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萧韩家奴字休坚
1. 辽史.列传第三十三翻译
【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
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
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
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
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
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
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 “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
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
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
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
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
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
“当今最重之役,无过于西戍。如果没有西戍,即使遇上不好的年成,百姓之贫困凋敝也不至于如此。
如果能将西戍驻所稍稍移近,那么往来不再劳顿,百姓也就没有过于深重的痛苦。有人说迁西戍不方便:一是自损威名,二是招致侵凌侮辱,三是得放弃农耕放牧之地。
我认为不是这样。阻卜各部,自古就有。
早先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众人多是散居,未能统一,只是往来抢劫。待到太祖西征,直到流沙,阻卜见势纷纷降附,西域各国也愿意前来朝贡。
于是离散其种群部落,于内置三部,以增益我国,不造城邑,不设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侵扰。统和年间,皇太妃出师西域,开拓疆土甚远,降附的人也多。
这以后如果一部反叛,邻部讨伐之,使得互相制约,正得驾驭远人之良法。及至建可敦城,开拓疆土数千里,西北的百姓,徭役一天比一天增多,生计产业日益穷乏。
有警报急事已不能相救,叛服不常的现象就出现了。空有土地广漠之名,而没有得地之实惠。
如果贪恋土地而无止境,渐渐便会空耗人力物力,其危害真是不敢想象。况且边关之实情不值得过分仰赖,又不能一下子飞渡至彼。
得到它算不上得到了好处,舍弃它也说不上损失了什么。国家之大敌,独在于南方。
现在尽管与之讲和,难保将来。如果南方有变故,屯戍之所过于遥远,仓猝间难以赶去增援。
我进则敌退,我收兵则敌又来,不可不虑。现下太平已久,正可以恩义交结诸部,释免其罪,退还其地,将戍兵内徙以增强堡垒屏障,对外申明规约以稳定疆界。
每部各立一酋长,使每年修治职贡。反叛则讨伐之,顺服则慰抚之。
诸部安定之后,必然不会生事。这样的话,则我尽管不能保证他们长期不出变乱,然而知道他们一定不会深入我内地来侵扰掠夺。
有人说,弃地就会损威。殊不知耗尽钱财,贪求得到无用之土地,造成对方一个小部落就能与我大国相抗衡,万一作战获败,那损威还会浅吗?又有人说,肥沃之土不可轻易放弃,臣以为土地尽管肥沃,而百姓不能长期居住,一旦敌人来了,则免不了还要向内迁徙,怎么能就把它定为我国的土地而怜惜不舍呢? “大凡金库粮仓,尽管各部都有,这只不过是在有限范围内权且周济部民的小恩惠,并不能同时救济天下。
如要同时周济天下,那么应该了解百姓困苦之原由,从而堵塞这些漏洞。节制娱乐游逸,简省驿传数目,减轻赋敛,力戒奢侈。
以数年相期,则困苦无赖之人可望过得顺当,贫穷的人可望变富。大抵百姓乃是国之根本,军队乃是国之卫士。
兵不加征发则荒废了军役,征发则又有损国本。况且各部均有补役之法。
从前补役法初行时,居家者、出征者一样都能富贵,所以累世从军戍守,易于加以替换。近年边境发生变乱,百姓大多贫乏,已不能忍受役事,则随时补员随时逃役以致最终缺员。
假如没有上等户,则由中等户承担之。旷日持久,经年累月,剩下的人是越来越贫穷,所以取贫代富十分困难。
不仅补役如此,在边之戍兵也是这样。好比一捧土,岂能填平寻丈之深壑!要想做到长久的便利,不如使在远方戍守的疲兵都回到故乡,。
2. 卢文伟,字休族文言文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原文】卢文伟,字休族,范阳涿人也。
为北州冠族。父敞,出后伯假。
文伟少孤,有志尚,颇涉经史,笃于交游,少为乡闾所敬。州辟主簿。
年三十八,始举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文伟既善于营理,兼展私力,家素贫俭,因此致富。孝昌中,诏兼尚书郎中,时行台常景启留为行台郎中。
及北方将乱,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寻为杜洛周所虏。
洛周败,复入葛荣,荣败,归家。时韩楼据蓟城,文伟率乡闾屯守范阳,与楼相抗。
乃以文伟行范阳郡事。防守二年,与士卒同劳苦,分散家财,拯救贫乏,莫不人人感说。
尔朱荣遣将侯深讨楼,平之,文伟以功封大夏县男,邑二百户,除范阳太守。深乃留镇范阳。
及荣诛,文伟知深难信,乃诱之出猎,闭门拒之。深失据,遂赴中山。
庄帝崩,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同谋起义。灵助克瀛州,留文伟行事,自率兵赴定州,为尔朱荣将侯深所败,文伟弃州,走还本郡,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
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
时安州未宾,仍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时安州剌史卢曹亦从灵助举兵,助败,因据幽州降尔朱兆,兆仍以为刺史,据城不下。
文伟不得入州,即于郡所为州治。太昌初,迁安州刺史,累加散骑常侍。
天平末,高祖以文伟行东雍州事,转行青州事。 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虽有受纳,吏民不甚苦之。
经纪生资,常若不足,致财积聚,承候宠要,饷遗不绝。兴和三年卒于州,年六十。
