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借了他爸爸500元又跟妈妈借了500元,一共1000,然后自己买了双鞋子...
小明跟爸爸借了500块钱,又跟妈妈借了500块钱,一共一千,花了970买了一双鞋子,剩了30块钱?解:如果这个问题反过来做的话,自己就会留下的10元。因为他把10元已经投进去了。
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如果还给爸爸妈妈每人10元钱,那么相当于借爸爸妈妈每人490元,那么总共依然是1000元。490+490+10+10=1000。等式里加了两次10,是因为分别还给爸爸妈妈10元钱。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为根本就不能这么加,如果按照这个思路30元都不还,各欠500元,500+500+自己手上30元成了1030元。
根本不存在“还有十元去哪了”。把鞋子退回去,得到970元,加上小明手里的10元,共有980元,均分两份每份490元,一份还给爸爸,一份还给妈妈。刚刚好。破解这种脑残问题很简单,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剩余多少,平账。
现在还欠爸妈980元,自己手上有10元加上买鞋用的970元,刚好980元。
我借了两个人的钱一人借了500元,俩个人就是1000元!我花了970元剩下30...
买鞋子花了970元剩余30元!自己留了10块,又还给父母双方每人10元,等于欠父母每人各490元。”到这里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后边的等式是不成立的。
他自己为什么要拿剩下的十块钱呢?如果把30平均分成两份,就是两个15,这两个15也就是爸爸和妈妈的钱970+15+15。就等于1000元。
很简单,撇开其他因素,实际借到980元,支出970元,剩余借款10元。原题中把实际借支科目下内容混淆了,或者还可以换个方式,就是借款1000,支970元,支20元(还款),剩余10元。
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如果还给爸爸妈妈每人10元钱,那么相当于借爸爸妈妈每人490元,那么总共依然是1000元。490+490+10+10=1000。等式里加了两次10,是因为分别还给爸爸妈妈10元钱。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个问题:小明去买鞋,和爸爸借了500,和妈妈借了500,共1000,买鞋花了9...
1、向爸爸借了500块钱,向妈妈借了500块钱,一共是有1000块钱,买了双皮鞋用了970块钱,有1000-970=30块钱是对的 。
2、首先小明分别向爸妈借500,就表明小明的负债(即小明的欠的钱)是:500+500=1000元 而小明手中的现金是:500+500=1000元 两者分开算容易理清思路。小明买一双鞋970元,找回30。
3、前面借了1000,后面还了20(20是从1000里拿出来的),实际小明只借了980。
4、是不是买了鞋子,那么鞋子的钱和你手里的钱加一起就是1000.然后把剩的30进行分配,还给爸妈每人10的话,就等于你欠爸妈每人490,就是980,这980的总和就是你手里的10元和鞋子的钱没有差10元钱。
小明从父母双方手里每人借了500元=1000元,然后去买鞋子花了970元剩余...
还给妈妈10元钱,还给爸爸10元钱,那么加上自己手里的10元钱,再加上这双鞋970元,正好是1000元。
实际上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小明等于跟他爸借了490跟他妈借490。490+490等于980-买鞋970所以剩下手里10元,不翼而飞的10元只是错觉,根本不存在。
小明借了爸爸妈妈1000块钱有还了他们一人10块,所以就相当于小明只借了980元,他买鞋子花970元+自己剩的10元=980元。
这个问题出现了逻辑误导。具体如下:小明跟爸爸借了500块钱,又跟妈妈借了500块钱,一共一千,花了970买了一双鞋子,剩了30块钱?解:如果这个问题反过来做的话,自己就会留下的10元。因为他把10元已经投进去了。
这个问题有点基础会计认识就不会犯了。很简单,撇开其他因素,实际借到980元,支出970元,剩余借款10元。原题中把实际借支科目下内容混淆了,或者还可以换个方式,就是借款1000,支970元,支20元(还款),剩余10元。
换种思维:也就是说当偿还父母各10元钱后,最初问父母借的1000块钱的债务关系已消除,而变成了最终实际欠父母980块钱。
对于借500给了1000需要还多少和借500块钱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