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在新增信贷和新增社融中的含义有何不同吗?
原来,银行每次贷款衍生M2,都是一种融资行为,同时形成社会融资余额和M2余额。这两个指标都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说贷款几乎是M2唯一的融资渠道和唯一的衍生渠道,那么信贷、M2和社会融资几乎是相似的,就好像是会计科目借贷双方的金额相等一样。随着金融体系的多元化,M2、信贷和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疲软。企业方面,受局部地区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局部地区蔓延影响,企业整体生产活跃度仍不高。居民方面,各地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的环境下,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相应萎缩。同时,对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的严格监管也降低了居民短期信贷规模。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受到房贷额度不足的限制。
虽然实体融资需求萎缩,但政策稳定了信贷。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后,票据利率迅速回升,或从侧面证实银行将加快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据央行初步统计,2021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9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9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减少1488亿元,实体经济外币贷款增加347亿元,同比减少50亿元。
委托贷款增加177亿元,同比多增59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62亿元,同比减少104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27亿元,同比减少1314亿元。公司债券净融资4341亿元,同比多增68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9738亿元,同比减少405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78亿元,同比增加196亿元。
新增社融什么意思
社融一般指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是指贷款人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筹集资金的活动。目前,除了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的资金,都认为是社会融资渠道的资金。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央行2018年11月13日发布2018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面对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
2018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发生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18年7月,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两项纳入社融统计;第二次在2018年9月,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
社会融资总需求发展趋势往长远的看,相对于窄口径的M2平稳增长,2013年社会融资总需求将维持在高位。
融资支持
一方面,合理的投资增速需要融资支持。市场对2013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期分别为7.8%和20%左右,对应社会融资需求大致需要增长20%左右。而投资增速与资金增速基本一致:2009-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速为26.7%,而资金来源复合增速为28.5%。
本付息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2013年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截至2012年10月,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2万亿元,假设最后两月共新增1万亿元左右,那么2012年末贷款余额将达到63万亿元。最新披露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假设2013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6.5%的水平,那么2013年人民币贷款利息支出将达到4.1万亿元。再加上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债券和民间借贷等融资渠道,刚性利息支出将达6-7万亿元。
分化中的回升——社融数据的拆解与分析(海通固收姜超、李波)
分化中的回升——社融数据的拆解与分析
摘要
一季度社融增速见底回升。
19Q1新增社融总量8.2万亿,相比18年同期增加2.34万亿。其中贷款同比多增1.44万亿;债券同比多增3800亿;地方专项债同比多增4620亿;非标同比多增1940亿。截至19年3月,社融同比增速10.7%,相比18年底回升0.9个百分点。地方专项债的提前发行、贷款、债券融资的放量、以及非标萎缩速度的放缓,带来社融增速在19年一季度提前见底回升。
社融数据的结构分拆
政府融资高增。 地方专项债的余额增速从18年底的20.4%左右上升至19年3月的30.6%左右,是社融增速回升的因素之一。如果进一步将国债和地方债加进社融指标中,则构建的政府+社会融资增速指标在19年3月为11.1%,相比18年底回升1个百分点,其中19年3月政府融资增速在20%左右。
居民融资高位回落,企业融资低位企稳。 19Q1居民部门融资同比仅多增450亿元,融资增速17.6%左右,相比18年底下降0.7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融资同比多增1.67万亿,融资增速6.7%左右,相比18年底回升1.1个百分点。