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曰孝威。 子恭道,性温良,颇有文学。
州辟主簿。李崇北征,以为开府墨曹参军。
自文伟据范阳,屡经寇难,恭道常助父防守。七兵尚书郭秀素与恭道交款,及任事,每称荐之,高祖亦闻其名。
天平初,特除龙骧将军、范阳太守。在郡有德惠。
先文伟卒。赠使持节、都督幽平二州军事、幽州刺史、度支尚书,谥曰定。
子询祖,袭祖爵大夏男。有术学,文章华靡,为后生之俊。
举秀才入京。李祖勋尝宴文士,显祖使小黄门敕祖勋曰:“茹茹既破,何故无贺表?”使者伫立待之。
诸宾皆为表,询祖俄顷便成。后朝廷大迁除,同日催拜。
询祖立于东止车门外,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点,辞理可观。 询祖初袭爵封大夏男,有宿德朝士谓之曰:“大夏初成。”
应声答曰:“且得燕雀相贺。”天保末,以职出为筑长城子使。
自负其才,内怀郁怏,遂毁容服如贱役者,以见杨愔。愔曰:“故旧皆有所縻,唯大夏未加处分。”
询祖厉声曰:“是谁之咎!”既至役所,作《筑长城赋》,其略曰:“板则紫柏,杵则木瓜,何斯材而斯用也?草则离离靡靡,缘岗而殖,但使十步而有一芳,余亦何辞间于荆棘。” 邢邵曾戏曰:“卿少年才学富盛,戴角者无上齿,恐卿不寿。”
对曰:“询祖初闻此言,实怀恐惧,见丈人苍苍在鬓,差以自安。”邵甚重其敏赡。
既有口辩,好臧否人物,尝语人曰:“我昨东方未明,过和氏门外,已见二陆两源,森然与槐柳齐列。”盖谓彦师、仁惠与文宗、那延也,邢邵盛誉卢思道,以询祖为不及。
询祖曰: “见未能高飞者借其羽毛,知逸势冲天者剪其翅翮。”谤毁日至,素论皆薄其为人。
长广太守邢子广目二卢云:“询祖有规检祢衡,思道无冰棱文举。”后颇折节。
历太子舍人、司徒记室,卒官。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尝为赵郡王妃郑氏制挽歌词,其一篇云:“君王盛海内,伉俪尽寰中。女仪掩郑国,嫔容映赵宫。
春艳桃花水,秋度桂枝风。遂使丛台夜,明月满床空。”
恭道弟怀道,性轻率好酒,颇有慕尚,以守范阳勋,出身员外散骑侍郎。文伟遣奉启诣高祖。
中兴初,加平西将军、光禄大夫。元象初,行台薛琡表行平州事,征赴霸府。
兴和中,行汾州事。怀道家预义举,高祖亲待之,出为乌苏镇城都督,卒官。
怀道弟宗道,性粗率,重任侠。历尚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后行南营州刺史。
尝于晋阳置酒,宾游满坐。中书舍人马士达目其弹箜篌女妓云:“手甚纤素。”
宗道即以此婢遗士达,士达固辞,宗道便命家人将解其腕,士达不得已而受之。将赴营州,于督亢陂大集乡人,杀牛聚会。
有一旧门生酒醉,言辞之间,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沉之于水。后坐酷滥除名。
文伟族人勇,字季礼,父璧,魏下邳太守。勇初从兄景裕俱在学,其叔同称之曰:“白头必以文通,季礼当以武达,兴吾门在二子也。”
幽州反者仆骨那以勇为本郡范阳王,时年十八。后葛荣作乱,又以勇为燕王。
义旗之起也,卢文伟召之,不应。尔朱灭后,乃赴晋阳。
高祖署勇丞相主簿。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皆令载实,违者治罪,令勇典其事。
琅邪公主虚僦千余车,勇绳劾之。公主诉于高祖,而勇守法不屈。
高祖谓郭秀曰:“卢勇懔懔有不可犯之色,真公直人也,方当委之大事,岂直纳租而已。”迁汝北太守,行陕州事,转行洛州事。
元象元年,官军围广州,数旬未拔。行台侯景闻西魏救兵将至,集诸将议之。
勇进观形势。
3. 辽史.列传第三十三翻译
【译文】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
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
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
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
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
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
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 “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
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
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
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
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
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
“当今最重之役,无过于西戍。如果没有西戍,即使遇上不好的年成,百姓之贫困凋敝也不至于如此。
如果能将西戍驻所稍稍移近,那么往来不再劳顿,百姓也就没有过于深重的痛苦。有人说迁西戍不方便:一是自损威名,二是招致侵凌侮辱,三是得放弃农耕放牧之地。
我认为不是这样。阻卜各部,自古就有。
早先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众人多是散居,未能统一,只是往来抢劫。待到太祖西征,直到流沙,阻卜见势纷纷降附,西域各国也愿意前来朝贡。
于是离散其种群部落,于内置三部,以增益我国,不造城邑,不设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侵扰。统和年间,皇太妃出师西域,开拓疆土甚远,降附的人也多。
这以后如果一部反叛,邻部讨伐之,使得互相制约,正得驾驭远人之良法。及至建可敦城,开拓疆土数千里,西北的百姓,徭役一天比一天增多,生计产业日益穷乏。
有警报急事已不能相救,叛服不常的现象就出现了。空有土地广漠之名,而没有得地之实惠。
如果贪恋土地而无止境,渐渐便会空耗人力物力,其危害真是不敢想象。况且边关之实情不值得过分仰赖,又不能一下子飞渡至彼。
得到它算不上得到了好处,舍弃它也说不上损失了什么。国家之大敌,独在于南方。
现在尽管与之讲和,难保将来。如果南方有变故,屯戍之所过于遥远,仓猝间难以赶去增援。
我进则敌退,我收兵则敌又来,不可不虑。现下太平已久,正可以恩义交结诸部,释免其罪,退还其地,将戍兵内徙以增强堡垒屏障,对外申明规约以稳定疆界。
每部各立一酋长,使每年修治职贡。反叛则讨伐之,顺服则慰抚之。
