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融研究:疫情之后,谁是银行新“零售之王”?
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招行一直被银行业界称为“零售之王”,但零售头把交椅的争夺越发激烈。
例如,建行定位为“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该行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零售业务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利润总额占比首次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去年7月,工商银行在北京发布“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工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第一”既包括经营规模第一,也包括经营质态第一,结构、质量、风控最优;既包括服务品牌第一,赢得客户、同业、监管和 社会 的高度认同,也包括价值创造第一,营业贡献和协同效应持续提升。
然而,在疫情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着零售业务获客、信用卡发卡、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等多方面的考验。截至6月末,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7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减少,甚至1家股份制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萎缩。
疫情,正在考验零售银行的应对能力。
根据银行半年报统计,2020年上半年,邮储、招行、平安三家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99%、53.10%、55.30%;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超50%的为建行、农行、招行、平安、江阴农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分别是56.71%、51.38%、53.91%、54.7%、55.09%。
受金融业向实体让利、增加风险拨备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利润亦随之下降,36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在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数。
6家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已是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上市银行,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56%;建行957亿元的个人银行利润规模也大幅超过“宇宙行”工商银行,居上市银行之首。
建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占比首次突破50%。2020年1-6月,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74亿元,增幅17.36%,主要是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大;减值损失227.17亿元,增幅144.03%;利润总额957.42亿元,增幅11.47%,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1.80个百分点至56.73%。
同期,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891.75亿元,超过建行;但个人金融业务税前利润781.23亿元,下降了6.88%,占该行利润的41.3%,大幅低于建行。而在2019年全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总额1529.19亿元,超过建行的1486.42亿元。
不过,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372.68亿元、1113.56亿元,同比增长20.32%、21.05%;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分别是681.03亿元、601.53亿元,分别增长74.89%、18.74%。其中,农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已占该行总营收的40.5%,反超公司银行业务40%的占比。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净收入下降0.93%。浙商、兴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增速最高,分别为32.32%、22.38%。
具体来看,上半年,招行零售净利息收入517.83亿元,同比增长7.01%;零售非利息净收入258.17亿元,同比下降0.01%。其中,零售财富管理、零售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142.48亿元、93.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09%、下降2.23%。
招行利润负增长主因上半年零售金融信用减值损失209.80亿元,同比增加43.29%。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32.16亿元,同比下降13.28%。而从零售收入结构看,招行零售收入增速不及其他银行,主要是个人贷款投放规模增长不及其他银行,零售非利息收入尚未实现反弹。截至6月末,招行零售贷款占比51.20%,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招行的经营风险偏好比其他银行更低一些,因为负债端成本低,对不良的容忍度也不高,所以疫情对信用卡、消费贷产生影响之后,大部分银行仍然会选择居民加杠杆,但招行略偏谨慎一些。”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信、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均明显增长,但利润下滑。光大、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更是下滑78.95%、46.7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信用减值损失,例如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是181.95亿元、200.3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1.52%、78.04%。
从收入结构看,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收入增加,主要来自利息,即在疫情期间逆势加杠杆。
1-6月,光大银行零售净利息收入203.33亿元,同比增长10.82%;零售非利息净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98%。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76.49亿元,同比增长15.9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96.13亿元,同比增长6.24%。
城商行零售业务占比仍较低,零售收入占比均在40%以下。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零售收入占比分别是21.50%、28.84%、31.50%。宁波银行个人业务营业收入72.0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6.07%;利润总额31.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7.13%。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个人贷款,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不及对公贷款。
今年1-6月,新增个人贷款规模最大的是农业银行,新增个贷4378.98亿元;其次为建行、工行,新增个贷规模也近4000亿元,分别为3895.43亿元、3863.07亿元;中行、邮储新增个贷规模分别为2967.01亿元、2876.33亿元。此外,招行、民生、兴业个贷新增规模也均超1000亿元,分别达1215.36亿元、1008.15亿元、1001.79亿元。
然而,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此前2019年,四大行新增个贷规模占比约50%或更高,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降至40%以下。此外,交行新增贷款中,个贷占比自2019年的27%下降至17.8%;邮储个贷新增占比也自65.44%下降至59.99%。
作为业内零售标杆的招商银行,个贷占比也迅速下降,新增规模低于对公贷款。2019年,招行新增个人贷款4309.48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66.99%,这一比例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最高。2020年上半年,招行个人贷款新增规模占比下降至35.66%。
