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个诈骗电话,怕被人冒名网贷,如果真被人贷款了,我应该怎么办?
解决方法如下:
1、被冒名人应积极与办理贷款、信用卡的银行进行协商(如果银行拒不解决,可向人民法院上诉,要求银行承担因“审核不严”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
2、被冒名人要注意搜集证据,鉴于冒名贷款的各式合同、证据非本人签署,可以申请法律鉴定。
3、被冒名人切勿听信任何中介机构可以“洗白”信用记录的谣言,选取正规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
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如果遇到有人假冒自己名义向网贷平台借款的情况,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只要你对此不知情,对于他人假冒你名义向网贷平台借款不存在过错,那么你就无需对此等借款承担偿还责任。
那就是要求冒用李某名义的那个人来承担清偿责任。他人冒用李某名义借款,属于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网贷平台可以选择撤销,也可以选择不撤销。如果网贷平台未撤销合同,则借款合同对网贷平台和冒用李某名义的人而言,都是有效的合同。因此,网贷平台可以要求冒用李某名义的人来承担法律责任。
无缘无故接到“贷款”电话,这些号码是怎么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体验,经常无缘无故接到一些“ 贷款 ”电话和贷款短信,称“我们是XX平台的贷款公司,您近期有没有资金方面的需求呢?”,或者直接说,“检测到您是我们公司的优质客户,在我方公司可直接申请XX元的贷款”,这种类似的电话几乎每天都能接到。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说,我明明没申请过什么贷款,而且也根本不需要贷款,自己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还总是能接到各种贷款平台打来的电话呢?
首先,我们现如今是处于大数据的时代,很多的信息都很容易被透入出去,比如你玩微信,微博,刷网页等行为,这些在大数据的筛选下,很多贷款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查看到各种信息,然后进行筛选,再一个个打电话去询问。
第二,现在有很多网站和APP软件,在浏览这些网站或下载APP时,需要注册登录,这个时候很多app都可以读取你的通讯录,那自然你的信息就被泄露出去了,毕竟有很多网站和app软件都不是很正规的。
第三,贷款公司或中介公司跟一些渠道进行合作,比如是房贷,那么有可能跟房产中介,物业公司等有合作,或者有的中介公司也会跟银行合作,批量地购买名单,但名单的信息一般都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打电话进行询问,毕竟购买名单或泄露客户信息是属于违法行为。
第四,就是自己去相关app或贷款公司平台申请了贷款,这时候贷款公司会给你打电话进行询问有没有需求,或许当时你只是出于好奇去点了,但贷款公司后台是能看到相关数据的,会认为你有贷款需求。
以上四点大概就是你为什么经常能接到各种贷款电话了,所以不相干的网站和app不要去乱点,你只要去下载注册了一个贷款app,那么相关的贷款公司都能知道你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的信息也很容易被泄露。
当然,类似的贷款广告也不要去相信,不要被这些营销广告所诱惑,如果真的有资金方面的需求,建议尽量去找正规的贷款公司咨询。
广西女子借手机给熟人背上5.6万元网贷,这件事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
广西女子借手机给熟人背上5.6万元网贷,这件事就警示我们不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特别是自己的手机还有身份证,银行卡等等,现在我们手机上绑定了很多卡,所以不管是熟人还是朋友都不能借。
智能手机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个仪器,手机里面有很多软件以及很多应用都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手机支付这个功能使得我们现在出门已经不用带零钱出门了,用手机扫码就可以支付,而且手机其实它的保障性是非常好的,所以很多人会把银行卡绑定在手机支付软件上面,这就可以让我们用手机就可以支付出我们的大额资产,这件事情也是有一定弊端的,手机虽然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但是也可能会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
广西有一个女子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了熟人,结果自己却背上了6万元的网贷,这件事情提示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机拿好,手机中存在我们很多的重要信息,只要拿到我们的手机,其实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我们的钱财支付出去的。现在是网络大数据时代,在网上有很多贷款软件,这些软件其实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吸引人的,而且熟人都是知道我们的正常的基本信息的,所以一旦把这些信息填到这些网站软件上,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背上网贷。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这个社会,无论是我们多熟悉的人,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手机拿好,不应该让他们接触到,因为通过手机现在实在是可以做太多的事情了,可能一部手机就可以毁了一家人,这件事情提醒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避免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就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毁了我们的一辈子。
长沙女子被骗3.3万,还莫名背了12万贷款,只因接了个啥电话?
