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时效的计算
时效,是指法律赋予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期间。超过时效期间,权利人将丧失行使权利的权利。借款时效是借款人向出借人返还原金的时效,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时效一样,借款时效的计算也需遵循法律规定。
借款时效的期限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88条的规定,借款时效的期限为三年。自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借款合同有还款期限的,自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时效中断和中止
在时效期间内,出现以下情形时,时效会中断或中止,中断或中止后的时效需要重新计算:
时效中断
债务人向债权人提出履行,债权人拒绝接受的;
债务人向债权人部分履行债务,或者明确表示承认其债务的;
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被法院驳回的;
债权人通过仲裁方式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被仲裁机构驳回的;
债权人与债务人订立履行协议的。
时效中止
债权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可归责于其的客观原因,不能行使权利的;
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离开住所地且下落不明的;
债务人因不可抗力等原因不能履行债务的。
计算举例
甲向乙借款2万元,借款合同约定于2023年6月1日前还款。若甲未按期还款,乙可从以下日期开始计算3年时效:
2023年6月2日(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
2024年5月21日(时效中断情形出现之日起,如甲向乙提出履行但乙拒绝接受);
2025年7月12日(时效中止情形出现之日起,如甲因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归责于其的原因不能归还借款)。
时效的影响
超过借款时效后,出借人将丧失向借款人索要借款的权利,即使借款关系依然存在,借款人也无需再偿还借款。因此,出借人应当及时了解借款时效的计算,并在时效期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特别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时效适用于普通借款合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借款合同,如无息借款、消费贷款等。此外,借款时效的计算可能因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建议当事人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以获取准确信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