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纽曼的人物经历
1963年——1969年 毕马威事务所咨询经理;1969年——1973年花旗集团副总裁;
1973年——1986年富国银行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
1986年——1993年 美国美洲银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和副董事长;
1993年——1995年美国财政部美国金融次长、副财长;
1995年——1999年美国信孚银行高级副总裁、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长;
2000年——2005年 韩国第一银行董事;
2004年——2004年 The Broad Center for Management of School Systems 首席执行官、副主席;
2004年12月——2005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独立董事;
2005年5月——2005年6月 深圳发展银行代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5年6月——2010年5月24日 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0年5月25日——2010年12月31日 深圳发展银行高级顾问。
美国时期
法兰克·纽曼,196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本科,纽曼自身的经历,国内其他银行高管无可比拟。
1993年初,纽曼受即将就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本·特森的邀请,并经总统提名和参议院通过后,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次长,主管美国全国国内事务,负责金融及监管规则的制定、债务管理以及金融运营管理。同时,对全美本土银行进行监管的部门也属纽曼先生的职责范围。
1994年,纽曼就晋升为财政部副部长和首席运营官,下辖11个运营机构和16万名员工,其中包括联邦经济情报局、海关、美国国税局、金融管理局、印务局等国内及国际财务部门。
作为曾经的美国财政部“二把手”,他代表当时的财政部行使、制定国内外经济政策、管理金融服务、推动相关立法等一系列的职能,并负责整个财政部门的运作。还曾在本特森部长和鲁宾部长任期交替期间,短暂地代理了美国财政部长之职,最终连任财政部副部长。
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了经白宫协调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作为美国财政部的唯一代表与格林斯潘等人成为美国金融稳定小组的重要成员,其身影也多次出现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同时在诸多财政动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包括对1994-1995年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作出应付,并引入现代化的货币。为表彰纽曼先生的杰出贡献,美国财政部将最高荣誉——亚历山大·汉弥尔顿奖授予了他。
深圳发展银行时期
2004年5月,中国商业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一的深圳发展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资美国新桥公司控股的本土银行。2005年6月,刚上任不久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被董事会同时委任为CEO。
法兰克.纽曼认为,深发展作为前国企,其国企病在于“基础管理和业务模式”,在于最重要的两项管理---- “人”和“流程”问题。因此,他一方面铁腕推动深发展内部改革,调整主要管理职位,迫使约30名左右的深发展中层人士离开,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专业人士,建立内控体系,确立内部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深发展的各家分行自主决策沉疴,按照全行一致的新模式运作,大力推进作为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有效工具的“ 银团贷款”模式。在业务模式上,与通用电气合作,重点发展零售银行新业务。纽曼的整治,有效减轻了深发展病情,推动了深发展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法兰克.纽曼在2008年获得1598万元年薪,居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第一位 。
法兰克·纽曼2005年被聘为深发展董事长,随后兼任该行CEO。
5年多中,作为一个“处理危机”的高手,法兰克·纽曼把一度陷入困境的深发展带出了泥沼,成绩显著。为此,深发展董事会代表全体董事、高级管理层、广大员工和股东,诚挚感谢过去五年纽曼先生的杰出领导,在他的带领下,深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与进步。
任内五年多以来,从财务指标上看,深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取得了长足进步。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末的存款是2005年初的2.8倍,贷款是2005年初的3.0倍,股东权益是2005年初的5.1倍,不良贷款率从11.41%下降至0.63%,为同业很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从35.5%升至187.5%,资本充足率从2.3%改善至8.66%。2009年全年净利润超过50亿元,为2004年全年的14.8倍,年复合增长率72%。
2010年第一季度,该行业绩继续实现良好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15.78亿元。这也帮助美国新桥投资将“深发展”卖到了一个好价钱,而作为私募基金的新桥投资在深发展这项投资上5年的累积收益超过6倍。
2010年5月25日晚间,深圳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法兰克-纽曼先生辞去深发展银行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和董事职务,选举原深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接任,同时聘请理查德·杰克逊担任深发展银行行长。深发展表示,纽曼将担任公司高级顾问直至2010年年底。
什么是法兰克定律?
爱情定律:爱情是一种突发性的事情。真正的爱情都是在一刹那间发生的,而发展出来的顶多是婚姻。爱情的过程是由晴空万里直接到倾盆大雨;婚姻的过程是由晴到晴转多云再到小雨再到大雨。
彼得定律: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布尔克定律:如果总统不把气发在太太身上,就会把它发在国家上。
成功定律:站起来的次数要比被击倒的次数多一次。
挫折定律:当你的猫在你的大腿上睡着了,你又不忍心惊醒它时,你突然便意甚浓,想去厕所。
弗雷德定律:今天是威风凛凛的公鸡,明天呢———可能成了威风扫地的鸡毛掸子。
法兰克定律:对爱,女人是专业的,男人是业余的。
挂历定律:任何精美的挂历在过了12月31日以后一文不值;漂亮的女人在过了30就不好找对象。
观点定律:做情人的时候,女人会说:“我属于你。”男人会说:“你是我的一切。”做夫妻的时候,女人会说:“你属于我。”男人会说:“我是你的一切。”
接吻定律:第一次接吻后,女人会把此吻当作一笔放出去的投资,男人却会把它当做一笔收回来的贷款。 吃热狗 开口笑
为什么说瑞士是中立国家
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瑞士一直是永久中立国的典型代表。瑞士地处中欧,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瑞士人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和其它欧洲强国在军事上相抗衡,于是在1515年放弃领土扩张政策而宣布中立。
中立有的得到了国际条约确认,有的则由一国根据国内法自定,当时瑞士的中立属于后者。此后,瑞士国土上又进行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1648年战争结束时,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以《威斯特凡利亚条约》的形式正式确立。
扩展资料
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后,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渡过莱茵河,攻克了帝国瑞士的北部边塞,后来侵占全境,整个瑞士进入日耳曼人统治时代,此后又归法兰克王国统治。1291年8月1日, 瑞士独立,所以1291年8月1日也成为瑞士的国庆日。
1515年,瑞士和法国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当时,瑞士的统治阶级认为周边的强国太多了,自己国土面积又小,所以开始奉行中立政策。但是,瑞士中立政策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则是在1763年,推动者则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瑞士宪法规定,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为主权州,有自己的宪法。宪法规定,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宪法条款、签订期限为15年以上的国际条约或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经过公民表决并由各州通过后方能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久中立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永久中立国——瑞士
瑞士是怎么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的
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关于法兰克贷款最新报道和法兰克属于哪个国家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