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及其对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晕,这个写起来长的很啊~~~
才5分:(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早在07年春季就开始了,最早初露端倪的是美国房贷机构。
列举一个时间表的一部分: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下略)
这次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之前,美国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其实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带动的,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其现象可以用我们方便理解的一个比方来形容:
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资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给你融资.
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的积累下来了.
一旦哪一天,疯狂的炒股热潮有了退烧的迹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
再举一例:
(某次知道问题上的回答)
比如,你只有100块钱,你把这100块借给甲同学,利息是8%,没有要他抵押品(所以利率高),你觉得有风险,想转嫁风险,另外想让手里多点儿钱花。于是,你就向乙同学发行100元的债券,给他5%的利息,你给他的抵押就是那前一笔甲同学的100元贷款。意思就是说,要是你还不上这100元债券的债,至少甲同学还那100元贷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帮你还乙同学这笔债的。似乎乙同学是有保障的。而你呢,手上又有了100元,你又可以往外贷款了。每一个回合你赚3%的利息差,你贷了再借,借了再贷,做几个回合,你就赚了若干个3%。那么,同学,你就是一个狡诈的银行家了!
你借给甲的贷款就是“次贷”,你发行给乙同学的就是“次贷衍生债”。
危机就是这么积累起来了。
到某一天,甲同学告诉你:我买的东西不但没赚到钱,还跌了很多价,卖不出去了,还不上贷款了,就算割肉卖了,也不够还你的!
你傻眼了,乙同学也跟着傻眼了。
像你们三个这三种人多了,全世界都闹危机了!
美国政府是想抑制一下过于旺盛的投资,压缩信贷规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价,所以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条(1年多升息17次,从1%到5.5%),其他的还有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票据吸纳货币市场上的资金等等。
美国政治界经济界其实都是一帮政客,他们对管理国家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病患一点都不察觉,采取的快速连续升息政策其实正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贷款无法归还,引发连锁的坏帐反应,使美国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诺骨牌状的倒下,引发了金融危机。
美国企业界不光是金融业,包括福特汽车等工业也是一帮唯利是图、没有远见的家伙。
其实早在几年前,福特汽车等美国汽车公司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由于美国汽车长期以来主要发展的是大型汽车,而对经济型汽车、双能源汽车的研发根本看不上眼,所以在日本汽车的竞争下逐渐的落于下风。
本来由于油价的逐步高升,日本汽车在与美国汽车的竞争中就已经大大得分,而最近的金融危机更是严重的打击了大排量、高耗油汽车的销量。消费者在金融危机下偏向于消费保守,购买意愿降低,即使要买,也是买日本车,那么福特怎么能好过?更由于金融危机下,金融业的贷款更吝啬和苛刻,据说近日福特曾向银行申请贷款度日,而银行的答复是:福特的贷款信用额度为“0”!
美国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经济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它出了重大问题,世界都要受连累。别的国家先不说,先说比如中国。
以下是中国受美国危机影响的金融业的损失(仅金融业的部分数据,不是全部,也没列举其他行业):
民生银行:
截止08年6月30日,持有的“两房”债券总规模为2.2695亿美元。截至9月22日,本公司未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
招商银行:
截至08年6月末,公司持有的涉及房利美、房贷美的债券总计2.55亿美元,市值评估浮盈83万美元。截至9月17日,本公司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
兴业银行:
截至9月18日,公司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3360万美元。
交通银行:
截至08年6月30日,本行持有“两房”债面值0.27亿美元,本行积极应对美国两房危机影响,及时处置了相关债券投资,未造成任何损失,较好的规避了“两房”风险。9月19日公告,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截至本公告日,本行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002万美元。
工商银行:
2008年中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持有与美国房地产按揭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有关的债券面值合计27.16亿美元,其中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债券4.65亿美元,信用评级均为AAA1;房地美和房利美担保抵押债券22.51亿美元,该类债券目前还本付息正常;持有Alt-A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面值合计6.51亿美元;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面值合计12.14亿美元;持有结构化投资工具面值合计0.55亿美元,上述债券投资面值合计19.20亿美元。9月19日公告,截至本公告日,本行及其控股机构持有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债券约为1.518亿美元,其中,本行境内外机构直接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约1.39亿美元,全部为高级债券;本行控股子公司—澳门诚兴银行持有一笔与美国雷曼兄弟信用相挂钩的债券,面值1亿港币(约合1,281万美元)。
建设银行:
截止08年6月30日,持有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支持债券账面价值2.7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73亿元);持有美国房利美公司和国房地美公司相关债券账面价值32.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22.79亿元)。9月20日公告,截至本公告日,本行及所属子公司持有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相关债券共计1.914亿美元,其中高级债券1.414亿美元,次级债
券0.5亿美元。
中国银行:
08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美国Non-Agency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账面价值为50.77亿美元。
08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6.37亿美元,“两房”担保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账面价值为66.49亿美元;截至8月25日,集团持有的“两房”发行的债券减少到75.00亿美元,“两房”担保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减少到51.74亿美元。