诸部安定之后,必然不会生事。这样的话,则我尽管不能保证他们长期不出变乱,然而知道他们一定不会深入我内地来侵扰掠夺。
有人说,弃地就会损威。殊不知耗尽钱财,贪求得到无用之土地,造成对方一个小部落就能与我大国相抗衡,万一作战获败,那损威还会浅吗?又有人说,肥沃之土不可轻易放弃,臣以为土地尽管肥沃,而百姓不能长期居住,一旦敌人来了,则免不了还要向内迁徙,怎么能就把它定为我国的土地而怜惜不舍呢? “大凡金库粮仓,尽管各部都有,这只不过是在有限范围内权且周济部民的小恩惠,并不能同时救济天下。
如要同时周济天下,那么应该了解百姓困苦之原由,从而堵塞这些漏洞。节制娱乐游逸,简省驿传数目,减轻赋敛,力戒奢侈。
以数年相期,则困苦无赖之人可望过得顺当,贫穷的人可望变富。大抵百姓乃是国之根本,军队乃是国之卫士。
兵不加征发则荒废了军役,征发则又有损国本。况且各部均有补役之法。
从前补役法初行时,居家者、出征者一样都能富贵,所以累世从军戍守,易于加以替换。近年边境发生变乱,百姓大多贫乏,已不能忍受役事,则随时补员随时逃役以致最终缺员。
假如没有上等户,则由中等户承担之。旷日持久,经年累月,剩下的人是越来越贫穷,所以取贫代富十分困难。
不仅补役如此,在边之戍兵也是这样。好比一捧土,岂能填平寻丈之深壑!要想做到长久的便利,不如使在远方戍守的疲兵都回到故乡,减。
4. 文言文翻译 石扬休
白话翻译: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
文言文原文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
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
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
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
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
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
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
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
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
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
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
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
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
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5. 文言文 唐睿字休璟原文,翻译
唐璿于是向皇帝上奏安定西域的策略,请求朝廷恢复西域四镇,武则天于是派遣王孝杰成功收复龟兹等城,这些都是出自唐璿的建议提倡。
唐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疏曰:“丰州控河遏寇,号为襟带,自秦、汉以来,常郡县之。土田良美,宜
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就宁、庆,戎羯得以乘利而交侵,始以灵、夏为边。唐初,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得以完固。今而废之,则河傍地复为贼有,而
灵、夏亦不足自安,非国家利也。”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参考译文】
唐休璟是京兆始平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调露年间,单于突厥背叛朝廷,都督周道务派遣唐休璟领兵在独护山打败了叛军,斩杀俘虏了很多叛兵,唐休璟因此被破格授予丰州司马。
永淳年间,突厥围攻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中商议要撤除丰州,把百姓迁移到灵、夏二州,唐休璟认为不可以,上书说:“丰州控制扼守黄河,阻止敌人,确实是襟带险要之地,自秦、汉以来,设为郡县,田地肥美,尤其适宜耕作和放牧。隋末丧乱,不能坚守,便迁徙百姓到宁、庆二州,致使戎人、羯胡交相侵入。贞观末年,开始募集人口充实这一地区,西北一隅,才得以安宁。今天如果废弃,那么会使靠近黄河的地区重新被贼寇所据有,灵、夏等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对国家的安定是不利的。”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丰州又保存了下来。
久视元年秋天,吐蕃大将熬麹莽布支率领数万骑兵进犯凉州,从洪源谷侵入,将要包围昌松县。唐休璟统率数千人前往迎击,来到阵前登高观察敌情,看见敌兵穿的铠甲颜色鲜艳,便对部下说:“自从钦陵死去,赞婆投降之后,麹莽布支新任敌兵首领,想要炫耀武力,所以他国内的权贵子弟随从而来。人马虽然貌似精良,却不懂得军事,看我为诸君攻取他们。”于是唐休璟披甲上马,抢先冲入阵地,与敌人六战六胜,大破吐蕃军队。此后,唐休璟入朝,吐蕃也派使者来求和,在宴席上吐蕃使者多次偷看唐休璟。武则天寻问是什么缘故,使者回答说:“去年在洪源交战时,这位将军雄猛无比,杀了我们很多将士,因此想记住他的相貌。”武则天大加赞叹。
唐休璟尤其熟悉边防事务,从碣石向西越过四镇,绵延万里,山川要害,他都能记在心中。长安年间,西突厥的乌质勒与诸蕃不和,起兵相争,安西通道断绝,表奏相继上报朝廷。武则天命令唐休璟与宰相商讨事态,顷刻之间草定奏章,武则天便批准施行。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表请求接应兵马,行程和日期与唐休璟所估计的完全一致。武则天对唐休璟说:“只遗憾重用你太迟了。”武则天又对魏元忠及杨再等人说:“唐休璟熟悉边防之事,你们十人也比不上他一人。”
不久唐休璟改任太子右庶子,依旧主持政事。景龙二年,唐休璟退休在家,身体和精力虽然已经衰退,但获取功名之心更加强烈。当时尚宫贺娄氏经常干预国政,依附她的人都得到恩宠和官位,唐休璟便让儿子娶了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借以使自己的官运通达。唐休璟年过八十,却还不知满足,依托权贵以求晋升,被当时的人所讥讽。
