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不再,P2P时代正式落幕
昔日盛极一时的P2P如今正式退出 历史 舞台。
11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对外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这意味着,曾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野蛮生长的P2P借贷行业,在不过短短十余年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轰然崩塌,直至迎来最终的落幕时刻。回顾其兴起覆灭之路,从万众追捧到如今“归零”令人扼腕叹息,而曾经所有的疯狂和争议,都让这场来得快去得急的金融现象给世人留下些许反思。
兴起与覆灭
满眼繁华,终作尘去,从气势烜赫到黯然落幕,P2P网贷行业的折戟之时来得太快。
国内P2P业务肇始于2007年,早期的运营模式非常简单,其本质就是通过互联网工具发布资金供需信息,并撮合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达成借贷交易。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和民间小额信用借贷的一种形式,P2P理论上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忽略的长尾客户有益,具备满足投资人理财需求、解决中小微融资难等功能性作用。
在彼时金融自由化、监管层对金融创新有所疏忽的时代,P2P携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红利一跃成为时代风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由于投资门槛低、收益可观、操作便捷等优势,在2013年到2015年间,网贷平台数量、行业借贷金额开始迅速飙升,大量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扎堆涌入P2P行业,一时间,网贷平台的营销广告铺满了大城市地铁和各类流量平台。
相关数据显示,最高峰时,全国范围内经营P2P业务的平台超过5000家,行业借贷规模过万亿。而在2012年末时,上述数字仅为200家左右和500亿-600亿元之间。
风口之上,泥沙俱下,及至2015年底,行业性第一波大规模爆雷潮正式开启,期间发生近千家P2P平台倒闭、跑路的现象。行业剧震,资金出借人利益受损,使得监管部门不得不下重手治理乱象。
2015年8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 健康 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发布。该指导意见明确了P2P信息中介的定位,指出了中介服务的内容,阐明了P2P属民间借贷的范畴且不得提供增信服务,并确认了银监会负责监管的责任。
2016年8月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文件。同年10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集中力量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领域广告等重点领域进行整治。
即使经历重拳整治,但在热钱效应的推动下,日趋从严的监管政策似乎并未对行业规模产生严重影响。据张栋哲介绍,那段时间,不少P2P平台仍旧趋之若鹜地接入第三方资金存管并积极运作备案事宜,并以纳入监管作为宣传口号,发起更高利息的自动投标工具或债转产品,舍命追逐绝对利益。
2017年P2P行业发展再次攀上巅峰。比达咨询(BDR)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P2P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P2P平台数量达到5970家的峰值。全年网贷行业成交量也达到了28048.49亿元,同比增长35.9%,助力 历史 累计成交量突破6万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问题平台的数量也在节节攀升。2018年P2P行业盛极而衰迎来至暗时刻,截至当年7月24日,中国P2P网贷停业及问题平台超过850家,整体涉案金额超过8000亿元,波及用户规模超过1500万人以上,一场更大面积的爆雷期再次袭来。
经过第二波汹涌雷潮之后,P2P网贷行业全面整改的大网再次被拉开,更强硬监管的凌厉之势迎面而来,各平台无不经受着备案制延期、伪P2P平台出清、非吸高返挤出、合规化去杠杆等内外密集考验。
张栋哲表示,爆雷事件频出、政策逆转,一系列事件让P2P行业深陷泥沼,大大打击了出借人的信心。当投资者、出借人不续投,借款人回船转舵逃废债、不还钱,平台信用面临崩塌,资金链断裂,之前接棒的出借人最终血本无归。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在循环往复中痛苦煎熬。
2019年1月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其中“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阐明了监管层态度。
残存的P2P平台没有等来合规备案的“剩者为王”,在当时的形势下,全行业清退的政策已经很明朗,只是各地、各平台的退出节奏有先后。2019年11月27日,《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奠定了整个行业进入倒计时阶段的主基调。
进入2020年之后,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没能暂缓P2P退出的步伐,尚在运营的P2P平台数量仍在不断减少,直至11月中旬完全清零。这个曾经高光而疯狂的行业,最终黯然落幕。
变质的繁荣
回顾历程,P2P行业的变质,源于信息中介向信用中介的转换。
海辉基金分析专员李焱认为,最初的P2P作为金融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如果发生了逾期,平台会首先告知出借人情况,找第三方公司进行债权回收。为出借人支付预期高额回报并承担相应风险,大家其实都比较能接受,行业也会慢慢发展。
而P2P失败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完成更多的信贷和吸储,很多P2P不惜将自身变为信用中介并承诺刚性兑付,既充当影子银行极力承担所有的信用风险,却不受资本金、杠杆率和投资者适当性等监管约束,也不用在意风控与合规,使得整个行业鱼龙混杂。
而许多P2P平台的借贷对象,多为银行覆盖不到的高风险客户群体,因此需要网贷平台具备极强的风控水平,否则一旦众多借款人还款逾期,就会导致坏账风险骤增。在偿付高额利息的压力下,很多平台只能用击鼓传花的方式,凭借更高利息吸引资金覆盖对应的风险成本,进而导致资金池入不敷出,最终深陷无力兑付旋涡,纷纷爆雷。
李焱表示,此举完全背离P2P行业“普惠金融”、“ 科技 创新”的初衷,加之进入门槛低,监管缺失,便逐渐演变成资金池、期限错配、自融、欺诈的金融骗局。各色人马“良莠不齐”,大量盲目跟风的投机者,无视市场发展的规律,只为借道风口涌入P2P行业大肆“圈钱”。因此,看似高速发展的行业背后,实则充斥着对金融风险有意或无意的漠视,最终促成问题不断的畸形繁荣,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灰犀牛”,更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引以为鉴
虽然行业已不复存在,但P2P业务遗留下的清退善后工作尚未完结。今年8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表示,截至今年6月,网贷平台还有出借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只要有一线希望,会配合公安等部门追查清收,最大程度上偿还出资。将处置存量风险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提高资金的清偿率和返还效率。
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表态,将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
