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融研究:疫情之后,谁是银行新“零售之王”?
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招行一直被银行业界称为“零售之王”,但零售头把交椅的争夺越发激烈。
例如,建行定位为“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该行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零售业务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利润总额占比首次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去年7月,工商银行在北京发布“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工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第一”既包括经营规模第一,也包括经营质态第一,结构、质量、风控最优;既包括服务品牌第一,赢得客户、同业、监管和 社会 的高度认同,也包括价值创造第一,营业贡献和协同效应持续提升。
然而,在疫情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着零售业务获客、信用卡发卡、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等多方面的考验。截至6月末,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7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减少,甚至1家股份制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萎缩。
疫情,正在考验零售银行的应对能力。
根据银行半年报统计,2020年上半年,邮储、招行、平安三家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99%、53.10%、55.30%;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超50%的为建行、农行、招行、平安、江阴农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分别是56.71%、51.38%、53.91%、54.7%、55.09%。
受金融业向实体让利、增加风险拨备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利润亦随之下降,36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在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数。
6家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已是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上市银行,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56%;建行957亿元的个人银行利润规模也大幅超过“宇宙行”工商银行,居上市银行之首。
建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占比首次突破50%。2020年1-6月,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74亿元,增幅17.36%,主要是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大;减值损失227.17亿元,增幅144.03%;利润总额957.42亿元,增幅11.47%,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1.80个百分点至56.73%。
同期,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891.75亿元,超过建行;但个人金融业务税前利润781.23亿元,下降了6.88%,占该行利润的41.3%,大幅低于建行。而在2019年全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总额1529.19亿元,超过建行的1486.42亿元。
不过,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372.68亿元、1113.56亿元,同比增长20.32%、21.05%;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分别是681.03亿元、601.53亿元,分别增长74.89%、18.74%。其中,农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已占该行总营收的40.5%,反超公司银行业务40%的占比。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净收入下降0.93%。浙商、兴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增速最高,分别为32.32%、22.38%。
具体来看,上半年,招行零售净利息收入517.83亿元,同比增长7.01%;零售非利息净收入258.17亿元,同比下降0.01%。其中,零售财富管理、零售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142.48亿元、93.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09%、下降2.23%。
招行利润负增长主因上半年零售金融信用减值损失209.80亿元,同比增加43.29%。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32.16亿元,同比下降13.28%。而从零售收入结构看,招行零售收入增速不及其他银行,主要是个人贷款投放规模增长不及其他银行,零售非利息收入尚未实现反弹。截至6月末,招行零售贷款占比51.20%,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招行的经营风险偏好比其他银行更低一些,因为负债端成本低,对不良的容忍度也不高,所以疫情对信用卡、消费贷产生影响之后,大部分银行仍然会选择居民加杠杆,但招行略偏谨慎一些。”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信、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均明显增长,但利润下滑。光大、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更是下滑78.95%、46.7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信用减值损失,例如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是181.95亿元、200.3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1.52%、78.04%。
从收入结构看,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收入增加,主要来自利息,即在疫情期间逆势加杠杆。
1-6月,光大银行零售净利息收入203.33亿元,同比增长10.82%;零售非利息净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98%。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76.49亿元,同比增长15.9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96.13亿元,同比增长6.24%。