股份制银行个贷占比也大幅下降。2019年,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光大、平安的个人贷款新增占比分别达65.35%、45.46%、43.20%、55.88%、36.88%、65.64%,但到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中的个人贷款占比分别降至10.74%、22.72%、3.63%、31.70%、16.21%、36.02%。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有所放缓,同期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小微等对公贷款投放则创下 历史 纪录。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受疫情影响,很多个人贷款的投放出现困难。比如个人经营、线下消费、购房行为都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冻结状态。所以,上半年信贷投放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很低。到了5-6月,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恢复。
与之同时,披露消费类贷款的14家上市银行表现不一,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
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方面,2020年1-6月,新增规模最大的为邮储银行,较上年末增加1858.62亿元,增幅9.21%。个人消费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建设银行,建行也是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规模为2558.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95%。
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仅次于建行,为1937.10亿元,规模较上年末下降5.73%。工行个人消费贷款1704.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9%。农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1808.65亿元,增长7.63%。
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一些城商行的消费贷投放规模已超股份制银行。截至6月末,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718.86亿元、1610.96亿元、1470.0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减5.60%、-7.98%、3.62%。
与之相比,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招行、民生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420.23亿元、1310.05亿元、953.8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05%、5.91%、5.81%。平安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0%。
疫情之后,信用卡贷款也正在恢复。14家大行、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中,上半年50%的信用卡贷款增幅为负。
信用卡贷款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74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次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两家信用卡贷款余额6577.75亿元、6522.3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7%、2.80%。再次为平安银行,为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最大的是中信银行,余额4807.3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52%。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3938.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56%。信用卡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兴业银行,余额379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兴业银行信用卡交易量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19.78%,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超1.08万亿元。
个人贷款投放大头仍在房贷,但增速已经放缓。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3202.77亿元、2860.62亿元、2593亿元、2126.22亿元、1440.12亿元、613.80亿元,增幅分别是6.2%、5.39%、6.23%、5.94%、8.47%、5.41%。招行、中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922.26亿元、5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30%、7.23%。
在个贷中,各家银行增速最快的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政策鼓励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下,一些银行将部分或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在零售业务条线,列入个人经营性贷款口径。
四大行中,工行、农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幅均超20%。截至6月末,工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892.63亿元,增长25.8%,主要是经营快贷、e抵快贷等普惠领域线上贷款产品快速增长所致。农行半年报称,积极支持个私小微企业复产复工,加大普惠贷款投放,个人经营贷款3287.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
在个人贷款口径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中,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仍为最大,截至6月末余额4845.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1%。其次为招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4465.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
零售银行业务中,代发工资始终是第一大获客来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也面临如何继续维持获客能力的考验。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17.95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50亿户,环比增长3.06%,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42户。
从银行披露的获客情况看,农行个人客户8.47亿户,超过工行的6.64亿户。截至2020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客户6.64亿户,增加1403.0万户,其中个人贷款客户数1437.4万户,增加36.1万户。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到8.47亿户,较上年末增加928万户;借记卡累计发卡10.77亿张,较上年末增加0.18亿张。不过,建行、中行未披露该行个人客户总体规模。建行仅表示,于6月末的金融资产5万以上客户较上年末增加219万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借记卡在用卡量11.62亿张。
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4家股份制银行个人客户数破1亿。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最多,达1.51亿户。
截至2020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1.51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86%;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总数1.06亿户,较上年末增长3.77%;光大银行零售客户达到1.14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345.50万户,增长13.34%。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约1.02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7%。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0年6月末,浦发银行个人客户(含信用卡)达到8882.1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2.87万户;兴业银行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8128.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0.46万户;民生银行零售户数7744.9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0.06万户;华夏银行个人客户总数2833.0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1%,贵宾客户446.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8%。
