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银行的客户群体和特点?
工商银行主要是对工商企业 农业银行主要是对农业生产部门的
建设银行主要是对基本建设 中国银行主要是对外汇行有关业务的
银行的目标客户有哪些群体?
目标客户的定位各个银行的标准不一样的,主要是对银行贡献度大的或是有潜力的客户,各大银行的金卡客户都是目标客户,通俗点就是平常说的优质客户,这样称呼有点等级感,所以称目标客户。
主要有存取款客户、贷款客户、汇兑结算客户、保险箱客户。
“客群”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渴望,因为业绩的压力让他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余地,而“客群”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客群早就在他们的系统里,陌生的是他们不存在于客群里。
一:时代变迁,不在形式,而是内涵
通常,银行对于客群的理解,还停留在以资产规模或是贡献程度作为区别条件的客户群体上。
这一理解中,可以看出银行经营理念的尴尬,其潜在的经营逻辑是以“利润”为基础的设定,即谁的贡献大,我就优先服务谁。
再往深层探寻,银行对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对高价值或潜在价值客户的服务上,有着天然的一对一优势。
而互联网自2013年开始在移动端发力以来,给银行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服务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产生的链接是多维多元的,不仅出现了公众号,还出现了点对点的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链接,而微信作为一大客户沉淀平台,无疑是众多客户经营商竞争之地。
直至后来,字节跳动推出“今日头条”、“抖音”等一系列以个性化喜好为推送机制的信息触达方式,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触达才是经营客户第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是服务内容的改变,当我们被各种产品信息、活动折扣、赠送优惠、互动游戏等营销手段包围的时候,我们发现服务商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不用我们找,适合我们的需求就会主动推送到我们的面前。
当我们开始习惯这种服务的时候,聪明如线上服务运营团队,开始拉人入群,一时间,互联网里生态归位,各自长出群体的模样,一对一营销转变为群体性营销,成为商业经营竞相角逐的模式。
再则是服务分工的改变,客群经营的核心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要找到和培育价值客户群,但互联网基因里的服务已经有很明确的分工,客群运营、新媒体、客群行为分析、客群运营策划等等,都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岗位就能完成的工作。
从当下互联网客群运营的工作内涵来看,不仅是“客群运营”要有专职的团队来负责,还要有新媒体相关的团队进行需求孵化,同时,客群的行为画像还得要有后台强有力的支持。
单从以上的分析,其实可以反观银行的客群服务,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银行在“客群”的经营上,已经不能满足到客户的需求了。
二:“客群”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跟银行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客群的内涵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被我这冷不丁地一问给难住,好像没有人真正问过他们这个问题,而他们也似乎没有思考过。
对于这种情况我充分理解,在银行工作了24年的我,以前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工作的要求就是出业绩,看似目标清晰,但对于目标的底层逻辑却没有人帮助来定义。
从银行离职以后,我有了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我可以更清晰地去分析“客群经营”这个命题,从结果反推过程、再找回归经营目标,当一层层、一点点拨开迷雾迷雾之后,似乎触及到“客群”的内涵。
对于这一点,是我在看《人类简史》的时候意识到的,人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对于“群”的概念是深深刻印在大脑之中,“群”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后的确认,出于共同的需求而形成的合作机制。
更赋有戏剧意味的是,远古的“智人”在群体50到150的规模时,呈现出最好的合作方式和最高效的工作效果,这一点从“客群”的管理经验上仍然有效,因为,互联网上的“客群”经营经验告诉我们,群内的人在这个阈值内最能产生价值,少了没有群体吸引力,多了则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矛盾。
从当下线上的客群经营较好的群体“得到”、“喜马拉雅”等可以看出,输出价值,营造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沟通内容、共同的目标,是客群经营与否的标志。
客群要具备共同的价值观,没有相应的价值内容输出,就成为空谈,群里的人都会变得沉默,所谓的群不是死的就是咸鱼。
输出的价值要与客群中的个体、群体的需求进行吻合,才具备引导思维路径、培养核心观念、树立相同价值观的作用,也说明客群的“价值观”是具备共同建立的特性,是有着一定闭环,且开放态度的群内规则。
人人都参与客群的建设,在“存在感、参与感、归属感”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价值依附的载体——产品或服务功能才会被群成员采用,这也是“客群经营”所期待的结果。
银行都看到了“客群”经营的结果,但对结果的追求有点直接,想要的“裂变”也是基于对业绩结果的期待。
殊不知,业绩的裂变还需要经过“信息裂变”和“关系裂变”两个维度,简单地说,客群经营中的核心要义是:价值认同。
专业价值+资源价值=价值认同,这一公式表达了客群经营的两大要素,专业价值与资源价值的作用与地位(关于专业价值和资源价值,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再详细写)。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信息裂变”,即给予客户群体多维度、多元化的信息。
我手机里有近一半是银行的朋友,说实话,每当他们发产品信息和每日资讯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且不说千篇一律的内容和风格,就连出处都是相同,不得不佩服某些机构强大的营销能力,同一篇资讯可以提供给几家银行使用。
从日常他们发送的信息无非是行里要求的理财、基金、贵金属等产品信息,和“中央厨房”提供的资讯,这种套娃的营销方式,受众客户不产生倦怠感都不行。
而我跟银行的朋友聊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渴望,因为业绩的压力让他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余地,而“客群”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客群早就在他们的系统里,陌生的是他们不存在于客群里。
而“信息裂变”指什么,是作为经营“客群”的团队,应根据客群的整体需求和画像,为其提供所关注的信息、资讯,而且要以客户能看懂、听懂的文字和方式来进行,从“市场、专业、情感”三个方面着手则较为靠谱。
那种整篇专业术语和大道理的内容都可以放弃掉,抓住三个重点:1、与客户有什么关系;2、能带给客户什么价值;3、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构建起与客群沟通内容的底层逻辑。
再说说“关系裂变”,可能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在银行不就是“客户信任的关系”吗?
