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遭遇“阵痛期”:不良率全线反弹,工行消费额大降近20%
信用卡业务仍在经历交易金额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阵痛期。
去年下半年,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零售信贷投放力度,并且降低风险偏好,按揭贷款占比提升,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股份行下降更为明显,而对于信用卡的发展策略,银行之间发生分化。
“去年一季度交易量断崖式下降,四月、五月后开始逐渐恢复交易量。”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人士坦言,全年境外刷卡消费交易基本没有了,境内只有用消费返现、优惠券等激励手段促进交易额回升。去年三季度开始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但全年交易额仍然很难反弹。
在此情况下,相较于发卡量,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更为看重的交易量在全年个位数增速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一些银行信用卡策略趋于保守。
根据央行数据,2020年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1.30万元,同比下降6.38%;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656.85元,同比下降10.97%。“信用卡交易量比发卡量更为重要,是交易手续费、分期业务的基础。”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工行对信用卡业务有所收缩调整。2020年该行未使用的信用卡信用额度1.02万亿元,较上年下降11.79%。信用卡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加约100万张,较上年少增700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增速较上年下降7.68个百分点。
经收缩调整后,工行成为信用卡资产质量唯一好转的上市银行。工行2020年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同比减少20.88亿元至129.06亿元;不良率下降0.32个百分点至1.89%。
其余银行中,建行去年新增发卡量1100万张,但消费交易额3.05万亿元,同比下降3.2%。
招行仍是信用卡交易量最大的上市银行。招行去年新增发卡423万张,信用卡交易额4.34万亿元,同比下降0.17%。招行财报称,在信用卡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背景下,主动持续调优客群结构,不断迭代升级团队业务能力,提升获客效率。
兴业银行是唯一实现信用卡交易量两位数增长的银行。兴业去年新增发卡469.54万张;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7%。
从整个银行业看,受疫情影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策略业务发展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用卡贷款(透支、分期)投放迥异。
国有大行中的建行、农行、邮储,股份制银行中的招行、兴业仍大力度加大信用卡贷款投放,信用卡透支规模两位数增长。但是,国有大行中的工行、交行,股份行中的浦发、中信、光大、平安等相继收紧信用卡贷款投放。
经过这一调整,招行信用卡透支规模超过工行,仅次于建行。截至2020年末,建行、招行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是8257.10亿元、7466.87亿元,分别增长11.40%、11.27%。工行信用卡贷款规模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建行财报称,深化场景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机场高铁、城市商业综合体、加油站三大特惠商圈建设,挖掘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加大与支付宝、抖音、百度、京东、美团等头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绑卡支付、积分兑换等业务合作,助力扩大内需消费升级。
信用卡透支增长最快的是邮储、兴业两家银行。截至2020年末,两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分别为1446.41亿元、3721.17亿元,分别增长17.41%、17.32%。去年12月,邮储银行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信用卡中心专营机构。
平安、中信、交行、浦发信用卡透支收缩。截至2020年末,上述四家银行信用贷款规模分别是5292.51亿元、4852.32亿元、4641.10亿元、3721.17亿元,分别下降2.07%、4.38%、0.70%、11.72%。
对于信用卡贷款变化。平安银行财报称,去年初受疫情冲击,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该行积极推进线上化场景布局,去年3月以来信用卡日消费金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信银行财报称,持续优化分期结构,加大分期交易和分期资产调整力度,提升账单、单笔分期在业务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场景分期,以多元化场景驱动客户分期需求,挖掘业务新增长点。
8家披露信用卡资产质量数据的上市银行中,除工行业务收缩不良率下降外,其余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全线上升。
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为民生银行。截至2020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3.28%,比上年末上升0.80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财报坦言,新冠疫情以来,经济环境受到较大冲击,部分行业人群还款能力出现下降,信用卡贷款风险加速暴露,银行业信用卡贷款整体呈现风险上升态势。2020年新户逾期率 0.5%,同比下降 0.38 个百分点。2020 年下半年新发不良比上半年下降 25.88 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称,从不良贷款率结果看,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力度有待加强。还原本年不良资产处置后,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处于中等水平,未来本行信用卡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截至2020年末,平安、中信、兴业、浦发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是2.16%、2.38%、2.16%、2.52%,分别较上年末增长0.5、0.64、0.69、0.22个百分点。
建行、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在2%以下,截至去年末分别是1.40%、1.66%,分别增加0.37、0.31个百分点。
