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金缕玉衣事件是如何暴露的
造假的金缕玉衣事件是因为在审计东华金座项目问题的时候发现的。
发现东华金座项目问题的是审计部门。据了解,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核销的9亿多元资产时,发现了大量资金都与华尔森有关。
2008年2月26日,审计人员入驻建设银行进一步调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理清了该案所涉及的20多家单位的100多个账号和巨额资金的流向,从中发现了谢根荣骗贷及银行对其进行包庇性资金支持的犯罪事实。
由于案情重大,审计署将审计结果上报国务院,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后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北京分局三处成立了专案组,专门查办谢根荣案。2008年3月22日、24日,谢根荣、颜林壮等人被抓。
扩展资料: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
当时的鉴定专家承认,评估时大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过程不太合规矩。
据谢根荣的哥哥称,从1998年开始,谢根荣用华尔森公司的钱收集古玩。古玩大部分都是从南浔镇的江南一条街买的,大部分都是赝品,买古董的钱入公司账,入账的价格都是谢根荣定的。
因为都从事收藏,谢根荣与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牛福忠结识。据牛福忠称,谢根荣有两件玉衣古董,但实际上都是他用谢根荣给的玉衣片自己串出来的,并不值多少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根荣(案发原因)
他是有名富豪,花两万元伪造古董,被鉴定价值24亿,骗贷6亿元,是谁呢?
古玩是古人使用的手工艺品。我们不仅可以从古董本身看到历史,也可以看到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社会。
但最有价值的是古董本身的价值。所谓盛世收藏,乱世买黄金。在混乱的年代,只有金银的精华才是最值钱的,而古董则被丢弃。
但当涉及到休息和安宁时,收藏的趋势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尤其是在文人、商人和机会主义者之间。
然而,随着古董收藏的流行,也会有投机取巧的人冒充真品。另外,很多人不懂也会上当受骗,或者是出家或出家,也会上当受骗。
这个赝品自古以来就有,相信大家也见过,那些和古董有关的工作,在古董所谓的去买一定要留下手,不负责,是锤子生意。
有些人是幸运的找到了漏洞,而有些人则是靠经验。如果三年不开,就开三年。随着近几年收藏古玩的愈演愈烈,许多藏宝专家和藏宝鉴赏方案也层出不穷。
一开始我以为有专家帮忙鉴定是件好事,但后来,专家的鉴定水平被很多人质疑,以假乱真,以假乱真。
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出古董戏,就是把它伪造成和真品几乎一模一样的东西,即使专家看不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名叫谢根荣的人,他花了2万元伪造了一套假玉西服,并经顶级专家鉴定,竟然被认为价值24亿元的宝物,骗走了6亿元的贷款
谢根荣出生在湖州,只有初中学历,后来在中俄边境做服装贸易生意兴隆,他们用这笔钱开了一家啤酒厂,财务水平达到了千万。
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谢根荣以每年数百万元的价格租下了钓鱼台国宾馆的一间办公室。
但这个人即使有钱,还是不满足,并且进入了房地产行业,然后就有了一栋被转让的建筑,叫做东方金屋,谢根荣就会发挥这个建筑的想法。
但那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注入,可是谢根荣没有那么多的钱,所以才向银行贷款,可是银行需要东西来抵押,他的贷款金额是上亿的巨额款项。
最后,谢根荣花了2万元做了一件假玉裙。谢根荣应该借钱,偿还部分个人债务。建行某分行行长和副行长,凭经验找不同的诈骗贷款。
他们找谢宝根谈判,但谢根荣先到银行提供,谎报了企业的财务报表,然后带着银行等人去拜访他的“玉石”。
谢根荣告诉分社社长,这批宝藏经专家评估,目前在市场上的价格为24亿元。他说,该公司正处于艰难的复苏时期。根据2005年的富豪榜,谢根荣的资产为7亿元,但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谢根荣虽然用金柳玉的衣服蒙住了人的耳目,但真相却不能被虚假的外表完全掩盖。这个骗局在2008年被彻底揭穿。
谢根荣和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其他人被逮捕。开始鉴定谢根荣的专家,在考古鉴定中非常有名的是石树清等人。
对此,专家只给出建议,但令人困惑的是,既然专家只给出建议,那么2万元的赝品怎么能被认为是价值24亿元的真品,甚至还有鉴定证书。
如果专家不能消除虚假而保留真伪,那又有什么专家,不就成了造假者的帮凶,从鉴证宝物变成犯罪了吗?