城商行零售业务占比仍较低,零售收入占比均在40%以下。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零售收入占比分别是21.50%、28.84%、31.50%。宁波银行个人业务营业收入72.0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6.07%;利润总额31.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7.13%。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个人贷款,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不及对公贷款。
今年1-6月,新增个人贷款规模最大的是农业银行,新增个贷4378.98亿元;其次为建行、工行,新增个贷规模也近4000亿元,分别为3895.43亿元、3863.07亿元;中行、邮储新增个贷规模分别为2967.01亿元、2876.33亿元。此外,招行、民生、兴业个贷新增规模也均超1000亿元,分别达1215.36亿元、1008.15亿元、1001.79亿元。
然而,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此前2019年,四大行新增个贷规模占比约50%或更高,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降至40%以下。此外,交行新增贷款中,个贷占比自2019年的27%下降至17.8%;邮储个贷新增占比也自65.44%下降至59.99%。
作为业内零售标杆的招商银行,个贷占比也迅速下降,新增规模低于对公贷款。2019年,招行新增个人贷款4309.48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66.99%,这一比例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最高。2020年上半年,招行个人贷款新增规模占比下降至35.66%。
股份制银行个贷占比也大幅下降。2019年,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光大、平安的个人贷款新增占比分别达65.35%、45.46%、43.20%、55.88%、36.88%、65.64%,但到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中的个人贷款占比分别降至10.74%、22.72%、3.63%、31.70%、16.21%、36.02%。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有所放缓,同期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小微等对公贷款投放则创下 历史 纪录。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受疫情影响,很多个人贷款的投放出现困难。比如个人经营、线下消费、购房行为都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冻结状态。所以,上半年信贷投放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很低。到了5-6月,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恢复。
与之同时,披露消费类贷款的14家上市银行表现不一,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
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方面,2020年1-6月,新增规模最大的为邮储银行,较上年末增加1858.62亿元,增幅9.21%。个人消费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建设银行,建行也是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规模为2558.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95%。
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仅次于建行,为1937.10亿元,规模较上年末下降5.73%。工行个人消费贷款1704.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9%。农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1808.65亿元,增长7.63%。
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一些城商行的消费贷投放规模已超股份制银行。截至6月末,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718.86亿元、1610.96亿元、1470.0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减5.60%、-7.98%、3.62%。
与之相比,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招行、民生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420.23亿元、1310.05亿元、953.8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05%、5.91%、5.81%。平安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0%。
疫情之后,信用卡贷款也正在恢复。14家大行、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中,上半年50%的信用卡贷款增幅为负。
信用卡贷款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74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次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两家信用卡贷款余额6577.75亿元、6522.3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7%、2.80%。再次为平安银行,为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最大的是中信银行,余额4807.3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52%。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3938.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56%。信用卡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兴业银行,余额379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兴业银行信用卡交易量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19.78%,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超1.08万亿元。
个人贷款投放大头仍在房贷,但增速已经放缓。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3202.77亿元、2860.62亿元、2593亿元、2126.22亿元、1440.12亿元、613.80亿元,增幅分别是6.2%、5.39%、6.23%、5.94%、8.47%、5.41%。招行、中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922.26亿元、5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30%、7.23%。