已有银行零售获客出现萎缩。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447.91万户,较年初下降5.63%;个人优质客户71.21万户,较年初增长3.19%;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户数10719户,较年初增长26.40%。
多家股份制银行财报显示,中高端零售客户(业内一般对应招行金葵花标准,为个人日均AUM在50万元及以上)大幅增长。
其中,截至6月末,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91.7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21%。中信零售中高端客户97.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22%。光大中高端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4.75%。民生悠然(个人AUM为日均30万元及以上)及以上客户数123.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52万户。平安银行财富客户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私行达标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5.1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7%。
从零售获客看,招行将零售获客归因于数字化转型。招行中报指出,一季度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获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伴随着复工复产加速,特别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对线上服务的有力支撑,零售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了高效的响应与保障,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中信银行代发工资获客增长较快。截至6月末,该行通过公私联动实现有效代发工资客户数532.09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有效代发额196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1%;对应客户零售管理资产2302.24亿元,实现对公基础客户新增1145户。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零售客户数2255万,较年初增长61万户;宁波银行个人客户1451万户,比年初增长5%;上海银行零售客户数1705.45万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5.90%。南京银行零售客户总量突破2000万户。
问题在于,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数的增长,原因之一是,不少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等线上合作开立以Ⅱ类、Ⅲ类银行账户为基础的电子钱包功能。对银行来说,Ⅰ类户才是主银行账户首选。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的网点增速在过去五年快速下滑,并且在2018年首次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综合众多银行近期年报,大部分传统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净收入增速均持续放缓;新客转化困难、老客运营不畅是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痛点。
近年来,零售客户总资产(AUM)已成为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方面,银行可以此获取手续费和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符合轻型银行转型方向;另一方面,AUM也可派生出低成本存款。
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总资产(AUM)逆势增长。招行、平安、光大银行AUM增幅均超过10%。国有大行中,工行、交行、邮储,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股份制银行AUM增长,主要来自公募基金代销规模猛增。招行、中信、平安、兴业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同比增幅分别达207.03%、445.68%、184.0%、332.89%。
六大国有银行AUM增长维持在个位数。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金融资产(AUM)总额15.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14.6万亿元,增长约6%。其中,工行个人存款11.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代理销售基金、代理销售个人保险分别为3341亿元、7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30%。
交通银行未披露规模数据,截至6月末,交行管理的个人AUM较上年末增长8.17%;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12%;非货币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07.08%,基金类产品AUM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0.05%。
邮储银行AUM规模10.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6.9%。其中,个人存款、个人理财余额分别达8.61万亿元、8476.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28%;代销非货币基金、代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734.05亿元、215.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2.98%、45.14%。
股份制银行中,AUM规模最大的是招商银行。截至6月末,招行管理AUM余额8.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26%。原因是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其中,招行零售客户存款余额、零售理财产品余额分别是1.84万亿元、2.1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6%、11.58%;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实现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代理保险保费分别为2567.09亿元、2109.01亿元、437.44亿元,分别增长207.03%、9.31%、-10.75%。
虽然招行上半年零售收入增长较低,但该行的策略是做大资管规模。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8万多亿元的AUM就像一个蓄水池,各种资产包括理财、基金、保险、信托、存款等,随着客户资产配置不断地转化,一定会沉淀出一些活期存款。
股份制银行中,AUM增速最快的是平安银行。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AUM为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427.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739.94亿元,同比增长184.0%。
光大银行AUM规模达1.88万亿元,增长10.46%。其中,零售存款余额8430.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2%。光大银行未披露代销规模,从业绩收入情况看,该行上半年实现个人财富管理手续费净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62.37%。其中,代理理财收入、代理信托收入、代理基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7.03%、60.75%、32.52%。