花2万造的假文物,顶级鉴定专家估价24亿,怎么做到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用来形容当下中国的古董市场最合适不过了。一件造出来的“国家宝藏”,被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的史树青等 5 名顶级鉴定专家的鉴定,给出的评估价为“24 亿元”。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谢根荣——一个在中国顶级鉴定专家的帮助下,利用2万块买来玉衣片自己穿出来的的假文物,说成价值24亿的“国家宝藏”,骗取国家5个亿的骗子。
“倒爷”发家
谢根荣,1960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因为家境贫寒,念到初中的他便辍学去打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靠在中俄边境“倒”服装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尽管 “倒爷”的生意规模都不大,但它的收益相当可观。凭借着“倒爷”的手段,30岁的谢根荣就已成为千万富豪。
“假按揭”贷款,纸醉金迷的生活
1995年,边境服装“倒爷”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谢根荣从而放弃“倒爷”的生意,开始做起实业。啤酒项目就是他最初选择的实业。为了做好啤酒项目,他首先斥资在北京市房山区成立北京燕山华尔森公司,接着开办华尔森啤酒厂,最后筹建华尔森啤酒城。
可是,一心挣大钱的他,很快就把事业重心投进了房地产。1995 年,他看到大多的富豪都是靠房地产行业发家致富的。因为房地产行业利润巨大,而且是个上层名流企业家扎堆的行业。雄心壮志他一心想要摆脱“倒爷”的影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功儒商。
初入房地产行业的他与人合作,在位置稍偏远的地方开发楼盘。尽管收益不错,但来钱太慢,一直渴望一步登天的他一直想要来次“大冒险”。
1999 年年底,他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叫“东华金座”的房地产项目正在转让。最初拿下它的宣开公司,因为财政问题,无法继续开发该房地产项目。无奈之下,宣开公司在1999 年年底对外公开转让该项目。
谢根荣认为这个是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接手下这个项目,而这几乎用了他所有的资产。可即便这样,他的钱远远不够这个项目需要的4.4亿。为了搞到这笔钱,谢根荣铤而走险,玩起了“假按揭”贷款的套路。他先找人假冒购房,再利用与他们签订的虚假购房协议进行贷款。前前后后,他一共贷款6.7亿元,相当于现在的68亿,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对巨大的财富。
贫穷限制想象,金钱打开欲望。得到6.7亿元的谢根荣开始彻底迷失自我,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购房、购车,还花重金打造华尔森宾馆。不仅如此,他还染上赌博,经常到澳门一掷千金的豪赌。为了彰显地位,他斥资上亿元收购古董,把它们收藏在成立自己的 “根荣陈列馆”。2003年,靠贷款为生的谢根荣居在“中国富人榜”排名第163名,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商人。据人透露,他的公司一直靠贷款维持生存,而且通过贷款得到的款除极少部分是用来公司运作,其它都被他个人花费了。
欠的钱总是要还的,2003年,因拖欠施工费,东华金座项目被迫停工,北京建设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也因骗贷找上门,谢根荣已到了山穷水尽地步。走投无路的谢根荣最后选择了铤而走险——造假文物骗贷款。
假玉衣骗得真贷款
走投无路的谢根荣,不仅诈骗继续借贷,而且剑走偏锋,打起了造假古董,利用专家巨额鉴定,继续诈骗贷款的主意。而他,也成功地在中国顶级鉴定专家的帮助下,利用2万块买来玉衣片自己串出来的“国家宝藏”,说成价值24亿的“国家宝藏”,骗取国家5个亿。
金缕玉衣,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但谢根荣却能利用它骗取国家银行的钱。根据最初的新闻报道,谢根荣的 “金缕玉衣”是用2万买来的零散玉片,收买他人帮他伪造的。伪造成功的他,立即请来5名国内一流的鉴定专家给这件金缕玉衣估价,结果如他所料,他们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领导先后46次为谢根荣提供支持,一共为4.56亿元贷款。2008 年 3月,因为贷款诈骗,谢根荣被判处无期徒刑。落得如此地步,皆因他咎由自取。