在个贷中,各家银行增速最快的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政策鼓励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下,一些银行将部分或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在零售业务条线,列入个人经营性贷款口径。
四大行中,工行、农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幅均超20%。截至6月末,工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892.63亿元,增长25.8%,主要是经营快贷、e抵快贷等普惠领域线上贷款产品快速增长所致。农行半年报称,积极支持个私小微企业复产复工,加大普惠贷款投放,个人经营贷款3287.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
在个人贷款口径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中,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仍为最大,截至6月末余额4845.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1%。其次为招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4465.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
零售银行业务中,代发工资始终是第一大获客来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也面临如何继续维持获客能力的考验。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17.95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50亿户,环比增长3.06%,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42户。
从银行披露的获客情况看,农行个人客户8.47亿户,超过工行的6.64亿户。截至2020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客户6.64亿户,增加1403.0万户,其中个人贷款客户数1437.4万户,增加36.1万户。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到8.47亿户,较上年末增加928万户;借记卡累计发卡10.77亿张,较上年末增加0.18亿张。不过,建行、中行未披露该行个人客户总体规模。建行仅表示,于6月末的金融资产5万以上客户较上年末增加219万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借记卡在用卡量11.62亿张。
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4家股份制银行个人客户数破1亿。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最多,达1.51亿户。
截至2020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1.51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86%;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总数1.06亿户,较上年末增长3.77%;光大银行零售客户达到1.14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345.50万户,增长13.34%。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约1.02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7%。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0年6月末,浦发银行个人客户(含信用卡)达到8882.1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2.87万户;兴业银行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8128.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0.46万户;民生银行零售户数7744.9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0.06万户;华夏银行个人客户总数2833.0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1%,贵宾客户446.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8%。
已有银行零售获客出现萎缩。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447.91万户,较年初下降5.63%;个人优质客户71.21万户,较年初增长3.19%;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户数10719户,较年初增长26.40%。
多家股份制银行财报显示,中高端零售客户(业内一般对应招行金葵花标准,为个人日均AUM在50万元及以上)大幅增长。
其中,截至6月末,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91.7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21%。中信零售中高端客户97.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22%。光大中高端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4.75%。民生悠然(个人AUM为日均30万元及以上)及以上客户数123.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52万户。平安银行财富客户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私行达标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5.1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7%。
从零售获客看,招行将零售获客归因于数字化转型。招行中报指出,一季度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获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伴随着复工复产加速,特别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对线上服务的有力支撑,零售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了高效的响应与保障,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中信银行代发工资获客增长较快。截至6月末,该行通过公私联动实现有效代发工资客户数532.09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有效代发额196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1%;对应客户零售管理资产2302.24亿元,实现对公基础客户新增1145户。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零售客户数2255万,较年初增长61万户;宁波银行个人客户1451万户,比年初增长5%;上海银行零售客户数1705.45万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5.90%。南京银行零售客户总量突破2000万户。