银行业对2021年信用卡资产质量仍持不乐观预期。兴业银行财报称,2021年,信用卡业务仍处于风险释放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继续释放,资产质量仍将面临一定压力。招行财报称,展望2021年,鉴于疫情变化仍有不确定性,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仍在恢复,叠加共债风险等因素,预计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控仍将持续面临压力。中信银行财报称,贷后坚持现金清收、常规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行的多样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同时,积极主动 探索 信用卡批量转让业务,全力以赴压降不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空前 国有大行有望“轻装上阵”
根据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年报数据,资产规模均超十万亿元级的六大行,面对疫情及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资产质量均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不过,六大行在2020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有所反弹。在各大行业绩发布会上,对高管层关于“资产质量”的提问几乎无一缺席。
特别是,业内普遍关心去年以来普惠型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综合来看,各行高管层的回应和表态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方面,各行在2020年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甚至两家银行不约而同地用了“前所未有”一词来形容;另一方面,银行已提前开展专项风险排查,延本延息贷款“劣变”比例可控。
六大行不良率均有所反弹
年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不过,仍显著低于中小银行和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58%,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56%,农行不良贷款率为1.57%,中行不良贷款率为1.46%,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67%,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8%。
事实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而言无疑是一次压力测试。据介绍,工行不仅全面搭建了智能信用风险管控体系,还实行全口径融资风险管理,对于债券承销、非标投资、债券投资、债转股等非信贷风险,也与信贷一样管理。
“去年,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业务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普惠信贷质量也保持稳定,但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不良率是略有上升的。海外和子公司受疫情的影响资产总量压缩、不良率有上升趋势。”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平衡可控,各项指标均衡协调。”
综合来看,大行资产质量的略有下降与境外业务相关性较大。据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拟任副行长陈怀宇介绍,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行海外机构受疫情冲击较大,不良贷款显著上升。境内的新发生不良,则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境外的新发生不良集中在油气、航空、房地产业。
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前所未有
2020年,银行业特别是承担了更多让利实体经济责任的国有大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市场普遍关心,延期还本付息是否会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目前是否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前缓释这种压力。
纵观六大行年报,各行毫无例外地在2020年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其中,建行和交行高管层用前所未有来形容处置力度之大。
“去年,交行共处置了不良贷款829亿元,同比多处置了196亿元,其中,核销了538亿元,同比多核销了119亿元。所以,从过去3年的情况来看,2018-2020年,交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314亿元,超过之前6年的总和,累计核销1460亿元,超过了之前13年的总和,应该说,这个处置和核销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建行加大化解处置力度,资产保全经营能力和水平,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去年完成了1904亿元的处置,达到 历史 新高,同比增长20%,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靳彦民表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超3万亿元。六大行2020年共计处置不良贷款4675亿元,其中仅工商银行就处置了2716亿元,超过其他五大行处置金额之总和。据王景武介绍,工商银行坚持风险资产分类“应下调的尽下调”,不良资产“应核销的尽核销”,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一步净化表内外资产。
谈及去年以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各行高管层均表示整体风险可控。据王景武透露,截至2020年末,工行延本延息贷款“劣变”比例为0.8%,风险可控。
针对高风险地区和行业做好风控
年报数据显示,由于加大处置和核销力度,大行拨备覆盖率出现下滑趋势。工行拨备覆盖率为180.68%,下降18.64个百分点;建行拨备覆盖率为213.59%,下降14.1个百分点;农行拨备覆盖率为260.64%,下降28.11个百分点;交行拨备覆盖率为143.87% ,下降27.9个百分点。
同时,专家认为,得益于不良处置力度持续加大,各家银行在2021年有望“轻装上阵”。对于接下来的资产质量管理,各大行高管层结合本行实际,提出了各自下一步的举措。
“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已在全球率先恢复增长,预计我行信贷资产风险整体可控。但是,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到期退出、疫情影响滞后性等因素,境内机构资产质量仍将承压。”陈怀宇表示,中行将加快推进信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入先进技术,增强风险敏感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风控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则分析认为,展望2021年,银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3~4年中化解相对充分,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的大幅核销处置,预计2021年不良生成压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在此背景下,银行应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优化信贷结构。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上半年近九成银行不良率下降,房地产行业不良率骤增