企业短期融资高增,中长期融资仍低迷。 19Q1企业短期融资同比多增1.2万亿,增速11.9%左右;而中长期融资同比仅多增4700亿,增速仅在4.9%左右,处于历史低点。短期融资高增一是由于一季度的票据套利带来票据融资放量;二是18年企业融资偏紧,19年有补充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的需求;三是企业在增值税减税的影响下提前补充原材料库存,也带来短期融资增长。而企业的中长期融资与资本开支的相关性更强,持续性也强于短期融资。目前中长期融资增速低迷,或预示着本轮企业的投资不会出现强周期回升,企业融资的结构问题仍需改善。
社融增速全年企稳,债市5月迎接反弹。
19 年企业融资回升力度或有限。 本轮宏观政策相比此前有所转变,地产严监管、地方政府举债受限、货币政策中性,意味着不再依靠基建和地产刺激经济,而是依靠减税提升经济的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企业融资没有大幅回升的动力。而从融资结构看,资管新规下非标难有大幅回升;信贷1季度提前放量,需警惕2季度之后不及预期的可能;债券1季度融资高增,但期限偏短、评级偏高,表明风险偏好仍低。综合来看,企业融资19年或仅小幅回升。
政府和居民融资均有高位回落压力。 政府融资方面,根据19年的财政预算数据推算,全年政府融资增速或在15%-16%左右,19Q2之后增速逐渐回落。居民融资方面,历史上居民信贷增速同步略滞后于地产销售增速,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已经转负,预示着居民信贷增速也或有下行压力。
社融增速全年或 L 型企稳。 19年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见效,企业融资温和回升;而政府融资和居民融资增速高位回落,社融全年增速在11%左右,走势将呈现L型。意味着全年经济也或将L型企稳,不会出现强周期的回升。
债市迎接反弹行情。 5月6日央行宣布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或能缓解5月缴税和MLF到期带来的资金压力。虽然目前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间已经过去,但也并没有明显收紧。加上今年减税力度较大,综合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看,今年流动性或仍维持相对宽松的状态。而社融和经济19年或L型企稳,难有大幅回升,债市短期调整已经非常充分,目前的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均对债市有支撑。 当前的货币利率对应的 10 年国债利率合理水平约在 3.1% 左右, 5 月债市或有望迎来反弹行情。
1。 一季度社融增速见底回升
18年受到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影响,社融增速大幅下行。19年开年以来社融增速出现见底回升,一季度新增社融总量8.2万亿,相比18年同期大幅增加2.34万亿。分类别来看,贷款增加6.3万亿,占新增社融的77%,同比多增1.44万亿。债券新增9250亿,占社融增量的11%,同比多增3800亿。地方专项债增加5390亿,占新增社融的7%,同比多增4620亿。此外,非标增量由负转正,同比多增1940亿。
从增速来看,截至19年3月,社融余额同比增速10.7%,相比18年底回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不含专项债的社融增速在9.7%左右,相比18年底回升了0.7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地方专项债的提前发行、贷款、债券融资的放量、以及非标萎缩速度的放缓,带来社融增速在19年一季度提前见底回升。
从总量上看,19年一季度无论是社融增量,还是存量增速,均有明显回升。但结构上却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本文将对社融结构进行分拆,从结构入手来对社融指标后续的走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2。 社融数据的结构分拆 2.1 政府融资高增
本轮社融增速回升的第一大助力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由于往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从二季度开始,今年提前到了一季度,因此带来了社融增速的同比回升。我们测算不含专项债的社融增速从18年底的9%左右回升至目前的9.7%左右,无论是增速水平,还是回升幅度,均小于全口径的社融增速。而如果单独看地方政府专项债,则其增速从18年底的20.4%左右上升至19年3月的30.6%左右。
进一步的,我们可以将国债和地方债加进社融指标中,构建政府+社会融资增速的指标。从趋势来看, 政府 + 社会融资增速 19 年 3 月为 11.1% 左右,高于社融增速, 且相比18年底回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19年3月政府融资增速在20%左右,相比18年底回升了3个百分点。地方专项债的放量、财政赤字率的提升,均带来了政府融资增速的回暖,也带动了社融增速的回升。
2.2 居民融资高位回落,企业融资低位企稳
我们对社融数据进行拆分,首先将地方专项债剔除,然后拆分成居民融资和企业融资。其中居民融资主要是金融机构对居民的贷款,而企业融资则包括贷款、非标、股权融资等。经统计,19Q1居民部门新增融资1.8万亿左右,同比仅多增450亿元。而企业部门新增融资5.1万亿,同比多增1.67万亿左右。 再从增速来看,居民部门的融资增速在 17.6% 左右,相比 18 年底下降了 0.7 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融资增速在 6.7% 左右,相比 18 年底回升了 1.1 个百分点。
下图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融资增速情况,受棚改货币化的影响,16年以来经历了一波地产周期,居民有明显的加杠杆行为,融资增速维持高增长。而企业融资增速则出现明显下降,尤其在17年以后,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行和资管新规的落地,表外融资受阻,导致企业融资增速大幅下滑。目前居民融资增速在高位小幅下降,而企业融资增速低位企稳,两者之间的增速缺口仍大。
2.3 企业短期融资高增,中长期融资仍低迷
