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贷款与再贴现的异同
一、相同点:
1、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由中央银行提供,两者都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的行为。
2、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3、再贷款和再贴现都是人民银行对国家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不同点:
1、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2、在金融领域,人民银行对银行业机构发放的贷款,即人民银行贷款称为再贷款;而将人民银行对银行业机构商业票据进行的贴现称作再贴现。
扩展资料: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由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多种手段,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督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贷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提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央行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一千五百亿
海通宏观姜超:票据融资高增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摘要
票据融资大幅回升。 19年1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8000多亿,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多增了4800亿。票据融资的边际改善始于17年,18年票据融资月均新增1500多亿元,不仅弥补了一般贷款的同比萎缩,还支撑了企业贷款整体的扩张。票据融资高增的同时,票据贴现利率去年2季度开始也持续下行。
商业汇票如何融资? 票据融资顾名思义是围绕着票据发生的。 在实际运作中,开票企业通常向银行支付保证金获得银行承兑汇票,用于支付货款。而持有汇票的企业可以选择持有到期,或通过背书转让和贴现来提前获得资金。如果银行获得票据,同样可以选择将票据转贴现给其他银行,或者直接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获得有折扣的票面资金。 票据带来的融资可以分为两个过程。首先, 信用产生于企业开具票据之时,形成一笔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属于银行的表外融资。18年下半年开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跌幅也逐渐收窄并转正。在票据融资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未贴现汇票规模同样回升,反映企业开具汇票的规模在大幅增加。 其次, 当企业拿着票据向商业银行“贴现”,就形成了银行发放的“票据融资”,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作为票据融资被统计在贷款中。
票据融资的特点。 对于中小企业, 票据融资成本较低可得性强。相比一般贷款、上市、发债等途径较高的门槛和成本,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通过票据进行融资具有成本更低、手续便利、可得性强的好处。一方面,以票据承兑支付账款可以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是中小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途径,18年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持有汇票的企业进行贴现,也能以较低的票据融资利率获得资金,18年2季度后,票据融资利率大幅下行,相比一般贷款的优势就更加明显,部分替代了短期贷款。 而央行政策 也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票据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央行18年三次增加了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鼓励金融机构以票据贴现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 此外对于商业银行, 票据承兑是表外业务,票据贴现则是从表外转入到表内,可以帮助调节信贷额度。
票据高增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 1 )有助于短期流动性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签发票据用于支付,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账款的问题。 票据一般与企业的销售、贸易等业务联系在一起,企业通过签发承兑汇票、到期再还款,相当于进行了“延期支付”。18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行,对企业流动性形成拖累,应收账款回收期变长,票据签发和流转加快有助于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 二是企业将持有的票据贴现,可以获得资金维持经营和缓解短期债务压力。 18年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出的增速远高于流入增速,而企业持有票据向银行贴现,可以获得成本较低的票据融资,有助于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和M1增速企稳。 不过,新增的票据融资背后也存在套利的可能 ,最典型的就是通过结构性存款和票据贴现套利,但近期政府部门也注意到资金空转的现象并开始加强监管,我们预计未来套利将难持续。 ( 2 )长期信用扩张尚需等待。就其自身作用而言,票据相关融资的高增主要改善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 但其无论是体量还是投向,对企业投资扩张和经济企稳回升的贡献都比较有限,并且票据融资高增挤占信贷额度,本身就意味着信贷需求不强,信贷额度充裕。 而从其信号意义看,票据融资利率的下行通常早于一般贷款利率 2-3 个季度 ,去年央行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到4季度一般贷款利率也已经开始回落,说明政策利率正逐步向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传导。随着各项宽信用措施逐渐发挥效果,未来社融的企稳也将越来越近。
1月社融增速明显回升,其中的票据融资大幅多增引发了关注,票据融资对企业流动性究竟有何意义?其高增是意味着信用重新扩张,还是空转套利驱使?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票据融资大幅回升
19 年1 月社融和信贷大幅增加,其中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来自票据融资。 19年1月社融同比多增1.56万亿元,对企业贷款同比多增8000多亿,而其中的票据融资就同比多增了4800亿。票据融资的边际改善始于2017年,当年1月票据融资规模负增4000多亿元,随后降幅逐步收窄,并在当年8月转为正增长。2018年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一路走高,月均新增规模达到1500多亿元,银行持续增加了票据贴现贷款的投放。
票据融资带动企业贷款规模上升。 作为企业短期贷款的一种方式,18年2季度以来,票据融资的增加带动新增企业贷款总规模的扩大。18年企业新增贷款总规模达到8.28万亿,比17年多增1.58万亿元,而票据融资则同比多增了3.48万亿元,不仅弥补了一般贷款18年的同比萎缩,还支撑了企业贷款整体的扩张。
票据融资高增的同时,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下行。 去年二季度以来,央行开启多轮降准,在流动性保持充裕、资金利率持续下行以及银行信贷额度充裕等背景下,票据贴现的利率也从去年二季度就开始下行,到18年末,票据融资利率较18年1季度末时的高点已下降了174BP。
2。商业汇票如何融资?
