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放额同比增18.79%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6月12日,住建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3709.67亿元,提取额16281.78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2139.06亿元,购买国债13.08亿元。相较2018年数据,用于个人住房贷款用途的住房公积金发放金额较上一年度增长18.79%,相较提取和购买国债用途而言涨幅最大。
“从今年数据构成来看,住房公积金在保障住房刚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数据显示,2019年,个人住房公积金发放金额涨幅较大,新房占比最大且更倾向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其中,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86.04万笔,比上年增长13.25%;发放金额1213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9%;回收金额610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2%;在房屋类型方面,新房项目获得的贷款占比为69.33%,存量商品住房的占比为29.68%。
在《报告》显示的个人住房贷款城市中,重庆、安徽、江苏、浙江、天津个人住房贷款率分别达到101.36%、98.02%、97.83%、95.36%和94.31%,北京个人贷款率为85.48%。严跃进说,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节奏加快,和住房交易活跃、贷款政策宽松等有关;同时,公积金贷款继续体现便民惠民导向,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大,对新房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大于二手房,这也有助于新房认购成本的降低。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国多地密集调整住房政策,但随着住房市场降温,双向调节逐渐成为住房市场政策调控主流。例如,广东省提出,提取政策要向首次置业、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和在户籍地或缴存地购房等情况倾斜;杭州明确,重点支持职工在缴存地或户籍地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等。
保障住房刚需的政策导向同样通过公积金提取额度显著增长得以显现。2019年,住房公积金提取额16281.78亿元,比2018年增长10.46%。从提取原因看,在住房消费领域,占比较高的两个领域分别为偿还购房贷款本息和租赁住房。其中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占比为55.35%,而租赁住房的占比为17.95%。
严跃进认为,数据体现公积金使用范围仍在扩大。“尤其是住房租赁市场领域,后续会得到公积金的更大支持。目前,公积金缴存力度仍在不断增强,各类职工积极缴纳住房公积金,进一步体现了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可。”
当前,全国住房公积金资金池资金存量相对充裕,缴存额度和缴存单位均较2018年有所增长。除前述用于住房贷款和提取的额度以及用于购买国债的13.08亿元,201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370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1%;从缴存单位看,2019年,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322.40万个,实缴职工14881.3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和3.08%;从缴存单位性质看,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的占比最高,为55.25%,涉及职工4904.90万人。
“目前,城镇私营企业缴纳人数最多,而这也是近期企业减负方面需要关注的,后续还要继续平衡企业负担和职工福利等内容。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会不断完善,公积金资金池有望继续做大。”严跃进说。
受疫情冲击,今年2月,国常会决定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不作逾期处理。按照2018年缴存单位平均每月缴存住房公积金约1750亿元计算。5个月可涉及延缓缴纳公积金额度超8000亿元。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建议,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进而帮助中小企业复苏,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
房企融资形势较为严峻,2019年不容乐观
近日,央行陆续公布了2018年4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社会融资规模情况。具体来看,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整体平稳回落,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速回落明显,影响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回落。房企到位资金累计增速较为平稳,定金及预收款加速增长带动到位资金增速上涨。受本轮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政策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持续回落,2018年按揭贷款增速较为平稳。信托、委托贷款等传统的非标资金渠道同比少增或减少额持续扩大,主要原因是流向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融资渠道受到限制,2018年房企融资形势不乐观。
1、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平稳回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速回落明显
从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数据来看:截止2018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上年水平低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2018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受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增速的回落影响,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增速从3季度开始出现回落,但增速仍比上年高5.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与上季末缩小4.5个百分点,增速逐步收窄已连续3月放缓。保障房开发建设一直以来是国家资金投入重点,但受棚改货币化安置逐渐进入后期影响,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增速逐步回落。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2、房企到位资金累计增速平稳,定金及预收款加速增长
