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月贷款数据公布时间
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创下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也超出不少市场机构的预期。
图片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当月净投放现金9971亿元。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
过往数据显示,1月份通常是全年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最近几年的1月新增贷款都在3万亿元-4万亿元之间。2022年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3.98万亿元,2021年1月为3.58万亿元,2020年1月为3.34万亿元,2019年1月3.23万亿元。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5万亿元,比去年多了近1万亿元,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大大超出不少市场机构的预期。
今年1月10日,央行、银保监会曾召开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因此,市场对2023年信贷“开门红”早已充满信心,没想到的是,实际数据与预期还要高。
中金公司此前曾预计1月新增贷款约4.8万亿元,与今日公布的数据基本吻合。中金指出,信贷“开门红”节奏明显前置。今年春节主要在1月下半月,相比往年略有提前,受到春节错期影响,银行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银行2022年四季度项目储备充足,1月“早投放、早收益”,投放规模也大于去年。此外,2022年四季度信用债利率明显上行,部分企业发债需求转向贷款。中金表示,票据贴现利率2023年开年即明显上行,而2022年票据利率到1月中下旬才出现上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今年银行开年信贷投放速度快于往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1月份信贷“开门红”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已逐步向常态回归。政策层面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靠前发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回暖。另一方面,出于“早投放、早收益”的考虑,银行一般会在年初加大放款力度。从历史看,每年的1月份大都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最大的月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在一月份的信贷增长当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通常只有企业对未来有信心,才会借助中长期贷款进行投资扩大生产。曾刚预计,新投放的信贷很快将形成企业端的实际投资支出,由此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央行2月金融统计数据释放了何种信号?
作者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3月10日,央行发布我国2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狭义货币(M1)余额59.35万亿元,同比增长7.4%;流通中货币(M0)余额9.19万亿元,同比增长4.2%;人民币贷款余额177.68万亿元,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同比增长12.9%;人民币存款余额217.29万亿元,存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1294亿元,同比增长10.4%。
2月金融数据反映了我国金融业运行整体情况令人基本满意,也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更表明我国实施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适应当前我国客观经济实际。就目前而言,央行2月金融统计数据释放了四个积极金融信号:
2月末 社会 融资规模存量为291.36万亿元,增长13.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表明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有所改善,它释放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有所加大的信号 。更说明自去年底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初中央、国务院多次会议,都重视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千方百计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难。1至2月 社会 融资规模存量保持增长态势,表明银行金融机构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在了重要高度,服从国家宏观政策大局,使中央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7个和1.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末低7.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无论是广义货币还是狭义货币,与我国货币信贷投放增长的实际基本相符, 它释放了我国货币信贷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及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相协调的有利信号。 一方面货币信贷投放增长,使得企业及居民融资有所活跃,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及手持现金都有一定的增长;企业存款增长表明企业融资能力提高,用于生产及流通的资金运作能力提高,扩大再生生活的欲望提高,这对打破因疫情造成的经济低迷态势起到较强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及手中现金增长,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带动消费扩大内需,让中国有足够的韧性来应对外部贸易摩擦产生的负面冲击,也使得居民投资日渐活跃,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增长,更加夯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基石,对实现经济双循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 释放了货币信贷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及企业(个人)贷款需求旺盛的信号。 今年1至2月,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体规模达到了177.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贷款增加1421亿元,短期贷款减少269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1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万亿元。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依然保持以往持续加大信贷投放的力度,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将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及帮助中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局、走出疫情阴影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货币信贷基础。同时,个人短期贷款减少中长期贷款增加也表明银行在落实中央政府及监管部门确定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的力度持续加大,在消费贷、按揭贷款方面有所收缩,这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使我国经济向更质量方向转化。
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1294亿元。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8个百分点,它说明2月春节财政机构投放增加、企业发放资金及其他福利增多, 社会 各阶层收入增长。 显然,它释放了我国银行存款机构的存款具有一定潜力、信贷资金来源仍然较为充足的信号。 虽然,银行金融机构存款面临较大的压力,但并没有到存款负增长的危险时刻,而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各类新兴金融业态的涌现分流了存款、居民投资意识觉醒消耗了存款,这不足为怪,这似乎应是未来一种金融常态。
但同时,2月金融统计数据也凸显了几个需引起重视的金融问题:一是贷款结构虽然趋于科学合理,无论是住房部门的贷款还是企业贷款,贷款结构趋于科学合理,信贷结构有所优化,但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搭配不太相宜。比如2月份增加的1.36万亿元贷款中,住户部门为1421亿元,占比有大幅下降,这是积极可喜的变化,表明对企业贷款较为合理,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基本到位。但贷款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期限不合理,长期贷款1.1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0.88%,这不仅会与商业银行存款资金形成错配,也会加大资金供需平衡的矛盾,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安全,也容易掩盖信贷风险。
二是存款增长速度呈进一步放缓态势,这对未来银行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及提高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产生较大的制约。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15亿元,同比多增1294亿元,银行存款总体增长呈越来越缓慢之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2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847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1万亿元。这主要是2月春节期间财政下拨各类款项以及发工资福利等因素造成。存款减少的矛盾在未来的经营中将更加突出,需要加快金融创业与经营转型步伐,以应对负债减少带来经营的受限。
三是由于受到存款增长放缓的影响,银行机构存贷比较高,这对未来继续提高信贷运作能力带来很大的不利。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83.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17.29万亿元,存贷款高达84.49%,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已非常之大,虽然现在央行及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比没有纳入必考范围,只是一个参照监管数据,但可看到长此以往,商业银行不可能保持较高的信贷增长速度,必然会收缩资产规模以应对负责规模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
很显然,改善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需要在资产与负债上同步用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存贷比过高的矛盾,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与可持续。
而且,从2月金融数据看,应综合考核2月CPI、PPI以及PMI等几个因素,相机择宜调整货币政策,防止货币政策过宽带来物价快速上升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快收缩货币政策以便影响当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恢复以及经济韧性的进一步增强。