随后我们可以将企业融资做进一步拆分,从期限上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短期融资包括企业的短期贷款和债券中的短融超短融,中长期融资则包括企业中长贷、中长期债券、非标等。经统计,19Q1企业短期融资新增2万亿,同比多增1.2万亿;而中长期融资新增3.1万亿,同比仅多增4700亿。再从增速来看, 截至 19 年 3 月企业短期融资增速在 11.9% 左右,而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仅在 4.9% 左右,处于历史低点。
下图是企业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增速的趋势,本轮企业短期融资增速从18年初开始回升,19年以来回升速度加快。19年一季度企业新增短期融资占企业新增融资的40%左右,其中短贷、票据、短融超短融等均有明显增长。而我们推测,除了票据套利带来的票据融资放量以外,短期融资的高增还与企业补充流动性、以及库存投资等因素有关。
首先, 18 年资管新规落地,融资环境偏紧,企业现金流普遍不佳。 A股上市公司口径的应收账款增速从17年底开始明显上行,18年中报增速接近9.5%。而19年初融资环境好转,在鼓励民企融资的政策维护下,企业有利用短期融资补充流动性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需求,从而导致短期融资大幅增长。
其次,短期融资的增加与企业的库存投资也有一定关系。 同样是A股上市公司口径下,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及票据的同比增速,与存货的同比增速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企业的短期融资会用于库存投资。基于这一逻辑就不难理解19Q1短期融资的大幅增加,由于19年二季度增值税减税落地,在此背景下企业有提前采购原材料补库存的动力(原材料的增值税作为进项抵扣,减税后抵扣额会减少,故企业希望在减税前补库存)。3月PMI中的原材料库存指数环比大增2.1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远超季节性,也表明1季度企业短期融资的回升及生产的回暖,与企业的补库存有关。
但短期融资的持续性相对较差,且本轮企业的库存投资周期与增值税减税有关,二季度减税落地后或会出现回落,因此企业短期融资的持续情况尚需观察。而相比短期融资,企业的中长期融资与资本开支的相关性更强,会被更多用于扩大生产、做设备和产能投资,持续性更强。因此从结构来看,目前中长期融资增速的低迷或预示着本轮制造业投资不会出现强周期的回升,企业融资的结构问题仍需改善。
3。 社融增速全年企稳,债市 5月迎接反弹 3.1 以史为鉴:企业融资大幅回升需要哪些因素?
企业融资方面,目前增速已经出现低位回升,但结构上仍存在差异,即短期融资增速较高,中长期融资增速较低。本轮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能否快速回升,是宽信用效果如何的主要衡量指标。而2008年以来,曾出现过三轮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大幅回升的情况,即2009年、2012-2013年和2016-2017年,都是处于上一轮经济衰退后期到新一轮经济复苏的前期。具体来看:
1 ) 2009 年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的回升主要靠贷款。 为了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4万亿的信贷刺激政策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大幅上升,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点。而投资端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先后大增,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升。09年是我国第一轮的加杠杆,而加杠杆的核心主体正是企业部门,政策刺激+投资回升是企业部门融资增速大增的主要助力。
2 ) 2012-2013 年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的回升主要靠非标。 一方面是2012年出台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新规等相关政策,使得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机构开始蓬勃发展,为非标的投资提供了通道。另一方面,非标融资回升背后的助力是政府加杠杆托底经济。我国经济在2012年之后逐渐进入下行轨道,政府有利用基建托底经济的意愿,但举债的渠道受限,显性债务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因此更多通过城投等融资平台,以非标的形式举债,导致隐性债务激增。
非标扩张的速度有多快?2013年全年委托贷款新增2.55万亿,是2012年的2倍左右,信托贷款新增1.8万亿,比2012年上升43%,加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2013年全年新增社融中非标占比接近30%。而非标融资余额的增速也从12年年中的20%左右飙升至13年年中的45%左右,带动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从12年年中的13%左右上升至13年年中的21%左右。
3 ) 2016-2017 年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的回升则是非标与贷款共同发力。 非标方面,16年监管针对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连续发文,通道业务大幅收缩,资金回流至信托机构,导致16-17年委托贷款增速下降,信托贷款出现激增。非标增速从16年年中的0.8%左右,回升至17年年中的16%左右。
而除非标外,企业中长贷增速也出现上升,同比增速从16年年中的11%左右回升至17年年中的16%左右。16-17年处于上一轮的地产周期中,棚改货币化推动三四线去库存,地产销量和投资增速均出现回升。在地产周期的带动下,16-17年经历了企业和居民信贷增速的双重上行。
综上可以看出,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速的回升,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刺激和下游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09年是4万亿的信贷政策刺激,下游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先后回升,对应企业部门加杠杆。13年是非标政策松绑,下游基建投资回升托底经济,对应政府部门加杠杆。16年则是棚改货币化推动三四线地产去库存,下游地产投资回升,对应居民部门加杠杆。