问题在于,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数的增长,原因之一是,不少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等线上合作开立以Ⅱ类、Ⅲ类银行账户为基础的电子钱包功能。对银行来说,Ⅰ类户才是主银行账户首选。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的网点增速在过去五年快速下滑,并且在2018年首次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综合众多银行近期年报,大部分传统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净收入增速均持续放缓;新客转化困难、老客运营不畅是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痛点。
近年来,零售客户总资产(AUM)已成为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方面,银行可以此获取手续费和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符合轻型银行转型方向;另一方面,AUM也可派生出低成本存款。
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总资产(AUM)逆势增长。招行、平安、光大银行AUM增幅均超过10%。国有大行中,工行、交行、邮储,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股份制银行AUM增长,主要来自公募基金代销规模猛增。招行、中信、平安、兴业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同比增幅分别达207.03%、445.68%、184.0%、332.89%。
六大国有银行AUM增长维持在个位数。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金融资产(AUM)总额15.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14.6万亿元,增长约6%。其中,工行个人存款11.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代理销售基金、代理销售个人保险分别为3341亿元、7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30%。
交通银行未披露规模数据,截至6月末,交行管理的个人AUM较上年末增长8.17%;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12%;非货币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07.08%,基金类产品AUM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0.05%。
邮储银行AUM规模10.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6.9%。其中,个人存款、个人理财余额分别达8.61万亿元、8476.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28%;代销非货币基金、代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734.05亿元、215.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2.98%、45.14%。
股份制银行中,AUM规模最大的是招商银行。截至6月末,招行管理AUM余额8.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26%。原因是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其中,招行零售客户存款余额、零售理财产品余额分别是1.84万亿元、2.1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6%、11.58%;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实现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代理保险保费分别为2567.09亿元、2109.01亿元、437.44亿元,分别增长207.03%、9.31%、-10.75%。
虽然招行上半年零售收入增长较低,但该行的策略是做大资管规模。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8万多亿元的AUM就像一个蓄水池,各种资产包括理财、基金、保险、信托、存款等,随着客户资产配置不断地转化,一定会沉淀出一些活期存款。
股份制银行中,AUM增速最快的是平安银行。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AUM为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427.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739.94亿元,同比增长184.0%。
光大银行AUM规模达1.88万亿元,增长10.46%。其中,零售存款余额8430.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2%。光大银行未披露代销规模,从业绩收入情况看,该行上半年实现个人财富管理手续费净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62.37%。其中,代理理财收入、代理信托收入、代理基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7.03%、60.75%、32.52%。
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中信、兴业银行个人AUM规模大致相当,均在2.26万亿元左右,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54%、5.71%。兴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7085.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9.20亿元。基金产品销售、标准净值型期限型理财产品销售分别是618.28亿元、1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89%、126.90%。浦发银行个人AUM规模2.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7%。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34.25亿元,同比增长25.05%。浙商银行个人AUM余额5217.36亿元,较年初增长6.58%。
城商行中,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个人客户AUM总量4913亿元,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874亿元,较年初增加282亿元;基金保有量328亿元,较年初新增222亿元。
这些银行中,私人银行AUM增速尤其快于其他财富客户。
截至6月末,第一大私人银行——招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1000万元及以上)客户AUM总资产24973.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4%;户均总资产2743.36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1.70万元。其次是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800万元及以上),管理资产18299亿元,增长17.7%。