李焱分析认为,随着平台陆续开展良性退出的策略,下一步可能会以司法途径为主,加大对不良资产的追讨力度,未来投资者或有望陆续拿回部分本金。但他指出,对于P2P受害者的赔偿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坚决督促相关平台兑付本金,但应该不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兜底。
对广大出借人而言,经过这一次的投资经历之后,应逐渐改变原有的风险偏好以及资产配置策略,强化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选择正规途径进行合理投资。李焱建议,须知投资没有捷径,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诸如此类的市场风高浪急,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需要很精准的行情把握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本金不被侵蚀殆尽。作为投资者应慎之又慎,尽量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的品种入场,对于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把握的市场行情,最好避免盲目跟风。
此外,在银行、互联网潜移默化地极力推行下,借钱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消费金融的增长率陡峭上行。伴随“消费升级”、“普惠金融”概念的引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奉行“超前消费”,而品类繁多的消费信贷产品正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P2P虽然清零,留下的教训却值得认真吸取。李焱表示,对比现金贷和P2P,虽然二者在借贷对象上、资金来源和风控能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需要指出的是,现金贷以较低收入的年轻群体为主要借款对象,偿还高息贷款的能力相对较低,同样较易引发坏账产生的几率。
作为金融创新,现金贷有其可取之处,但还需套上监管的“紧箍咒”。展望未来,对于如何强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培育更加稳健的金融风险文化,刘福寿曾在日前公开表示,一是前瞻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督促金融银行业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二是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的化解,做好高风险非银金融机构的处置工作,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的业务,严查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积极配合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三是坚持推动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常态化,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坚持全链条治理非法集资,把防范打击涉非犯罪同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统筹起来,切实消解 社会 安全风险的隐患。四是前瞻性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准备,指导涉外金融机构做好风险预案,提升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刘福寿还表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制。一是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提高监管透明度。二是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三是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大力推动金融监管 科技 建设,提升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提升监管的数字化水平。
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自2007年—2014年大约经历了4个阶段\r\n第一阶段2007年—2012年:以信用借款为主的初始发展期\r\n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让很多敢于尝试互联网投资的投资者认识了P2P网络借贷模式,其后一部分具有创业冒险精神的投资人随之尝试开办了P2P网络借贷平台。\r\n这一阶段,全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大约发展到20家左右,活跃的平台只有不到10家,截止2011年底月成交金额大约5个亿,有效投资人1万人左右。\r\n网络借贷平台初始发展期,绝大部分创业人员都是互联网创业人员,没有民间借贷经验和相关金融操控经验,因此他们借鉴拍拍贷模式以信用借款为主,只要借款人在平台上提供个人资料,平台进行审核后就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借款人基于授信额度在平台发布借款标。但由于我国的公民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平台与平台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随之出现了一名借款人在多家网络借款平台同时进行信用借贷的问题,最为著名的是天津一个网名叫坦克的借款人,在多家平台借款总额高达达到500多万,这笔借款最终因逾期成为各个平台的坏账。\r\n基于以上问题的重复叠加出现,各个网络借贷平台于2011年底开始收缩借款人授信额度,很多平台借款人因此不能及时还款,造成了借款人集中违约。以信用借款为主的网络借贷平台于2011年11月—2012年2月遭遇了第一波违约风险,此时网络借贷平台最高逾期额达到2500万,诸多网络借贷平台逾期额超过1000多万,截至目前这些老平台仍有超过千万的坏账无法收回。\r\n第二阶段2012年—2013年:以地域借款为主的快速扩张期\r\n这一阶段,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经验同时又关注网络的创业者开始尝试开设P2P网络借贷平台。同时,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开始开发相对成熟的网络平台模板,每套模板售价在3到8万左右,弥补了这些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经验的创业者开办网络借贷平台技术上的欠缺。基于以上条件,此时开办一个平台成本大约在20万左右,国内网络借贷平台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截止2012年底月成交金额达到30亿元,有效投资人在2。5到4万人之间。\r\n由于这一阶段开办平台的创业者具备民间借贷经验,了解民间借贷风险。因此,他们吸取了前期平台的教训,采取线上融资线下放贷的模式,以寻找本地借款人为主,对借款人实地进行有关资金用途、还款来源以及抵押物等方面的考察,有效降低了借款风险,这个阶段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业务基本真实。但由于个别平台老板不能控制欲望,在经营上管理粗放、欠缺风控,导致平台出现挤兑倒闭情况,2013年投资人不能提现的平台大约有4、5个左右。\r\n第三阶段2013年—2014年:以自融高息为主的风险爆发期\r\n这一阶段,P2P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的开发更加成熟,甚至在淘宝店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前期的网络借贷平台模板。由于2013年国内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很多不能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或者在民间有高额高利贷借款的投机者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看到了商机,他们花费10万左右购买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然后租个办公室简单进行装修就开始上线圈钱。