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中信、兴业银行个人AUM规模大致相当,均在2.26万亿元左右,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54%、5.71%。兴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7085.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9.20亿元。基金产品销售、标准净值型期限型理财产品销售分别是618.28亿元、1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89%、126.90%。浦发银行个人AUM规模2.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7%。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34.25亿元,同比增长25.05%。浙商银行个人AUM余额5217.36亿元,较年初增长6.58%。
城商行中,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个人客户AUM总量4913亿元,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874亿元,较年初增加282亿元;基金保有量328亿元,较年初新增222亿元。
这些银行中,私人银行AUM增速尤其快于其他财富客户。
截至6月末,第一大私人银行——招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1000万元及以上)客户AUM总资产24973.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4%;户均总资产2743.36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1.70万元。其次是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800万元及以上),管理资产18299亿元,增长17.7%。
此外,建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1674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3%;中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余额162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56亿元。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私人银行AUM分别为9230.55亿元、6487.61亿元、426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13.04%、14.22%。(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将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银行受疫情影响大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一、五家大型银行:具体包括工、农、中、建、交。其资本实力强,客户结构好,客户群体基本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小微企业也已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头部客户为主,在本次疫情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加上今年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经济下行对冲操作,届时将以大型银行作为融资主力,因此整体形势较为看好。
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具体包括招行、中信、光大、华夏、平安、民生、兴业、浦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其客户群体以部分大型,中小企业为主,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不过作为全国性银行,其经营回旋余地较大,业务创新, 科技 能力总体较强,个人业务经营良好,有一定的对冲能力,总体看问题不大。
三、地方中小法人机构:具体包括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其客户群体基本以当地国企,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收到的冲击较为明显,而且在不同地区会形成很大差异。若是当地经济实力较强,疫情形势不严重,总体来说能够平稳过渡;若是地方经济实力差,疫情又严重,需要依靠中央及地方的扶持政策才能平稳过关。
四、民营银行:包括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营银行等,差异就会很大,具体看其服务的企业类型及其 科技 ,线上业务能力,比如北京中关村银行,其服务对象多为高新企业,在本次疫情中就基本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五、政策性银行及开发性银行:包括国开、进出口、农发。这三家行有国家专项支持政策,且不是纯商业化运作,受到的影响不大。
六、邮政储蓄银行:客户群体也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因其网点多(到乡、到村),资产规模大,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要强调的是,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会想尽一切方法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相信就算有困难也是暂时的,长期是向好的[赞]。
银行肯定受此次公共安全事件影响大啊,否则的话央行为什么不断进行逆回购操作?这两个星期加在一起,都快2万亿新投放资金了!就是直接给银行注入流动性啊,让银行不要因为此事,导致很多该收的借款收不回来,最后出现资金的兑付困难,形成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核心两个业务就是存款和借款,这两个业务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存款肯定是持续减少的,借款肯定是欠款逾期率会上升,最终导致不良账率也会上升。这两方面可都是影响银行稳定经营的负面因素,从国内外的案例来看,所有出问题的银行,大部分的核心原因就是这两方面发生了风险。
1.先从借款的影响来说。很多老百姓关心的是个人的房贷信用卡有可能受到影响,无法给银行如期还款。但真正银行关心的是借款企业到期款,如果不能归还那才是大问题。在银行的借款分类中,主要分为个人借款和企业借款,而且企业借款才是借款中的大头。所以在此次事件中,主要是要看企业贷借会不会出现逾期。
到目前为止,因为事情是在春节前爆发,目前春节后开工只有一个星期,很多企业的还款期限应该还没有到。但现在银行已经非常关注了,因为受此影响,其实大部分企业都会受到负面波及,例如 娱乐 业、饭店饮食行业、 旅游 行业、还有一些制造行业都会是重灾区。他们现在虽然还没有预期,但未来肯定无钱可还。只要逾期了就会影响银行的各项指标,也会提升不良率,也会受到央行的考核控制。
央行提早已经做了准备,三令五申的告诫各家银行,不得提前抽贷,能续贷的一定要续贷。不要为了自家银行的考核指标损害了企业客户的利益。但是未来各家银行如何落实执行,届时我们再看吧。
同时央行也给各家银行提示,针对受影响的个人客户,其房贷和信用卡也给予适当的推迟还款措施。但目前实施情况,各家银行将内部尺度掌握的非常严格,其实受惠面一点也不大。
2.从存款的角度,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此期间大家坐吃山空,手里钱越花越少,那么储蓄额也会越来越低,连带的反应就是银行的存款额会逐步减少。
针对这一点,银行现在也不担心了。因为经过央行8000亿的逆回购操作,各家银行手里应该有充足的资金供应,对冲个人和企业存款减少是足够的。
总结一下:银行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但是我们有强有力的央行和监管部门,会努力扶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所以整体银行业是不会存在生存危机的。但是他们今年的利润表现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今年受此影响,绝大多数行业的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也不仅仅是银行业了。但是银行更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这时候才是真正应该急客户所急,帮客户所帮的时刻了。否则银行的利润保住了,资金也全部收回来了,客户都消失了,那不是竭泽而渔吗?
从这些年对银行公司的分析来看,我认为这次疫情对银行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会是有限。银行的主要指标,一方面是资产的优质程度,另一方面是利息差。还存在影响的是消费信心影响。
这次疫情的影响,不管是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损失。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相对风险性,银行不仅仅要担起贷款的重任,还要担起承担相对风险的重任。所以,在贷款资产优质程度的方面,会有所降低。也就是说,银行资产的优质程度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的。
另一方面呢?银行的利息差。这次向市场投放了较大的货币增加市场货币流动性、降低企业风险。市场的货币多了,利率相对也就会降低。银行方面的利率差也就会降低,对于银行方面的利率情况有着降低的影响。
还有就是消费信心方面。现在银行逐渐向零售银行发展,也就是增加更多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等等零售类型的业务。而这次疫情期间,聚会、宴会、 旅游 等等活动基本取消。并且,在之后的信心方面也会受到打击,2020年的消费可能均是不理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银行零售业务收入是存在较大影响的。
那么。为什么又说影响会是有限的呢?