收集民国28年(1939)的一切资料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明清时期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今河北省称直隶。直隶即一切行政管理权直属中央“六部”,由“工部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由“户部掌田赋之政令”,“以树艺课农官”—林、果、桑生产和赋税均归“农官”管理。清代(1644—1911年)沿明制,称今河北省为直隶省。在光绪中叶以前,由工部虞衡司掌管“山泽采捕”,由户部平均司掌农桑政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农工商总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省成立农务总局(在天津),同年七月成立农务总会“负责调查土宜物产”、“条陈蚕桑、纺织、森林、畜牧、水产事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农工商部,分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由农务司“掌农桑屯垦树艺畜牧”政令。宣统二年(1910年)直隶省设劝业道,道内设农业科,下分农政、森林、水产三股。森林股“负责林业奖励保护,林业传习,劝办森林公司,经管官有林野,调查林野交通”。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9月)
民国元年(1912年)3月,直隶省民政公署在天津成立,设劝业道掌管“农桑、树艺”工作,职官李士伟。民国2年(1913年)劝业道更名实业司,职官史履晋、梁建章。民国3年(1914年)实业司改为实业厅,严智怡任厅长。各县设实业局。民国6年(1917年),实业厅分设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负责分管农林、蚕桑、渔牧、垦荒、植保等事项。民国17年(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同年7月,改直隶省实业厅为河北省建设厅,温寿泉任厅长。《河北省政府建设厅组织条例》规定,建设厅设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掌管关于农林、渔牧、矿冶之保护监督,奖罚指导……事项”。同时,改各县实业局为建设局。民国18年(1929年)8月,河北省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河北省政府农矿厅组织条例》,将建设厅改为农矿厅,委任李竟容为厅长。“条例”规定农矿厅设四个科,由第一科“掌管关于农林渔牧垦殖之保护监督及奖罚事项”,第三科“掌管关于农林牧渔各团体之组织指导农村改良……事项”。民国19年(1930年)10月常炳彝继任农矿厅长。民国20年(1931年)2月,河北省根据行政院训令,裁撤省工商厅,“一切工商事宜并入农矿厅办理”,由原工商厅长何玉芳代理农矿厅长。同年5月,河北省遵照行政院训令,修正省政府组织法,将农矿厅改为实业厅,由何玉芳任厅长。林业、果树、蚕桑工作由实业厅主管。民国21年(1932年)8月,史清寰接任实业厅长。民国23年(1934年)10月,行政院训令裁撤省实业厅,一切事宜并入建设厅,由省政府委员胡源汇兼建设厅长。民国24年(1935年)7月,吕咸接任建设厅长。民国25年(1936年)3月,王景儒代理建设厅长,林业、果树、蚕桑由建设厅主管。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河北境内的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据。民国28年(1939年),日本利用汉奸和投降分子,在天津市河北二马路建立了日伪“河北省公署”,同年1月8日《新民报》刊载,伪“河北省政府组织条例”规定,由建设厅支掌……关于农事事项,由伪政府所辖各县设建设科,直至日本侵略者投降。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8年3月开始,先后建立了冀中、冀南、冀热察(冀北)、冀热辽和冀晋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在领导广大爱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同时,进行生产建设。1938年4月建立了冀中政府主任公署(1940年3月改为冀中行政公署简称冀中行署)后,在工作机构中设立了主管农林生产的实业科。历任科长:苏粲如(1939年免)、宋景毅、张省三(1940年3月—1943年9月);历任副科长:杜新波(1941年任)、张省三(1944年10月—1945年8月)。1939年9月,建立了冀南(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7月改为冀南行署),1944年6月改为冀南冀鲁豫联合行署后,在工作机构中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建设处(1941年7月改为实业处,1944年6月又改为建设处)。历任处长:刘季兴(1939年9月—1940年7月)、李耕(1940年7月)、王耕(1942年1月免)、胥进之(1944年6月—1945年);历任副处长:郭献瑞(1939年9月任)。1943年7月,建立了冀热辽特别区行署(1945年1月改为冀热辽行署)。1944年9月,建立了冀晋区行署,同时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科。同月,建立了冀察区行署,同年11月改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同时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厅,厅长缺职,副厅长赵鹏飞。1945年1月冀热辽行署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科,科长胡云初。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8月—1949年9月)。民国35年(1946年)6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京迁到保定市,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建设厅,在专区和县设立了实业科,李捷任建设厅长,厅内设“五科四室一局一队一所一厂”,由第四科主管农业和林业,科长魏儒林。