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有何重要意义
1.解决有偿债能力银行暂时性的资金短缺问题,以此稳定银行客户的资金需求,解决银行的借贷平衡问题。
2.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最后贷款人”可以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经验能力。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小结之一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专栏上线已经五周了,五周以来,每天跟着阅读,但是鲜有留言。趁着这个闲暇的午后,对这五周的课程做个小结与回顾。
专栏开篇便引出金融的本质——时间的价值、资金的集聚和风险的共担。时间的价值,受通货膨胀率等影响,同等数值的金钱在不同时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采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同等数据的金钱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所以选择良好的金融工具,充分利用时间的价值,可能会大大增加我们未来的财富。资金的集聚,主要体现在银行的功能上,通过银行这个信用中介,讲闲散的资金集聚起来,贷给其他需要大资金的企业或机构,可大大提高发展的速度,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风险的共担,通过购买保险等措施,能够将个体的风险分散到社会群里中去,或者购买股票或参与风投,集聚基金干大事等。
在介绍了金融的本质后,第二周给我们带来了金融的演化过程。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中央货币财政体系和欧洲银行信用货币体系。不同的货币体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因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就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民间信用基础薄弱,造成金融体系一直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至于90年代设立A股市场也是为“国有企业解困”,中央体系的好处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缺点在于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难度大。而欧洲因小国林立,庄主权力大,国家权力小,造成了相互制约的信用网络,民间信用良好。最后,香帅还介绍了金融市场的一个特点——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才产生了诸多的金融中介,以帮助人民降低信息不对称。
接下来的三周,都在讲与银行有关的知识。分别从货币与信用、银行与理财及生活中的银行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从目前大热的比特币的未来引出货币的一个重要特性——国家信用。在香帅看来,脱离了国家信用的货币,很难成为未来世界的通用货币。尽管比特币也具有货币的一般功能——支付、储藏、计价、交换等,但在国家形式仍然存在的当下,没有国家信用的支撑,是很难有良好的未来的。在我个人看来,比特币依赖于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记账系统,很好了解决了信用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有前景的,但是道路艰且阻,不能随着热度抱着投机的心态去面对。另外,还介绍了两个基本概念,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政府通过这两个工具来调节市场的冷热程度。这个之前就接触过,不再赘述。
银行与理财这一章,揭示了银行躺着赚钱的秘密——银行的垄断性和中国经历的高速增长。银行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而高额的利息净收入其根源在于存贷差。高速增长的经济必然要求高的投资与贷款,从而造成了03年至13年银行业的黄金十年。然后香帅分享了货币基金的特点——投资于银行间市场、风险小、流动性高。对银行存款吸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规模并不大。接着介绍了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也让我第一次对影子银行有了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大多非保本理财产品,银行只是充当渠道与通道的角色,从中收取手续费。而真正掌握理财资金的是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信托、券商、基金等。所以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能盲目,要了解产品。
本章首先介绍了银行圈的生态系统——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各自特点。然后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特点。二者都是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秩序。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保障储户的资金安全,可以有效遏制挤兑的发生,防止金融恐慌蔓延。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央行充当,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恢复市场信心。15年股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五周的课程听下来,收获不小,填补了自己不少金融方面的空白。但是到后面,还是感觉有些懵懂,没有透彻理解。每天看各位大神的留言,像是一次二次阅读。佩服他们的理解力与执行力。希望自己继续坚持,收获更多。
名词解释:最后贷款人?
最后贷款人,既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
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当一些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暂时流动性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窗口或公开市场购买两种方式向这些银行发放紧急贷款,条件是他们有良好的抵押品并缴纳惩罚性利率。最后贷款人若宣布将对流动性暂不足商业银行进行融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公众对现金短缺的恐惧,这足以制止恐慌而不必采取行动。
第二十三课 金融市场上的“最后贷款人”
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产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和破坏性,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因此央行在这种时候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输血,即注入流动性的方法,起到结束恐慌、避免危机的作用,算是给金融体系设置一个最后的安全屏障。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7年次贷危机的不同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发生了崩盘,接着许多金融机构挤兑清盘,企业破产,全球经济大地震,进入了大萧条模式。
当时美国是奉行古典经济学理论,也就是绝对自由市场理论占绝对上风的时期,所以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也就是美国的央行,它们都主张按兵不动,要让市场自己痊愈。结果危机愈演愈烈,到了1932年的时候,美国的股票已经下挫了近90%。30%多的银行全部破产,大量的企业倒闭,1/4的美国老百姓没有了工作。美国的危机很快就波及到了欧洲,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间,德国的状况是最惨的。因为它当时还背负着大量的一战的巨额赔款,所以对德国来说,这是雪上加霜。银行成批倒闭,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30%多的德国工人失去了工作,然后他们就开始上街游行。那你想,经济状况一恶化,结果是什么?国内的民粹主义就开始高涨,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007年的时候,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住房抵押贷款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很多金融机构跟上次一样血本无归,雷曼兄弟破产了,美林被收购了,一年之内美国的股市下挫了40%多,美国的失业率也从4.5%一下子飙升到了10%。这一次,美联储做得完全不一样,它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协同全球的主要国家来积极救市。
比如说2008年10月的时候,G7,也就是全球七大发达国家,它们的央行和财政部就共同发表声明,说它们将采取措施,避免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这一招就是为了恢复市场信心的。
美联储加大了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贴现,它保证各个金融机构能够正常地获得现金,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基金的挤兑,美联储还开启了新的流动性支持计划,向银行提供贷款,然后让银行去购买货币基金,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和出逃。从这一点上来看,美联储这次特别好地履行了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80多年之后的2007年,尽管世界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和1929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由于各国央行的及时干预,你会发现这次危机的时间短得多,也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所以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地低于1929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会发现,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这一次全球的央行是守护住了金融市场安全的最后壁垒。
通过两次危机的对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央行作为市场最后贷款人的重大作用。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央行必须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然后阻止市场的连环反应,防止恐慌通过各种渠道像瘟疫一样地蔓延到整个市场,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对于最后贷款人金融学和最后贷款人含义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