市场投资的货币,并不是直接进入企业、个人,而是通过银行流出。投放的货币增加了,就算利息差降低了一部分,相对收入并没有较大降低。这方面,我认为冲击是有限的。资产优质程度,虽然会有着影响,但银行方面也会因情况而定,比如优质资产的利息会放低一些,存在风险的资产贷款利率会升高一些,把控风险程度。
消费虽然降低了,这部分的减少肯定是存在的,但随着线上购物的深入,损失会是有限。
整体来说,疫情对银行存在影响,但影响有限。
对银行来说,受本次疫情影响还是很大的。
银行的传统业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而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息差。
受本次疫情影响,无论从企业或者个人,资金流都非常紧张。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开工,但日常的消耗还是很大的,在没有新的销售收入的情况下,只能吃老本,那就是银行存款。
对于个人来说大家都不上班,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也只能取得银行存款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负债业务首先受到了影响。资金来源即存款减少了,用于放贷的资金也就减少了,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利润减少了。
银行很大的一块业务是房贷业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房奴“措手不及。由于企业复工不了,个人没有收入,那么就影响着房贷期供能否如期还款?事实上很多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临着贷款逾期,甚至断供的风险。
贷款逾期,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如果大面积断供,可能还会造成银行损失。这样银行的各项监管指标将面临着考验。
为了维护 社会 稳定,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银行可能还会实施一些减免让步行为,这样也会损失一些收益。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银行要实行贷款利率优惠,让利给中小企业,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解决他们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普遍预期,本月20号的LPR利率将会下行,那么对于银行来说,意味着贷款利率要进一步降低,利息收入将会减少,从而影响到银行利润。
另外,虽然现在大家没钱,由于受疫情影响,也不方便去银行进行贷款。这也多多少少影响到银行的信贷业务。
银行的理财业务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所以,本次疫情,对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银行受疫情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银行是承担支持实体经济的重担的,而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疫情给整个 社会 运转按下了“暂停键”,大部分行业发展运行的节奏放缓放慢。
银行一方面不能降低存款的利息支出,也没法保障能收回每一笔贷款的利息收入。
因为疫情,非民生类企业延迟开工,收入来源断了,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财物支出,偿还银行贷款利息、维持人员开支和企业运转都是,原本留存在银行的流动资金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枯竭,银行贷款坏账率会增高;而企业运转困难,员工的收入也会受限,员工缺少了收入来源,银行的个人储蓄存款也会降低,欠银行的房贷利息可以延缓缴纳,但无法免除。
这就让银行、企业、个人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
银行虽然说是“旱涝保收”吧,但是丧失了资金流动性,企业违约率的提升,存款来源的降低,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何况疫情当下,为了防止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等因素影响,实际到银行办理业务的人也就少之又少,银行的新年“开门红”就不要想了。
好在为了释放资金流动性,人行已于2月3日起进行了1.2万亿的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保障了市场资金供应,银行流动性也增强,对于经济的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
疫情下,央行、财政部、银保监等五部门也联合发布了相关通知,对于相关受疫情影响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给予相关支持。各类银行也是相继发布公告,可以暂缓各类还款,逾期不收罚息,不计入征信系统这类关怀举措。
总得来看,银行受疫情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但不至于伤筋动骨。相信在中国人团结努力下,我们会早日克服疫情,度过难关。
银行受到疫情影响,肯定是有的,在中国,金融是一个较为尴尬的存在,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的 重任,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也就是加大贷款,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贵,也就是降低贷款利率。
受到突如其来的疾病冲击,为了遏制疾病进一步传播,有关方面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对小区村庄实行网格化管理,严禁中小学开学,严禁企业未经批准开工,经济受到冲击不可避免,很多中小企业很快就陷入了经营困境,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亟待降负恢复生产,银行就成为降低中小企业负担的一个重要载体。
银行受到疾病冲击,影响来自于两方面,净息差收窄和不良贷增加。
LPR下行带来净息差收窄
新年伊始,央行实行7+14天期12000亿元逆回购,逆回购利率降低10个基点,中标利率是2.40%和2.55%,市场预期MLF和LPR也会跟着下行,央行官员在有关问答中也明确说,很大概率会下调MLF和LPR利率,这就是一种加大的逆周期调节力度,
LPR下行,意味着银行贷款利率也会跟着一定比例的下行,可是银行负债端成本不可能紧跟同步下行,等于是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就是净息差,净息差收窄银行利润就会减少。
本次LPR下调并不是利率下调的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后续继续会下调LPR利率,LPR下调利率越多,对银行影响越大,虽然LPR下行10个基点并不代表贷款利率就下行10个基点,但贷款利率下行是板上钉钉。2019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9.92万亿元,净息差收窄10个基点,意味着银行损失利润1500亿元,占据2019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的0.9%,这种算法不是很准确,像银行存量改革中,房地产按揭贷款会保持利率不变,只能反映一个大概,但是即使按照新增人民币贷款计算,损失也是一个很大的数据,19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7万亿元,净息差收窄影响利润年化大约是100亿元,所以银行股价走势低迷得很。
