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
我的奶奶(即我爷爷的妈妈)今天和我在一起交谈,讲她们的故事。老人今年90岁了,身子灵活,体质健康,心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耳不聋,眼不花。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奶奶感慨万千,接着,奶奶讲述了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映射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高炉,小炉,大灶,小灶日夜不停,冒着黑烟,成为当时大炼钢铁时期的中国最真实的写照。
可底层人的生活怎样,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带大家走进底层人的生活。
大炼钢铁时,村里派来一些人拿着钳子把家里的门子拆了,把上面所有的铁制工具全部写下来,连锁子也不放过。当时戏剧性的话:“真是到了夜不闭户的境界了。”所有的锅全部被拿走,假使埋在院子里,那些人就拿着锄头挖地三尺。那时候,家家户户惊恐万分,奶奶在夜深的时候把一个小铁锅藏进对门的一个小洞里,才使这口锅免于被融化的命运。没饭吃,公社开立了大食堂,几个中年妇女有发小贴饼的,有舀汤的。奶奶说,她那时候是管舀汤的。一到中午,人们都提着饭桶和碗来舀汤,当时都是定量的,按每人一勺汤来计算的。那做饭的锅有2米直径那么大。奶奶那时要把勺子放平着舀,给谁少一点都不行,大家伙都看着,要是那个是满满一勺子,他的斜着舀了,往外漏了点,就会觉得不公平,弄不好就要打架啊!姥姥十分公平,所以大家都去她哪儿舀,而旁边的大锅却无人问津。奶奶舀了那锅舀另一锅,累得受不了。当人们领完饭后,姥姥回到家,左找右找找不到一点吃的,原来爷爷都吃了。奶奶说,她和爷爷的一顿饭一共才两个半小贴饼子,你也许想象不到,那贴饼子的直径还不到五厘米。但是爷爷以为奶奶在食堂可以吃饭,就把所有食物据为己有,吃了个精光。奶奶只好饿了一天。
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枪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解放军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解放军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枪,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母子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枪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枪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中央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解放军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革命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凡记忆中的惟一亮点。而小赵哥哥则是"解放"的形象代表--这个把自由、平等、友爱带给母亲,让她可以挺胸抬头做人的小战士,就是母亲的"解放"。
至今我还记得母亲说起小赵哥哥时的思念之情。她说他黑黑的,瘦瘦的,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笑起来像个羞涩的女孩,讲话很腼腆。母亲一生都在后悔,小赵哥哥所在部队开拔之前,没问他的姓名和家乡。但母亲一生都在讲述她的"解放"故事。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枪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解放军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解放军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枪,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母子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枪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枪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中央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解放军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革命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有些长,可以节选。 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即墨到菏泽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545.7公里
起点:即墨市
1.即墨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50米,直行进入府前街
2) 沿府前街行驶680米,左转进入文化路
3) 沿文化路行驶400米,右转进入烟青路
4) 沿烟青路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靖城路
5) 沿靖城路行驶7.9公里,直行进入G204
6) 沿G204行驶450米,过银盛泰立交桥约220米后,直行进入双流高架路
7) 沿双流高架路行驶420米,直行进入双流高架路
8) 沿双流高架路行驶6.7公里,朝青岛市区/环湾大道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双埠立交桥