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65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24005亿元,下降4.9%;利用外资108亿元,下降35.8%;自筹资金55831亿元,增长9.7%;定金及预收款55418亿元,增长13.8%;个人按揭贷款23706亿元,下降0.8%。
从到位资金来源分析,国内贷款与利用外资同比均下降,房企销售回款对应的定金及预收款增长明显,个人按揭贷款资金来源增速也逐渐修复,跌幅继续收窄。12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利率迎来2018年以来首次放松,在当前流动性转向的环境下,预计房企资金面将保持平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诸葛找房
3、按揭贷款同比增速较为稳定、利率首次“滞涨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末低4.4个百分点。增速在2017年1季度达到高峰后,受本轮房地产严格调控政策影响,增速持续下滑。
2018年按揭贷款同比增速较为稳定,12月按揭贷款增量创2016年新低。(基于房地产市场调控需要以及防范金融风险需求,新增贷款中按揭贷款投向被进一步限制,居民中长期贷款这一基本上可以视同为按揭贷款的数据。)12月份居民按揭贷款增加3079亿元,为2016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环比下跌29.88%,同比小幅下跌1.55%,略低于去年同期。12月按揭贷款增量创新低,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影响,成交量较为低迷致使按揭贷款增量走低;另一方面预示着房地产市场需求端也到达新的低点。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首次“滞涨回落”:2018年12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8%,相当于基准利率1.159倍,环比11月下降0.53%,自2017年1月以来首次滞涨回落,同比去年12月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5.38%,上升5.58%。当前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已经到达相对高位,年内房贷利率的持续上浮,对于市场需求的释放呈现日益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伴随着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下降、商品房销售量销售面积负增长,市场下行趋势显现。
下半年杭州、厦门等地按揭利率已有所回落,放款速度亦明显加快,预计后续保持相对稳定,首套房贷利率短期到顶,未来房贷利率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数据来源:融360;整理:诸葛找房
3、2018年社会融资增速持续下滑,受制于表外融资萎缩
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小幅回升,但全年社融总量仍不乐观:从央行公布社会融资数据来看,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26万亿元,比2017年少3.14万亿元。全年存量增速持续下滑,年末11、12月份社融增量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去年统计水平,可见社会融资仍不乐观。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人民币贷款增量是社融增量主力,表外融资持续缩减且跌幅扩大:12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3500亿元,是社融增量是主要支撑来源。表外同比减少5252亿元,其中,12月份委托贷款减少2241亿元,同比多减2842亿元,委托贷款增量跌幅持续扩大;12月份信托贷款减少509亿元,同比多减2754亿元,信托贷款跌幅小幅扩大。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4、M2同比增速处于低位水平增长,居民短贷、企业票据推动信贷规模增长
2018年全年M2同比增速处于低位水平增长:12月M2余额18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2017年同期持平。全年来看,M2余额一直处于低速增长,同比增速较去年回落明显,全年同比增速均在9%以下。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328亿元:12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94亿元,同比多增约为12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5亿元,同比多增13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079亿元,同比少增48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不乐观,房企销售压力较大。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12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12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同比增加近2300亿元。从结构看,信贷增加的主要来源仍是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同比增加近2000亿元,占同比新增信贷的86.96%;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3亿元,相较前3个月的同比少增近1000亿元有所改善,“宽信用”下改善效果如何,仍需继续观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诸葛找房
综合12月份央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多份报告来看,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资金态势仍较为严峻,融资渠道依然受限、融资额度愈发趋紧,资金成本也在攀升,海外债发型数量逐步增多。2019年房企仍处于偿债高峰期,销售端限制较为严格,多重影响因素叠加下,房企如何生存将成为2019年重要话题。
tzy80158600
中国每年贷款总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贷款总额达到了213.7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7.3万亿元,增速达到了3.5%。其中,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达到了101.9万亿元,增长了7.2%;农业银行的贷款总额达到了51.3万亿元,增长了7.4%;城商行的贷款总额达到了22.1万亿元,增长了5.7%;信托公司的贷款总额达到了9.9万亿元,增长了6.8%;财务公司的贷款总额达到了8.7万亿元,增长了7.0%。此外,中国还拥有其他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其贷款总额也在不断增加。
