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发挥扶贫信贷的积极作用?
扶贫信贷可以更好的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走出贫困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返贫。
扶贫贷更好地为贫困人群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为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扶贫贷款的利率比较低,而且还可以享受人民银行的贴息优惠。
扶贫贷还可以进一步丰富银行的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宽客户群体。
扶贫贷还会为银行带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银行可以建立全流程的扶贫信贷审批流程,结合授权管理,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同时完善扶贫信贷的相关制度建设,要符合普惠金融的总体要求,又要根据本行实际,制定差异化的管理要求。
严把贷款三查关口,简化审批流程,并不代表放松贷款审查,要提高审查人员素质能力。运用科技大数据等手段进行辅助审查,交叉验证。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如何助力脱贫?
2018年8月2日,第176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邵智宝以“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介绍了该行专注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全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和成效。参加本次发布会的,还有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监杨波、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刘存亮、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宏海等。
邮储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邵智宝介绍,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户,重点在支农支小上下功夫,一直专注于小额贷款业务,是国内最早开发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的金融机构,也是国内小额贷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十年多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近1.54万亿元,服务农户超过1000万户。截至6月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5413亿元,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
邮储银行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致力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发挥网点网络优势,助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邮储银行在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网络、资金和小额贷款专业优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推动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扶贫金融服务;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扶贫项目等,带动319万户贫困户脱贫。
邮储银行建立了总行统筹、省行负责、市县支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行一把手第一责任,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20万笔,金额近80亿元,结余近19万笔,金额近75亿元,余额较年初增长超过17亿元,增幅超29%。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235亿元,服务43万人次。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含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03亿元,较年初增长87亿元,增幅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为了做好小额扶贫贷款,邮储银行在内部政策上给予定向倾斜政策。在体制机制方面,专门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下设扶贫业务部,在22个扶贫工作重点分行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资源倾斜方面,对全部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即FTP)五折优惠政策;对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政策;对扶贫领域小微贷款业务给予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在差异化政策方面,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允许高出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出台了差别化授信政策,拟定了金融扶贫尽职免责制度。
金融扶贫有看头:资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如何引金融活水浇灌贫瘠之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命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贷款支持、招商引资等方式,以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越来越成为金融扶贫的重要举措。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日前介绍称,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已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脱贫人口贷款1.73万亿元,发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2.09万亿元。
发放产业扶贫贷款,风险管控和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在基层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东西部协作成效显著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角如今正演绎新篇章。招商引资引入投资者,支持西部投资建厂和东西部产销对接,金融机构充当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成效显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黄平县,是农行浙江分行对口帮扶地区,通过积极引导东部有明确产业转移计划、有可行项目落地的客户到帮扶地区投资兴业,该行已经推动18家企业调研考察,7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3个投资项目基本落地。
以凉山核桃种植为例,为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农行浙江分行在1个月内推动9家坚果和食用油加工企业到当地投资考察,促成企业投资建设核桃加工基地。同时还协助创新“核桃扶贫贷”,全链条支持核桃采摘、收购、初加工。
招商引资、“东金西移”是农发行交出的答卷。以优惠利率支持山东如意集团在西部建设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等建设,农发行在定点支持西部扶贫方面,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引进来”,还支持了产品的“走出去”。
同时,农发行还支持企业东西部分支公司之间建立产销对接,鼓励东部地区发放的贷款资金用于采购西部地区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东金西移”,有效挖掘当地棉、毛资源丰富的优势。比如,目前如意集团开始在新疆喀什地区陆续投资建设80万锭纺纱生产基地。
打通产业链带动周边
“参演《**公主》每月增收3000元,当演员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索朗曲珍是一名贫困人员,在《**公主》中担任侍女、打阿嘎等多个角色,使得她和家人的生活状况出现极大改善,而这得益于国开行在西藏地区的产业扶贫行动。
作为一部大型藏文化史诗剧,《**公主》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项目的“重头戏”。国开行通过支持产业项目,激活周边产业经济活力,带动西藏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据了解,截至2018年演出季结东,《**公主》已完成演出破1000场,综合接待游客超过210万人次,累计收入达7.7亿元,累计解决就业4000余人次,支付工资逾2亿元。运营之初通过就业吸纳的3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业扶贫也要因地制宜。作为蔗糖生产第一大省,广西对于糖业高度依赖,全国150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种,广西占1150万亩,涉及农民2300多万,占全区农业总人口50%,种蔗收入约占全区农民种植业总收入40%。
在此背景下,国开行广西分行搭建“产业+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脱贫创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粤桂股份开展贫困户甘蔗收购。截至今年9月,国开行共向粤桂股份发放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带动不低于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市场运作实现可持续
“资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环环相扣的效益链接机制,使得邮储银行的“蔡川村模式”实现了市场运作的闭环。
自2008年开始,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就开始以小额货款为抓手,瞄准普通农户进行试点投放,后来又采用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向14户养殖户发放17万元贷款,为蔡川村的脱贫致富引入了一渠活水。
支持产业发展,推动商业可持续的同时,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金杠杆的撬动,也推动蔡川村实现了贷款等资金来源的可持续。
据了解,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在蔡川村开展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分A、B、C三个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根据贷款使用情况,可逐年升高,到2014年,蔡川村80%的农户都达到了A级。
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农民信用等级的提高,使得贫困户能够在贷款时获得更多优惠,从而帮助贫困户持续性获得商业贷款。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扶贫贷款成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扶贫贷款开展情况、扶贫贷款成效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