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27 万亿元,此举有何目的?会对贷款方带来哪些影响?
贷款增长较快释放了什么信号?我们先拆分看看贷款结构的分布。4月新增非金融企业贷款(含中长期贷款、短贷和票据融资)9395亿元,约占当月新增贷款总额的55%,同比多增6115亿元,占当月贷款同比多增规模的90%。从期限结构来看,4月新增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环比少增6979亿元,同比多增3391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4096亿元,同比多增2724亿元。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增贷款当中超过5成是来自企业贷款。针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高速增长。某经济学家指出,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企业贷款出现快速增长等一系列数据表明,疫情在初步控制后,企业复工率逐步提升,机构愿意通过贷款扩大再生产,是一种经济复苏的信号。
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从金融倾斜到技术推动等多措并举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4月贷款增长较快也是政策支持的结果,可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顺畅,市场机制高效运行。
广义货币(M2)方面,央行披露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增速10.1%,达到近年来的高位,重回两位数增速。而4月M2同比增长11.1%已超出市场预期,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速。央行此前解读称,M2增速上升比较多,总体上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比较多,推动了M2增速回升,全社会流动性持续保持在合理充裕状态。
另一个引起社会热议的数据,是住户存款减少7996亿元。有网友认为这是“报复性消费”引起的,事实上消费支出仅占了存款减量的一部分,住户存款大降7996亿元,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71亿元是股市上行阶段的存款迁移现象(即居民存款转移到了股市)。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7万亿元则由大量企业获信贷资金后转化而来。
有金融研究员分析,在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4月持续恢复。从目前数据反映的情况而言,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虽未100%走向正轨,但趋势是积极乐观的,宏观政策的落地效果也很显著。
总体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高于受国内外疫情冲击的实际经济增速,有助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升至潜在增速附近,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形成。我国经济韧性巨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央行: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1.81万亿 其中短贷增加4292亿
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9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0.9个百分点。
而一季度内,人民币贷款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4.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83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879亿元。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5777亿元。
同期末,外币贷款余额8410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461亿美元,同比多增137亿美元。3月份,外币贷款增加62亿美元,同比多增285亿美元。
同时,3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2%,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7%。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80.89万亿元,日均成交4.68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6.3%,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0.2%,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9%。
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2%,比上月高0.2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3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7%,比上月高0.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3个百分点。
央行报告: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环比大增47%
(原标题:央行报告: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环比大增47%)
央行昨日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
从贷款投向的特点看,呈现出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长基本稳定、普惠小微增长持续加快、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等趋势。其中,在房地产贷款方面,2019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0.5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82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1.4%,比上年全年水平低8.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季度新增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继续回落,但从环比规模变化趋势看,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较去年四季度大幅提高47%。这也与今年以来楼市边际回暖的趋势相一致。
中指研究院研报称,今年一季度,房企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幅较1~2月扩大3.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国内贷款、自筹资金情况有所改善,销售业绩短期向好影响,回款压力有所减弱,房企到位资金增速提升。展望未来,短期受政策边际改善及房贷利率下调等利好因素影响,预期短期内市场销售或有小幅反弹;但考虑到全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犹存且房地产市场调控主基调保持不变,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将保持规模调整、价格稳定的局面。另外,考虑到房地产金融加强审慎管理的政策基调,房企资金面将依旧承压。
进入3月以来,全国主要城市楼市回暖,部分城市量价齐升出现“小阳春”,这也在市场上引发了下一步楼市是否会松动并持续升温的热议。不过,上周五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少分析指出是对市场热议的一种回应。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认为,最近部分城市楼市量价齐升,一些二线城市土地拍卖重现地王,这跟“稳地价”的目标是相背离的,预计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会有部分城市升级政策,一城一策,热门城市新一轮小幅收紧政策已在路上。
此外,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目前银行投放个人住房贷款的节奏依旧较为平稳,体现了房地产严监管下银行授信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
制造业长期贷款和绿色贷款主要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结构上看,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目前,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此外,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银保监会称,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信贷投放合理增长 两项直达货币政策继续助力小微企业
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总体来看,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一季度净投放现金2229亿元。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86.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8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1个百分点。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保持平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从结构上看,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85亿元;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2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12亿元,增长近一倍。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总量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合理增长,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结构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
“中国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机构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孙国峰表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保证小微企业发挥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孙国峰介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促进稳企业、保就业。目前,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
制造业、绿色金融等多领域将成为今年信贷支持重点