值得注意的是,受个别大型房地产企业违约影响,多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呈现全线上升的态势。展望下半年,受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定、前期政策陆续退出等因素的影响,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存在反弹的可能。
从绝对值看,上市银行中仅有郑州银行、民生银行不良率高于平均值,二者分别为1.97%、1.8%。其余30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占比高达94%,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在整个行业中较为优良。
此外,宁波银行、邮储银行等七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处于较低的水平。“有部分投资者过去曾担心邮储银行资产质量没有经历足够的周期考验,但是经过上市以来的长时间验证,特别是经历疫情的严峻考验,不仅证明了我们的资产投放策略合理,更证明了我们对资产质量的前瞻研判和审慎分类行之有效。”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去年疫情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冲击,去年上半年一半的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但今年,其中28家银行不良率出现下降,占比约9成,2家持平于去年末,2家上升。
“经济回暖带动银行资产质量整体改善,其中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回暖有助于修复疫情期间受损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不良生成水平。同时,经过加大拨备计提和不良处置,银行业整体不良存量包袱进一步减轻。”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交行资产质量“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风险化解力度,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437.2亿元,同比增长27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6%,相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在31家银行中,江阴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该行不良率下降0.31个百分点至1.48%。江阴银行在中报中表示,该行建立完善逾期60天以上贷款常态化入账反映机制,不断优化信用风险监测模型,做好风险隐患资产和不良瑕疵贷款处置工作,不良贷款平稳下降。
分行业来看,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个人信用卡等行业部分客户贷款出现劣变,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但今年随着实体经济恢复,上述行业资产质量也出现好转。
从已披露的银行中报数据来看,受个别大户新增不良影响,多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呈现全线上升态势。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升级,监管从拿地、销售、融资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调控,行业资金面压力骤升,信用风险加剧。7月26日,中诚信国际将中国房地产行业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国有大行方面,如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4.29%,相比去年末上升约2个百分点;交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34个百分点至1.69%。交行相关负责人称,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净增加较多,主要是部分房企因出现实质性风险,贷款下迁为不良。
股份行方面,如招商银行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该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剧增264%至43.3亿元,行业不良率也由年初的0.3%升至1.07%。而在这之前,招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连续两年显著“双降”。
“从我行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表现来看,主要还是个别过去杠杆率比较高、过度扩张的房企在现金流上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重点涉及华夏幸福、四川蓝光两个客户。”在8月18日举行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招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透露。
该行在去年年报中表示,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监管新政影响,预计2021年部分杠杆率高、有息负债沉重、三四线城市项目占比高的房企融资能力和回款情况可能变差,资金压力可能增大。
城商行方面,如上海银行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2.73%,相比去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上海银行称,随着房地产监管的持续强化和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整体继续延续上年末的运行态势,受个别项目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该行中报还表示,已开展了针对性风险排摸,分层分类、一类一策,建立压降敞口、补充增信、驻点监管、化解退出等一系列应对策略,细化刚性标准,做实主动退出,强化风险化解处置,整体风险可控。
对于未来的风险因素,交行相关负责人称,一是受疫情及纾困政策逐步退出影响,部分借款人信用风险可能有所暴露。二是受全球经济疲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国际化产业链企业、落后淘汰产能企业、高杠杆率企业的经营将面临考验。三是受当前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等政策影响,相关行业的部分借款人经营风险有所增加。
郑州银行在中报中称,从目前来看,宏观经济复苏迹象显现,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所收敛,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叠加近期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资产存在反弹的可能,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进入下半年,不良潜在压力可能有所增加。”王一峰称,“一是 历史 存量风险的确认节奏,如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的表外不良回表进度;二是弱资质房企可能面临集中的现金流压力;三是部分尾部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不足,个别非银类机构受大额风险暴露影响偏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对于不良贷款有所反弹和应对不良贷款反弹建议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