3.2 19 年企业融资低位回升,力度或有限 而本轮宏观政策相比此前有明显转变,一方面,地产延续严监管、地方政府举债受限制、货币政策中性稳健,意味着这次不再依靠基建和地产刺激经济。另一方面,财政采取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货币则致力于疏通民企融资通道,意味着民企负担减轻,市场有望释放长期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轮经济的探底回升或将主要依赖消费。从1季度的宏观数据也可以看出,社销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2月的8.2%回升至3月的8.7%,消费端的回升是一季度经济企稳的主要助力。而投资方面,随着土地购置费的回落,地产投资今年仍有下行压力;地方政府举债受制,基建投资或仅温和回升;18年企业盈利大幅回落,意味着今年制造业投资难有回升。总体来看,19年投资下行压力仍大,减税降费的利好下,经济或将主要依靠消费企稳。
随着18年下半年维护民企融资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19年已经看到了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企业的融资增速探底回升。但考虑到需求,尤其是投资端难以大幅回暖,故企业融资增速没有大幅回升的动力。
再从融资结构来看:1)非标19年萎缩速度有所放缓,但受到资管新规的约束,难有明显的净增量。2)贷款方面,银行一般会提前确定全年大致的信贷额度,在1季度信贷提前冲量的情况下,要警惕二季度之后信贷投放不及预期的情况。3)债券方面或是今年主要的不确定项,一季度Wind统计的信用债净融资在7000亿左右,同比18Q1大增3800亿。但从结构来看,一方面是短融超短融净融资占比接近40%,融资期限偏短期;另一方面AAA级信用债净融资占比达到80%,AA及以下的净融资依旧为负,表明信用风险偏好仍低,宽信用仍待推进。由此来看,全年债券融资的净增量也难以大幅超预期。
综上,从需求、政策和融资结构几个方面来看,我们预计企业融资今年将有所回暖,融资增速呈现探底小幅回升的走势,但难有大幅增长。
3.3 社融增速全年或L型企稳
前面我们对企业融资增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下面再对政府和居民的融资进行预测。 首先,我们推测 19 年政府融资的增速或高位回落。 根据19年的财政预算数据,全年赤字率目标上调至2.8%,其中中央政府财政赤字1.83万亿,地方政府财政赤字9300亿,新增地方专项债目标2.15万亿,均高于2018年。但19年债务置换接近尾声,目前待置换的债务仅有3000亿左右。根据以上数据推算,19年全年政府融资增速或在15%-16%左右,19Q2之后增速或将逐渐回落。
其次居民融资方面, 19 年也仍有回落压力。 本轮融资增速的高点在17年年中,之后融资增速便处于缓慢回落状态。如果拆分短期和中长期来看,本轮居民短期融资增速从17年开始上升,18年以来处于高位震荡状态。而中长期融资增速则从17年以来见顶回落,与居民融资增速的走势一致。
未来居民融资增速如何?从历史规律来看,居民信贷增速同步略滞后于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二者相关性较高。16-17年是棚改货币化推动的上一轮地产周期高点,随着棚改货币化的退出和地产调控的趋严,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已经转负,预示着居民信贷增速也或有下行压力。
总体来看,19年宽货币向宽信用逐渐见效,企业融资将温和回升。而政府融资和居民融资增速高位回落, 社融全年探底回升,走势将呈现 L 型,全年增速在 11% 左右 。从融资对经济的领先性来看,全年经济也或将L型企稳,不会出现强周期的回升;结构上则是投资下行,消费回升。
3.4 债市迎接反弹行情
债市方面4月份经历了一波短期调整,一方面源于一季度经济和社融双双回暖,另一方面也是4月降准预期落空,资金利率有所上行。但5月6日,央行宣布对中小银行进行定向降准,用于支持民企小微,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考虑到5月是缴税期,同时有1560亿元的MLF到期,本次定向降准能够一定程度缓解资金面压力。
今年以来央行降准的节奏放缓,货币利率一季度也明显上行,意味着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间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政策的转向,而是在避免大水漫灌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工具。考虑到今年有大力度的减税落地,财政投放的资金规模也相当可观,因此综合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看,今年流动性或仍维持相对宽松的状态,对债市行情仍有支撑。
最后从社融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一季度社融和经济的回升受到季节性和其他短期因素的影响,19年社融和经济或许或L型企稳,难有大幅回升。债市短期调整已经非常充分,目前的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均对债市有支撑, 当前的货币利率对应的 10 年国债利率合理水平约在 3.1% 左右, 5 月债市或有望迎来反弹行情。
中信建投黄文涛:实体经济加杠杆动能边际减弱
央行5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200亿;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6500亿;M2同比增8.5%,M1增速2.9%。简评如下:
一、居民部门贷款当月环比下降,同比持平。4月居民部门贷款居民部门贷款新增5258亿,基本持平去年同期, 居民加杠杆进程仍相对谨慎 。居民贷款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中长期贷款,或受到近期房地产销售回升的驱动。我们的监测显示,4月30大中城市房地产成交面积回升19.5%、5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回升27.8%,或有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 我们认为未来由于棚改减弱、货币化率走稳、同比基数走高的驱动,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或难以持续回升,因此居民部门新增贷款预计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