引人关注的是,参与鉴定的 5 名专家,杨伯达、史树青、王文祥、李劲松、杨富绪。他们都是中国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怎么还会看走眼?难道谢根荣的造假的技术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如今面对媒体,他们表示,当初他们是隔着玻璃柜子对金缕玉衣进行鉴定。而且,最主要的鉴定意见是来自中国文物鉴定第一人史树青先生。对于他的鉴定结果,其他四人也没再说什么了。而史先生已在案发前去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推卸责任实在是卑劣。因为他们当初的鉴定过程“草率”,才酿成造成国家银行被骗取5个亿的损失。
“乱花迷人眼”
中国的古玩市场庞大,这也导致古董鉴定专家遍地开花,他们通过帮人鉴定宝物的真假收取费用。在业界,古董的鉴定费用收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鉴定费几百元。另外一种就是开鉴定证书的情况,鉴定费则由几千到几千万不等。而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在3%左右。巨大利益下,也就导致很多鉴定专家违背了职业道德。
总结
把真的看成假的,是没本事,把假的看成真的,是手艺或者道德的问题,而这两种结果都不犯法。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法律漏洞,很多人都对鉴定宝物是真是假不太关心,他们在乎的是能拿多少钱。
收藏市场“乱花迷人眼”。作为普通收藏者,想要远离赝品,首先要学会应该摆正心态,远离贪念,其次就是学习更多的,与各类收藏有关的知识。
竟然用2万元造了“金缕玉衣”,这件物品如何在当时骗过大多数的专家?
专家花2万元打造玉衣,专家估算24亿元,银行收购7亿元,全部落网
金缕玉衣是汉代帝王和贵胄死后所穿的丧服。主体由玉片组成,用金丝连接。它看起来像人的身体,看起来像盔甲。这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仪式。今天,最著名的金丝玉衣是从西汉中山景帝刘胜墓出土的。全身用玉2498块。金丝的总重量是1100克。生产成本极高,制造工艺复杂。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手艺。
俗话说“黄金可贵,玉无价”。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因此,作为价值连城的翡翠与珍贵黄金的完美结合,再镀上一层“古董”,其价值自然不可估量。而且,金缕玉衣的历史很短。从汉初出现到三国禁止曹操,只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所以可以称之为“古董战斗机”!
如此昂贵的艺术品自然牵动着许多富人的心。60年代出生的谢根荣就是这样一个投机者。起初,谢根荣通过在中俄边境转卖衣服赚了些钱。然而,他不愿意只甩衣服。他想卖更值钱的东西,即古董。
谢根荣放弃服装业,搬到北京进军房地产领域。他在南北游荡了很长时间。他养成了挥霍无度的习惯。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虚荣心和优雅的外表,谢根荣投资建设了一个“根荣展厅”,陈列着历代的各种文物,可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赝品,只是为了扮一张胖胖的脸,制造新的一张各种错觉。
谢根荣的衣服和金线更多的是针对这个世界。他从文物商那里买了一些玉器和金丝,然后找到了北京一家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他只用了几个月就做了一个模型。然而,它比真实的要粗糙得多。愚弄外行是可以的,他很容易一眼就知道。谢根荣做了两件,一件是金的,一件是银的。材料费总共只有2万元。
为了让玉衣成真,谢根荣耍了个花招:他邀请了几位当时文物领域的权威专家,包括一些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到现场鉴定。几位专家来到根荣展厅时,连保护玉衣的玻璃罩都没有打开,于是焦急地在鉴定证书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并将玉衣估价为24亿。随后谢根荣向每人支付了几十万鉴定费。谢根荣花这么多钱造假,是不是为了面子?不,他计划了更深一层的阴谋。
谢根荣以“根荣展览馆”为抵押向银行提出贷款。首先是价值24亿元的玉衣。银行不会分辨真假。看到几位著名专家签署的证明后,谢根荣将贷款发放给了谢根荣。经过多次出口,该行共借给谢根荣7亿元。事实上,谢根荣无力偿还。他以7亿元的价格将价值2万元的金丝玉衣卖给了银行。
最后,这一系列造假案件被揭露,所有涉及各方面的犯罪分子都被抓获归案。根荣展览馆宣告破产,镇馆之宝金线玉衣,变成了烂铁烂铜。收藏古董是陶冶身体的好东西
他花两万块伪造金缕玉衣,请专家估值24亿,后来怎样?