此外,建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1674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3%;中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余额162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56亿元。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私人银行AUM分别为9230.55亿元、6487.61亿元、426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13.04%、14.22%。(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将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招行仍稳居“零售之王” 未来银行零售格局存变
3月23日, 招商银行 发布了2018年年报,零售业绩亮眼,已然是零售业务各个细分条线的王者。本文将从用户、资产、负债、和未来潜力等方面,结合平安银行的业绩,分析探讨招商银行零售业绩的具体方面和所做努力,以及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一、招行零售客户MAU增长近50% 各用户指标“吊打”平安银行
2018 年,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三亿”齐飞,零售客户总数达1.25亿,储蓄客户总数达1.25亿,“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累计用户数达1.48亿,全方位“吊打”努力追赶的平安银行。其中,两大App的累计用户数增速高达43%,月活跃用户数(MAU)也突破8100万[1],增长了4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商银行业务互联网化成效显著。
在行业领先的规模基础上,有这样如此高的增速并非易事。这主要得益于,2018年,招商银行将用户从 银行卡 向App转移,除了将所有业务都整合到APP中去,两大APP也不再局限于自有用户、自有场景及金融服务。通过建立自有场景和搭建交通出行等非金融类场景的用户生态体系,吸引非招行用户在招商开立II、III 类账户,甚至不绑定银行账户的用户也可以在招行APP上获得一些服务。目前,“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分别已有27%和44%的流量来自非金融服务,自有场景有15个MAU超过千万人次, 信用卡 数据获客占比高达61.21%。
二、招行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和贡献率均有所提升 但贡献率低于平安
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盈利能力稳步上升。2018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成本收入比35.47%,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同时,利润率也有所上升,由2017年的44.67%提升至46.43%,高于平安的35.95%。零售业务的主要收入仍然为净利息收入,占全部零售营业收入的65.34%。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贡献率均有所提升。其中,营业收入1,258.46亿元,同比增长16.11%,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50.63%,较上年上升1.56个百分点;税前利润582.63亿元,同比增长20.34%,占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9.34%,较去年上升2.51个百分点。零售业务的非利净收入427.20亿元,占公司非利息净收入的54.72%。
但是,与平安银行相比仍然略有差距。平安银行的零售利润贡献率高达69.02%,相比之前大数据研究院结合半年报数据的对比结果,招商银行2018全年的数据并没有出现意外。由此也可见得,平安银行在零售转型上执行强度之大。
三、招行零售 贷款 突破2万亿 消费贷不良率高于平安同类资产
2018年,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同比增加11.4%,零售贷款占比达到51.10%,而平安零售贷款占比高达57.77%;零售业务的不良率为0.7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和消费贷贷款余额在零售贷款中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信用卡贷款余额高达5754.90亿元,占比由2017年的13.78%增加到14.63%,不良率与去年持平,为1.11%。
与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分布结构不同,招商银行消费贷的不良率高于本行信用卡,为1.13%,同比下降了0.03个百分点,高于平安银行新一贷的不良率(1%),可见,平安银行对于消费贷的风险控制水平优于招商银行。
四、2%的金葵花客户贡献80%总资产 零售业务利差被平安反超
从零售客户的分布来看,招商银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36.26万户,占全部零售客户数不到2%,这部分客群的总资产余额却高达55082.35亿元,占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0%以上。这就意味着,招行不到2%的零售客户贡献了80%以上的资产额,远超出所谓的“二八定律”,说明招行的中高端用户占比较高,在高净值用户周边建立了良好持久的信任度。
从负债端来看,招商银行实力不俗。截至2018年末,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4366.75亿元,稳居股份行第一。零售存款余额占全行存款总额的35%,其中,活期存款占比70.56%,零售存款的平均成本低至1.03%,只有平安银行的一半不到。但从2018年全年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存贷业务利差为5%,已经被平安银行的5.25%反超。
五、招行零售之王地位短期难以撼动 长期市场格局仍需观察
综合2018年全年业绩来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毫无疑问仍然树大根深,难以被真正撼动。不管是从绝对规模,还是从发展质量及未来后劲上,招商银行依然是领头羊地位。但也必须承认,经过两年半的转型发展,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招商银行,属于名副其实的“零售新星”。
与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较高,零售业务利差反超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贡献率更可能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水平。各个零售业绩指标同比增速非常快,可见平安银行转型零售业务的决心。
但是,用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招商银行的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都远超过平安银行。从业务发展后劲上看,资产端和负债端不同的业务属性,也反映到了两家银行的零售业绩上。相比起负债端,平安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业绩更为亮眼。究其背后原因,应该是,贷款业务是用户高需求、银行主动能力更高的业务,在短期内,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并做大规模的营销,带来较高的增速相对简单。