也对,但不完全对。
关系裂变指客户关系的三大程度,第一层是指对银行服务的接受,第二层是指对银行服务人员的信任,第三层是成为客户的“社交货币”。
第一层关系从自主型客户可以看出,客户对银行这个品牌是接受,会主动在APP或在线银行处理业务需求,但不代表以银行服务人员的接受。
第二层关系是指客户愿意与银行服务人员交付真实需求,这是当下银行最想达成的事,但错误地理解为只要产品好就能抓住客户,请问有谁见过一家银行产品好,就能把客户一网打尽的?
真正的信任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是客户能够信任银行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放心地与之沟通并采纳建议。
第三层关系则是未来银行努力的方向,当一位银行服务人员为客提供的服务,已经让该客户觉得向朋友推荐是一件很有面子,或是对朋友有帮助的时候,品牌才得以建立,“IP”的打造才有了基础。
经过“信息裂变”与“关系裂变”以后,“价值认同”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客群经营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客群”就能实现想要的结果。
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客群“对银行就意味着经营的底层逻辑、原理、工作流程、方法都要进行重造,这一切的发生也正当时。
放贷规模PK,微众银行瘦成了“a4腰”
【融途网独家】最近,网络掀起一股“a4腰”风潮,很多网友纷纷发照片比腰细,以腰长不超过a4纸的宽度而自豪。小融也来凑凑热闹,比比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放贷规模,看看谁更具有成为“a4腰”的潜质。
通过对比,小融发现,微众银行累计发放信贷200亿元,足足比网商银行少了250亿元,很光荣地成为了“a4腰”。
要细问这是啥拖了微众银行的后腿?看看下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了!
客户身份不同,贷款需求不一样
两家银行的贷款客户身份,有着明显的不同。微众银行70%的提款客户为大专以下学历,蓝领服务业、制造业客群占50%;网商银行的贷款客户主要为小微企业、小微商户和农村经营者,目前很多是阿里体系内商户。
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小微商户因为做生意的缘故,需要贷款的规模会比以蓝领为代表的个体客户大得多。小融认为,正是因为如此,才拉大了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的差距。
数据显示,微众银行贷款客户的平均每笔贷借款低于1万元;网商银行则是98%的客户贷款在5万以下。这一项数据,很好地说明了微众银行的客户贷款需求比不过网商银行。
同时,网商银行近5个月服务小微企业数量,月环比增幅都在12%以上,贷款余额的月环比增幅维持在30%左右的高位,每天上午贷款发放量超万笔,并且目前还处于快速增长当中。由此可见,网商银行的信贷规模,如果比不上微众银行就说不过去了。
资金来源不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也不同
两家银行的资金来源有很大的不同。微众银行微粒贷的80%贷款来源于银行,网商银行的资金60%至70%来自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同业资金补充短期资金需求。
小融认为,微众银行因为资金来源于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审核也会比较严格一些,可获得的贷款数目随之也会减少。而网商银行却比微众银行的顾虑少一些,因为来源比较多,资金比较充足。
从两家银行对不良率的控制范围和最高贷款限额,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点。数据显示,微粒贷的逾期率低于0.3%,网商则低于1%,显然网商银行的容忍度要高一些,可获得贷款的门槛也会低一些。同时,微众的最高贷款额为20万,网商的单笔贷款限额为500万元。显然,网商的可贷款额度比微众银行高。
股东背景不同,是拉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小融认为,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的差距那么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两家银行所属的集团特点造成的。
微众银行背靠腾讯集团,网商银行则是阿里巴巴集团。腾讯以社交著称,阿里以电商闻名。微众银行的客户,大多是QQ、微信的聊天用户转化的,金融属性低,转化率不高。网商银行正好相反,大多客户来自阿里的淘宝商户,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以及蚂蚁小贷的用户,金融属性强,转化率高。
尤其是,在网商银行之前,阿里巴巴就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金融模式,如:相当于银行活期的余额宝,定期的招财宝,具备传统银行投放贷款的功能的蚂蚁小贷,整个淘宝天猫平台的交易和信用数据。这些资源直接为网商银行所用,使这家银行具备了其它网络银行没有的先天优势。
微众银行的腾讯在金融这方面涉足不深,能为该银行提供的助力就更少了。微众银行需要将腾讯的“社交大数据”转化为“金融大数据”。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网商银行有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后台要比腾讯更强一些;而腾讯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社交大数据,在数据风控这一块存在短板。
另外,微众银行去年有多位高管离职,人事有所动荡;招行又关闭微众接口;微粒贷偷查客户信息,征信受到质疑等等,这些负面消息,对微众银行的正常运行,客户的品牌印象,有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
终上所述,网商银行能在信用贷款方面与微众银行拉开很大一段距离,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融途网——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媒体,从业者的资讯管家,投资人的投资指南。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融途网【】及旗下微信公众号【融途网】。
关于银行客群与小贷客群和银行客群分析主要有哪几大类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