在解放区,1946年7月,冀中行署设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张省三任科长。同年8月,冀中行政公署,成为冀中区一级地方政府,下设专员公署作为冀中行署的派出机关。冀中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张省三任厅长(1946年8月—1947年11月),张克让任副厅长(1947年3月—1948年10月)。1948年11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指示,冀中行政公署各厅改为处,农林厅随之改为处,张克让任处长。1946年3月以前,冀南行署设建设处主管林业工作,处长刘季兴,副处长李福泉、刘雨辰。同年11月设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由张纪光任局长(1948年3月免)。1948年6月撤销农林局,由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历任处长王任重(兼)、杜佩珊,副处长李福泉(1949年5月免)、李俊(1949年5月任)。1945年9月,冀热辽区行署一分为二,在承德市组建冀热辽区热河行署。同年11月改为热河省政府,设立实业厅主管林业,历任厅长闫顾行(1946年7月免),韩庵(1946年7月—1947年3月)。1947年3月,实业厅改为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厅长杨润田(蒙古族)。1949年2月,改农林厅为农业厅主管林业工作,厅长刘潜,副厅长杨润田。1945年12月,建立冀东行署(包括今唐山、秦皇岛市所辖各县),设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科长胡云初。1946年7月,冀东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历任厅长胡云初(1947年夏免)、常佩池(1947年12月—1948年11月)、张振宇(1948年任),副厅长王植范(1946年底—1947年夏)。1949年3月,农林厅改为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处长张振宇。1946年冀晋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王杰为厅长,冀琪为副厅长。1947年11月,冀晋行政公署与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韩一钧为厅长、王森为副厅长。1948年10月,农林厅改为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韩一钧为处长、王森为副处长。1946年10月,由北平(今北京市)、热西、察东和察北组建冀热察行政公署,设实业厅主管林业工作,韩尚锦任厅长,赵鹏飞任副厅长。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河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河北省建制,华北人民政府于8月1日通令调整华北地区行政区域,将原冀中、冀东全部、冀南、冀晋和北岳区的一部划为河北省行政区,在保定市建立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常设工作机构共15个厅(局),其中由农业厅主管林业工作,张纪光为厅长,姜占春、张克让为副厅长。河北省行政区划分10个专区(保定、通县、天津、唐山、定县、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衡水),4个省辖市(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132个县。在各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作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其工作机构设科,其中农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各县人民政府设农建科或建设科主管林业工作。
三、新中国建立后
(一)1949年12月—1956年3月
1949年12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下设林牧局(副厅级),职能是:护林护山、植树造林、木材管理和全省畜牧兽医工作。林牧局设林业、畜牧兽医两科和秘书室(与农业厅内的科室同级,相当现今的处)。林牧局长李衡甫(1950年3月任),副局长沈兰斋(1949年12月任);林业科长焦济众(1949年12月任),副科长单锡五(1949年12月任);畜牧兽医科长李维中(1949年12月任);秘书室秘书缺职由孟蕴玉临时负责。共有林业专职干部11名。各专署由农业科(建设科)主管林业。各县由县人民政府农建科(建设科或实业科)主管林业。河北省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包括事业单位的职工共311人。1950年2月,热河省设林业局,副局长闫存林。同年7月,河北省农业厅林牧局林业专职干部增至23名。195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农业厅改为农林厅;3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增强林业机构的指示》,要求各专署在农业科内增添林业干部,专司林业工作,加强国有林区的护林工作的领导,林业机构和人员经费由林业事业费开支,干部由当地政府配备。同年12月,将林牧局改为农林厅林业局(仍为副厅级单位),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政务院和河北省的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护林护山,防止山林火灾,禁止陡坡开荒及乱砍滥伐,加强木材管理,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林业局设三科一室,即林政科、造林科、森林经营科、秘书室。林业局长由农林厅副厅长李衡甫兼任,副局长沈兰斋、王秉衡(1952年春任,同年10月8日免)、刘振邦(1952年10月8日任)。