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厂生产的药品,能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
您好,我行企业贷款的前提是要在我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需提供一定的抵押物,抵押物可以为法人代表或股东的房产,企业名下的厂房,设备等。我行部分分行有开展特色无抵押贷款业务,如有看到/接到类似宣传信息,详细情况需联系当地分行或支行客户经理咨询,公司名义贷款的额度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如贷款需求在500万以下,可考虑个人经营性贷款,或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贷款类型不同,我行审核资料各异,具体请联系开户行或就近招行网点核实,以下资料仅供企业参考:申请人应向我行提交下列资料,并承诺所提交资料真实与有效:(一)借款申请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贷款种类、金额、币种、期限、用途、还款来源等。(二)法人代表人有效身份证明和其授权委托人有效身份证明。(三)申请人(担保人,如有)基本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借款申请人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或主管机构的批文、税务登记证、贷款卡信息、公司章程等。(四)借款申请人(担保人,如有)前三个年度财务报表及近期财务报表,及主要会计科目明细资料。(五)商务合同、生产经营计划等贷款用途背景资料。(六)采取抵/质押担保方式的,提供抵/质押物产权证明,及估价报告(另有规定的除外)。(七)我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建议您可以咨询“在线客服”;logincmu=0。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关于医药企业用医保账户质押贷款业务咨询
有贷款方面的需求找“国信安邦”啊!!!
国信安邦
专业的贷款公司!
帮您解决各种用钱问题!
服务质量非常高!
放款速度快,房屋抵押银行贷款3天就能批贷,物品质押贷款仅需3小时!
收费低,收取服务费一次性,无他费!手续费低至1%
想找“国信安邦”吗?
直接在百度上搜索“国信安邦”这四个字就可以了
6位高管总薪酬超2亿!价值逼近千亿的明星药企,难道也造假?
文/ 韩璐 编辑/ 陈晓平
9月9日北京时间上午7点,百济神州紧急召开面向全球投资人的电话会议,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
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生物制药公司,长期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它是首个登陆纳斯达克的、处于临床阶段的中国生物 科技 公司,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双地实现一级上市;管线中自主研发的Zanubrutinib,是中国大陆首个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新药。
这家企业尚未有药物研发获批上市,且持续亏损,却因巨大的潜力在两地资本市场获得热捧, 上市不到3年,市值增长10余倍,在港交所的市值一度逼近千亿港元。 就在6月末,因为两项新药上市在即,联交所刚刚批准其转为普通上市公司。
一切顺遂因9月5日的一份沽空报告而打包。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向百济神州提出多项质疑,其中包括 捏造销售收入、存在关联交易、虚增研发费用等严重指控, 后者股价连续遭受重挫,以港股为例,股价已由4日收盘的88.85港币/股,跌至9日收盘的74.8港币/股,三个交易日跌去了约110亿港币,跌幅已超过15%。
神话还能延续吗?
真氪金玩家的崛起
公司创始人之一王晓东是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2004年,凭借细胞凋亡领域的成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时年41岁;另一合伙创始人欧雷强,为国内CRO公司保诺 科技 (BioDuro)创始人,曾担任生物 科技 公司Galenea的CEO、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Genta联席CEO、移动通信公司Telephia的创始人和总裁。
两位创始人又从各大全球知名药企挖人,辉瑞中国区总裁吴晓斌、赛诺菲特药事业部总经理吴清漪、武田制药特药事业部副总裁刘焰等明星高管加盟,这家新兴生物制药企业,烧钱换人才,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了团队。
不只是管理团队,商业运营与临床布局也十分豪气。根据官方信息,百济神州现有2700多名员工,在四大洲开设10个办公室,其在悉尼、巴塞尔、马塞诸塞州、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均设有临床开发中心,在苏州、广州建有生产基地,商业运营则分布在北上广、马塞诸塞州以及巴塞尔。
