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借钱逻辑思维题目,
1、实际上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小明等于跟他爸借了490跟他妈借490。490+490等于980-买鞋970所以剩下手里10元,不翼而飞的10元只是错觉,根本不存在。
2、这一题可以用会计方法说出来 首先小明分别向爸妈借500,就表明小明的负债(即小明的欠的钱)是:500+500=1000元 而小明手中的现金是:500+500=1000元 两者分开算容易理清思路。小明买一双鞋970元,找回30。
3、如果三个人互相欠钱,这时有个人借给某个人十块会导致资金转移。其实都不需要丁,只要仨人一商量,互相转让一下债券,就能把欠款都清了。如果这不是逻辑问题而是经济学问题的话,甲乙丙丁四个人都损失了机会成本。
4、若选择 加在白色部分,则答案为: 在爸爸那里。
关于诡辩论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吗
1、诡辩论的例子故事一:《艾子杂说》中有如下一个故事。有个营丘人,很不通事理,却喜欢跟人家瞎争。有一天,他去找艾子问:“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
2、从前有一个人,他的爸爸做了大官,儿子中了状元,唯独他什么官也没有做。因此,爸爸和儿子都看不起他,平时难免对他说些讥讽、嘲笑的话。
3、白马非马 这天,正巧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
4、白马非马:公孙龙 2 芝诺诡辩:即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故事(阿基里斯不是兔子,而是古希腊一个跑步很快的人。
5、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
6、指,代表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三人中矮个子说:“我们骗你的,有二个人考上大学 呢。”算命先生说,我说的对吧!“一个手指”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考上大学,二个人考上了 大学。
我想知道一个题和题的答案,就是小明找她父母借钱买鞋,差10元钱那个
1、第一:小明先向爸爸借500元,后来又还给爸爸10元,实际借了490元。向妈妈借500,后面又还了10元,实际也是借了490元,490十490=980,说小明一共借了980元买双皮鞋花掉了970,手上剩下10,这是很正常的事。
2、计算:借了爸爸490,妈妈490. 490+490=980元(借钱的总金额),买鞋子用了970元。所以剩下10元。另一个思路:最先向父母各借500元,后又还回每人10元,自己最后实际借钱980元,买鞋970元,还剩10元在自己手上。
3、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小明还完爸爸妈妈各10元之后,一共欠款是180元,这180元是用于170元买鞋还有小明手上剩下的10元。小明欠爸妈共180是没错的,小明手里的10元应该加上鞋子的价值170才是剩下的价值180元。
我遇到这个题目是希望大家可以帮我找出消失的十元钱
这是逻辑陷阱,这里的10块根本不能和980块相加。980+10=9901000暗含的逻辑是,未清偿债务加手中现金应该等于之前的总债务。
)你给了爸妈各10元,那么实际上你借了爸妈各490元,买东西970元再加上你的10元正好980元,所以不存在10元钱没了,这个题目的障眼法就在这里。2)若是把剩下的30元还20爸爸,给自己留10元。
用个简单的比方,就像我借你十块钱花光了,问十块钱跑哪去了。其实是偷换概念了。而且里面的皮鞋这一重要因素呗忽略了 数学是严谨的。
那一元钱到哪去了?分苹果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
1000块钱借钱买鞋最后还有10块不见了
1、应该是→_→分别向爷爷奶奶借了500元。买鞋一共花了970元。然后分别还给爷爷奶奶合10元。
2、首先小明分别向爸妈借1000,就表明小明的负债(即小明的欠的钱)是:500+500=1000元 而小明手中的现金是:500+500=1000元 两者分开算容易理清思路。小明买一双鞋970元,找回30。
3、他剩的10块包含在欠980里面,你要把10加980等于990并没有意义。我还想问1000,欠了父亲980就是有20在手里,为什么小明只有10。
4、自己剩10元把人带沟里了。把这10元还给爸妈,还欠爸妈970。正好对上号。按题的说法,如果一元不还的话还差爸妈1000元,自己手里有30。1000应该是欠爸妈980+还爸妈20得出。
5、÷2=485 就是说各向爸妈借了485元,还给了爸爸10元,妈妈10元,还欠爸妈各495元,495+495=990, 990元+小明10元=100元。
有关诡辩的历史故事
白马非马 这个著名的诡辩问题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他首先提出马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的,白是用来称马的颜色,而不是称呼马的形体,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诡辩论的例子故事一:《艾子杂说》中有如下一个故事。有个营丘人,很不通事理,却喜欢跟人家瞎争。有一天,他去找艾子问:“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
白马非马 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
对于借1000差十元的诡辩和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