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银行信贷规模问题。
当前信贷规模控制严格的主要原因:
国民经济通货膨胀情况严重,具体表现为货币投放及银行信贷投放过快过多。其具体案例如:
1、去年农产品价格高企,被炒家炒作厉害,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
2、大量的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地王现象不断出现,为国家的房地产调控增加了难度;
3、大量信贷资金经过各种形式进入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主流金融公司,导致社会上发生“高利贷综合症”。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人民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基准利率,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
恶性通货膨胀对社会的经济打击是很大的,大量的资金进入社会主体,将导致老百姓手中资金占比的缩水,同时美国迫使我国汇率升值,造成“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从而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说老百姓都愿意出国购物,因为国外商品比国内便宜。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商业贷款基准利率是多少
年利率(%) :
1、 短期贷款
2、 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 6.10
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 6.56
2、中长期贷款
一至三年(含三年) 6.65
三至五年(含五年) 6.90 五年以上 7.05
3、贴现 贴现 以再贴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
拓展资料
一、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利率差多少?
1、商业贷款:目前商贷基准利率一年以内是4.35%,一年到五年是4.75%,五年以上是4.9%。很多城市利率会上浮10到25%,不同银行不同城市上浮幅度不一样;
2、公积金贷款:目前公积金利率五年以内是2.75%,五年以上是3.25%。公积金贷款利率没有上浮,但公积金贷款是有限额的,根据自己交的年限基数余额来定贷款金额,每个城市不一样,具体可以咨询当地公积金中心。
二、利率周期
3月15日,财政部与央行进行的国库现金管理六个月定期存款招投标,银行踊跃认购,中标利率高达6.23%,甚至超过6.06%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不惜花费如此血本拿钱,看起来匪夷所思。
而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并不高深,央行与银监会双管齐下的货币供应紧缩效应,令资金头寸对于商业银行极为珍贵,尤其对存款增长乏力的中小银行。大银行“有钱无规模”,小银行“有规模无钱”,不同程度的“钱荒”背景下,贷款利率水涨船高、价高先得,早已不是新鲜事,只需小小上浮便可覆盖国库现金存款成本。
据记者了解,2012年1月以来,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均普遍上浮,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上浮10%以上,其中上浮10%的一般只针对总行级重点客户、大央企等核心客户;上市股份行公司贷款利率上浮起点一般为20%-30%。“20%只针对极个别的大型企业,一般上浮30%,中小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上浮40%-50%”,某股份行北京分行信贷部门人士表示。而在某些城市,针对抵押物不足的小企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上浮到60%-70%。
2011年信贷规模管控相对2010年,在决心和执行力度上显然动了“真刀子”。记者从某国有大行一级分行公司金融部一人士获悉,该行日前接到总行下发的通知,要求调整公司贷款定价指引,并严格控制公司贷款定价下浮,“2011年新发生公司贷款原则上不下浮”。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史有哪些
信托是建立在财产转移和财产处分基础上的法律制度,是以经济自由为前提的。因此,我国信托制度的再次导入是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了信托业的演进具有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
我国信托业从1979年开始至今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混合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因此,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基本上也就可以理解为三大阶段,即:恢复与扩张阶段(1979—1992)、整顿阶段(1993—2001)和规范阶段(2002至今)。
扩展资料:
(一)历经六次大整顿
我国信托业始于上海(1921年成立中国通商信托公司),在1949-1978年期间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没有发展信托业务。1979年国内恢复信托业务,同年10月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之后信托公司纷纷设立,在1988年达到最高峰时甚至有1000多家。
不过在21世纪之前,由于我国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信托法(2001年才发布),导致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紊乱,2001年之前信托业经历五次大整顿,2001-2007年是规范调整的阶段,2007年之后银信合作不断深化让信托业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无银行不信托
我国的信托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定位较为不清晰,基本上是变相从事银行信贷业务,罕有真正从事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
整体上看,信托业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和银行的合作,包括资本市场的配资、房地产与政信合作业务、理财合作业务、利用信托优势帮助银行规避监管等等。
这期间,银行与信托相互鼓励与打气,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在助力银行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信托业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信托业规模也得以大幅增长,银信合作成为金融业中最为耀眼的创新业务。
(三)监管历程充满坎坷
2003年银监会接手信托公司的监管权后,开始重塑监管架构。2007年银监会发布新两规(和《信托法》并称为“一法两规”),使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逐步迈入正轨,之后适逢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08-2009年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银信合作得到空间发展。