百济神州已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其中有26项临床三期或潜在实现注册的临床试验。这些临床研究涉及13款管线产品,其中6款由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
放眼全球的布局与明星团队的打造,意味着大手笔投入。单以高管薪酬为例,2018年财报披露, 欧雷强个人的薪酬总额高达907.6万美元 (其中780.8万美元为股份支付),王晓东则为364.6万美元,而最高薪的一位高管领走了944.7万美金,此外,另有3名高管年薪酬总额在2000万港币以上。也就是说, 这6人一年总薪酬超过2亿人民币。
成立9年间,合作伙伴带来的机遇,也让同行羡慕。
“公司有很困难的时候,有几个关键事件,促成了它的资本神话:一个是在需要资金时,获得广州政府的支持,低息贷款也愿意给厂房;另外一个,就是与Celgene的合作。论销售能力,百济神州在国内并不强,全球临床能力在成立初期也薄弱,Celgene刚好补足两块短板。”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专家告诉《21CBR》。
2017年,欧雷强即形容,与Celgene合作是一次“真正的变革性事件”。
百济神州收购了Celgene的中国业务,包括已批准的三种产品(ABRAXANE®、瑞复美®及维达莎®)以及商业组织,且收到超过4亿美元的前期付款和投资(包括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Celgene获得百济神州许可,负责开发和推广抗体BGB-A317,在全球治疗实体瘤,但百济神州依然保留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和推广权利。
“该项合作,将百济神州推到商业化的阶段,Celgene也提供大量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BGB-A317的开发。”如上述专家所言,百济神州一举获得全球开发能力,以及可供商业化的产品。
这些因缘际会成就了百济神州,使其在0药物获批的情况下,最高估值达到100亿美金,超越一众国内药企。那些曾让同行艳羡的条款,却成了如今被指控的源头。
被做空的明星企业
在做空领域,有条不成文的规则:不是因为他假,而是因为他贵。
百济神州美股上市三年,市值涨了十余倍,费用不断攀升,业绩始终亏损,成为沽空机构的绝佳标的。
在沽空报告中,J Capital 的矛头集中指向销售与费用问题,关键的三项质疑分别是:销售收入作假;研发费用虚高;以及药品审批进展不如预期。
该三项质疑的伏笔,刚好埋在起势过程中有关经营、人事与研发的重大决策。
1)销售收入是否夸大?
2019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公告的总收入为3.2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为2.4亿美元,去年同期分别为8535万美元和5280万美元。就高达数倍的增长,公司解释主要来自于从新基公司就替雷利珠单抗合作终止中获得的1.5亿美元、先前合作递延收入的确认,以及由新基公司授权在中国销售产品的收入增加。
J.Capital认为,通过调研并审查向税务部们提交的财务报表,认定百济神州在国内销售数据作假,后者自2017年第四季度在华接管Celgene药物的销售以来,已捏造了超过1.54亿美元的收入,夸大133%。
J.Capital访谈了百济神州总经销商和2家二级分销商、多名前销售人员、竞对公司、前高管,一二线城市主要癌症医院的10多位肿瘤学家等利益相关者,认为百济神州为赢得分销权,就从Celgene购买最低限度的药物量做出过度承诺,由于自身缺乏销售能力,加上药物并不畅销,指控其销售逻辑很可能是:从Celgene购买药品,卖给国内分销商,再购回药品,因销售不理想,一部分药品作为库存积压,一部分药品被销毁。
其中一个证明, 是2017年7月成立的广州百济神州,注册地址处没有公司、没有员工, 在一份法定财务报表中,却已亏损4.8亿元(约合6980万美元)。2018年,该实体100%控股了华健医药有限公司,作为百济神州唯一一家从事药品买卖的子公司,且在当年3次增资,被指为购买“已售出”的Celgene药品,列为公司库存,质疑得到了该公司员工的证实。
在9日早晨会议上,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解释说,Celgene公司将产品运输给百济神州,接收确认为库存,再由百济神州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卖给各大终端。目前,整体终端信息与销售预期是一致的,且商业队伍已扩大到600人。
百济神州CFO梁恒辩称,就销售数据看,以采访10位肿瘤医生预测销售额的方式毫无根据,对于广州子公司的指控更不成立,解释说该公司是负责为“替雷利珠单抗”在华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在其获批上市后进行的法律主体,为支付增长的开支,必须定期进行增资,并表示“要打造一个生物药的生产基地需要多年努力,三周后将举行工程竣工典礼。”
至于注册地,无楼无人,梁恒称,“新注册作为永久办公地址的地点还没有完成竣工,我们的临时注册地点可以与公司的主要资产和主要办公地点不一致。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直做法。”
2)研究费用是否存在虚高?