自古以来,中国就流传着一句俗语"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可见,中国人对古董的深情厚意。在中国人看来,古董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沉积着当时的社会信息,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发展。
对于古董,中国人一向出手阔绰,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古董拍卖会场上的记录。在2010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乾隆粉彩镂空瓶"以约5.5亿人民币的成交价,创下中国古董价格的世界纪录,成交价上亿人民币的古董更是数不胜数。古董的价值被国人所认可,有的人在经济困难时,便会以手中的古董做抵押,来借取资金周转。而在2003年时,却发生了一场震撼众人的"造假古董骗贷案"。
1960年浙江一普通家庭生下了一名男孩,名叫谢根荣。可能因为家庭贫穷的原因,应了中国一句老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谢根荣自小就其他同龄人要显得懂事,脑子也比别人聪明。虽然他只上到初中文凭,但却在经商方面颇有天赋。
在1985年至1990年这期间,谢根荣在中国与俄罗斯边境做起了服装生意,仅仅几年谢根荣就靠着倒卖服装赚到了第一桶金,在1990年时,他就拥有了千万资产。随着时间推移至90年代中期,那时的服装生意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谢根荣便回到北京,创办了以啤酒业务为主的华尔森集团,集团旗下有自己的啤酒产房,和啤酒城。
谢根荣的成就在身边人看来,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毕竟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在30多岁时能有上亿的资产是十分难得的。但谢根荣的"理想"并非仅此而已。1999年有个叫"东华金座"的房地产项目准备启动,当时的中标公司因为财务问题,便向社会公开转让"东华金座"项目。谢根荣便是此时进入房地产行业,成功拿下"东华金座"项目, 以开发地产为由,向北京建行贷款6.7亿人民币。
拿到巨额贷款后的谢根荣并没有将资金投入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而是拿着这笔钱开始挥霍。他直接以每年数百万的租金,租下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一套办公用房,当作自己的办公室。又以每年五百五十万的价格租下一栋楼,花费6000万将其改造为内部招待用的酒店。花费数千万到处购买房产以及豪车,前前后后在澳门输了1200多万。除此以外,谢根荣还上了中国富豪榜前200名,个人资产7亿人民币。
随着时间流逝,很快就到了"东华金座"的交付时间。然而,建设的钱早已被谢根荣毫无节制的糜掷一空,"东华金座"也变成了烂尾楼。而即将面对银行清查资金的谢根荣却毫不慌张,因为他已经准备好了应对银行清查的准备。早在交付之前,谢根荣就想到古董在中国非常有价值,如果有几个顶级古董,那么他的贷款就可以轻松还清,可是他并没有值钱的古董,所以他想到了伪造,伪造出一个天价古董!
谢根荣花2万元买来很多玉片,请了一位知名专家将其拼接成全球少有的"金缕玉衣",随后又花巨款请来了五位国内的顶级专家帮忙鉴定。专家在围着玻璃罩走了一圈后,可能是判断失误,将其认定为稀世珍宝,给出了24亿的天价估值,并为其出具鉴定证书,估值证书。
等到银行工作人员来清查时,谢根荣便拿出了5位专家的亲笔签名证书,告诉银行工作人员,自己的"金缕玉衣"价值24亿,根本不会赖那6.7亿的贷款,只是一时周转不开而已。对此,银行工作人员深信不疑,认为谢根荣确实有还款能力。而银行工作人员也怕"东华金座"的项目贷款,被上级发现,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在经过内部商讨后,坚信谢根荣有24亿还款能力的贷款工作人员,决定再贷给谢根荣4.5亿的资金,以此拯救"东华金座"这个项目。
可是,谢根荣根本就没想着去补救,而是在拿到4.5亿后,再次挥霍。直到2008年,审计人员在核销近10亿贷款时,发现了这一漏洞,很快谢根荣和相关涉案人员都被逮捕,事件真相也被发现,涉案人员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谢根荣更是被判无期徒刑,至此震撼众人的"造假古董骗贷案"才落下帷幕。
他拿假“金缕玉衣”去鉴定,专家:值24亿,银行:我借你7亿! 为何?