中国证券报报道称,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制造业信贷结构,明确“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和“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速”的目标和任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也要支持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赵欢称,今年计划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4000亿元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徐守本表示,今年工行将保持制造业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加大对“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产业、高技术”等“三新一高”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此外,多家银行还强调将大力推进金融资源向绿色项目倾斜。中国银行副行长王纬表示,要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投放、绿色债券发行、承销与投资业务,不断提升绿色信贷在该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降低高碳行业授信余额,稳步提升绿色债券投资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将按照全市场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的定位,围绕从新能源到新经济、从长江黄河大保护到国土空间格局的新规划、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不断扩展的绿色场景,着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银保监会称,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经济日报报道,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投放将更加凸显“有保有压”的结构性特征,“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可能会推出新的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压”则主要指向房地产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平台融资。
近期,部分热点城市出现了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引发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3月26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还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商业银行不要影响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
“我们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争取尽快推出。”孙国峰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央行发布一季度金融报告 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
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报告指出,期内广义货币增长10.1%,狭义货币增长5%。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51万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一季度净投放现金5833亿元。
期内,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55亿美元。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6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0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04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3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729亿元。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5万亿元,同比多增1.16万亿元。
3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124亿美元,同比下降3.4%。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255亿美元,同比少增206亿美元。3月当月外币贷款减少33亿美元,同比多减95亿美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76亿美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14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713亿元。3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4.16万亿元,同比多增2.44万亿元。
3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654亿美元,同比下降0.5%。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76亿美元,同比少增337亿美元。3月当月外币存款减少223亿美元,同比多减248亿美元。
据悉,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43个和1.0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37 个和1.03个百分点。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83.42万亿元,日均成交4.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6%。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9.7%,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6%,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
另外,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6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0851元人民币。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46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0.78万亿元。
颤抖吧!猛涨57%,2021年第一季2万亿“房贷”来了
伟哥不是房地产市场的看涨派也不是看跌派,应该算是政策派。房地产市场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长期还是看政策。
政策是什么?核心当然是信贷,没有资金房地产不可能涨,所以 历史 看,房地产市场上涨和信贷宽松程度紧密相关。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和经营贷入楼是关联度非常高的。
那么分析判断2021年一季度市场以及未来市场走势,就必须要看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信贷数据了:
4月12日,央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和 社会 融资数据显示,即便是在去年受疫情影响的高基数影响下,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投放规模依旧非常可观.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即使是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依然实现同比多增5741亿元。
“个人债务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年龄结构、消费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个人贷款的增速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阮健弘称,新增个人贷款从结构上看,比较突出的是“一升一落”,升的是个人经营贷款的增速回升,落的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回落。
3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2和1.4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款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
部分楼市热点城市加大对个人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排查和处罚力度,即便如此,3月新增信贷数据显示,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新增信贷显著超出季节性, 当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6239亿,环比多增2126亿 ,在基数抬升背景下,同比仍多增1501亿,与当月商品房销售依然火热相印证。
1: 历史 首次单季度居民户中长期贷款2万亿!
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829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98万亿元;
《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09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26万亿元。
看之前的同期数据,2019年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2018年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7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669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29万亿元;
众所周知,居民户中长期贷款的核心是房贷,往年全年最高居民户贷款都在5万亿上下,而2021年一季度高达2万亿,如果按照这个数据累计,全年将在7-8万亿。
2:经营贷的 历史 高位。
央行数据显示,经营贷的额度依然惊人,所以当下热点城市楼市依然活跃。
在2019年之前,购房是不太可能用经营贷的,因为无利可图。经营贷一般1-3年归本,利率远远高于按揭贷款。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不会用经营贷买房。得不偿失。
但在2020年,因为特殊政策,经营贷周期越来越长,利率远远低于按揭贷款,所以不论是购房者还是银行,都有了动经营贷入楼的心思。
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核心原因是和按揭贷款的利差,同时与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很大的关系。从银行角度来说,经营贷的风险相对而言是高于按揭贷款的,但是经营贷的利率在政策要求下又低于按揭贷款,所以在银行的执行层面就出现了动作走形,变相鼓励了经营贷进入楼市。
针对一些短期内用新房本以及新企业注册就套取经营贷的行为,最近的打压是非常有力的。这种政策的力度肯定能够抑制市场过热,让经营贷回归到它的本质,有助于企业经营,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个楼市非理性、不 健康 的发展。
但只要利差存在,任何政策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在经营贷利率3-4,按揭贷款利率5-6,利差高达2个点,而且经营贷贷款周期和按揭贷款基本都可以20年的情况下。
同样贷款300万,购房按揭贷款要比经营贷利息少82万!
另外,经营贷泛滥最大的影响还是歧视刚需,大部分经营贷都适合投资购房,而且基本集中在改善与豪宅,所以这一轮楼市火热明显从中高端市场开始。2020年2季度开始,从深圳、上海、杭州,都是从中高端物业开始突然火爆。
3:经营贷购房已经从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蔓延到二线城市。
从经营贷入楼看,当下银保监网站基本都是二三线城市,可见这个规模体量非常大。
经营贷入楼的根本原因是2个点的利差,对于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商业银行来说,风险大的经营贷款利率低,而风险小的按揭贷款利率高,自然就出现了搬家。如果不拉平经营贷与按揭贷款利差,那么经营贷入楼是管不住的。
简单的总结一下:中国人的个人贷款很大部分是购房,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个人贷款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这个数据支撑了房地产市场在暴风雨一样的调控中,为什么依然能保持量价上涨。
对于很多购房者关心的房价会不会跌?其实核心还是看信贷,只要央行发布的个人贷款数据同比上涨,那么房价不会跌。
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调银行,管不住银行的钱,任何调控都只能是春风化雨,包括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总体看,信贷宽裕的大环境下,上涨依然是主流。
关于贷款一季度投放多和贷款一季度投放多少合适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