9月18日公告,截至本公告日,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发行债券7562万美元。其中,中国银行(香港)公司共持有上述债券6921万美元。此外,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对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贷款余额5000万美元,对其子公司贷款余额320万美元。
中信银行:
截至2008年6月末,本集团未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支持债券,本集团持有外币住房抵押债券共计12.53亿美元;本行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担保的住房抵押债券分别为3.84亿美元和7.97亿美元,本行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机构债分别为2.32亿美元和1.71亿美元。9月22日公告,经统计,截至本公告日公司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7600万美元,公司未持有该公司的次级债券。
中国平安:
10月18日公告,本集团对富通集团股票的总投资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按审慎原则和相关会计政策,本集团在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把在本集团08年9月30日净资产中体现的约人民币157亿元的市价变动损失,转入利润表中反映,受此影响,本集团08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预计将出现亏损!(上年同期业绩:净利润116.79亿元、每股收益1.65元)。
已经很长了,不多写了,世界各国的损失数以万亿计。
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介绍
structural deri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目前最为流行的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开发的各类结构化理财产品以及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各类结构化票据。
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别:
1.按联结的基础产品分类,可分为股权联结型产品(其收益与单只股票、股票组合或股票价格指数相联系)、利率联结型产品、汇率联结型产品、商品联结型产品等种类;
2.按收益保障性分类,可分为收益保证性和非收益保证型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保本型和保证最低收益型产品;
3.按发行方式分类,可分为公开募集的结构化产品与私募结构化产品,前者通常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目前,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有数千种结构化产品上市交易;我国香港交易所也推出了结构性产品;
4.按嵌入式衍生产品分类。结构化金融产品通常会内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衍生产品,它们有些是以合约规定条款(如提前终止条款)形式出现的;也有些嵌入式衍生产品并无显性的表达,必须通过细致分析方可分解出相应衍生产品。按照嵌入式衍生产品的属性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互换的结构化产品、基于期权的结构化产品等类别。
目前最为流行的结构化金融衍生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开发的各类结构化理财产品以及在交易所市场上可上市交易的各类结构化票据,它们通常与某种金融价格相联系,其投资收益随该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对美国银行业的冲击有哪些,美国银行也是怎样应对的
美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王佃凯
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整个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通胀高企使得货币基金迅速兴起,加速了银行存款的流失,金融脱媒的现象倒逼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过程开始于1970年,美国先后取消了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允许部分期限的储蓄存单利率与国库券利率挂钩。1986年,随着存折储蓄账户利率上限的取消,所有的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情况,贷款利率也无限制,美国利率市场化宣告全面实现,前后持续了16年。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的资本成本开始上升。虽然利率管制的放开,增强了银行存款的竞争力,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投资渠道的拓宽,银行也面临激烈的资金竞争,使得银行资金成本出现上升。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信贷需求萎缩影响了银行的定价能力,银行贷款利率的平均降幅超过了存款利率的降幅,导致银行的存贷利差变窄。各家商业银行都碰到了经营环境恶化、业绩下滑的情况,出现了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的现象。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美国银行业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其中比较一致的做法有:调整风险偏好、提高贷存比和高收益贷款比重,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伴随利率市场化,随着美国的综合化经营管制逐步放松,美国银行业通过综合化经营,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美国在利率管制时期,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加深,银行不断加强表外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至2000年的43.11%,而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至2000年的56.89%(见图1)。通过加强业务创新,调整业务结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3%,上升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1.67%,提高约30%。由于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培育出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美国银行业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些大型银行的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不同银行的应对策略又不完全相同。