9) 沿双埠立交桥行驶290米,过双埠立交桥约89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10) 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11) 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40米,直行进入环湾大道
12) 沿环湾大道行驶7.4公里,朝红岛/黄岛/日照/临沂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李村河互通
2.沿李村河互通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胶州湾大桥
3.沿胶州湾大桥行驶25.1公里,朝济南/莱芜/日照/胶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4.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980米,过黄岛枢纽立交,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5.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12.4公里,过黄山立交,朝烟台/日照/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胶南枢纽立交
6.沿胶南枢纽立交行驶1.3公里,过胶南枢纽立交约370米后,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7.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90.1公里,朝曲阜/临沂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日照立交
8.沿日照立交行驶650米,过日照立交约520米后,直行进入日兰高速公路
9.沿日兰高速公路行驶364.7公里,朝菏泽东/东明/S3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菏东高速公路
10.沿菏东高速公路行驶790米,过皇镇赵王河桥,直行进入菏东高速公路
11.菏泽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菏东高速公路行驶7.7公里,过京九铁路公铁立交,在菏泽/郓城出口,稍向右转进入菏泽互通立交
2) 沿菏泽互通立交行驶710米,过菏泽互通立交约750米后,直行进入G220
3) 沿G220行驶560米,朝人民路/曹州牡丹园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人民北路
4) 沿人民北路行驶3.4公里,过双河立交,直行进入人民路
5) 沿人民路行驶2.9公里,进入中华路
6) 沿中华路行驶1.3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中华路
7) 沿中华路行驶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菏泽市
即墨哪有做摩托刹车线的厂家
丰水二路。依据青岛BOOST高性能工厂声明,厂内主要负责开发制造与生产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内部装置,青岛BOOST高性能工厂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丰水二路与众顺路交叉路口,创建于2016年,是即墨当地有名的性价比高的制造车行用品厂家。
即墨有火车站吗
有。
07年停止客运了。
《停运的即墨火车站》
即墨站终归寂寞。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启动,百年胶济线上开行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始建于1901年的即墨火车站(原南泉站),作为四等小站停办了客运业务。提速后,胶济线更加繁忙了,而停办客运后的即墨火车站现在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为每天经过的27对客车和12对货车通行提供信号引导服务,守望这些列车经过。
去即墨火车站颇费周折。5月29日16:41,在记者乘坐的D607次动车组列车上,透过左边的车窗,记者看见标有“即墨站”三个铜字的白色建筑物,来不及看清车站的具体模样,列车已经呼啸而过,把小站甩到了视野之外,20分钟后,列车到达青岛四方火车站。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晚上6点钟有一趟开往即墨站的列车,可提速后停运了。要到即墨火车站只能先从青岛坐汽车到即墨市,住下后,第二天再坐汽车去,火车站并不在即墨市内。
客车成了员工通勤车
即墨火车站位于即墨市区西南约15公里的南泉镇上,在铁路系统内部只是一个四等小站,可它的资格却远老于很多一等大站。1899年德国人投资的胶济铁路动工,1901年,青岛到胶州段建成通车,就有了南泉站(即墨站前身),1994年老站拆除,在原址西边一百多米处建立了今天的即墨站。
即墨火车站老得很多人都记不清它的历史了。家住即墨火车站附近的宋大爷今年70多岁了,记者询问他这个火车站是什么时候设立的,从小在南泉长大的宋大爷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不上呢,打小就有,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就有了。”
一百多年的小站已经深深融入了南泉人的生活,南泉很多企业也都自觉地以火车站作为坐标来对外介绍自己的位置。“胶济铁路即墨火车站北1公里红星路”类似的企业标示在南泉镇街头随处可见。
30日上午,记者来到即墨火车站候车室,发现大门被一条铁链锁着,门口贴着一张《公告》:“接上级指示,自2007年4月18日起,我站停办客运业务,请旅客改乘汽车出行。”
