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态势好
据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介绍,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公司治理监管制度文件,着力化解部分风险机构公司治理 历史 痼疾,全面规范各治理主体行为,多措并举引导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在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共同努力下,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具体来看,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公司治理架构逐步健全。股份制银行已普遍修订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确保党组织真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已初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相互制衡监督。大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功上市,建立较完备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化监督体系。
股权结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在持续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的同时,股份制银行也注重调动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 社会 资本积极性,构建多元股权结构体系。目前股份制银行中,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控股的机构,有大型国有企业或金融企业控股的机构,也有国有股权和民营股权相对分散均衡的机构,还有以民营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机构,为 探索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经营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股份制银行日益注重通过优化公司战略规划,实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防范风险。总体看,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通道类业务规模持续下降,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提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得到重视和运用。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股份制银行的普遍共识和选择。
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股份制银行基本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相互制约的前中后台“三道防线”运行模式趋于形成,初步实现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型。通过加大存量风险处置和有效补充资本,股份制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显著提升。近两年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金额近1.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63%左右,以内源和外源等多种方式累计补充资本约1万亿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31日 第 03 版)
央行定向降准聚焦中小微: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供给结构
4月3日,央行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时隔12年首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此举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支持中小银行更好聚焦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
此外,央行将通过发挥金融政策带动作用,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推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时隔12年首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进一步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怎样更好地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怎么看?记者采访了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相关企业和专家。
以改革办法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4月3日,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这是继今年1月的全面降准、3月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后,人民银行年内进行的第三次降准。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对中小银行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支持中小银行更好聚焦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
据悉,此次定向降准可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中小银行的可贷资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在当前的情况下精准纾困。
为何此次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到位?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防止一次性释放过多导致流动性淤积,确保降准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此次降准后,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从我国历史上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看,6%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较低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定向降准,人民银行表示,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这是人民银行时隔12年首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此次人民银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目的是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银行的贷款意愿,使银行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说。
发挥金融政策带动作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提供精准服务
前些日子,福建省禾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庄国渊曾为融资一筹莫展。禾祥农业是一家大型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一度停滞,资金周转面临困难。
3月1日,惠安农信社的客户经理了解到该企业的情况后,立即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在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两天内就向企业发放了“战疫支农贷”300万元,禾祥农业也成为福建省首笔支农再贷款专用额度资金支持的农业企业之一。如今,有了资金购买菜籽、农机具等春耕物资,企业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先后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新增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以优惠利率资金助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银行指导银行投放的专项再贷款是救急救命的钱,投向名单内的重点保供企业。新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能为中小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增加其发放贷款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适用的企业更多,是一个更加普惠的政策。”
记者从人民银行获悉:截至3月31日,在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使用方面,9家全国性银行和10省市地方法人银行向5995家全国性和地方性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231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51%,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6%;在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方面,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3042亿元,支持企业(含农户)35.14万户。
疫情期间,除了落实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通过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近日表示,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出台后,受到中小微企业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3日,实施延期还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达7000多亿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酒店、物流运输和文化旅游这些行业受疫情冲击比较大,要求银行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特别要下调贷款利率,让利于企业。同时通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周亮说。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近期,市场比较关注人民银行是否会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刘国强表示,“当然作为一个工具,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这个工具比较特殊,是‘压舱石’,所以实行起来要考虑得更多。”刘国强认为,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物价情况、经济增长、内外平衡等,特别是存款利率跟普通老百姓关系更加直接,要考虑老百姓的感受。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怎么看?