政策要求银行适度让利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银行让利。
除了引导利率下行以外,有关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支援实体经济,综合来看,针对受疫情影响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采取一户一策,通过信贷重组、贷款展期、减免逾期费用、提前做好续贷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贷款综合费用等措施,帮助企业平稳渡过疫情期。这种政策对实体经济是颇有好处的,对银行的影响是较大的,一方面是不能及时处置贷款,带来不良贷增加的风险,另一个是要求银行利用各种方式让利,让企业渡过难关。
不良贷款增加压力较大
另外疾病冲击,经济下滑,部分中小企业会出现倒闭,尤其是受到冲击较大 的餐饮、交运、 旅游 、食品饮料、影视 娱乐 等一些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可能顶不过这一轮冲击,从而倒闭破产,业内人士预测“如果按照乐观估计三个月绝收期减少60%,三个月恢复期减少30%来计算,全国 旅游 业预计今年损失接近3万亿元。” 旅游 业损失3万亿元,会有多少的小企业无法熬过寒冬,餐饮业也是寒风阵阵,损失巨大,去年春节期间餐饮业收入高达7000多亿元,今年还没有统计数据出来,即使按照去年80%损失计算,也会超过5000亿元,而餐饮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不排除部分企业就此一蹶不振,甚至有部分倒闭。
经济下滑,行业景气度下降,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有关方面已经发布通知,适当提高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容忍度,背后实际上就是揭示银行资产质量承压,资产质量承压背后就是不良增加,不良增加,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核销的,这也会减少银行利润,所以新年开始,银行走势整体上并不强,成为拖累上证综指反弹的罪魁祸首。
问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银行只能是被动应对,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贷款损失,
首先银行作为当前最广大的金融服务业,自然而然也是受到此次疫情影响的。不管是对于国有银行还是连锁性的商业银行,第一季度的营业指标可能就要根据现实的情况以及后续疫情的发展状态下降一部分,这就是此次疫情对于这些银行最直观的影响。
除了银行第一季度的业绩受到影响之外,相关的民生保障工作尤其是对于疫情区域资金的审批和放款等都需要员工加班加点的赶出来,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网上一些图片和视频,一部分的重点保障区域的银行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除了业绩指标以及额外的保障支出费用之外,银行非常看重的储蓄率可能也会在第一季度受到极大的抑制,此外对于一小部分银行如果后续的疫情持续性的影响,可能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这也是当前潜在的银行负面影响之一。
银行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的坏账增多,不良贷款数量会上升,银行也是存在较大的损失,但是不足以对银行造成根本性的威胁。
银行把钱从储户那里集中起来,然后给企业贷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回报,企业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利息以及偿还本金,这就是还本付息。
疫情之下,诸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生存,这个时候企业难有营收,但是支出还大,能不能撑过疫情期间都是一个问题,即使撑过了,企业损失也是巨大的。
一旦企业损失巨大,没有钱偿还银行的贷款和利息,那么银行的坏账就增加,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企业们遭受的影响越大,损失越大,银行坏账越多,银行自然受到的影响越大。
所以这次疫情期间,银行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可能没有影响。
但是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企业来说,就是较小了,毕竟疫情先直接打击企业,间接打击银行,相当于银行在企业的后面。
不过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比例其实不高,这是因为银行也是追求利润以及风险控制的,越大的企业,风险控制的能力越是强,银行也是更愿意给他们贷款。
疫情期间,大企业往往比小企业更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再考虑到银行贷款业务多数来自大中企业,所以疫情不会让银行伤筋动骨,但是也有较大的影响。
银行受疫情影响大吗?2月10日上海复工的第一天,星期一。工商局、税务局、社保局、经济园区和企业都复工了。但我经过3、4家银行,都不见开门营业。之后这几天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想这次的疫情,延迟开工,延迟开学,隔离在家对各行各业都影响很大。经济是一个整体,一个循环运转的动态体。目前,企业的周转资金能支撑多少时间?企业需要资金通过什么渠道去贷款?银行可能会有相应的措施和机会。但大部分的餐饮, 娱乐 ,中小企业都停工,停产。这银行可想而知。
我觉得这次疫情对银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主要在银行的坏帐增多,不良贷款的数量会上升,这对银行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但是不足也对银行造成根本性的威胁,特别对一些地方性的小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疫情持续越长,各企业推迟复工,商户无法正常开门营业,对银行的存取款业务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019年首套房贷款利率是多少?
2019年商业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的大致区间为
1、贷款期限在1年到5年包含5年首套房贷款利率一般在4.75%-6.715%之间;
2、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首套房贷款利率一般在4.9%-6.37%之间。
以上就是2019年首套房贷款利率的大概区间。如果央行对贷款基准利率不进行调整,那么利率区间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放款过程中商业银行会结合多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放款利率。
拓展资料:
房贷利率的变化将会牵动每一个购房者的内心,目前国家对于楼市的调控政策一直都是非常的严格,房贷利率也经常处于上浮的状态。2019房贷利率是多少?
