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分类
五级不良贷款分类: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四级不良贷款也可以分为逾期、呆滞、呆账。四级不良贷款分类是不全面的,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精细化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1988年,在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呆账贷款的四种情况:一是借款人依法破产;二是借款人死亡;三是借款人遭受重大灾害;四是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借款人的实际顺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并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2002年1月1日,我国银行全面实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监会成立后,继续沿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五级分类方法,进一步加强实施力度,将贷款准确分类作为银行监管的基础之一。
由于在监管实践中存在新的问题,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银监会于2007年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不良贷款的类型分为哪几种?
; 什么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又有哪几种类型?据了解,不良贷款共分为三种类型,那么三个类型分别贷款的是什么意思呢?以下为您介绍:
一、逾期贷款
逾期贷款是到了还款期限时还不能归还的贷款,其中不包括板滞贷款和呆帐贷款。
二、板滞贷款
板滞贷款是指还款期限到期2年(含2年)以上还是不能归还贷款,或者是还贷款日期还没有到期但生产经营已经停止运营的。其中不包括呆帐贷款。
三、呆帐贷款
呆帐贷款是指贷款人和担保人宣告破产,在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贷款人宣告失踪或死亡,在期产业或遗产清偿后没有还清的贷款;贷款人在遇到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后,无力偿还的贷款;在清理贷款人贷款抵押物、质物所得价值不足不能够还清贷款时,经的国务院专案同意核销的贷款。
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
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意思是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借钱给用钱的单位或个人,一般规定利息、偿还日期。
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按照贷款期限分为:
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5年。
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1年,5年以内。
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透支——没有固定期限的贷款。
按币种分为:本币贷款、外币贷款。
按照贷款人性质分为:银行贷款(自营贷款),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公积金贷款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贷款),特定贷款。
按贷款主体性质分为:经济组织贷款,企业单位贷款,事业单位贷款。
按照贷款用途分为:企业(经济组织)类;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一般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铺底流动资金贷款;临时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票据贴现。
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是指
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关注、资级、可疑、损失,分别对贷款收回的可能性进行定义。不良贷款是指分类级别在次级及以下的三类贷款。
一、正常贷款核心定义: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
二、关注贷款核心定义: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债务,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三、次级贷款核心定义: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四、可疑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五、损失贷款核心定义: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拓展资料】
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来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简单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需要利息的借钱。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总称。逾期贷款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 (含展期后到期) 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逾期 (含展期后到期) 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 呆账贷款是按有关规定列为呆账的贷款。不良贷款预示着银行将要发生风险损失。把不良贷款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
关于不良贷款可分为和不良贷款具体可以分为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