目前为止,百济神州尚未实现盈利,也未有药品获批上市,研发费用增长迅速,2018年,其研发费用为6.79亿美元,成为本土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2019年上半年,研发费用高达4.07亿美元,单计入研发费用的员工股权激励部分,二季度支出就达1815万美元。
其在财报中解释,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因开展和新启动的晚期关键性临床试验支出,药物注册登记商业发布准备、产品上市前活动以及相关生产成本造成。这一点刚好应和百济神州庞大的临床研发布局。
除研发费用外,研发人员薪酬也惊人。 根据J.Capital的估计与计算,“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费用约为9600万美元,如果基于500名员工的基础,每名中国研发人员的费用为15.6万美元”,这一数字远超平均水平;且公司2018年以3800万美元购买北京昌平研发中心,实际购买价格高于市场价,且交易对象名字“王晓强”与王晓东相似,J.Capital指其为利益输送。
欧雷强在电话会中承认,研发投入的确“非常可观”,是因为“产品组合包括6款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在研药物,还有一个很快将要进入临床。”他解释,迄今为止,百济神州临床项目已入组7000多名受试者,包括成本高昂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且大型血液肿瘤临床试验的费用更高。至于昌平研发中心的价格,实际价格低于沽空报告中的市场均价,“王晓东也没有兄弟可以利益输送”。
3)新药能否如期上市?
对于一家创新药企来说,最关键的估值来源,其实是创新药的上市销售预期。相比前两方面的指控, 对药物能否上市获批的质疑,或许才是最大的打击。
沽空报告指出,百济神州在中国的审批进展,没有如此前招股书所预计的那样快速,“并没有因为是本土公司获得特权”;且三种候选药物——PD-1药物、BTK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市场前景并不理想,不论国内国外,都有已获批的同类竞品存在,市场空间正在缩小,如果未能及时审批上市,一旦错过医保目录,商业化的压力将加剧。
以PD-1为例,君实、信达、恒瑞的国产PD-1已经上市,且陆续纳入医保中。显然,百济神州还差临门一脚。
欧雷强解释,目前PD-1产品正进行广泛的临床开发项目,包括6个全球性注册试验,“关于PD-1的市场并不在于谁第一个获得上市批准,而在于获得更广泛的适应症的覆盖,且能迅速达成这个目标。只有获得广泛的适应症的批准,PD1才能以一种患者负担得起的价格,到达所有有需要的患者手中。”
事实上,百济神州已于9月6日发布澄清报告,表示报告的指控为公然造假,即便9日上午再予以澄清,依然未能扭转下跌行情,只是跌幅已收窄至-3.48%。
华北制药借钱用处
近日,华北制药拟就《关于确认财务类日常关联交易额度》、《2021年度利润分配》等议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制药短期债务超过百亿元,鹰眼预警显示公司资金缺口大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承担较大债务压力时,公司却将大部分资金存放于冀中能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财务公司” )。颇为蹊跷的是,随着大股东冀中能源集团债务危机被引爆,近年华北制药的向财务公司存款资金额度却也不断被提高。
大存大贷资金结构合理性安排存疑
鹰眼预警显示,公司存贷双高趋势特征较为明显。近三期年报,华北制药的货币资金/资产总额比值分别为7.04%、20.51%、21.28%,总债务/负债总额比值分别为72.61%、78.96%、79.36%。

来源:鹰眼预警
与此同时,公司资金压力巨大。鹰眼预警显示,2021年报告期内,公司广义货币资金为56.1亿元,短期债务为109.2亿元,广义货币资金/短期债务为0.51,广义货币资金低于短期债务。截止2022年一季报末,公司货币资金为50.29亿元,而短期债务超103亿元,短期债务资金缺口超50亿元,公司短期资金债务偿还压力巨大。
然而,公司却将大部分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44.2亿元,而同期公司账目货币资金余额为53.05亿元,占公司总货币资金金额超八成。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从集团财务公司获得的贷款为0。
颇为不解的是,公司一边较低的收益存放于集团财务公司,一边又较高的成本向外部金融机构融资。
资料显示,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活期存款年利率为 0.42%,七天通知存款年利率 1.95%。而公司从外部金融机构获得的有息债务资金成本大部分超过4%以上,有的高达7%。鹰眼预警显示,公司债务吞噬了大部分公司利润。2021年报告期内,公司总债务/负债总额比值为79.36%,利息支出占净利润之比为1816.43%,利息支出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大。
资金被违规占用?