2.1 什么是商业汇票?
票据融资顾名思义是围绕着票据发生的。 票据是一种商业凭证,主要是指由出票人签发,而由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或者见票后支付确定金额给票据持有人的有价证券。根据我国《票据法》中规定,狭义票据主要分为支票、银行本票和汇票,按出票人是否是银行,汇票又可以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传统意义上的票据市场是指商业汇票市场,也就是由企业开具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而“票据融资”的“票据”也正是指的商业汇票。
目前商业汇票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超过80%。 商业汇票需要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背景,根据承兑人是否是银行,商业汇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银行的支付能力强于企业,银行承兑汇票的信用风险远小于商业承兑汇票,因此成为票据市场的主力。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1月,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0.8万亿元,占比超过80%,而商业承兑汇票为2.2万亿元。
在实际运作中,开票企业通常向银行支付保证金获得银行承兑汇票,用于支付货款。 举个例子,假设企业A与企业B有一笔货物交易,但企业A没有足够资金,那么企业A可以给开户行一笔保证金然后申请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给企业B。由于汇票有银行背书,因此企业B认可企业A利用汇票支付货款,而这张汇票成为企业B的资产。
拥有汇票的企业可以选择持有到期,或者通过背书转让和贴现来提前获得资金。 企业B获得汇票以后,可以选择一直持有,并在票据约定时间获得票面资金。当然,如果企业B急需资金,也可以选择在票据市场将票据背书转让给企业C,或者找到银行以一定的贴现利率提前获得有折扣的票面资金。如果银行获得票据,同样可以选择将票据转贴现给其他银行,或者直接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获得有折扣的票面资金。
2.2 票据的表外与表内融资
票据带来的融资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首先,信用的产生发生在企业开具票据(称为“承兑”)之时,形成了一笔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属于银行的表外融资。 企业A开具汇票并用于支付货款的时候,实际上相当于银行给企业A提供一笔信用融资,对于企业A来说,账面资金没有变化、支付的是汇票,相当于来自银行的融资,在票据到期前才偿还。而对银行来说,这张汇票未贴现之前,银行也没有实际支付,是银行给企业提供的一种表外非标融资。
从18 年下半年开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跌幅也逐渐收窄并转正。 非标融资下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规模从18年6月的-3600多亿元开始逐步收缩,并在18年12月转正为1000多亿元。 在票据融资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未贴现汇票规模也出现回升,反映企业开具汇票的规模同样在大幅增加。
其次,当企业拿着票据向商业银行“贴现”,就形成了银行发放的“票据融资”。 企业用票据向银行贴现时,银行给贴现企业支付相应资金,这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因而就导致该融资从银行的表外转入表内,作为票据融资被统计在贷款中。
票据开具之时起,信用创造就已经发生,随后票据流通的过程只是导致了信用融资结构的变化,不改变信用创造规模。例如企业向银行申请贴现票据,票据融资规模上升,但同时未贴现承兑汇票规模也相应减少。如果银行拿着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就会导致央行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而企业之间的票据背书转让或者银行之间的票据转贴现并不会引起融资改变。
3。票据融资的特点
票据融资成本较低、可得性强,尤其方便中小企业。 相比一般贷款、上市、发债等途径较高的门槛和成本,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通过票据进行融资具有成本更低、手续便利、可得性强的好处。
一方面, 以票据承兑支付账款可以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因而签发汇票是中小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途径,18年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 持有汇票的企业进行贴现,也能以较低的票据融资利率获得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尤其是18年二季度后,票据融资利率大幅下行,相比一般贷款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并且呈现出对期限同为1年以内的短期一般贷款的替代。18年5月以来,票据融资规模大幅增长,月均新增2000多亿元,而短期贷款多月出现负增。
除了票据本身的特点,央行政策也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票据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 央行18年在6月、10月、12月三次增加了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而再贴现正是需要商业银行用商业汇票去向央行贴现的方式实现,其实也是鼓励金融机构以票据贴现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尤其是18年4季度再贴现大幅增加,18年末金融机构再贴现余额较17年末增长了接近1500亿元。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票据承兑是表外业务,票据贴现则是从表外转入到表内,因而通过增加或压缩贴现,可以帮助调节信贷额度,并在特定时候满足监管考核要求。 如果市场上信贷需求较强,银行会倾向于压缩票据贴现,从而给利率更高的一般贷款腾挪空间,而如果信贷需求较弱,通过增加票据融资则可以实现信贷冲量的目的,历史上,新增票据的规模也与贷款的需求趋势呈反向关系。
18 年二季度以来,信贷需求持续走弱 ,而19年1月本就恰逢年初投放的季节性高峰,又叠加利率下行趋势下金融机构更希望“早投放、早收益”, 1月信贷高增也就不足为奇,尤其是在票据融资可以方便中小企业同时银行目前又偏好票据融资的情况下,票据融资更是成为信贷增长的主力。
4。票据高增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4.1 有助于短期流动性改善