下一步,要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根据不同阶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当然钱也不要‘变毛’,要满足市场需求合理充裕,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一点。”刘国强说。
刘国强表示,要继续用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落实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新增的1万亿元额度,做到和前面的政策无缝衔接,不出现断档。同时,实施好定向降准,发挥好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董希淼认为,应进一步改革完善相关机制,深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应抓紧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适时适度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潘石屹欠银行多少钱
潘石屹欠银行多少钱几天,细心的网友在收看央视一档体育节目时,发现被网友称为“潘跑跑”的潘石屹夫妇也一不小心上了央视。网友们很快从电视画面里看出好几个端倪:
第一、从潘石屹夫妇身边坐满外国人的电视画面里,确认“潘跑跑”潘石屹确实跑到了国外。
第二、潘石屹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大佬,仅仅一个月时间不见,就已经满头银发,由一个意气奋发、指点江山的百亿富豪,变成了一个邋里邋遢的糟老头子。
第三
发购房补贴、放宽预售条件….多地助房企稳楼市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6日电 (张猛)连日来,为应对疫情对楼市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武汉、长春、深圳、杭州、南京、郑州、济南、苏州等多地出台措施保障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发购房补贴、放宽预售条件
“真金白银”助房企稳楼市
据经济日报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月份不少城市出现了新房和二手房“零成交”现象,房企破产数量同比上升。
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已有武汉、长春、深圳、杭州、南京、郑州、济南、苏州等多地出台措施应对疫情助房企稳楼市。
其中,为减轻房企负担,上海、西安、无锡、南昌、南京等城市出台土地新政,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允许变更出让价款缴纳期限、顺延土地评估和规划条件有效期、调整履约监管方式、容缺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除土地新政外,深圳、郑州、武汉、长春还分别从解冻预售资金、帮助企业贷款、放松预售监管、降低预售标准来帮助房企渡难关。
深圳提出,部分房企可申请解冻不超过20%预售资金;截止3月23日,郑州市房管部门累计帮扶企业463家,帮助房企贷款5.6亿。武汉通过放松预售监管来缓解房企资金压力,长春降低预售标准,使得相关房企的预售条件放松。
另外,桂林、钦州、东兴、玉林等城市直接“真金白银”给买房者送福利,促进楼市稳定、健康发展。桂林指出,2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在桂林买房契税全额补贴;钦州、东兴均规定,2020年3月1日至31日期间在市本级购买新建商品房(含住宅、商业、办公)的,按已缴契税为基数,契税补贴比例为100%;玉林规定,契税补贴额度为3月份进行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的契税补贴比例为50%。马鞍山提出,首套普通住房交易购房补贴政策延期至2021年2月28日,最高可获得补贴房款1.5%。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出台稳定楼市的政策。措施不仅从购房补贴、放宽预售条件、延缓缴纳土地出让金,而且部分城市或实行房贷首付下调;放松限购限贷、融资信贷条件,从而达到稳定楼市的目的。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房地产作为城市重要产业,如果各地库存压力变大,各地调控或会放松,但各地也会谨慎考虑,防范炒房行为。
资料图 中新经纬 张猛 摄
40天内五地新政接连被撤回
专家:地方试探政策红线
2月21日,驻马店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低至20%。一周后的2月28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约谈,此后该政策文件被撤回。
3月3日,广州印发《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为优化商服类项目建设和销售管理,商服类项目未完成规划报建手续的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单元;商服类项目不再限定销售对象,已确权登记的不再限定转让对象。3月4日早间,该通知被从官网撤回。当日晚22时18分重新被挂在政府官网上,上述内容均被删除。
3月12日,宝鸡印发《宝鸡市住建行业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稳企业稳民生稳发展若干措施》,各银行要积极争取降低首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政策,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40万提高至50万。由此成为首个鼓励商业银行降低首付比例的城市。该文件发布未满12个小时就被撤下。
3月1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关于促进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发展十条政策》。两天后的3月17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布更正声明称,文件涉及“预售监管资金即征即返”;“在先行区直管区范围内购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商品住宅的,不受济南市限购政策约束”的表述不准确,现予以更正。
3月24日下午,海宁市政府新闻办微博“海宁发布”发布消息称,在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这意味着非海宁户籍人员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当日傍晚,上述内容均已被删除,当地政府部门也否认出台上述松绑政策。
3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亮表示,要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在符合“房住不炒”的原则下,针对刚需和改善应该出台一定的政策,这不违背楼市调控原则,也不会对市场带来太大影响,但包括海宁等松绑政策,的确有鼓励炒房的嫌疑。整体看,疫情下,少数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城市都被叫停。而后续房地产政策的取向很可能有所改变。
张大伟补充道,虽然多个城市的政策“一日游”,但在地方财政压力下,预计后续依然还会有更多城市会试探政策底线。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财政压力大,松绑房地产调控,稳定活跃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更强烈。
“董事卷款逃跑”?两银行突传重大负面,警方出手了!拘留
最近,两家银行因“卷款逃跑”、“出现问题”等谣言被推上风口浪尖。
“阳泉商业银行董事卷款跑了”、“保定银行有存款的,听说是银行出了点问题”的谣言流传后,引发了部分储户恐慌情绪,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目前,相关造谣者已受到了警方的严肃处理。