1952年,张家口、承德、定县等专署建立了专署林业局,通县、唐山、保定、邢台、邯郸、沧州等专署建立了专区林业局,石家庄为专署建设科,天津专署为农林科,衡水为专署农建科,承德地区平泉、围场、丰宁、隆化、滦平、兴隆、承德、青龙等县建立了县人民政府林业科,滦县、丰润、崇礼、阳原、清苑、博野、邯郸等县建立了县农林科,其他各县均为农业科、农建科、建设科或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全省林业系统包括事业单位共有职工1106人,其中干部404名。1953年,省对农林厅林业局机构人员进行了调整,增添了木材管理、计划统计和财务科,人员编制54人。1954年增设了国营林场管理科,达到七科一室。1954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各级农林行政、事业机构的指示》,指出:农林行政、事业机构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的需要,要各地本着精简机构,便于集中统一领导的精神,将各级农林行政、事业机构加以适当调整和加强,决定将各专署及县人民政府一律设置农林局,将各专区林业局、果树站和县农林技术推广站、森林工作站等撤销,分别合并于各该专、县人民政府农林局。同月撤销定县专署和专署林业局。各专、县农林局局长由现任副专员、副县长兼任或由相当副专员、副县长级干部充任。从此,除张家口、承德专署仍保留专署林业局,和围场、丰宁、隆化、滦平、承德、兴隆、平泉、青龙等县人民政府仍保留林业科外,其他各专署和县均合并为农林局或农林科,专署农林局有的下设林业科,有的下设林业股,县农林科有的下设林业股,有的设林业专职干部。1953—1956年3月,河北省农林厅林业局领导成员为:局长李衡甫(副厅长兼,1954年免)、刘振邦(1954年任,1956年2月任副厅长兼),副局长刘振邦(1954年免)、沈兰斋。
(二)1956年4月—1958年4月
1956年4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撤销农林厅,分别建立农业厅和林业厅。林业厅下设造林处、森林经营处、调查设计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技术室、监察室、办公室,行政编制65人,实有91人。同年,石家庄、邢台、天津、沧州、唐山、张家口等专署建了林业科,保定、邯郸、衡水等专署仍为农林局。县人民政府建立林业科的有:围场、丰宁、滦平、承德、兴隆、平泉、青龙、涿鹿、蔚县、怀来、阳原、张北、尚义、沽源、迁西、迁安、遵化、阜平、永清、灵寿、无极、获鹿、井陉、沙河、内丘、南和共27县。其余各县仍是农林科。1956年4月—1958年4月,河北省林业厅领导成员为:
林业厅厅长:李衡甫(1956年5月任);
副厅长:刘振邦(1956年5月任,1957年1月免)。
(三)1958年5月—1962年
1958年开始执行“二五”计划后,河北省“精兵简政”,同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林业厅与农业厅、商业厅的木材公司合并为河北省农林厅,将原林业厅的处室精简合并为“两个半局”,即造林局负责采种、育苗(包括县苗圃)、造林绿化(包括林业工作站、社队办林场)和果树蚕桑生产(包括国营果树场、蚕桑场),编制20人;森林经营局负责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采伐利用、林产化工,国营林场管理(包括国营造林)和国家统配木材、地方木材的收购、调运和经营管理工作,实有54人;资源利用局负责农业土地资源调查、规划、利用和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即林业的“半个”局。1962年11月,为加强国营林场工作,在农林厅设立了国营林场管理局,编制19人。1958年5月—1962年底,河北省林业管理机构领导成员为:
农林厅厅长:张克让(1960年7月免)、陈哲(1960年7月任);
分管林业副厅长:李衡甫、谭惠民、赵英忠(1959年任、1961年11月免)。
1958年6月以后,河北省实行市管县,先后撤销了专区,同年12月,沧州专区、天津专区先后撤销合并到天津市,天津市设林业局。1961年5月和6月,先后恢复沧县专区和天津专区,并分别恢复了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8年7月,邢台专区合并到邯郸专区,设邯郸专署农林局;1960年5月撤销邯郸专区为邯郸市,设市农林局主管林业;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和邯郸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9年5月,撤销承德专区,合并为承德市,市设林业局,1961年5月恢复承德专区,设专署林业局。
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合并为张家口市,市设林业局,1960年11月,改为市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张家口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9年6月,撤销唐山专区,合并为唐山市,市设农林局,1960年改为市林业局,同年12月改为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唐山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0年2月,撤销保定专区,合并为保定市,市设园林局;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0年3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合并为石家庄市,市设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石家庄专区,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2年7月,恢复衡水专区,专署建立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四)1963—1966年
1963年1月,河北省农林分建,建立河北省林业局为省人民委员会办事机构,行政编制55人,实有72人,局址设在天津市河西区金星里1号。同时期建立专署林业局的有:承德、张家口、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建立专署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的有保定、天津、沧州、衡水。各县人民政府设林业科的有围场、丰宁、隆化、承德、滦平、平泉、兴隆、青龙、蔚县、沽源、张北、卢龙、易县、涞源、阜平、行唐、灵寿、新乐、赞皇、正定、井陉、任县等22县,其余121个县在农林局下设林业科或林业股。