央行重磅!最新货币政策报告:疫情防控最重要、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2月19日晚,央行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由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布,从货币信贷概括、货币政策操作、货币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趋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人民银行过去一年的重要举措与政策动态,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加以展望。
基金君根据报告全文,总结出以下十大要点内容,供大家参考。
1.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2.1万亿元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
根据报告,20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5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年初增加16.8万亿元,同比多增698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快速增长。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的投放,效果明显。
具体来看,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新增2.1万亿元,是上年增量的1.7倍,年末余额增速为23.1%,比上年末提高7.9个百分点。住户贷款增速放缓,2019年末为15.5%,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同比多增。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多增7986亿元,占同期贷款增量的67.3%,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2019年股市日均成交5222亿元,同比增长四成
2019年,金融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其中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增加。
具体来看,2019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27.4万亿元,日均成交5222亿元,同比增长40.7%。股票市场筹资额同比增加。2019年A股筹资6148亿元,同比增加11.2%。
此外,股票市场指数上升。2019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050点,比上年末上涨22.3%;深证成份指数收于10431点,比上年末上涨44.1%。
3.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有所放缓,房价上涨区域明显减少,涨幅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稳中微升,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具体来看,2019年12月末,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8%和3.7%,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7个和4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基本持平,销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年末下降5.7个百分点。
房地产增速方面,2019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9%。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7.3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7.1%,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称,下一阶段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4.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报告称,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一是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的信贷投放力度。
报告称,下一步,仍要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
5.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报告称,下一阶段,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守正创新,勇于担当,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而言:
1)要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2)灵活运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4)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拓宽永续债投资主体,分散风险;
5)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防范社会信用收缩风险。
6.完善LPR传导机制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机制,推出新的LPR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银行、报价频率和运用要求。提高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推动银行改进经营行为,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化利率传导渠道。
2019年末,新发放贷款中运用LPR的占比已达到90%。2019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公告,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由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或固定利率。
事实上,LPR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已经显现。2019年年初至7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直在5.3%附近波动,市场利率下行向企业贷款利率传导不足。8月份以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已6次发布新机制下的LPR,1年期LPR较同期限基准利率下降了20个基点。随着LPR报价稳中有降,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降。
报告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而言,将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完善LPR传导机制,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促进银行积极有序运用LPR定价,转变传统定价思维。
同时,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7.支持钢铁行业通过直接融资“去杠杆、降成本”
2019年以来,在国家逆周期调控政策下,钢铁行业平稳运行,持续推进对标挖潜、降本增效。
一是钢铁产量保持增长。2019年,我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3%、8.3%、9.8%。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2019年,全国黑色冶炼及压延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6.0%和2.5%。三是钢材价格四季度回升企稳,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四是超低排放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但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成本上升挤压,行业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二是受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等影响,钢铁产品进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三是环保压力仍然较大,超低排放具体实施中还存在技术难题,亟待行业内外协作攻关。
报告称,下一步应坚持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支持钢铁行业通过直接融资“去杠杆、降成本”,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8.国内外经济都处于调整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报告称,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经济增长保持了韧性,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投资增长仍显乏力。在信用风险加快暴露情况下,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对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会有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减少、企业复工较晚等方面。对此要客观认识、理性看待,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9.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一是深入开展金融精准扶贫。二是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投入。三是不断提升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四是积极做好金融支持就业创业。五是继续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持续完善区域发展金融政策引导。六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疫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生产、运输和销售重要医用物资和重要生活物资的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
10.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11条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关举措,重点是大幅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提前至2020年不再设股比限制,并大幅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
2019年4月及9月,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等国际主要债券指数。
证监会于5月正式批准中日ETF互通中方产品申请。证监会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于6月17日发布联合公告,正式启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GDR)业务。
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疫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5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报告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介绍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向。报告还围绕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重点工作做了说明。