近日,“阳泉商业银行董事卷款跑了”的谣言在网络上流传,这一谣言也致使山西阳泉市商业银行发生部分储户集中提取存款情况。
对于这一“谣言”,6月16日,阳泉商业银行、阳泉市政府、央行阳泉市中心支行、阳泉银保监分局都发布了澄清公告。
阳泉商业银行的公告显示,近日,阳泉市商业银行出现部分储户集中办理业务的情况。目前,阳泉市商业银行经营正常,资金充裕,已足额缴纳存款保险,完全能够保证储户提款要求,保障储户存款安全。
央行阳泉市中心支行、阳泉银保监分局在公告中表示,目前,该银行正常运营,资金充裕,足额缴纳了准备金,参加了存款保险,支付能力充足。储户利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希望存款人能够理性对待,不信谣、不传谣。
6月18日,阳泉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称,近日,该市网民曹某、徐某、霍某、任某、支某等人先后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散布“阳泉商业银行行长卷款跑了”等不实言论,公安机关均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
6月19日,阳泉市公安局再次发布《警情通报》称,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网民杨某珍编造“阳泉商业银行董事卷款跑了”的谣言,并在网上公开传播,造成公众恐慌。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公开信息显示,阳泉市商业银行的前身为阳泉市城市信用社,最早诞生于1985年。1991年12月城市信用社整体脱离阳泉市工商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阳泉市人民银行直接管理。2007年1月26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阳泉市商业银行,并于2007年6月29日,成功地召开了阳泉市商业银行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9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
据阳泉商业银行官网,截至2018年末,全行资产总额457.81亿元,较年初增加56.55亿元,增长14.09%,其中:各项贷款154.91亿元,较年初增加58.02亿元,增长59.88%;负债总额431.41亿元,较年初增加54.98亿元,增长14.61%,其中:各项存款271.52亿元,较年初增加17.53亿元,增长6.9%;所有者权益26.4亿元,实现收入23.85亿元,实现利润2.52亿元,净利润1.55亿元。
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称,2016年、2017年该行净息差分别为2.75%和2.47%,但2018年该行净息差下降为1.87%;同业存单计划信息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阳泉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4%、10.86%和8.42%;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1%、10.09%和8.1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1%、10.09%和8.17%。
6月20日,望都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告称:近日,望都县居民王某占、王某君二人编造传播“保定银行有存款的,听说是银行出了点问题,有的话尽快取出来吧”的不实言论,引发公众恐慌情绪,造成不明真相的群众到保定银行提前支取存款,公安机关对相关违法人员均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
同一天,“保定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网传保定银行负面信息属不实言论,公安机关已调查处理》,文章中介绍了保定银行的部分实际情况。
文章称,保定银行作为我市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积极打造立足保定、面向河北、辐射华北区域的内涵式现代化银行。保定银行石家庄分行、廊坊分行、河北雄安分行已相继开业,秦皇岛分行、沧州分行获批筹建。保定银行域外分行5家,分支机构59家,实现县域全覆盖,各项监管指标优良,监管评级达到3A,财税贡献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文章还提到,为响应国家政策落实,服务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保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签订4亿元再贷款合同,与国开行河北省分行签订了6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转贷款合同和两千四百万专项扶贫转贷款合同。
此外,截止2019年末,保定银行涉农贷款194.14亿元。建立了政府+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农户(企业)“五位一体”新型扶贫模式,量身打造了“扶贫贷”“惠农贷”“再生贷”“园区贷”四款金融产品,已累计向阜平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超过8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保定银行的前身为保定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保定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保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保定银行。
截至2019年末,保定银行资产总额1030亿元,其中贷款413亿元,不良贷款率2.12%。
对于疫情对银行保险业形成的影响,银保监会相关人士称,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贷款质量上。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2.04%,较年初上升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609亿元。
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当前情况看,银行业信用风险上升幅度在预期范围内。
该负责人还提到,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抵御风险的“弹药”较为充足,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增提拨备、补充资本等措施,进一步加高加固应对风险的“堤坝”。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围绕“增量、扩面、降价、提质”的总体要求,确保普惠金融领域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进一步推动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对受困小微企业减息让利;督促银行聚焦疫情冲击下的融资需求变化,合理优化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更加精准地做好续贷,缓解客户流动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相关制度。