1、一年(含)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是4.35%;一年至五年(含)的中期贷款利率是4.75%;五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利率是4.9%。一般情况下,房贷都是五年以上长期贷款,因此常说的上浮*%,都是在4.9%的基础上上浮。
2、房贷利率上浮5%,表示在该银行申请房贷,房贷利率是4.9%×(1+5%)=5.145%;房贷利率上浮10%,表示在该银行申请房贷,房贷利率是4.9%×(1+10%)=5.39%;房贷利率八折,表示在该银行申请房贷,房贷利率是4.9%×80%=3.92%。
3、利息=本金*房贷利率*贷款年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同等条件下,在房贷利率有折扣的银行贷款比较划算,折扣越低,利息越少。
2019房贷利率最新消息有哪些?
1、从房贷利率走势来看,2019年利率出现回调的可能性增大。从市场流动性来看,2018年以来央行实施了五次降准,目前市场流动性呈现合理充裕状态,有利于信贷规模扩大。
2、从风险角度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也是相对风险较小的资产,银行相对更有意愿去加大这方面的信贷规模。但由于央行的流动性是意在输血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并未放开对房地产的金融监管,因此银行对房地产的倾斜度也是有限的。
3、受购房市场环境净化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利好,刚需群体利益需要得到保障,但是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仍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一线城市较二线城市利率更低,主要受城市经济情况、银行数量、体量以及业务量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即使在一线城市,利率短期内也将无法回落至优惠折扣水平。
有关于现在房贷利率是多少2019以及2019房贷利率最新消息有哪些的相关知识小编就跟大家解读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不难看出,现在的房贷利率是比较高的,很多房奴们都感到压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房贷利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回调。
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保监会回应热点问题
“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今天,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就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保险理赔情况:结案率67%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7月17日至8月25日,河南保险业共接到理赔报案51.32万件,初步估损124.04亿元,已决赔付34.6万件,已决赔款68.85亿元,整体件数结案率已达67%。其中,人身意外险(含意外医疗)件数结案率76%,车险件数结案率86%,农险件数结案率76%,特别是全损秋粮作物赔款进度超过了94%。
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
截至7月末,房地产融资呈现“五个持续下降”。一是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连续10个月下降,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同比下降0.95%。三是房地产信托规模自2019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房地产信托余额同比下降约15%。四是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规模近一年来持续下降,相关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42%。五是银行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规模连续18个月持续下降,相关业务规模同比下降27%。
同时,银保监会督促银行机构在贷款首付比例、利率等方面对刚需群体进行差异化支持。截至7月末,个人按揭贷款首套房占比达到92%,住房租赁市场贷款同比增长29%。
网络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坚决打破垄断
在蚂蚁集团整改工作基础上,今年4月29日,“一行两会一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13家网络平台企业,提出了自查整改工作要求。
银保监会对于网络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工作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所有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消除监管套利。二是坚持公平监管和从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对各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一如既往坚持“零容忍”。三是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支持网络平台企业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守正创新、规范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正确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同时,坚决打破垄断,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56.9%上升至73.3%
去年9月19日启动车险综合改革以来,累计为我国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1700亿元,“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车险市场呈现保费价格、手续费率“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商车险投保率“双升”的新局面。
一是消费者保费支出明显降低。截至7月末,车辆平均所缴保费2774元,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二是费用水平大幅下降。截至7月末,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车辆业务及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11.8%、7.3%、5%。三是风险保障程度显著提高。交强险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保障水平由改革前的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提升56万元,商业险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0%上升至86%。四是赔付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7月末,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通过改革,车险业务在财险业务中的占比降为51.8%,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比例已基本接近美国(43%)、日本(50%)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
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 21家获批开业
理财业务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转型,结构不断优化,净值化转型力度加大,风险持续收敛。截至7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80%;同业理财较峰值缩减96%;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产品规模均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超过98%。
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含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1家获批开业。新设理财公司坚持公开、透明、净值化的转型定位,更加注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稳健推进业务发展,正在逐步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标签: 刚需 金融 股东 股权 集团
2019年银行贷款利率表一览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表一览
项目 年利率(%)
一、短期贷款
一年以内(含一年) 4.35
二、中长期贷款
一至五年(含五年) 4.75
五年以上 4.90
三、公积金贷款利率 年利率%
五年以下(含五年) 2.75
五年以上 3.25
只贷几千块有急用?别着急! 关注微信公众号:“财小弟”(zhaokouzi123) 快速下款,一分钟申请,一小时放款!每天更新最新的贷款口子,随便找口子网,贷款口子随便找 最新国内部分银行贷款利率表一览
2019国内部分银行贷款利率调整一览表
银行 短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贴现
六个月(含) 六个月至一年(含) 一至三年(含) 三至五年(含) 五年以上 五年以下(含) 五年以上
央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工商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农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建设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中国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交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招商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中信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光大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浦发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深圳发展银行 5.6 6 6.15 6.4 6.55 4 4.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平安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广发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华夏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民生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兴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东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北京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德州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盛京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贵阳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丹东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哈尔滨银行 4.6 4.6 5 5 5.15 2.75 3.25
洛阳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富滇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吉林银行 4.6 4.6 5 5 5.15 2.75 3.25
江苏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郑州银行 4.6 4.6 5 5 5.15 2.75 3.25
泰安市商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宁波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恒生银行 5.6 6 6.15 6.4 6.55 2.75 3.25
