一方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
诉讼时效中止后,从中止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诉讼时效。
时效期间届满后的诉讼:
如果借款人逾期不还款超过三年,债权人仍未向法院提起诉讼,则债权人的权利将会丧失。债务人有权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抗辩,法院将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会延长:
债务人以欺诈、胁迫手段取得借款。
债权人因人身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无法提起诉讼。
在这些情况下,债权人可以申请延长诉讼时效。法院经过审查后,如果认为债权人的请求合理,会根据具体情况延长诉讼时效。
因此,借款人逾期不还款,债权人应及时采取法律行动追讨债务。如果诉讼时效已过,债权人的权利将会丧失。借款人应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履行还款义务,避免诉讼纠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