4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亮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有4000多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1/4,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总体运行稳健,虽然不良资产略有上升,但是风险可控,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都处在合理区间,不会出现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参与“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时强调,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中,由于疫情影响,整体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上升,金融体系要特别注意中小银行的风险。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不够,不良资产的比率相对比较高,又承担着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风险平衡,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难度更大。
肖钢提出,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使得中小银行能够补充资本;同时中小银行要完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 科技 手段,帮助银行识别客户,防范风险。
2015年5月1日起,《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银行储户的利益也多了一份保障。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覆盖所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金融法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存款保险条例》等重点立法,以高质量立法推动、保障高质量发展。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王景武在《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样有利于从法律层面确立存款保险作为处置当局的法律地位,赋予存款保险启动处置的决定权,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有序处置和危机应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法律框架。从国际立法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出台专门的存款保险法,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处置和市场化退出机制。
捷信公司是哪个国家的公司?
一家平均年化借款利率达31.3%的荷兰“放贷”公司,于7月15日下午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中国是其开展业务的主阵地,截至2019年一季度,来自中国用户的贷款贡献比例超过六成。
这家公司名为捷信集团,注册地在荷兰,由捷克人皮特·凯尔纳于1997年在捷克创立,主要在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欧在内的9个国家提供销售点贷款(在线下销售门店提供贷款服务)、现金贷以及循环贷款等产品。它于2007年进入中国,2010年成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

左为皮特·凯尔纳,捷信集团创始人和大股东;右为依西·施梅兹,捷信集团CEO
9年间,捷信在中国积累了5030万名客户,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8%。2018年,捷信业务收入达39.52亿欧元,净利润为4.98亿欧元。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元;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
高收入、高利润的背后,是高达上万起投诉的“黑历史”。
尽管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一家持牌机构,但捷信的贷款利息居高不下,通过收取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其贷款利率一度超过36%。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其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被投诉的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典型高利贷”。在其招股书中,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捷信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不良贷款率依次为6.1% 、6.9%、8.4%,而同样持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不超过2%。
未来,伴随着越来越强的法律监管,怎样解决高利率带来的高坏账,是捷信需要面对的问题。
1、高收入:放贷1500亿收入305亿
捷信招股书显示,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现金贷款是捷信最大的业务,2016年底该业务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0.9%,截至2019年3月31日,上升至70.5%;其次是销售点贷款,截至2019年3月31日占总额的比例为24.1%。
在经营业绩方面,2018年捷信客户贷款总额为196.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09亿元。其中,现金贷款和售点贷款各占比69%和25.5%。其经营收入高达39.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净利润为4.9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81%。2019年一季度,其经营收入为10.23亿欧元,净利润为1.54亿欧元。

捷信提到,经营收入及利润增长主要由于公司经营所处各国家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尤其是现金贷款)增加;而经营业绩影响最大的项目是净利息收入。招股书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捷信净利息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2018年、2017年、2016年占年度经营收入比例分别是88.0%、81.4%、77.4%及76.6%。
从2016年至今,中国是捷信开展业务的主阵地。与其他地域相比,贷款贡献比例一直处于首位(超过50%)且连年走高,截至2019年一季度该占比已上升至63.9%。
2007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2009年8月13日,原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捷信当初与中银消费金融等借此时机获得首批颁发的消费金融试点牌照。彼时,捷信中国公司所在地天津滨海新区的管委会主任何树山曾表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取得又一重大成果,使天津成为继北京、上海和成都之后的第四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7家机构拿到消费金融牌照,其中24家已经开始营业,捷信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外商独资持牌机构。在这些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20家有银行背景,其中城商行背景的有15家,国有大行控股的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背景的2家,台资银行背景的1家。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称,尽管捷信属于外资机构,但根据现有规定,外资不是消费金融牌照颁发的门槛,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不对外资机构颁发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后来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有一些有外资股东。