湖北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桂林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上海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嘉兴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滨海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龙江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成都农商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赣州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华融湘江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瑞丰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黄河农村商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大连银行 5.35 5.35 5.75 5.75 5.9 4 4.5
临商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东营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长沙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上海农商银行 4.35 4.35 4.75 4.75 4.9 2.75 3.25
央行重磅!最新货币政策报告:疫情防控最重要、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2月19日晚,央行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由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布,从货币信贷概括、货币政策操作、货币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趋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人民银行过去一年的重要举措与政策动态,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加以展望。
基金君根据报告全文,总结出以下十大要点内容,供大家参考。
1.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2.1万亿元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
根据报告,20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5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年初增加16.8万亿元,同比多增698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的投放,效果明显。
具体来看,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2.1万亿元,是上年增量的1.7倍,年末余额增速为23.1%,比上年末提高7.9个百分点。住户贷款增速放缓,2019年末为15.5%,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同比多增。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多增7986亿元,占同期贷款增量的67.3%,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2019年股市日均成交5222亿元,同比增长四成
2019年,金融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其中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增加。
具体来看,2019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27.4万亿元,日均成交5222亿元,同比增长40.7%。股票市场筹资额同比增加。2019年A股筹资6148亿元,同比增加11.2%。
此外,股票市场指数上升。2019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050点,比上年末上涨22.3%;深证成份指数收于10431点,比上年末上涨44.1%。
3.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有所放缓,房价上涨区域明显减少,涨幅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稳中微升,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具体来看,2019年12月末,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8%和3.7%,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7个和4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基本持平,销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7个百分点。
房地产增速方面,2019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9%。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7.3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7.1%,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称,下一阶段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4.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报告称,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一是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的信贷投放力度。
报告称,下一步,仍要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5.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报告称,下一阶段,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守正创新,勇于担当,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而言:
1)要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2)灵活运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4)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拓宽永续债投资主体,分散风险;
5)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防范社会信用收缩风险。
6.完善LPR传导机制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机制,推出新的LPR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银行、报价频率和运用要求。提高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推动银行改进经营行为,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化利率传导渠道。
2019年末,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占比已达到90%。2019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公告,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由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或固定利率。
事实上,LPR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已经显现。2019年年初至7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直在5.3%附近波动,市场利率下行向企业贷款利率传导不足。8月份以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已6次发布新机制下的LPR,1年期LPR较同期限基准利率下降了20个基点。随着LPR报价稳中有降,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降。
报告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而言,将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完善LPR传导机制,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促进银行积极有序运用LPR定价,转变传统定价思维。
同时,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7.支持钢铁行业通过直接融资“去杠杆、降成本”
2019年以来,在国家逆周期调控政策下,钢铁行业平稳运行,持续推进对标挖潜、降本增效。
一是钢铁产量保持增长。2019年,我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3%、8.3%、9.8%。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2019年,全国黑色冶炼及压延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6.0%和2.5%。三是钢材价格四季度回升企稳,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四是超低排放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但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成本上升挤压,行业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二是受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等影响,钢铁产品进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三是环保压力仍然较大,超低排放具体实施中还存在技术难题,亟待行业内外协作攻关。
报告称,下一步应坚持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支持钢铁行业通过直接融资“去杠杆、降成本”,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8.国内外经济都处于调整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报告称,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经济增长保持了韧性,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投资增长仍显乏力。在信用风险加快暴露情况下,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对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会有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减少、企业复工较晚等方面。对此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9.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一是深入开展金融精准扶贫。二是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投入。三是不断提升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四是积极做好金融支持就业创业。五是继续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持续完善区域发展金融政策引导。六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疫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生产、运输和销售重要医用物资和重要生活物资的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
10.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11条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关举措,重点是大幅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提前至2020年不再设股比限制,并大幅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
2019年4月及9月,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等国际主要债券指数。
证监会于5月正式批准中日ETF互通中方产品申请。证监会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于6月17日发布联合公告,正式启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GDR)业务。
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19年银行贷款规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19年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多少、19年银行贷款规模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