华北制药存在超额向财务公司存款,且违反自身承诺情形。
2020年3月27日,公司第十届第四次次董事会决议和2020年6月29日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审批通过的关联交易额度9亿元。而实际上,2020年,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高达40.7亿元,远超公司预计额。
资料显示,公司自 2012 年以来的承诺:公司承诺在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不高于财务公司向公司发放的贷款余额。具体指“公司承诺在财务公司的日均存款余额不高于财务公司向公司发放的日均贷款余额”。换言之,华北制药超额向财务公司存款也同样违背了自身承诺。
2021年公司同样超额向集团财务公司存款。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为44.2亿元,比预计增加19.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制药对于超额向财务公司存款问题并未及时履行履行关联交易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直至2021年4月29日才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予以披露。华北制药也因此收到了河北证监局责令改正行政监管罚单。
上市公司华北制药将巨额资金存于财务公司,或可能构成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之嫌。资金或存在被占用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公司资金存款去向也是监管关注重点。对此,华北制药回复称,财务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向集团成员单位提供存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无法取得财务公司存款的具体去向。
与大股东债务危机时间点颇为蹊跷
我们发现,华北制药自2020年后才开始超大额向集团财务公司存款,而此前存款金额一直较低。
资料显示,2016年12月31日,华北制药在冀中能源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金额为0.79亿元,贷款金额为0亿元;2017年12月31日,其存款金额为0.76亿元,贷款金额为0亿元;2018年12月31日,公司的存款金额为0.73亿元,贷款金额为0亿元;2019年年末,其存款金额为1亿元,贷款金额为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医药2020年后才开始向集团财务公司存入巨款。而这一年刚好为冀中能源集团债务危机爆发年份。
冀中能源集团的前身成立于2008年,业务从以煤炭为主业拓展到包括制药、物流、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然而,多元化扩张背后是高杠杆驱动。2020年中报显示,冀中能源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影响公司相关业务回血,同时叠加受国企永煤债务违约事件影响,集团外部融资环境遇冷。据媒体报道,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冀中能源未能发出新的债券。此前即2020年7月15日,河北省国资委曾向河钢集团、开滦集团、河北港口、建投集团下发通知,要求四家企业与冀中能源集团协商,对其发行债券提供增信担保。
虚增发票涉嫌财务造假?业绩持续承压
华北制药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其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953年筹建,1958年建成投产,华北制药的投产结束了我国青、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目前,华北制药主营产品分为抗感染类、肾病及免疫调节类、心脑血管类、维生素及营养保健品等。
然而,近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业绩增长压力较大。鹰眼预警显示,公司营收持续下降,2021年净利润为正但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资产质量极差。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因集采断供被罚。
去年8月20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公告称,决定将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中选企业华北制药列入“违规名单”。
公告表示,根据第三批国家集采有关规定,经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成员单位集体审议后,决定将华北制药列入“违规名单”,取消该企业自2021年8月11日至2022年5月10日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
据悉,华北制药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经相关部门多次约谈协商,供应情况仍未改善。该企业于2021年8月11日提出放弃中选资格,引起山东医疗机构不满。
除了业绩持续承压外,公司子公司存在查虚开发票等问题。据悉,全资子公司华药国际获取多家“空壳”公司虚开发票超254份。相关统计显示,其涉及金额或超1800万元。资料显示,13家企业在无实际生产经营、与受票企业间不存在真实业务交易的情况下,为华药国际医药有限公司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
据了解,2020年12月7日和23日,国家税务总局莆田市税务稽查局集中公示了27份税务文书送达公告和对应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其中华北制药全资子公司华药国际医药有限公司涉获取虚开发票最多
中国药企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药物企业、中国药企贷款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