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
目前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28%,在24家中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销售点贷款未归还余额排名第一。这也意味着其在新增贷款业务方面颇具优势。
招股书显示,2018年其在中国的总贷款为124.4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60.68亿;经营收入达25.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96亿元;收入净额为1.7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3.82亿元。
此前监管对现金贷业务整顿,对捷信在中国区的业务也产生了影响。捷信表示,在中国的总贷款及经营收入于2016-2018年增长,收入净额于2017年下跌,2018年上半年产生亏损,是因实施多项法律及法规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应对市场扰动所采取的审慎措施所致。
2、高利率:年化利率超30%,仅手续费年入64亿
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从2016年12月31日至2019年3月31日,捷信有借款或承诺信用额度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由35家增加到140多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样的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较高的资金成本,必然抬升其贷款利息。根据招股书信息,过往,其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但在中国监管文件之后,其下调有关利息低于36%。自2018年5月30日起,捷信已将其所有产品类型的年化实际利率(包括可选服务费)调整至符合36%上限范围。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其平均年化实际利率下降至31.3%。
这意味着,尽管捷信作为一家持牌正规消费金融机构,但其贷款利率仍然高于现行法律保护的范畴。按照规定,年利率小于24%的借贷属于国家司法保护范畴。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无效。
实际上,除了利息之外,其收入构成中还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招股书中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产生自客户随发放贷款一同购买的客户保障计划及其他服务等附加产品所专区的佣金,以及较小程度上产生自预期贷款的滞纳金。
张叶霞称,这是行业比较常见的收费方式,目前行业绝大部分的贷款类公司收入来源基本可分为利息收入、服务费以及逾期罚金等。在这种收费情况下,名义借款利率确实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综合借款利率,需要借款人自行计算。
在2018年其39.52亿欧元的经营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就达到8.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4.5亿元。在这其中,客户保障费用收入占大头,超过5.5亿欧元。

而根据捷信用户的说法,这些客户保障费用在放款时以“砍头息”的方式被扣除,这也是其被用户诟病的地方之一。
3、高投诉:投诉上万起,中国贷款不良率达9.7%
2017年,捷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依西·施梅兹在接受采访时称,捷信集团70%的客户都是从未向银行贷款的首次借款人,捷信中国客户的平均单笔贷款额度为2500元左右,线上申请的平均额度为1500元左右。而对于之前合作过、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通过交叉销售,平均额度可达到1.2-1.4万元。
伴随着业务的扩张,捷信面临的投诉也不少。
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投诉量累计高达10328起,问题集中在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称其为“变相高利贷”。

高利率必然伴随着高坏账,捷信也不例外。根据捷信的招股书,其在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的4.3%上升至2018年时达到9.7%。

张叶霞表示,根据此前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来看,其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为3.98%,与其招股书披露的不良贷款率有差异,可能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
“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公布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的公司较少,仅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两家公布相关数据,与中银消费金融公司(3.15%)相比,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处于略高的水平。”她称。
实际上,这一不良率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水平。就在今年7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发布会上称,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两相比较,凸显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策略。
招股书中也对该坏账的变化做出解释。捷信表示,这些坏账增加主要由于2017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产生的现金贷款账龄的增长,该等贷款受市场发展导致贷款批次风险增加所影响。此外,还有2018年组合增长速度下跌。
张叶霞认为,相较于其他的消费金融公司,尽管捷信一直在布局线上业务,但其线下业务相对较强,尤其是线下现金贷业务,其拥有诸多装修、3C等领域的场景。这部分不良率相对较高,捷信所准备的风险计提(即不良贷款覆盖率)也相对较多。
捷信不良贷款率上升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招股书显示,其2016年至2018年总体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6.1%、6.9%、 8.4%,2019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7.8%。
尽管如此,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蛋糕已是有目共睹。根据测算,中国消费金融贷款的未偿还结余总额预期由2018年12月31日的12550亿欧元增加至2023年12月31日的2955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预期消费金融贷款渗透率于同期由11%增至17%。
但在日趋严格的国内金融市场上,捷信的“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还能支撑多久?这是其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对于周亮银行贷款多少亿和周亮球行长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