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金去它该去的地方!”银保监会189张罚单严查违规涉房贷款
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屡禁不止,监管又出重拳。
8月1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保监会”)新披露12张罚单。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8月以来银保监会共开出“罚单”189张,其中,涉房类贷款违规入市方面的罚单数量不容小觑。
189张罚单
记者注意到,在银保监会8月内开出189张罚单中,违规放贷及贷后资金管控不到位是监管的重心。其中,涉房类贷款违规入市尤为引人注意。
8月16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沪银保监罚决字〔2021〕113号、116号两张罚单,揭露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松江支行的两起贷款违规流入楼市的操作:一是2020年11月该支行将某经营性物业贷款变相用于购房,二是2020年12月该支行某个人经营贷款被变相用于购房。对此,上海银保监局对两起案件做出责令改正,并分别处以50万元、30万元罚款。
此前的8月6日,宁波银保监局更是一连开出8张罚单,其中6张涉及银行贷款违规流入房市,2家银行及相关负责人均被处罚,罚款数额均达到百万级。
具体来看,宁波甬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授信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对贷款实际用途管控不严”而被罚100万元,并责令该行对相关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另一家为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因开发贷款被挪用于缴纳土地款或土地收储、房地产贷款放款和支用环节审核不严、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市、房地产贷款资金回流借款人等原因被罚共计275万元……
同宁波银行一样被罚超过200万的还有农业银行。8月2日,中国农业银行南平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个人信贷资金流入房市”等5项违规事实被银保监会南平监管分局处以250万元罚款。
“让资金去到该去的地方”
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今年以来为“降温”楼市的政策频出。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调控多达352次,平均每月调控次数达50次。
这其中,对于涉房类金融资金的监管也在不断趋严。
今年1月,《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实施,央行及银保监会要求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设立信贷“两条红线”。
第一条红线为“房地产贷款占比”,规定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小型银行不得超过22.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7.2%,村镇银行不得超过12.5%;第二条红线则是针对“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要求上述五个档次的金融机构分别不得超过32.5%、20%、17.5%、12.5%和7.5%。
此外,全国各重点城市在“三稳”调控政策中也一再强调金融管控。8月16日,大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大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力度,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除了购房和换房两种刚需情形,其余一切以牟利为目的而进入楼市的个人贷款均属违规。”住房金融方面的高级经济师陈斌告知记者,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主要有两种情形,个人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里应外合”违规获取购房贷款,或是将已获取的其他贷款如消费贷、经营贷等违规用于购房。
对于第二种情形,陈斌表示,尽管更多的是个人责任,但银行仍对贷后资金用途、流向负有监管责任,若发现违规使用便应第一时间追回,否则也将面临处罚。“如果个人将所获贷款通过跨行转账等方式多次转移资金,原贷款银行将很难追踪到资金用途,这也是银行监管的局限所在。”
尽管调控政策一再加码,但如“罚单”中利用上述政策漏洞钻空子的违规操作仍时有发生。对此,今年7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切实解决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
诸葛找房认为,涉房贷款监管力度加大,既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价回归理性;也是为了有效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一方面由于房企高杠杆、高负债运行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居民负债率较高,存在一定的积蓄风险。”而加强房贷审核力度将有利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在陈斌看来,房地产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政府现在正在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逐渐将重心向实体经济转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也是为了让资金流向它该去的地方。”
光大银行因房贷违规被罚百万,银保监8月罚单已超5000万
8月20日,央行官网公布五条行政处罚信息,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因违反账户管理等相关规定,合计罚没1541万元。
01 处罚
时隔半年之后,央行再次集中公布大额处罚信息,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违反信用信息采集、反xq 均为监管重点惩治方向。
日前,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涉房贷款违规,收到湖北银保监局170万元的罚款,并对责任人程某予以警告并处罚款20万元,对其他8位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警告。
涉及四项违法违规事实为:
一、理财业务未比照自营贷款进行管理,导致资金投向不合规;
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尽职,导致贷款被挪用;
三、未落实授信条件,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
四、贷前调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且贷款五级分类不准。
02 经营
近期被央行和银保监处罚的大银行有数家,围绕光大银行的问题也频频出现。
8月22日,有网友反映,光大银行系统出现问题,无法转账、支付、还款,疑似崩溃,并登上微博热搜。
随后,光大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我行于8月22日凌晨开展系统切换演练。8月22日上午我行部分交易出现缓慢及交易异常现象,已全部恢复,在此期间不会对客户资金产生影响。”
有市场人士反应,光大银行维护太频繁,影响到日常支付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在光大银行官方网站上,仅年内就发布了40次系统升级维护公告,这其中既有核心业务系统,也有门户网站,更有电子银行渠道升级及各业务模块的升级维护。
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是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总部设在北京,于2010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3年1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2021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光大银行总资产规模5.58万亿元,目前排在12名。其营业收入达386.91亿元,净利润为115.15亿元,同比增加6.32%。
图源:企业预警通
从监管层面看,随着规模的扩大,光大银行监管指标较稳定。据今年一季度报显示,其资本充足率为13.74%,较为平稳,不良贷款率为1.38%,稳中有降。
图源:企业预警通
8月20日,光大银行再次发布公告称,将于2021年8月26日17:30-24:00进行系统升级维护,在此期间各渠道及部分相关业务将有可能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使用。
03 市场
回溯8月份,银保监重拳出击,对银行业严格监管,已经对商业银行开出232张罚单,其中个人罚单134张,占比58%;机构罚单98张,占比42%。从金额来看,机构处罚金额远高于个人,达5611亿元,占比97%。