即墨火车站站长李道文告诉记者,在停办客运前这里有4对客车停靠,3对是蓝村至四方间的列车,上午两班,下午两班,停靠即墨站的时间分别是,8:00、9:26、18:21、19:26;四方到曹县的4921/4924次(提速后改称5022/5023次)长途客车,23:56停靠。李站长说,即墨站客运规模不大,主要承担的是短途客运,为青岛——即墨间来往的工作人员提供通勤服务,1趟长途客车也是省内的,站上售票20张。
记者了解到,停办客运后,蓝村到四方的列车并没有取消,而是不再对外售票,成为铁路工作人员的内部通勤车。
去济南贵了两倍多
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后,即墨火车站并没有因此消失,但停办客运还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去青岛:2.5元变成了8元。李梁是南泉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家虽然安在了即墨,父母亲戚都在青岛,所以经常到青岛去。以前,她下班后可以乘坐19:36的列车到青岛去,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坐车回到即墨南泉上班,票价只要2.5元。即墨站停办客运后,现在她回青岛就要坐汽车了,票价也变成了8元。“挺怀念那趟火车的,很便宜很方便,坐起来很放松。”李梁对记者说。
去济南:20多元成了70多元。4月18日以后,四方到曹县的列车不再停靠即墨站了,要从即墨到济南,要么到蓝村和青岛转车,要么就坐汽车去。
31日,记者乘坐从即墨发往济南的汽车返回,车上坐了很多背着行李卷的打工者。坐在旁边的即墨人小赵对记者说,以前他都是从即墨站坐火车到济南,才要20多元钱,现在坐汽车,票价是79元。
坐火车要跑到青岛
即墨火车站停办客运了,停靠蓝村火车站的列车也不如以前多了。住在即墨的人现在想乘坐火车,就要先到青岛去;从外地坐火车回即墨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到站下车了,只能先坐到青岛,再转乘汽车回来,就像记者这次采访时一样。
一位在济南工作的即墨人对记者说,以前他都是从济南坐火车到即墨站下车,很方便就到家了。提速后坐火车回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乡从路边滑过,再从青岛折回,多走了近100公里的路。
站边小卖部开起菜园子
杨大娘和老伴儿在即墨火车站对面开了一家小卖部。杨大娘说,新的即墨火车站刚建好他们就建起了这个房子,主要对出入站的旅客出售烟、食品、饮料等,并提供看车服务。“自行车看1天1元,汽车看1天3元,过夜5元。”杨大娘说,生意最好的时候是1995年、1996年前后,那时候站上停的车多,到高密的车也停,一有车来了,就非常热闹,两个人都忙不过来。后来铁路开始大提速了,停的车越来越少,人也少了,生意就不大好了。说起这次大提速,即墨站不再卖票了,杨大娘有些惆怅,她说,这么老的车站,说停就停了,很多人不知道啊,经常有人来问怎么坐火车,卖票的地方怎么锁上门了,今天还来了一个镇上的老人呢,他想坐车去青岛。
客车不再停靠即墨站后,杨大娘的小卖部也调整了经营。进的货少了,多进些香烟、矿泉水等保质期长的,慢慢卖着。店也主要由杨大娘看着,老伴儿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去进报纸,卖报纸。“进上几十份《半岛都市报》卖,就抵上几天小卖部的生意了。”杨大娘笑着说。
记者看到,杨大娘的小卖部前的空地上已经开垦出了3片菜地,种上了蒜苗、菠菜等蔬菜,旁边靠墙的地方放了一个木笼,养了十几只小鸡,树桩上拴着一只黄狗。一派农家风光。而距离这片菜地20多米处,就是即墨火车站的出站口。
即墨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即墨辖区内,除了即墨火车站,还有蓝村镇上的蓝村火车站,蓝村站是胶济线和蓝烟线的交会处,是比较重要的火车站,即墨站距离蓝村站仅有10公里,客流可以转到蓝村站;另外,即墨距离青岛市区也只有40公里左右,大量的客流和货流通过青岛转运,所以即墨火车站的停运,对即墨整体的经济和交通的影响很校
资料链接,
第六次提速济铁“灭”了20个小站
每次铁路提速,都会增加一些直达和特快列车,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更是开行了动车组列车,停靠的列车不断减少,三等以下小车站的撤并也就不可避免了。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经过撤并调整,济南铁路局的四等站由186个变为177个,五等站由14个减到3个,目前这种调整还在进行中。
针对铁路提速后小站停靠列车减少,被撤并的情况,铁道部曾安排人员出面解释说,我国铁路总里程有限,在这些“刚性”困难暂时无法克服的前提下,为提高铁路运作效率,从全局统筹,只能让部分人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旅客乘坐短途慢车到达中心城市后,转乘快速列车,可以大大节省在旅途上花费的时间,铁路提速带来了线路利用率的提高。大中城市间上下车旅客很多,几乎没有多余席位供中途车站使用,如果要在这些中途站停车,就会降低使用效率,损害车上旅客的时间,造成浪费。
小站将继续消失
一份建设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的调查报告显示,当铁路速度达到140~160公里/小时,可以转移公路客运量的29.2%~31.7%,占济青间区域客运总量的58.6%~67.3%;当铁路速度为160~200公里/小时,可以转移公路客运量的32.6%~36.8%,占该区域客运总量的59.7%~69.5%。若建设济青客运专线,则至少可以再吸引10%的济青高速公路客运量,“大密度、小编组、高速度”的客车开行方式是铁路客运的趋势。
今年1月份,济南至青岛的客运专线已经开始开工建设,在奥运会开幕前有望通车。专线建成后,胶济线上的车站将由17个减少到13个,平均客车运行速度可达到200~250公里/小时,济南至青岛间最短旅行时间有望缩短到2小时内,青岛至北京单程最短时间有望缩短到4小时内。
济南铁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建成的济青客运专线预计年发送能力将达6000万人次以上,是目前胶济线年客运量的六倍。
对于即墨小赵车行专业贷款和即墨小赵车行坑人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