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
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意思是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借钱给用钱的单位或个人,一般规定利息、偿还日期。
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按照贷款期限分为:
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5年。
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1年,5年以内。
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透支——没有固定期限的贷款。
按币种分为:本币贷款、外币贷款。
按照贷款人性质分为:银行贷款(自营贷款),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公积金贷款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贷款),特定贷款。
按贷款主体性质分为:经济组织贷款,企业单位贷款,事业单位贷款。
按照贷款用途分为:企业(经济组织)类;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一般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铺底流动资金贷款;临时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票据贴现。
不良贷款包括哪三类
【1】逾期贷款
逾期贷款也就是在规定的贷款期限内不能还清贷款产生了逾期记录,但是拖延贷款时间之后,最后还是能将贷款金额还清的类型。这种情况对银行的损失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借贷者来说不仅要好还贷款本金,还要偿还罚息。
【2】板滞贷款
板滞贷款也就是逾期还款时间超过两年以上的,以及未到期或者逾期不到两年,但是经营已经停止或者是贷款的项目暂停的,这些都是属于板滞贷款。
【3】呆滞贷款
板滞贷款是还可以有机会还清贷款类型,而呆账贷款则是借贷者和担保人宣告破产,并且在破产清偿之后,依然没有还清的贷款部分,此部分也就成为永久不能收回的贷款,就称之为呆账贷款。
拓展资料:
不良贷款首先对银行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利益损害,特别能是呆账贷款,当银行的不良贷款过多的时候,就会极大的影响银行的经营运转。对社会而言,不良贷款也起到负面的影响,在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对借贷者来说,不良贷款会极大的损害到个人的信誉,以及财产上的损失,因不良贷款所产生的滞纳金就是实质上的损失。
贷款采用五级分类制度,分别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三种为不良贷款。正常贷款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
关注贷款指借款人能还款,但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次级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通过正常的营业收入已经不能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其它的方式追缴欠款,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可疑贷款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损失贷款指借款人没有还款能力,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都会导致贷款损失,这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用户在贷款后要按时还款,不能出现逾期还款的情况,在逾期还款后会被银行上传至征信中心,个人征信变不良以后影响各种贷款的办理,比如车贷或者房贷等,在逾期欠款归还后,这条记录还会保存5年的时间,5年以后会自动的消失。
不良贷款分类
五级不良贷款分类: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四级不良贷款也可以分为逾期、呆滞、呆账。四级不良贷款分类是不全面的,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精细化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1988年,在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呆账贷款的四种情况:一是借款人依法破产;二是借款人死亡;三是借款人遭受重大灾害;四是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借款人的实际顺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并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2002年1月1日,我国银行全面实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监会成立后,继续沿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五级分类方法,进一步加强实施力度,将贷款准确分类作为银行监管的基础之一。
由于在监管实践中存在新的问题,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银监会于2007年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对于不良贷款怎么分类和不良类贷款包括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