监管出手!有银行呼吁客户办理房贷提早还款业务
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地产金融政策仍在收紧。 9月27日,三位银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大行收到通知,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此外,部分银行反馈个人按揭贷款额度紧张,已有银行呼吁客户办理房贷提早还款业务,以腾挪房贷额度。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监管年初就有要求,本年度新增涉房贷款不能超过全部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这一比例或为30%左右,但未见到发文。另一城商行人士表示,央行要求大行压低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余额,但未见到相关发文。但也有另一家大行总行人士表示,该行内部讨论了信贷规模,但对贷款结构暂无有新的要求。
根据记者测算,若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降至30%,该比例水平大致相当于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推出之前的比例水平。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后,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自2015年的30.6%,猛增至2016年的44.8%,到2019年末降至34.0%。
“金九银十”仍控房贷
“金九银十”本是楼市旺季,但部分银行信贷额度紧张。
9月27日,有广州按揭公司人士反馈称,目前农行、邮储、招行等个人按揭贷款额度比较紧张,部分LPR基准利率加点20BP的放款较慢,LPR加点30BP仍正常放款。
今年楼市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大幅下降,疫情之后,房地产销售迅速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84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月单月销售额同比增长27.1%,增速继上月后再创近两年新高。部分城市销售已经提升,8月北京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9.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48.5%,同比上升了84.2%,创下2017年以来单月销售面积的新高。
在楼市销售有所火爆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反而呼吁客户提前偿还按揭贷款。
9月27日,有在深圳的持有按揭贷款的人士表示,近期收到按揭贷款银行短信通知,呼吁客户提前还贷,银行为个人贷款提前还款有了绿色通道,办理房贷提前还款业务可享受免等待一个月、即时办理服务。
究其原因,“要压降涉房贷款规模。”一位华南地区大行人士表示,包括个人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性贷款,监管对涉房贷款规模增长有要求,如果其他贷款增速规模跟不上要求,涉房贷款就需要腾挪规模。一位华东城商行人士表示,去年以来的监管合意贷款中,对涉房贷款规模占比一直有要求,增速不能太快。
近三年,银行业涉房贷款占比不断下降。去年全国新增涉房贷款占比约34%,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占比下降至约24.7%。
此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2019年与2016年相比,房地产贷款增速下降了12个百分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央行《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测算,2019年全年,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全年增加5.71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34.0%。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房地产贷款新增2.99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24.7%。其中,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约75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新增约2.29万亿元。
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贷款降至30%以下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0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的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均有所下降。除了中国银行,其他国有大行的新增涉房贷款占比均已调整至30%以下。
2020上半年,中国银行新增涉房贷款共3563.15亿元,其中房地产业贷款1236.64亿元,个人住房贷款2326.51亿元,新增涉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6.68%,为六大国有行中新增涉房贷款占比唯一超过30%的银行。
虽然新增涉房贷款占比仍高企,但与2019年相比,中行的涉房规模已有所压降。2019年年末,中行新增涉房贷款6165.7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9.35%,占比居六大国有行首位。到2020年6月末,中行新增涉房贷款规模减少2602.64亿元,占比下降12.66个百分点至36.68%。
建设银行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最低,占比下降幅度也最大。2020上半年,建设银行新增涉房贷款3798.9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6.18%,与2019年年末6020.35亿元的新增涉房贷款相比,占比下降22.38个百分点。
其他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新增涉房贷款3624.2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9.85%,比2019年年末下降16.86个百分点;农业银行新增涉房贷款3220.5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7.11%,比2019年年末下降14.02个百分点;交通银行新增涉房贷款1176.1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7.66%,比2019年年末下降11.42个百分点;邮储银行新增涉房贷款1564.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86%,比2019年年末下降11.58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的新增房地产贷款情况则分化明显。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4家股份行的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过30%,其中,浦发银行占比高达49.31%,平安银行占比更是突破50%。