从上面的特点不难发现,票据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签发票据用于支付,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账款的问题。 票据一般与企业的销售、贸易等业务联系在一起,企业通过签发承兑汇票、到期再还款,相当于进行了“延期支付”。18年以来需求走弱、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行,这对企业的流动性形成了拖累,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也相应变长,因而票据签发和流转的加快将有助于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防止资金紧张问题的进一步传导扩散。
二是企业将其持有的票据贴现,能够获得资金维持经营和缓解短期债务压力 。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企业流动性:问题在哪里?》中曾分析,18年企业现金流最大的变化在于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大幅回落,筹资活动现金流出的增速远高于流入增速。而如果这类企业持有票据,通过向银行贴现则可以获得成本较低的票据融资,有助于缓解短期的流动性紧张,实际上起到借新还旧、避免违约的作用。
因此,在利润下降、信用偏紧的环境中,未贴现的承兑汇票以及票据融资的确起到了减少账面资金占用、缓解信用收缩的作用,可以改善企业的短期流动性,有助于去年增速持续下滑的M1逐渐企稳。
当然,新增的票据融资也不一定全部用于生产经营或偿债,背后存在套利的可能,最典型的就是通过结构性存款和票据贴现套利。 票据贴现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与银行间市场利率走势高度一致。去年下半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走低,而当票据贴现利率低于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只要两者利差能覆盖相关费用,理论上企业便存在通过“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质押开票-持票贴现”的操作实现套利的可能。
但套利也有成本,企业签发汇票需要贸易合同、发票等支持材料,虚假贸易存在一定造假成本和监管风险;并且结构性存款利率也并不是一直高于票据贴现,套利机会的出现并不稳定;再加上 近期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套利和资金空转的现象并开始加强监管,我们预计未来完全空转套利的票据融资将难持续。
4.2 长期信用扩张尚需等待
票据融资仅占社融存量的3%左右,并且只是短期的贷款,信用能否真正扩张更要看中长期贷款和债券等其他主要项目。 票据融资获得的资金往往对应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偿债活动,其高增并不意味着企业部门重启信用扩张,只有当对应于企业投资支出的中长期贷款也出现改善,才能说明信用开始扩张,经济也才有希望重新企稳甚至回升。1月其实一般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也出现了多增,尤其是后者的同比多增是近半年来的首次。但考虑到18年同期企业中长贷同比大降,中长贷多增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但从历史的增速来看,票据融资的增速往往也是领先于社融增速的,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票据融资反映了利率趋势,是宽信用疏通的第一步 。票据融资的利率市场化程度高,票据融资的高增和对一般短期贷款的替代,都伴随着一般贷款和票据融资利差的快速扩大,这通常是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利率已经大幅走低,而贷款利率尚未跟上的时候。
因此,总结来说,票据相关融资的高增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必过度解读。 就其自身作用而言, 票据的高增主要是改善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其无论是体量还是投向,对企业投资扩张和经济企稳回升的贡献都比较有限,并且票据融资高增挤占信贷额度,本身就意味着信贷需求不强,信贷额度充裕。
而从其信号意义看, 虽然票据融资高增不代表宽信用已经出现,但历史经验显示,票据融资利率的下行通常早于一般贷款利率2-3个季度,去年央行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到4季度一般贷款利率也已经开始回落,说明政策利率正逐步向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传导。随着各项宽信用措施逐渐发挥效果,未来社融的企稳也将越来越近。
央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 利率1.7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将向21家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其向 科技 企业发放贷款
据人民银行官网4月28日消息,人民银行宣布设立 科技 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通过 科技 创新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 科技 企业发放贷款,撬动 社会 资金促进 科技 创新。
据了解, 科技 创新再贷款支持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 科技 企业,优先支持参与国家 科技 计划项目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关键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参与组建创新基地平台企业以及国家级 科技 园区内企业。
具体支持的 科技 企业分别按照 科技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行标准认定,并由 科技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国家 科技 创新创业数据平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渠道向金融机构推送。
科技 创新再贷款的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共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 科技 企业贷款本金60%提供资金支持。
关于 科技 创新再贷款的实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 创新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按照支持范围内且期限6个月及以上 科技 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 科技 创新再贷款资金支持。
