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套路贷”等为何乱象频发?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因为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超级消费,大家对物质的要求非常的高,特别的虚荣,各个地方的监管部门不严格所以才会导致这种乱象频发。这种现象会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会让大学生造成依赖,而且这种现象也会扰乱市场。
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校园贷?
现在很多借贷平台都瞄准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很多校园贷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学生提供贷款,有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很多大学生因为校园贷而把自己的人生和前途都毁掉了。因为借贷的方式太轻松便捷,很多大学生禁不住诱惑而把自己推向了深渊,校园贷真的是毁掉现代大学生的一个新的途径。
大部分借校园贷的学生都不是真正的生活窘迫,急需用钱,而是为了一些没必要的消费活动,有的女大学生为了买名牌和化妆品不惜裸贷,最后的下场往往是还不起贷款而裸照泄露,继而引发更大的麻烦,还有的男生就只是为了打赏主播就贷款无数,就是贷款平台的准入门槛太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贷根本不是什么便利的东西,它就是吸引大学生的“毒品”,就算有的大学生不是为了什么物质的诱惑而去借贷,这也不是什么合理的借口,现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学校都是有很多政策支持的,创业贷款甚至连利息都没有,申请不到肯定是因为个人原因和项目本身的问题,这时候不反思问题反而用这样的方式借钱最后肯定是无法偿还的。
大部分大学生是没有能力偿还这些贷款的,所以校园贷带给大学生的并不是便利,而且很多投机分子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欺骗大学生,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现在那么多的社会新闻也都证明了校园贷的危害,他并没有给大学生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坑害了许多人。
抵制校园贷的心得,500字
写作思路:从问题出发,开始反思考虑,写到校园贷的危害,写到我们应该有的做法。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因为校园贷发生的悲剧频繁发生,国家陆续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还是有不少大学生掉入校园贷的陷阱。这让我们不禁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陷入校园贷困境的大学生都是哪些:一种是贪慕虚荣,家中没有钱,靠借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一种是因为创业之类需要用钱不想问家里要的;一种是因为觉得校园贷看起来很便利,就想着使用校园贷来解决眼前的困扰。
从上面这些人群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园贷在学校里面放肆生长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因为学生内心的欲望,一种是因为校园贷的宣传做的很有吸引力,还有一个就是学生关于贷款方面的法律知识不够健全。
总归一句话就是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不够,涉世未深,很容易被骗。
这种时候我们不禁思考,大学生能够考上大学,在学识上面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怎么一遇到这种需要他们辨别是非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呢?之前的教育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呢?
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学生的法律与安全防范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习一些正常的社会生存知识。
大学生赖账校园贷道出了什么思想?
这世间,有借钱不用还的好事吗?理智告诉我们:没有。如果有,那请你一定不要去借。因为它会让你付出代价。
上半年,南宁西乡塘区法院陆续受理了广西某金融投资公司诉高校学生借款合同纠纷案件,400多名大学生成被告。值得注意的是,该系列“校园贷”案件陆续开庭后,没有一名大学生应诉。这些被告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园贷”等于非法放贷,国家打击“高利贷”,他们借的钱不用还。
原来如此。这些大学生在借贷之初,就知道这种“校园贷”不靠谱,甚至是非法的,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压根没打算还,而是打着从中“挣一笔”的念头。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比无知更可怕的是,“知而故犯,积错难返”。
的确,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涉事的“校园贷”,或许正好撞了枪口,属于违规高利贷,但即使是非法,也并不是完全不受法律保护。借了不用还,也基本等于异想天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约定的年利率未超过24%,法律是支持的;而年利率超过36%,也只是超过部分的利息无效,并不是说,你连本金和合法利息都不用还了。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如此误读法律和国家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而更令人担心之处在于,以大学生之“大”,格局却如此之小:揣小心思、耍小聪明、贪小便宜。就该事件而言,问题的要害不在涉事“校园贷”是否违规,而是“不用还”的认知很危险。这其实是一种流氓逻辑,为什么这样说?
举个例子,有瓜农违规占道卖西瓜,你跑过去抱着西瓜就啃,吃完一抹嘴就走,然后告诉瓜农:你是违规经营,我可以白吃。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换个场景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只不过,“校园贷”平台相对瓜农来说,处于强势地位,不易引发同理心罢了。
近年来,我们见惯了不少大学生因各种不良“校园贷”导致债务缠身,甚至发生不幸之事,引发家庭悲剧。现在,出现了大学生反将军“校园贷”的反例,似乎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绝不是大学生的胜利,更不是知识和智慧的胜利,而是大学法制、诚信教育的缺失和遗憾。
大学之大,培养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才华,更重要的是品行和追求。贷款买手机还不还钱,这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还有大学的脸。当诚信可以轻易牺牲,被用来兑换一时之利,这个交换未免太草率,也太轻贱。
报道里有个细节,面对法官“上门”调解,仅有3人主动还钱,而之所以还钱,是因为刚找到工作,怕因此丢了饭碗。我们从这样的选择中,看到的只是利益抉择,鲜有反思悔过,奢谈品质坚守。不得不提醒这些大学生一句:等待你们的不仅是诉讼,还有信用危机,赶紧挽回吧。
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于大学生校园贷款事件反思和大学生校园贷心得体会3000字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