他拿假“金缕玉衣”去鉴定,专家:值24亿,银行:我借你7亿!
中国有句老话: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尤其在汉代,人们认为玉是”山之精英“,佩戴在身可以保护精气。而人死之后,陪葬玉器可以尸身不腐。
所以,在近年来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尤其是在两汉的陵寝中,更是发掘出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在国内外最负盛名的,就是西汉刘胜的那套”金缕玉衣“。而那套玉衣,如今已是价值连城。
当然了,以现代的高科技设备,仿制一套金缕玉衣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就有这样一位富豪,真的仿造了两套”金缕玉衣“,并请来考古专家进行鉴定。这些神专家隔着玻璃罩看了看这两套”玉衣“,就给出了24亿的天价。
之后,这位富豪把专家的鉴定拿到了银行,银行二话没说,立即回复:借你7亿!
这位富豪名叫谢根荣,他是北京一家企业的法人,这家企业主营房地产开发。谢根荣是个古董收藏者,他投资不菲,修建了一所“根荣陈列馆”,专门收藏各种珍奇古玩。
2002年的时候,酷爱收藏玉器的谢根荣在文物市场买来一堆旧玉片,请玉器专家穿成了两套金缕玉衣。
两套金缕玉衣仿造好之后,谢根荣又像模像样地请来了国内最知名的5位考古专家和文物鉴定专家来进行鉴定。
这豪门内部的事儿,不是寻常百姓所能理解的。请专家来鉴定假文物,嘉楠都为谢根荣捏着一把汗。
古董文物的水可不是一般的深。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专家也常常有失手走眼的时候。因为现在的科技手段去复制仿造那些老物件,并不是什么难事。而难的是提高鉴定者的眼光和鉴别能力。
于是,就有了下一幕:5位专家围着玻璃罩,看了看里面摆放着的”金缕玉衣“,其中,最具权威的一位老专家随口说了一句:这个东西可是汉代的真家伙,无价之宝!
富豪连忙追问:市场上能值多少钱呢?
老专家脱口而口:至少得24个亿!
此话一出,其他4位专家都随声附和。他们不知道,这番话,让富豪心中乐开了花。
随后,富豪又请5位专家写了份文字说明,证明两套玉衣评估价24亿元。而作为回报,富豪立即支付了几十万元作为评估费。于是,两套仿造的玉衣就这样瞬间身价飙升得让人不敢相信。
几天之后,富豪联系到了银行信贷科的工作人员,告知自己的企业目前资金周转不开,想要从银行贷款。边说边拿出了一堆造假的财务报表。
见银行人员将信将疑,于是,富豪就把他们带到了“根荣陈列馆”,指着那两套”金缕玉衣“说,专家鉴定过,估值至少24亿。有这一对宝贝在手中,我们企业哪能还不上贷款呢。说着又掏出了专家写的文字评估。
有知名专家的鉴定报告,又有那两套闪着玉光的玉衣,银行人员相信了富豪的话,回复说:行,借你7个亿!
就这样,两套假玉衣为富豪换来了7个亿。
假的永远真不了。最终,东窗事发。富豪因为金融诈骗而判了无期。而那5位专家呢,当有记者采访时,他们相互推脱,声称自己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想到富豪日后会拿去骗钱。
富豪就此搭上了后半辈子,而5位专家也搭上了一辈子的名声。7个亿,是寻常百姓眼中的天文数字,但钱再多,也不如半生的自由和快乐更值钱。
关于假玉衣贷款那个人和假玉骗局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