这阶段国内网络借贷平台从240家左右猛增至600家左右,2013年底月成交金额在110亿左右,有效投资人9到13万人之间。\r\n这阶段上线平台的共同特点是以月息4%左右的高利吸引追求高息的投资人,这些平台通过网络融资后偿还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或者投资自营项目。由于自融高息加剧了平台本身的风险,2013年10月份这些网络借贷平台集中爆发了提现危机。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0月份国庆7天小长假过后,很多平台的资金提现积累到了几百万以上,由于这些平台本身没有准备或者无法筹集现金应对提现,造成追求高息的投资人集体心理恐慌,集中进行提现,使这些自融的平台立刻出现挤兑危机,从2013年10月—2013年末,大约75家平台出现倒闭、跑路、或者不能提现的情况,涉及总资金在20亿左右。\r\n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以规范监管为主的政策调整期\r\n这一阶段,国家表明了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态度,并在政策上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很多始终关注网络借贷平台而又害怕政策风险的企业家和金融巨头开始尝试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组建自己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今年P2P网络借贷平台集中上线期应该在8月份左右,目前据统计截止4月底全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每月资金成交量已经超过160亿,预计2014年年末月成交量会达到300亿左右,平台数量达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资人会达到50万人左右。
P2P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P2P网贷行业发展出现波动,监管力度加大
中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遵循着不同于欧美市场的规律,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风险爆发期、政策调整期四个阶段。随着P2P网贷行业快速发展,大量不具备运营资质的P2P网贷平台也开始涌入市场,市场对P2P网贷行业的期待也开始回归理性,这将出现平台的兼并、重组和结盟。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日趋完善,相关P2P网贷行业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P2P网贷风控体系的完善,中国P2P网贷行业的本土化进程已基本完成。
2011-2019年,我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12月底,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相比2017年底减少了1219家。自从2015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3464家后,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截止2019年1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031家,12月底下降至343家,相比2018年底减少了678家。
行业进入专项整治,监管政策日趋完善
2019年网贷行业专项整治进入深水区。2018年12月底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的175号文首提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奠定了2019年整个行业清退转型的主基调,此后多份重磅文件及多次高规格会议所传达的网贷整治总方针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即推动大多数机构良性退出,引导部分机构转型。
另外随着行业出清的加速,恶意逃废债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为应对这一乱象,2019年9月初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在营网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表示持续开展对已退出经营的网贷机构相关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要求各地将形成的“失信人名单”转送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
行业经营效益持续走低,平台退出或转型呈主旋律
2018年全年P2P网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17948.01亿元,相比2017年全年网贷成交量(28048.49亿元)减少了36.01%。在2018年,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接连突破7万亿和8万亿元两道大关。从2018年单月的成交量走势看,呈现上半年高、下半年低,其中1月最高达到2081.99亿元,10月最低仅为1022.67亿元,2018年第四季度成交量维持低位的走势,这也反映了当前出借人对于P2P网贷行业仍然较为谨慎的态度。
2019年全年网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9645.11亿元,相比2018年全年网贷成交量(17948.01亿元)减少了46.26%,从数据可以发现2019年全年成交量创了近5年的新低。随着成交量逐步下降,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也同步走低。截至2019年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下降至4915.91亿元,同比2018年下降了37.69%。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成交量逐步走低与部分大平台逐步转型、监管“三降”、出借人对行业谨慎的态度密不可分。同时,由于2019年行业清退力度加大,平台继续按照监管“三降”要求降低贷款余额,此外多家大平台开始业务转型,停止发标导致贷款余额急剧下降,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行业贷款余额在2019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019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9.89%,相比2018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上升了8个基点(1个基点=0.01%)。2019年综合收益率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上半年几家大平台出现爆雷,为避免出借人信心不足资金大幅度流出,不少平台为提高出借人留存率,进行了加息活动。不过,后期随着平台发标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资产端监管加码,借款端利率下降导致出借端利率也出现下滑,行业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行,因此2019年全年看综合收益率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但是总体仍然相比2018年略有上升。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对于p2p网络贷款成交量和p2p网络贷款成交量统计2020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