这期间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管控、表外业务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下,配资业务(两轮大牛市)、政信等基建业务和房地产业务(源于信贷规模管控等)、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贷款等通道业务开始大幅发展。
当然,业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隐患也明显增加。2010年以来银监会开始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约束,但信托公司天然的业务优势总能为其打开新一轮的业务发展空间。
当然这一银监体系内部的合作模式使得证监会和保监会艳羡不已,2012年之后证监会体系下的机构也复制信托的业务模式得以快速发展,保监会也出台相关政策放开保险资管业务。
在2012-2017年的这五年时间,大资管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催生了各种业务类型,也导致金融强监管和去杠杆进程在2017年正式开始。
进入2017年以来,信托业正面临日益严厉的监管,金融监管一统是大趋势,回归本源正成为各信托机构的努力方向。
政府信用领域授信政策中,资金用途结构优化导向包括哪些
首先,在信贷规模管控与资本、存贷比自我约束的条件下,全行应将宝贵的信贷资源用好,主动布局增量业务,逐步优化存量业务,降低房地产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业务板块的集中度,防范过度集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加强资本管理,总行在经济资本考核中进一步体现了差异化的偏好政策,引导全行将资源配_到鼓励的领域。
第二,要主动防范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控制行业的风险,控制行业总体投放比例。
第三,要努力拓展新的优质客户,在维系存量优质客户的同时,确保年度一定比例的新增户,并筛选淘汰一定比例的劣质客户;继续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并优化提升客户的质量。第四,以价补量,提升定价能力,提高业务综合收益,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一)期限结构
支持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控制中长期贷款发放,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全口径中长期贷款比例控制在60%以内,公司人民币贷款余期一年以上比例原则上控制在50%以下。
贷款期限应与实际用途相匹配。项目贷款应根据项目类别、规模、现金流、行业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中长期贷款应改变集中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在必要宽限期后应至少每半年还本一次,实现风险的准确暴露和稳步缓释。
预计利率步入升息周期,我行应采取对本行有利的收益计价方式,对中长期贷款要合理约定利率浮动频率。
(二)集中度结构
严格遵守单一客户集中度不超过10%和单一集团集中度不超过15%的授信集中度指标。前十大客户占比确保控制在50%以内。原则上新增单一客户贷款不超过10亿元,新增单一集团授信原则上不超过15亿元。超过以上限额的贷款,应通过组建银团贷款的方式提供融资。强化存量集团客户的风险管控,重点关注国家和地方重点企业以外的集团客户,进一步梳理排摸,排查风险隐患。
(三)担保结构
继续鼓励房地产抵押、存单质押、国债质押、备用信用证、全额保证金担保等优质担保。新增公司授信业务抵质押比例原则上应达到40%。信用评级在B级以下(不含)的小企业,原则上应提供房产抵押、政策性担保公司以及经总行认可的优质商业性担保公司提供保证。
从严控制民营关联互保。控制信用贷款的发放比例,仅支持特别优质的企业,且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从严控制信用评级低于AA级(不含)的大中型企业的信用授信、低于A级(不含)的小企业信用授信。不对异地企业发放信用授信。
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后续走向,动态调整存量抵押物价值并审慎评价风险抵补能力的变化情况。
(四)客户结构
聚焦所在地区,重点支持本地具有股东优势、竞争优势、垄断优势、资源优势、资信优势和行业优势的客户群,包括引领市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具备技术、品牌、市场等核心竞争优势、经营效益良好的中型企业,以及在某一细分市场为具备以上优势的大型企业供应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
加大对小企业授信业务(小企业定义详见《关于修订上海银行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实施意见部分条款的通知》(上海银行公金„2008‟14号))的支持力度。小企业信贷投放继续保持“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量不低于上年。重点支持满足我行基础类信贷产品要求以及各类批量业务平台项下的业务;重点支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潜力的科技型小企业;重点支持具有高成长性以及在细分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小企业;支持为大型企业、重大项目配套的制造型小企业;支持具有良好资金流、物流管控措施的贸易融资业务。
扩展资料:
资金运用战略:
⑴资金运用战略的概念
是决定企业资金投放方向、投放规模,以提高资金运用效果的战略。资金运用是指投入财力以期在未来的时期内获得收益的行为。
⑵长期投资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对外投资)
⑶短期投资战略(现金投资、短期对外投资、存货投资和应收账款投资)
⑷投资组合战略(长短期投资结构)
投资组合战略的影响因素:盈利与风险、经营规模、产业性质。
资金运用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资金渠道及具体筹资方式获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后,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资产,分布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等。
它关注的焦点是各类资产的合理配合,即资产结构问题。 同样,由于投放的手段和用途不一样,这些投资给公司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及其他权益也不一样。因此,公司理财中对资金运用管理的目标也就是寻找、比较和选择能够给公司带来最大投资回报率的资金用途。
为了在既定的筹资成本下达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或在既定的投资回报下实现筹资成本的最小化,公司理财必须借助于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公司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核算。
参考资料:资金运用 百度百科
信贷规模管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信贷规模管控模式、信贷规模管控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