具体来看,浦发银行新增涉房贷款1036.28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771.69亿元,新增房地产业贷款264.59亿元。新增涉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9.31%,与去年年末相比上升3.92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占比最高,上升幅度最大。根据统计,平安银行新增涉房贷款963.2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2.01%,与去年年末相比上升5.06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的新增涉房贷款占比虽也有所上升,但在股份行中仍占比最低。2020上半年,光大银行全部新增贷款2093.58亿元,其中新增涉房贷款473.29亿元,占比22.61%,与去年年末相比上升4.63个百分点。
地产金融严监管态势继续
监管层面,房地产金融仍维持“严监管”态势。此前,银保监会表示开展30多个重点城市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住建部和央行也发布房地产企业融资“三道红线”要求。
9月14日,银保监会银行检查局副局长朱彤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房住不炒”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持续开展30多个重点城市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压缩对杠杆率过高、财务负担过重房企的过度授信,加大对“首付贷”、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市的查处力度,引导银行资金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民生工程和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助推房地产民生属性逐步回归。
7月24日,国务院在深圳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提出房地产信贷要“稳住存量、严控增量”,并首次提出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金融”监控上升到了制度层面。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也就是业界所谓的“三道红线”新规,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不得融资。除了三条红线,拿地销售比不高于40%,连续3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等做出解释。
银行授信政策如何调整
梳理各家银行2020年半年度报告,其对房地产金融有所调整。详情如下:
工商银行:继续强化房地产行业分类管理,商业性房地产领域进一步加强城市分类管理,重点支持符合调控政策导向的刚需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商业性租赁住房融资;强化保障性住房领域政策合规管理,从严控制商用房开发融资和商业性棚户区改造融资,审慎把握房地产并购融资。
建设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等手段,优选贷款投放的区域、合作企业、合作楼盘和客户,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需求。深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
三大战略之一的住房租赁战略:深化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提升平台活跃度,为政府监管、公租房管理、市场化房源交易等提供更好服务。截至6月末,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上线房源超过2300万套,注册用户2310万。与广州、杭州、济南等11个试点城市签署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向试点城市提供包括金融产品支持、房源筹集运营、信息系统支撑等一揽子的综合服务。以旗下建信住房为载体,积极开展存房业务,盘活社会存量闲置房源,加大社会租赁房源供给。创新金融服务,扶持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保障房东和租客的权益,维护租赁市场平稳运行。积极参与国内首批住房租赁企业股权交易服务试点,探索为住房租赁企业获得权益性融资的新模式。
中国银行:严格落实国家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执行差异化个人住房贷款政策,重点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性购房需求。
农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现稳健发展。截至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4217.3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93.00亿元。
招商银行:按照“稳步投放、结构调整、限额管理”的总体策略,动态优化内部信贷政策。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境内公司房地产广义口径风险业务余额5821.40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非标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增加738.09亿元,其中,境内公司贷款余额3256.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3.57亿元,占本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7.23% ,较上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优质战略客户,严控战略客户名单外增量投放。截至报告期末,境内公司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0.21%,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领域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展望下半年,本公司将持续对房地产客户及区域资产结构进行调整,聚焦中心城市和战略客户,继续保持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的稳定。
推荐阅读:
地产业巨变!房企三巨头同时踩中“三道红线”!