自2022年4月1日起,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条件的 科技 企业发放贷款后,于次季度第一个月向人民银行申请 科技 创新再贷款资金。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人民银行提供 科技 创新再贷款资金支持。
此外,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牵头四部门出台《进一步强化 科技 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设立100亿元 科技 创新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推行 科技 信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惠利率、优化考核的“四优服务”,加大 科技 创新信用贷、首贷、续贷支持。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设立支持 科技 创新再贷款,将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 科技 创新领域的定向支持,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更好地推动金融服务 科技 创新,提升我国 科技 自主创新能力。
【纠错】【责任编辑:刘睿祎】
央行多举措力挺中小银行流动性 专家认为SLF方式最直接有效
央行多举措力挺中小银行流动性
专家认为,以SLF的方式向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最直接有效
6月14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决定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SLF)额度共3000亿元,加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保持中小银行流动性充足。其中,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额度1000亿元。中小银行可使用合格债券、同业存单、票据等作为质押品,向人民银行申请流动性支持。
事实上,去年央行曾两度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去年10月22日,央行发布消息表示,为改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人民银行2018年6月份增加了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现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发挥其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功能,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对于本次央行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的操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以SLF的方式向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从质押品上看,此前银行MLF的质押品已经有过变化,而本次更是包括同业存单、票据等作为质押品。
董希淼表示,此次质押品的变化更符合中小银行的特点:一来是中小银行相对缺少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二来不少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较高,同业存单作为抵押品将有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值得一提的是,6月10日,锦州银行披露该行2019年第141期同业存单发行公告显示,本期同业存单由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简称“支持工具”)提供信用增进。该支持工具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再贷款,此前主要用于为民营企业提供债券融资支持。
以上种种举措无不反映了央行正在兑现对中小银行提供定向流动性的承诺。近期,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会议,研究维护同业业务稳定工作。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强调,将继续支持中小银行健康发展,密切监测市场运行情况,严肃查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人民银行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中小银行提供定向流动性支持。
从上周央行的公开操作来看,值得关注的是,暂停了近5个月的28天逆回购操作在上周重启,且连续三天开展。具体来看,上周一至周五连续5天开展逆回购。上周一和周二,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分别开展了300亿元及100亿元的7天回购,中标利率均为2.55%。上周三,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50亿元的逆回购,其中7天逆回购150亿元,中标利率2.55%;28天逆回购200亿元,中标利率2.85%。上周四和周五,央行表示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均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的28天逆回购,中标利率2.85%。
展望资金面,本周一至周三分别有30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到期。同时,本周三将有2000亿元1年期MLF到期,总计2550亿元到期。此外,6月17日,对县域农商行的第二批定向降准资金1000亿元也将落地。
有分析认为,央行通过再贴现和SLF操作可以直接向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从而能够更缓解当前流动性紧张和信用被动收缩的问题。同时,央行近期的逆回购操作,使得市场资金净回笼,市场资金总量较为充沛。预计下周公开市场到期压力不大,而对县域农商行的1000亿元定向降准也将落地,短期内可明显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刘鹤在杭州调研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信号!中小银行重磅利好!央行“双箭齐发” 3000亿额度流动性来袭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对于央行再贷款贴现额度和央行再贴现和贷款业务意义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