因接了一通“售后退货处理”电话,输入一个验证码,导致长沙蔺女士3.3万人间蒸发且多了12万贷款。
生活从未停止,诈骗从未枯萎,从“孩子老师”到“退货处理”,电话诈骗防仿佛从未退出社会的舞台!
近日,长沙蔺女士的被骗遭遇在一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3.3万存款被转,还要莫名其妙地被贷款了12万元,给予蔺女士狠狠地上了一刻,同样也让我们意识到:
诈骗从未停止,懂得去区分才是硬道理。
长沙蔺女士突然接到“售后退货”电话,宣称商品质量有问题退货
网购迅速发展的今天,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货物的销售模式确实占据了主题,有买卖就难免会有售后的问题!
面对商品到手的“不悦”,消费者都喜欢通过售后退货处理;但让人疯狂的是,曾经的“骗子们”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竟然通过抓住了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通过“售后退货”来进行诈骗。
在长沙的蔺女士,近日则因为“售后退货”问题而狠狠地上了一课;
在她的回忆中,当年的她就是街道自称唯品会售后的电话,对方能清楚说明自己购买了什么,然后明确其质量有问题而需要做退货手续。
面对高达几倍的“退货”诱惑,蔺女士被邀请到某QQ群“操作”
售后处理意识并不强的蔺女士,在接听到所谓“售后”电话时候,最初还是有所疑惑的;
奈何对方能详细说明自己购买过的东西,甚至能道出自己的资料,最重要是面对“高额的退货金额”,她动心了。
有网友经验的消费者都深刻知道,正规商家的退货流程绝不会有“直接”的商机操作的;销售平台为保障消费者和商家权益,早就完善了系统且需要线上进行处理退货!退货期间,能免掉运费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怎么可能会出现3倍,甚至10倍的退货金额?
根据蔺女士的回忆,这位“售后人员”宣称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又担心通过后台处理会影响到网站的信誉;“售后人员”才会采用线下的方式给蔺女士拨打电话,甚至愿意出高达10倍的退货金额。
面对“退货售后”高达10倍的“退货金额”,蔺女士真的动心了,她甚至觉得对方态度十分诚恳;
在对方的“介绍”下,蔺女士被进入到某个QQ群进行“退货手续”。
一顿操作猛如虎,输入银行卡账户以及验证码造成悲剧
进入“售后人员”推荐的QQ群后,群中竟然还有所谓的“售后主管”“其它退货顾客”等等信息,让蔺女士放下了戒备;为了尽快地拿到高额的“退货”资金,蔺女士认真地听取了对方的要求进行了处理。
对方要求蔺女士提供自己的银行卡用于“打款”,蔺女士考虑到安全问题而提供了一个存款不多的银行卡号;
她觉得提供银行卡号码问题不大,但后期的她竟然被要求提供“验证码”验证退货流程!
没有很强退货意识的蔺女士,竟然深信“验证码”只是用于退货,却不知道,也因为这个验证码让她背负了12万的贷款金额。
蔺女士及时报警,竟然还牵起了一件“外借银行卡”事件
验证码一出,手机信息不断,蔺女士才意识到自己是被“售后退货”骗了。
根据蔺女士的回忆,自己在给予对方提供验证码后,手机立刻受到了3.3万银行存款被转移的信息;甚至在她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受到了某贷款机构的“12万贷款确认信息”,蔺女士一下子就懵了,再到QQ群咨询时候却发现自己被提出了群聊。
意识到自己被骗后,蔺女士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明确自己被骗;
由于涉及金额比较大,警方立刻对蔺女士的资金来源进行跟踪,但结果让人欲哭无泪。
在警方的跟踪下,确实找到了蔺女士资金的去向,但对方则是无辜的受害者之一;原来,蔺女士资金是被转到一位闫某的身上,但对方对被骗是完全不了解的,他坦然曾经为了3千元的费用把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等外借给别人,却想不到是诈骗团队。
网购成风,贪财的骗子也从未停止,不要忽视诈骗的套路
按照最新的消息显示,由于蔺女士涉及了重大诈骗团队,加上对方采用无辜市民的账号进行收钱且直提现金,警方追踪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
蔺女士的案件,让我们意识到电话诈骗从未停止!
作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就不该相信所谓的“线下退货”处理,为了10倍退货而背负几十万的贷款是很傻的;而作为聪明的群众,更不应该外借自己银行卡、手机号码等资料,这是为诈骗铺路。
因接了一通“售后退货”电话,让蔺女士被骗钱甚至背负12万的贷款,听者流泪。
对于接个电话背上贷款和打电话给我贷款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