房地产行业游戏规则迎来重大变革,恒大、融创、绿地已踩中“三道红线”……
股债双杀,恒大发布经营数据反击
在对网络传言辟谣后,周五恒大系股票及债券再次遭遇股债双杀,港股中国恒大股价收跌9.46%,恒大汽车收跌12.76%,多只债券跌幅超过20%,显示出市场信心仍然不足。
周五晚间,恒大接连发布多条公告,晒出经营成绩单,对谣言做出有力回击。公告显示:
1、截至2020年9月24日,累计实现销售人民币5049亿元,同比增长11.4%;销售回款人民币4521亿元,同比增长51.3%。截至2020年6月30日,现金余额人民币2046亿元。
2、自2020年9月3日起,公司推出全国楼盘大优惠,计划在2020年9月、10月两个月累计实现人民币2000亿元销售。
3、全国在建项目共866个,均在正常开工建设。
4、截至2020年9月24日,公司有息负债较2020年3月末已下降约人民币534亿元,融资成本下降2.24个百分点,提前归还2020年9月25日以后到期借款人民币435亿元,各项降负债成效积极显着。
5、公司成立24年来,共计借款20523笔,从未出现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当晚,中国恒大还发布了分拆物业管理业务上市获港交所批准公告,恒大汽车公告披露了拟在科创板上市的更多细节。
恒大、融创、绿地同时踩中“三道红线”
中国恒大晒出的稳健经营数据为投资者送上定心丸,不过,从财务指标来看,恒大的杠杆水平仍处高位,超过头部房企整体水平,同时踩中“三道红线”。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等在北京联合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也就是此前业内盛传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新规将于2021年1月1日落地。
“三道红线”主要涉及三个指标,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这三个指标也是当前分析房企经营的核心指标,后续也成为监测房企经营的重要内容。
根据规定,如果三道红线全部触及,房地产企业的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触及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及一条,增速不得超过10%;均未触及,不得超过15%。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昨日表示,“三道红线”是行业重大游戏规则的改变,这次(三条红线)的监管是穿透式的,明股实债、表内表外全覆盖,之前的财务技巧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对所有的开发商都是挑战。 三条红线的影响力不亚于2012年的土地招拍挂制度。
证券时报·数据宝根据半年报数据对2020年上半年合同销售金额排名前15的内地上市房企(A股和港股)涉及的相关财务的指标进行了统计,头部房企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呈现巨大差异。
1、9家头部房企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过红线
TOP15房企中,9家公司剔除预收账款(预收账款+合同销售科目,下同)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中国恒大杠杆率最高,达85.28%,绿地控股、融创中国、碧桂园这一杠杆水平均超过80%。
2、头部房企净负债率分化程度高
以(带息债务-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衡量房企的净负债率水平,数据宝统计,TOP15房企中,中国恒大、融创中国和绿地控股的净负债率大幅超越100%的红线。其余12家房企的净负债率水平大多维持在70%之下,风险相对可控,万科A、中国海外发展(中海地产)、招商蛇口、新城控股净负债率不到40%。
从历史走势来看,中国恒大、融创中国和绿地控股三家高杠杆房企的净负债率长期运行在100%之上,并在2017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下滑。中国恒大净负债率在2018年后再度抬头,连续多期反弹。
3、5家头部房企短期偿债风险高
以货币资金/短期带息负债作为现金短债比指标,衡量房企的短期债务风险。数据宝统计,TOP15房企中,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绿地控股和中国金茂的现金短债比不足1倍,越过红线。中国海外发展、龙湖地产现金短债比最高,分别为5.25倍和4.55倍。
4、恒大、融创、绿地同时踩中“三道红线”
综合三条标准来看,TOP15房企中,中国恒大、融创地产和绿地控股同时踩中三道红线,按照规定,未来有息负债不能再增加;中国金茂触及两条红线;保利地产、中国海外发展、龙湖地产、华润置地和金地集团三条红线均未踩中。
限制债务扩张规模对头部房企影响几何?
根据规定,房企对“三道红线”的踩线情况直接影响了其有息债务扩张规模。如果三道红线全部触及,房地产企业的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触及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及一条,增速不得超过10%;均未触及,不得超过15%。
那么,头部房企过往的有息债务扩张速度如何?
数据宝统计,TOP15房企中,9家公司2017至2019年有息负债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远超新规的限制,融创中国和新城控股有息负债增速最快,超过40%。仅有中国恒大、中国海外发展和绿地控股三家头部房企近三年有息负债复合增速不超过15%。
在近年债务加速扩张的背景下,“三道红线”对债务扩张的限制将会对多数房企的债务融资带来较大影响。
2020年中报数据显示,TOP15房企有息债务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仅有万科A、龙湖地产、金地集团和绿城中国的有息负债同比增速超过20%。
关于2019年全年贷款增加和2019年贷款规模超过多少亿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