负债端的业务则是将用户的资产吸纳过来,用户行为更为谨慎,良好的服务声誉、持久的信任度都是用户着重考虑的因素,而这,也是招行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从其金葵花客户情况可见一斑,在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核心业务领域都构建了较大的“护城河”,短期内被他行赶超可能性不大。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招商银行持续重金投入金融科技。2018年,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亿元,同比增长35.17%,为零售金融业务提供了更精准化的营销和更精细化的服务。零售金融方面,监控超过4000个变量,覆盖零售金融类交易接近20亿笔,并且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环境下较好地规避了风险。
银行开发的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累计销售规模已达到122.33亿元。平安银行的独有优势则在于,有一个背景实力很强的“爸爸”,可以在交叉营销、金融科技服务等多方面都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尤其是平安系的金融科技能力在整个大金融科技领域都位居前列。
短期来看,招商银行的地位难以超越,长期格局不好冒下定论,需要持续跟踪关注。但总体而言,银行业零售业务的转型改革之路漫漫,未来仍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市场其他主体、自身发展瓶颈等多方面的考验。
2018年招行的月活统计口径由 “APP登录次数”改为“APP打开次数”,也是其绝对值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后面同比增长率已经调整。
被低估的平安银行:「零售新王」崛起
懂财帝 (ID:znfinance) 逸凡
「关键还是要说到做到!」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掷地有声。
2021年,平安银行展现出旺盛的创新生长力。即使在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干扰下,其营收仍实现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增速在股份行位列第一。
如果说招行「零售之王」奠定,是成功把握了银行从存折到银行卡、再到APP等多次转型机遇。
那么,平安银行「零售新王」地位的确立, 则是把握了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及其背后平安的远见、执行和创新。
长期跌破净值的中国银行业,掩盖了平安银行的闪耀星光。但敏锐的投资者终将看到新崛起的零售新王的长期价值。
亮底牌:成长与风控
平安银行率先亮底牌。
平安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率先披露财报, 它在股份行中净利润增速第一,拨备覆盖率增速股份行第一,拨备覆盖率位列第二。
2021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93.83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6%。
按季度看,平安银行增速从第二季度逐步提升,营业收入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10.2%、6.2%、11.2%、14.1%。
平安银行已经率先从2021年疫情冲击中复苏,并走出低速增长通道。
「利润其实藏在拨备里」浙商证券首席战略官兼研究所所长邱冠华写道,2021年平安银行利润增长25.6%,快报披露时市场一度认为不及预期。但详细分析可发现真实情况远好于市场预期。
拨备覆盖率十年新高,其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末,平安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为902.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7%; 拨备覆盖率为288.42%,较上年末上升87.02个百分点。
这里翻译一下,如果减少拨备率,就能大幅增加净利润,这体现了平安银行的底气与风控能力。
平安银行营收净利润强劲增长背后,是底层资产稳中向好。 2021年,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至1.02%。
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行业水平。2021年四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1.37%,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3.63%。
这几年来,银行股长期低于净值的原因在于担忧房地产风险。此次年报,平安银行首次完整披露对公房地产相关敞口和风控措施,彻底打消了市场疑虑。
「在行业大面积暴雷这个情形下,平安银行踩雷比较少,而且踩得比较晚。」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表示,2021年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22%,较上年末基本持平,低于该行企业贷款不良率0.49个百分点,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在可控范围内。
平安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授信的风险防范和质量管控有一整套方法论 :在客户选择上,建立严格的白名单管理体系,重点选择实力强劲的头部客户;在区域选择上,重点选择一线城市和人口净流入、产业支撑力强的二线城市;在项目选择上,重点选择区位和成本有优势、销售前景好、去化周期短的项目,并积极支持旧城改造、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项目;在授信管理上,前端实行严格的主体和项目准入管理,后端实行严格的项目建设、项目去化和销售资金回笼监控管控,确保项目整体风险可控。
财报显示,2021年末,该行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410.89亿元,其中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889.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9.60亿元,占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9.4%,较上年末下降0.8个百分点;该行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1206.86亿元。
「零售新王」崛起:构筑新护城河
一个生命力旺盛的「零售新王」平安银行强势崛起。
从年报上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整体逆势上扬。
其一,零售新王地位确立,零售与对公“六四开”格局落定。 从营业收入贡献来看,其零售业务收入占比由2016年的30.6%,提升到2021年的58.0%。
五年间,平安银行零售进击,它成为国内第三家零售客户AUM突破3万亿元的股份银行,达到3.18万亿元。
其二,零售客户迈入亿级俱乐部,私人银行AUM向国有大行靠齐。
截至去年末,平安零售客户数达1.18亿,成功迈入亿级俱乐部。其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约1.35亿,同比增长19.2%。
2021年年末,平安银行财富客户数接近110万,为2016年末三倍。其私人银行达标客户AUM余额达到了1.4万亿元,逐渐向国有大行靠齐。
目前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大多数银行APP用户增长停滞,平安口袋银行依旧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与平安集团「金融+ 科技 」生态密切相关,未来用户增长依旧可期。