1963—1966年河北省林业局领导成员为:
林业局局长:李衡甫(1963年7月任,同年10月免);
副局长:邸辑五(1963年2月—1966年);
刘英(1964年6月—1966年);
华践(1964年12月—1966年)。
(五)1967—197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陷于瘫痪,林业工作由省临时成立的生产指挥部掌管。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原省人民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自然撤销。省革委在“业务班子”中设了一名林业干部管林业。各地区和县也先后成立了地区和县革命委员会,由革委会的业务班子分管林业。1971年7月,省革委下设农业局,局长刘殿辉,由副局长华践(1971年12月任)分管林业,农业局设林业组,编制9人,实有林业干部7人。1972年11月,农业局改为农林局,林业组人员增加到9人。1975年11月11日建立国营林场木材组,事业编制14人。
1972年9月,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973年6月,石家庄、保定、唐山3个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9月,邢台地区建立地革委林业局;10月,沧州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1月,承德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2月,衡水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同一时期,建立林业局的有58个县。���
1972—1976年恢复建立林业机构的县
�附表8—2—1
恢复建立时间 数 量 县(市) 名
1972年 11 围场、兴隆、平泉、滦平、承德、丰宁、隆化、青龙、阜平、青县、肥乡
1973年 19 行唐、赞皇、获鹿、井陉、正定、涞水、容城、安新、满城、黄骅、任丘、沧县、滦县、丰润、迁西、卢龙、张北、怀来、蔚县
1974年 20 秦皇岛市、滦南、玉田、遵化、乐亭、沽源、阳原、宣化、万全、
涿县、新城、赵县、新乐、无极、巨鹿、河间、吴桥、景县、献县、盐山
1975年 5 承德市、清河、定县、阜城、涿鹿
1976年 3 深县、枣强、衡水
(六)1977—1983年
1977年10月,河北省决定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编制40人。局下设造林处(包括果树蚕桑)、国营林场管理处、科技教育处、计划财务处、政治处和办公室。1978年7月以后,地区(市)和县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和市、县人民政府,原地、县革委林业局随之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和县人民政府林业局。同年11月,邯郸地区行政公署农林局分建林业局。1979年3月,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农林局分建林业局。同年,省革委林业局增设果桑处。1980年2月,撤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恢复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省革委会林业局改为“河北省林业局”,成为省政府的职能机构,改政治处为人事处。1981年8月设“三北”防护林办公室(简称“三北办”)。1981年改造林处为集体营林处,改森林经营处为林政处。河北省在1978—1983年4月期间,有石家庄地区、邯郸地区、邢台地区、保定地区、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唐山地区、廊坊地区、沧州地区、衡水地区、唐山市等11个地(市)林业局,其余省辖市为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县市中有96个县(市)恢复或建立了林业局,其余49个县(市)由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
1978—1983年4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和河北省林业局领导成员为:
局 长:王 清(1978年2月—1983年4月);
副局长:华 践((1978年2月—1983年4月);
�王 玉(1978年5月—1983年4月);
�赵冠英(1979年7月—1983年4月);
�任 璞(1979年7月—1983年4月);
李范五(1981年5月—1982年7月);
王绪捷(1981年3月—1983年4月);
�罗茂林(1982年7月—1983年4月)。
1978—1983年3月间县(市)人民政府管理林业的行政机构
附表8—2—2 �
地(市) 设林业局县(市) 设农林局县(市)
石家庄地区 行唐、灵寿、藁城、赵县、赞皇、栾城、
正定、晋县、深泽 束鹿、高邑、新乐、无极、
元氏、平山
邢台地区 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南宫、南和、
任县、新河、威县、柏乡 宁晋、隆尧、临西、巨鹿、
清河、广宗、平乡、邢台市
邯郸地区 永年、成安、涉县、武安、肥乡、磁县、
临漳、丘县、大名 曲周、馆陶、魏县、鸡泽、
广平、邯郸市
保定地区 易县、涞水、阜平、涞源、唐县、涿县、
满城、新城、定兴、容城、徐水、安新、
安国、清苑、雄县、博野、定县 蠡县、高阳、望都、曲阳、
完县、保定市
张家口地区 蔚县、涿鹿、阳原、怀安、怀来、万全、
宣化、崇礼、张北、沽源、尚义 赤城、张家口市、康保
承德地区 围场、平泉、宽城、兴隆、滦平、隆化、
丰宁、承德县、青龙 承德市(农委)
唐山地区 迁西、迁安、遵化、滦南、滦县、玉田、
秦皇岛市、卢龙 唐海、乐亭、丰南、丰润、昌黎
廊坊地区 永清、安次、固安 三河、香河、霸县、大城、文安、
大厂
沧州地区 青县、盐山、肃宁、南皮、吴桥、献县、
泊头、任丘、黄骅、河间、东光 孟村、海兴、沧县、沧州市
衡水地区 阜城、枣强、武邑、景县、深县、衡水、
故城 饶阳、安平、武强、冀县
石家庄市 井陉、获鹿
