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余额如何排名
截至目前,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已披露完毕,不良贷款率均在0.7%至1.8%之间,其中31家银行的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降低,另有3家与上年末持平。其中兴业银行不良增长率达到100%,华夏银行不良率最高,此外,优等生招商银行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双升。

从不良率变化来看,区域性银行中,北京银行、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率增幅最大,不良率相比年初都增加了0.2个百分点;在全国性银行中,兴业银行的不良率增幅最大,相比年初增加了0.05个百分点。
 来源:轻金融
▍兴业银行新生不良增长率100%
去年刚刚实现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双降”的兴业银行,到了今年上半年却交出了一个双增的成绩单。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05 个百分点至 1.15%,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 62.92 亿元至 550.06 亿元。
不良覆盖率251.3%,比一季报的268.89%下降了17.59个百分点。拨贷比2.89%比一季报的2.95%下降了6bp。中报不良贷款减值准备余额1382.3亿比一季报推算出的1367.57亿多了14.73亿,比去年末1309.09亿多了73.21亿。
如果根据不良增量+核销作为新生成不良的下限。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新生成不良至少为286.19亿,而去年同期为111.31亿,增长率可以说是超过100%。
这种不良率的上升,离不开重仓房地产的业务布局。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兴业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由3175亿元增加到3368亿元,猛增近200亿元。
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3335.58亿元,房地产业贷款占比6.9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1065.33亿元,占比23.17%,房地产贷款合计占比为30.15%,超越了监管“红线”。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增速 来源:中金
▍华夏银行不良率最高:1.79%
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华夏银行不良率最高,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411.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9%,较上年末增长0.02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华夏银行的公司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人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为1.88%,较上年末增长0.12%。个人贷款不良上升主要集中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原因是受疫情持续及反复影响,信用卡客户阶段性违约有所增长。
▍招商
各家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
1、招商银行的户均贷款余额为65.82万元,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0.62%。
2、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是2.07%。
3、邮储银行户均贷款余额为56.15万元,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1.66%。
4、青岛银行的户均贷款余额为50.82万元,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1.43%。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2021年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平均值
1.73%。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1.73%,较去年三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而上市银行同期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1.11%,且较去年三季度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19家上市银行的截至去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全部低于1.73%的商业银行平均值。杜阳认为,这得益于实体经济复苏提升客户还款能力和意愿,商业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此外银行加大了不良处置力度,并强化新型智能风控手段,虽然去年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但并未改变银行业不良率整体下行趋势。
上半年近九成银行不良率下降,房地产行业不良率骤增
值得注意的是,受个别大型房地产企业违约影响,多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呈现全线上升的态势。展望下半年,受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定、前期政策陆续退出等因素的影响,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存在反弹的可能。
从绝对值看,上市银行中仅有郑州银行、民生银行不良率高于平均值,二者分别为1.97%、1.8%。其余30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占比高达94%,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在整个行业中较为优良。
此外,宁波银行、邮储银行等七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处于较低的水平。“有部分投资者过去曾担心邮储银行资产质量没有经历足够的周期考验,但是经过上市以来的长时间验证,特别是经历疫情的严峻考验,不仅证明了我们的资产投放策略合理,更证明了我们对资产质量的前瞻研判和审慎分类行之有效。”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去年疫情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冲击,去年上半年一半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但今年,其中28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下降,占比约9成,2家持平于去年末,2家上升。
“经济回暖带动银行资产质量整体改善,其中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回暖有助于修复疫情期间受损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不良生成水平。同时,经过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处置,银行业整体不良存量包袱进一步减轻。”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交行资产质量“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风险化解力度,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437.2亿元,同比增长27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6%,相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在31家银行中,江阴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该行不良率下降0.31个百分点至1.48%。江阴银行在中报中表示,该行建立完善逾期60天以上贷款常态化入账反映机制,不断优化信用风险监测模型,做好风险隐患资产和不良瑕疵贷款处置工作,不良贷款平稳下降。
分行业来看,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个人信用卡等行业部分客户贷款出现劣变,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但今年随着实体经济恢复,上述行业资产质量也出现好转。
从已披露的银行中报数据来看,受个别大户新增不良影响,多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呈现全线上升态势。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升级,监管从拿地、销售、融资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调控,行业资金面压力骤升,信用风险加剧。7月26日,中诚信国际将中国房地产行业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国有大行方面,如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4.29%,相比去年末上升约2个百分点;交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34个百分点至1.69%。交行相关负责人称,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净增加较多,主要是部分房企因出现实质性风险,贷款下迁为不良。
股份行方面,如招商银行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该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剧增264%至43.3亿元,行业不良率也由年初的0.3%升至1.07%。而在这之前,招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连续两年显著“双降”。
“从我行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表现来看,主要还是个别过去杠杆率比较高、过度扩张的房企在现金流上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重点涉及华夏幸福、四川蓝光两个客户。”在8月18日举行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招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透露。
该行在去年年报中表示,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监管新政影响,预计2021年部分杠杆率高、有息负债沉重、三四线城市项目占比高的房企融资能力和回款情况可能变差,资金压力可能增大。
城商行方面,如上海银行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2.73%,相比去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上海银行称,随着房地产监管的持续强化和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整体继续延续上年末的运行态势,受个别项目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该行中报还表示,已开展了针对性风险排摸,分层分类、一类一策,建立压降敞口、补充增信、驻点监管、化解退出等一系列应对策略,细化刚性标准,做实主动退出,强化风险化解处置,整体风险可控。
对于未来的风险因素,交行相关负责人称,一是受疫情及纾困政策逐步退出影响,部分借款人信用风险可能有所暴露。二是受全球经济疲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国际化产业链企业、落后淘汰产能企业、高杠杆率企业的经营将面临考验。三是受当前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等政策影响,相关行业的部分借款人经营风险有所增加。
郑州银行在中报中称,从目前来看,宏观经济复苏迹象显现,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所收敛,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叠加近期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资产存在反弹的可能,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进入下半年,不良潜在压力可能有所增加。”王一峰称,“一是 历史 存量风险的确认节奏,如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的表外不良回表进度;二是弱资质房企可能面临集中的现金流压力;三是部分尾部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不足,个别非银类机构受大额风险暴露影响偏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
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
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0981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
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对于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表和2020年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