其三、强劲零售构筑存款护城河。
零售业务越高,越能获取更低成本的存款,从而获取更高的息差和服务费。
平安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正在下降,2021年的成本收入比为28.30%,同比下降了19个BP。平安银行存款的日均总额增长了10.8%,其中活期增长18.2%,占比由2020年的34.8%上升到了37.3%。
零售是平安银行的引擎,信用卡则是零售的核心业务之一。截至2021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为6214.48亿元,在零售贷款里占比高达32.53%,地位仅次于个人房屋按揭贷款。
「去年,我们把信用卡的准入门槛和额度管理大幅收紧,所以零售在信用卡的营收上是明显承压的,这是我们主动作为。经过二季度的调整,到四季度营收已经恢复增长」谢永林透露,今年前两个月,信用卡的营收增速已经恢复到20%。
2021年末,平安信用卡的流通卡量超过7000万张,信用卡的总交易额接近3800亿元。
掌舵者:远见与实干
得零售者得天下,天下银行数年共逐之。
招商银行过去三十年漫长经营,成就中国市场的「零售之王」,它难以复制。国内众多商业银行过去数年竞相追逐,鲜有转型成功者。
「五年前平安银行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一边修船,一边造桨,一边扬帆,还要经受海上风浪的考验。」谢永林感慨,其零售转型、业绩增长、资产安全等终获市场认可。
在3月10日的投资者沟通会上,「信」与「行」被反复提及。 在谢永林看来,所谓「信」,是指「信念、信心」。
平安银行是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企业。
平安集团与生俱来就拥有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提前预判智能时代大潮,并战略布局 科技 创新,才有了现在站在 科技 浪潮之巅的平安。
多年前,平安集团调整打破固有传统金融板块格局,加强了内部赛马制度,为自我革新注入动力。
而今,整个平安集团的 科技 人员已达到10万人,这群「先锋者、远见者、破局者」组成了平安极客天团,推动着其 科技 不断进步、落地。
极少数企业能踏准不同时代的浪潮,基业长青。 平安银行先知先决先行的战略、客户服务导向的文化和贯彻始终地执行「基因」让它成为那个少数者,成功转型零售银行。
五年前,谢永林掌舵平安银行,便开始了大力改革,从高管到职员开始大量吸引全球 科技 人才,让这家银行脱胎换骨。
科技 赋能下,零售银行数字化驱动,让平安零售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谢永林所提到的,平安银行正是以综合化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T)、线下银行(Offline)、开放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全面数据驱动的“五位一体”新模式。
平安零售银行背后是数字化经营驱动。其“五位一体”模式是五年来 科技 能力的集大成者,核心是通过对各种知识库的深度学习,训练一支AI客户经理队伍,并与远程银行、线下网点有机结合、无缝衔接,组建了ATO服务模式(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
在消费金融领域,这是AI客户经理队伍的主战场之一,线上触达,智能经营,根据精准的客户需求分析,推送客户需要的服务和权益,有效性更高、客户体验更好、业务成功率随之更高。
2021年,“新一贷”新发放额中全线上化贷款占比71.8%,该产品的新发放额也同比增长37.7%。
在财富管理领域,其核心是要有源源不断且价值不断提升的客户结构。ATO模式帮助平安银行突破传统客群分层经营思路,首先AI客户经理队伍以极低成本服务大众长尾客群,为他们提供有温度的专业金融服务,并根据客户需要,适时引入远程银行和线下网点相关服务手段,让服务更有温度、更加多元。
也是因为有这支AI队伍的帮助,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五万元户和万元户增速是上年的1.6倍和1.3倍,财富客户和私行客户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客户活跃度显著提升,口袋银行月活较年初增长20%。
该“五位一体”商业模式已经逐步应用到信用卡、银行保险等重点业务板块,2021年全年平安银行信用卡总交易金额3.8万亿元,位居股份行前列;2022年开门红期间,银保中收同比增长超30%。
「综合金融仍然是平安银行的差异化核心优势。」谢永林说,集团与平安银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他举例说,平安集团的个人金融客户2.3亿,双方都有的客户才不到7000万。1.6亿客户得慢慢转化,转化场景和方法在不断尝试,平安用户个人客户空间巨大。
结语:被低估的银行
五年磨砺,平安银行成功转型为一家高成长零售为主的银行。
最近,受到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稳健高增长的平安银行,近日的股价跌跌不休,维持在14元左右。
「现在的股价不能充分反映我们的估值,但不能怪市场,因为市场本来定价偏差,正是有这种偏差,才会让市场有更多的投资的机会。」平安银行董秘周强答复投资者提问说,平安银行一直保持稳健的基本面,很多方面也是超预期,但都没有反映在股价上面。
「14块钱的平安银行,要珍惜,以后可能不多见了。」周强直言,18元的增持价格就是他们对估值底部的判断。
根据周强判断,两会明确今年主基调是稳增长,对银行股板块是偏利好、偏乐观;从个股来看,市场风格在发生转变,去年抱团、追成长股为主,今年可能风格会切换到低估值板块。
3月10日发布财报后,平安银行连续两日上涨,涨幅分别为5.27%、2.26%。
平安银行的稳健成长,引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券商以及知名投资机构,并发表投资建议和看法。
「资产质量压实,零售转型高举高打,转型成长性凸显」天风证券银行分析师范清林认为,该公司高阶零售转型对AUM增长的诉求明显,在加速融入集团生态中,公司享受着获客和蓄客的益处。
他认为,该公司财富管理业绩贡献有望加速提升,同时资产质量的稳定为业绩释放筑牢基础。预计2022-23年平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34%、17.40%和14.61%。 截至3月10日收盘公司PB(LF)为0.78倍, 给予2022年目标PB为1.4倍,对应目标价26.35元。
邱冠华认为,短期来看,平安银行营收增速已经见底回升;长期来看,其财富管理预将较快增长,未来两三年有望实现20%+复合增长。
他认为,预计2022-2024 年平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02%/17.03%/17.09%,对应BPS 18.68/20.93/23.59 元股。现价对应PB估值0.74/0.66/0.59倍。维持目标价33.03元/股,现价空间139%。
如果站在更长的角度看,平安银行是一家稳健生长的股份银行。过去五年平安银行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达到双位数。
为何平安不断地从优秀走向卓越,这不仅仅是因为平安银行转型零售银行,更因为它背后有强大的平安集团,更有中国数亿勤劳的国民和坚韧的中国实体经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曾说。
聪明的投资者,正逐渐看到「零售新王」平安银行的真实价值。
参考资料:
1 《平安银行:有一种自信叫亮底牌》,邱冠华等,浙商证券
2 《平安银行:不良包袱有序出清,零售高阶转型成长性凸显》,范清林等,天风证券
3 平安银行历年年报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FIN -
中国银行2018零售贷款总额
中国银行2018零售贷款总额是5亿,中国银行公司是国内比较著名的一家大型国企,享有的知名度和受欢迎度,企业内部的人才都是社会界高精尖型技术人才,同时,企业以资金雄厚作为后盾。
线上贷款零售业务占比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线上贷款零售业务占比多少、线上贷款零售业务占比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