图: 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同比基数开始走高
二、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大幅回落,票据融资边际修复。4月份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3471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回落2255、7188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当月新增-1417亿,同比、环比分别回落2154、4518亿,票据融资当月新增1847亿,同比、环比分别回升1851、896亿,仍然是主要增长支撑点。企业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2823亿,同比、环比分别回落1845、3750亿。 企业部门贷款的整体变动符合我们此前关于企业部门加杠杆的持续性存疑判断,我们认为,由于企业盈利能力偏弱、叠加产能周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企业部门整体的加杠杆动机仍受限。 随着票据同比基数走高,未来票据融资对企业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或有所减弱。
图产能周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三、社融增速温和回落。新口径下社融增速10.4%,较上月回落0.29个百分点。在前述居民、企业、非银贷款的变动的共同作用下,社融口径贷款8733亿,同比回落2254亿,是导致当月社融低于预期的最主要驱动分项。其他分项中,非标融资也走弱,虽然新增委托贷款、新增信托贷款同比均有小幅回升,但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贷款同比下降1810亿,非标融资边际的下降导致社融当月同比下降1305亿。4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较3月有所回落,但同比回升871亿,是支撑社融边际增长的主要因素。4月财政数据延续一般预算支出高增、收入低增,基建相关一般预算支出增长更快,政府性基金收入负增长的特点, 政府部门在扩张性财政取向下加杠杆,专项债融资同比多增,符合我们的预期 。
四、货币增速回落。4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2606亿,同比下降2746亿。其中居民存款当月新增-6284亿,同比少减6952亿。非金融公司存款当月新增-1738亿,同比少增7194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当月新增2785亿,同比少增833亿。财政存款当月新增5347亿、同比少增1837亿,与积极财政的扩张性倾向一致。 居民存款的多增显示居民部门总体支出仍相对较弱,企业部门的存款少增与企业融资边际走弱一致,共同导致M1增速回落 。
总体看,实体经济加杠杆动能边际减弱。新增社融规模同比减少4161亿,其中有1000亿的差距是来自于去年口径调整后,同比基期有1080多亿的ABS和贷款核销,而今年这两项都未公布。其他方面,贷款同比少增2254亿,非标同比多减1305亿,企业债融资同比少增472亿。只有政府部门的专项债融资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比多增871亿。 在我们最近的深度报告《债务周期的约束收紧了吗?》中,我们指出居民部门加杠杆进程更加谨慎、企业部门加杠杆的持续性存疑、政府部门在积极财政取向下继续加杠杆。4月金融数据的边际变化符合我们的预期,维持我们关于全年实体经济杠杆率有望同比温和上升的观点 。考虑到实体经济加杠杆与扩大支出的内生动能还有待加强,经济有回落压力,叠加通胀二季度冲高后也可能回调,债券收益率有望迎来下行的时间窗口。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
社融和新增贷款有何区别?
统计口径不一样,社融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不含非银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口径是含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的。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这里要注意两点:
其一,实体经济不仅仅指企业,还包括个人。
其二,金融体系不仅仅指银行信贷市场,还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等,比如上市公司IPO发行融到的资金,也会被计入社融。
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数据中占比最大的核心项。
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表内业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表外业务(信托、票据)、直接融资(债券、股票),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66%,是社融核心项,所以每个月都会重点统计。
另外,由于国内近年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所以直接融资占比也逐渐提升。
1、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2011年央行所创设的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指标,属于中国独创。与货币供应量指标M2不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而非负债端出发,度量的是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投放的各类资金的规模。
根据“社融之父”盛松成的定义,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提出后,被金融各界人士广泛使用,目前已经成为政府、央行和金融市场上非常重视的金融指标,对于判断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情况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关于新增信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概念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