从银行类型来看,国有行收到的罚单数与处罚金额均为最多,农商行在罚单数量上次之,城商行则在处罚金额上仅次于国有行。
从官方披露的违规原因来看,主要集中在未依法履行职责和违规经营。此外还有内部制度不完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材料或隐瞒真实情况、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资金占用等违规原因。
从处罚金额来看,光大银行的罚单金额在8月的罚单中排在第五,且前五的大罚单均为机构罚单,最大罚单则来自工商银行分行的超300万罚单。
多起涉房违规!银保监局出手 又有多家银行被罚
进入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及各地监管局密集发布罚单。从处罚事由来看,信贷管控不审慎成为银行受罚的“重灾区”。
个人经营性贷款被挪用于 购房
浙江稠州银行领年内首罚
1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嘉兴监管分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江稠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分行因信贷管理不审慎,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被处罚款人民币30万元。
监管对该行做出处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根据该条款,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统计显示,此次是浙江稠州银行在2021年第一次被罚。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处罚距离其上次被罚仅仅相隔10天。
银保监会信息显示,2020年12月25日,浙江稠州银行宁波分行被宁波银保监局作出罚款260万元的决定,并责令该分行对相关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而该次被罚缘由中同样包含多项信贷业务违规,包括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贷款资金被挪用等。
向房企违规发放贷款
江西上栗农商行被罚45万元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萍乡监管分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相关内容显示,江西上栗农商行因违法违规,为违规向 房地产 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未审查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保证金来源不合规等,被处罚款45万元。
此外,曾某对公司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违法违规行为负经办责任,受到警告处分。李某对公司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违法违规行为负领导责任,受到警告处分。
肖某对公司未审查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保证金来源不合规的违法违规行为负经办责任,受到警告处分。黄某对公司未审查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保证金来源不合规的违法违规行为负领导责任,受到警告处分。
泉州银行违法遭罚100万
流动资金贷款投资固定资产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龙岩银保监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泉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龙岩分行流动资金贷款违法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中国银保监会龙岩监管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对泉州银行龙岩分行给予100万元罚款的处罚,对当事人苏某强、苏某付给予警告的处罚。
公开资料显示,泉州银行龙岩分行成立于2014年3月6日。泉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28日,注册资本34.66亿人民币。官网显示,泉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泉州银行)是成立于1997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于福建省泉州市。
目前在福建泉州、厦门、福州、漳州、龙岩、莆田、南平、三明等地市设立营业网点123家,全行资产总额超1200亿元。2011年以来,多次入选英国《银行家》权威披露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
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信贷仍是2021年监管重点
进入新一年,银保监系统的监管丝毫没有放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1日,银保监系统开年以来已披露超200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超2.5亿元。
从各家银行违规事由看,信贷业务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仍是重灾区。
除上述涉信贷业务的处罚外,汝州玉川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向关联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平顶山银保监分局依据《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对其罚款20万元。
北京银保监局公布的处罚信息显示,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存在“以贷转存并续做存单质押贷款、个贷贷后管理不到位”的违法违规事实,被给予合计6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亦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重点。邮储银行(601658)研究员娄飞鹏指出,信贷管理不规范会导致对借款人的各项风险无法有效把握,例如因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财务情况导致资金被借款人挪用等,从而引发信用风险。同时,内部管理不严格,也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2021年“强监管”高压态势将延续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银行普遍面临净利润下滑、不良走高的现象,银行业的风险也越发引人关注。
2020年12月31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着力加强股东行为监管与违规关联交易整治,规范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等治理主体的履职行为,严格信息披露,加强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
对于2021年银行业监管趋势,王红英直言,“2020年这些罚单无疑对整个银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警示。2021年,银行首先应从制度上建立健全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性措施。一方面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规章制度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当中,进一步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水平,从业务专业层面进一步去防范风险。
1月6日,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将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做好风险应对。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压实金融机构和股东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最后贷款人责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支付领域监管,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
市场预计,2021年金融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以保证金融市场风险可控,随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金融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
关于涉房贷款的罚单和房贷违规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