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
报告指出,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报告期内人民银行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实现一季度贷款同比多增,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7.0万亿元,同比增长11.0%,比年初增加8.5万亿元,同比多增4663亿元。贷款利率方面,3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70%和4.60%,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10个和0.05个百分点。3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5%,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进一步降低。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外部看,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阻;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屡创数十年新高,正在加快加码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带来新的扰动和溢出效应;全球疫情还在蔓延,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波折和挑战。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餐饮、零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转弱,部分领域投资仍在探底。一些企业出现停产减产,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货运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出现摩擦,经济循环畅通遇到制约。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
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利率下行
今年4月下旬,六大国有银行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纷纷下调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这一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对此,人民银行在本期报告中介绍了变动背后的缘由及深意。
根据报告,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加上一定基点确定。这既维护了银行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也有利于引导降低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然而由于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实际执行中,很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接近自律上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利率有效传导,存款利率难以跟随市场利率变化。因此,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报告指出,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多家银行下调大额存单利率即是新机制运转后的结果。根据最新调研数据,4月最后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较前一周下降10个基点。
据了解,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LPR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
今年3月,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中国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的金融控股公司,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在报告中,人民银行明确,将依法依规开展已受理企业的审批工作,继续稳妥有序推动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报告指出,金融控股公司往往体量较大、业务多元、组织架构复杂、风险外溢性比较强,需要从宏观、整体和系统关联的视角对其实施监管,由此成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相关监管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的理念,做好准入管理。非金融企业若实质控制两类及以上金融机构,且所控制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资产规模符合规定情形,应当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二是坚持穿透原则,对股东和股权结构实施监管。金融控股公司股权结构应简单、清晰,可穿透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三是实施并表管理,关注利益冲突、风险集中、风险传染等集团特有风险。推动集团整体及其附属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完善各层级公司治理架构,规范关联交易管理。
四是明确风险隔离要求,在金融控股公司大股东、金融控股公司及其附属机构以及各附属机构之间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加强“防火墙”建设。
报告介绍,目前已有多家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正在以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为契机,摸清家底,推动金融与实业隔离,确保拟设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东资质合规,确保组织结构、相关制度等符合设立条件。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快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配套细则,稳妥有序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并对经批准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实施持续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稳健经营。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force_purephv":"0","gnid":"9cf1056ef2cc28aad","img_data":[{"flag":2,"img":[]}],"original":0,"pat":"pdc,mass_leader,piece_72time,art_src_3,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52233260000,"pure":"","rawurl":"","redirect":0,"rptid":"6f0d1427824c3e36","src":"金融界","tag":[{"clk":"keconomy_1:存款利率","k":"存款利率","u":""},{"clk":"keconomy_1:货币政策","k":"货币政策","u":""},{"clk":"keconomy_1:疫情","k":"疫情","u":""},{"clk":"keconomy_1:人民银行","k":"人民银行","u":""},{"clk":"keconomy_1:lpr","k":"lpr","u":""},{"clk":"keconomy_1:中国","k":"中国","u":""},{"clk":"keconomy_1:实体经济","k":"实体经济","u":""}],"title":"《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 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疫情期间,政府都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 - :报告10大核心要点如下: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灵活适度; 2、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 3、持续深化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4、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近来人民币升值很快,它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啊? : 我们不妨看看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去年的一个演讲中谈到《人民币坚持不升值有12大理由》,我觉得他的言论是有说服力的,蒙代尔为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后果总结为12点:其中对中国国内的不利影响有7点,分别为延...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金融形势的认识?如何防控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并未受到地震灾害的明显影响,金融市场总体平稳.其中,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稳步增长,当月新增贷款持续增加,银行存款大幅增长,银行间市场...
如何分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及国内金价的影响呢? :2019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应该是进一步宽松,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也使得人民银行不得不选择“开闸放水”.从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会议并未提及“稳汇率”,这不免令市场...
货币政策有什么作用?: 货币政策有什么作用? 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 的功能:一是总量目标调节;二是适时微调.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考虑结构问题,...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 : 今年十月份,我国的相关专家在线上举办了我国疫情后发展复苏的讨论会议.有专家表示,在过去的三个季度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大部分取得了积极健康发展,很多领域已经摆脱了疫情的影响,将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打开网易新...
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 : 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整个2008年都是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政...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什么,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 :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各种利率期限相同的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已为数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疫情下金融机构贷款数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疫情金融市场、疫情下金融机构贷款数据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