(七)1983年4月—1990年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1983年初,河北省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先省直,后地(市)县。同年4月,撤销省林业局,建立林业厅,行政编制75人(实有105人),任命华践为林业厅党组书记,李兴源为厅长,罗茂林为副厅长,任璞为林业厅顾问,王绪捷为林业厅总工程师,并责成林业厅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调整厅机关处室的设置。同年7月,林业厅完成行政处室改革;撤销集体营林处建立造林处,将“三北办”合并到造林处,对外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掌管全省造林绿化、义务植树、“三北”工程建设、速生丰产林、林业工作站和乡镇林场工作;撤销国营林场处建立森林经营处,掌管护林防火、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狩猎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工作;改科教处为科技处,掌管科研管理和林业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等工作;改人事处为人事教育处,掌管林业机构编制、人才规划、干部培训、林业教育、技术职称评定、干部考核任免、调动和离退休干部管理等工作;果桑处掌管果桑生产建设、低产园改造、果品贮藏、保鲜、加工等行业管理工作;林政处掌管林业政策、林业法规的贯彻落实,山林权属处理,木材管理,林业公安和毁林案件查处等工作;计划财务处职责不变;办公室职责增添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和外事管理工作。省的机构改革完成之后,地(市)县机构改革即普遍开始。河北省将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秦皇岛等7个市升为省辖市。机构改革后,1985年,河北省在18个地市中有8个为林业局,1个为林业服务公司,其余9个地市由农林、农牧或农业局管理林业工作。在139个县(市)中,有91个县(市)为林业局,其余48个县(市)由农林、农牧或农业局管理林业工作。1988年6月,河北省在林业厅设林产工业处,与计划财务处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同年设立林业资源处,与森林经营处合署办公,负责林业资源消耗限额管理等工作;将人事教育处改为人事处;将科技处改为科教宣传处;增设了监察室。1990年4月,在林业厅设立林业公安处,与林政处合署办公,并正式列入省公安系列。同年,承德市、沧州市人民政府设立林业局,秦皇岛市将林业服务公司改为林业事业管理局。县(市)林业局增加到110个。年末,河北省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共有干部职工4661人,其中干部4256人(技术干部2811人),工人405人。林业厅行政编制76人,实有115人。
1986—1990年设林业局的县市
附表8—2—3
地(市) 县 (市) 别
石家庄地区 辛集、晋州、藁城、新乐、深泽、无极、赵县、高邑、平山、灵寿、行唐、
赞皇、元氏
石家庄市 正定
邯郸地区 永年、成安、临漳、磁县、丘县、肥乡、涉县、武安、大名
邯郸市 邯郸县
邢台地区 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广宗、南宫、巨鹿、宁晋、新河、清河、
南和、临西、隆尧、任县、平乡、柏乡
邢台市
保定地区 易县、涞源、涞水、阜平、定县、唐县、完县、新城、徐水、曲阳、涿县、
容城、安新、博野、雄县、定兴
保定市 满城、清苑
张家口地区 蔚县、阳原、涿鹿、怀来、怀安、崇礼、万全、张北、沽源、尚义、赤城、
康保
张家口市 宣化
承德地区 围场、平泉、宽城、兴隆、滦平、隆化、丰宁
承德市 承德县
唐山市 迁安、迁西、滦县、遵化、滦南、丰南
秦皇岛市 青龙、卢龙、抚宁
廊坊地区 安次、永清、固安
沧州地区 泊头、任丘、河间、南皮、盐山、肃宁、东光
沧州市 青县
衡水地区 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安平、武强、武邑、故城、冀县
1983年4月—1990年河北省林业厅领导成员
厅党组书记:华践(1983年4月23日—1985年12月);
厅长:李兴源(1983年4月23日—);
副厅长:罗茂林(1983年4月23日—1989年9月);
� 张彦斌(1989年9月);
�王育仁(1983年12月30日—1990年9月);
�宋墨禄(1983年12月30日);
�林业厅顾问:任璞(1983年4月23日—1985年9月);
�赵冠英(1983年10月23日—1984年3月);
�总工程师:王绪捷(1983年4月23日—1990年);
刘海山(1990年9月任)。
第二节 事业企业机构
如果韩国总统能拿到韩军指挥权,他能成功遏制韩国大财团的可能性有多大?
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美国不会放弃对韩国的控制,韩国表面上看是总统领导军队,但是韩国总统不可能24小时盯着军队看,军队设立的总参谋长一般都是美国筛选出来,都是听从美国这边的指令,韩国总统想通过军权搞垮韩国大财团是非常难得。
一、美韩联合司令部
韩国总统表面上看到是拿到了韩国军队最高领导权力,可是他是总统,每天需要忙的事情就那么多,就算韩国总统不吃不喝也可能兼顾到军队,所以军队就会设立一个职位,是在总统之下,帮助总统管理军队。
加上美国和韩国是有约定的,他们成立美韩联合司令部,说白就是美国用来控制韩国的军事,无论什么时候韩国都不要想真正拥有军事权力,韩国的军事都是听从美国的,基本上韩国走不了住,就算韩国总统把军权拿到手了,他也指挥不动。
二、韩国内部关系
韩国总统上位之后,他为了以后更加方便管理韩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对军事进行改革,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可是韩国上任的总参谋长军事决策都是美国政府想要他们看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
也就是说韩国总统按照目前来看,他想拿到军事指挥权是非常难,就算拿到也是拥有表面好看的权利,实际权利估计要在将来才可以看到。
总结一下,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韩国总统的军事权力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国家可以说的算,所以就算韩国总统拿到军事权力,也很难遏制韩国财政大团。
关于迁安韩军贷款和迁安市韩国强去向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