花旗银行:银行零售业务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期,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都认为零售业务无利可图,因而都不重视这一块,没有一家银行的市场份额能够超过10%。但是花旗银行决策层认为当时流行的大额存单和商业票据已成为一个非常不可靠的市场,银行需要找到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资金来源。从那时开始,花旗银行逐步重视零售银行业务。1975年年初,花旗银行做出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将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分设,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独立分出的零售业务在发展初期相当艰难,1975年该行零售业务只在11个国家的500家分支机构开展,有100亿美元资产,200万客户,利润是零。1977年,花旗银行成立花旗信用卡银行中心,还率先启用了自己生产的全自动柜圆机(ATM),并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银行服务,提出了“花旗永不休息”的广告宣传口号。这一业务创新改变了美国零售银行业的形象,客户备感友好与方便,从而使花旗银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花旗银行是最早利用信息和评估技术建立信用评分制度的银行。根据客户的信用评分高低,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进行定价。到2000年,花旗银行零售业务已在41个国家通过1200个机构为2000万个账户服务,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在60%左右。在整个9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成为该行业务增长最快的部分。
花旗银行建立了一个横跨五大洲的网络,在世界100个国家设有3400多个分行或办事处,运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针对每个市场的运作进行深入了解,透过花旗银行的环球网络,运用遍布世界各地分行或办事处的人力、管理及财力资源,从而为各个市场的特殊需求提供最佳的方案。目前花旗银行为全球1亿客户包括为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
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和小微企业信贷
富国银行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富国银行推崇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目前美国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是富国银行的客户,其9112个金融商店、12000多台自主设备和27000的雇员遍及美国大部分州,是美国本土最重要的银行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表现好于同期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经营性拐点。其中:总资产年均增长12.3%,净利润年均增长14.2%,利息净收入稳步提高,净息差都在4%以上(见图2)。
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富国银行将主要的业务划分为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另外,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于其他对手,富国银行也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纳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在资产部分,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富国银行在资金的收入上领先对手。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立于1989年年底,那一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又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部,为年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提供贷款。富国银行于1994年在零售银行业务部下创建“企业通”(Business Direct),采用简化流程向年销售额低于200万美元的企业提供上限为10万美元贷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中小贷款业务对银行利润的提升不只是利息收入,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带来的更低的存款成本,更优质的零售客户和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贷款需求稳定,经营活动与银行联系紧密,中小企业客户粘性要大于其他零售客户。富国银行中小贷款客户的平均年数为7年,优质的零售客户带来了包括投资理财、养老保险、交易汇兑等中间业务需求,能有效提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富国银行2002~2011年平均手续费收入占资产总额之比为3.23%,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54%。
摩根大通:一站式对公金融
摩根大通是美国资产规模第一的银行类金融控股公司,投行、债券承销交易、资产管理包括对冲基金以及衍生品业务方面都位于美国同业前列,非息收入中自营和资产管理两项收入占比最大,2011年,分别占营业利润的14.5%和10.3%,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通过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润的代表。摩根大通的企业贷款以大型企业信贷为主,增长较为平稳。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这些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不同,摩根大通60%的利润来源于对公业务。在全世界都聚焦于花旗集团的“零售银行服务”的同时,摩根大通却在利用它的“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悄然超越了众多零售银行。所谓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是指除了为企业提供传统的贷款服务外,还提供贸易融资、资金管理、风险管理、银团贷款、结构融资、私募融资、高收益债发行、并购顾问、资本重组等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了一个一站式的对公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大批企业客户。
摩根大通的前身之一是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化学银行成为杠杆融资领域的领军者,并建立起广泛的银团贷款分销网络,1993年以后化学银行又涉足了高收益债市场。1994年,在黑石收购全球最大的石墨电极生产商UCAR公司一案中,化学银行为UCAR公司提供并购及相关高收益债券发行所需的全部11亿美元资金,从而正式涉足高收益债市场,并标志着商业银行在大型收购案中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诞生。2000年化学银行再下一程收购了J.P.摩根,资产规模也上升到7000亿美元,成为当时的全美第二大银行。相比于其他银行,摩根大通更直接服务于企业客户的战略发展和投融资需求,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传统贷款之外的结构化融资安排和并购重组等顾问服务。以对公业务优势起家的摩根大通(化学银行),在收购了大通银行、第一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后,经营性净利润中平均38%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12%来自于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的贡献,9%来自于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贡献,31%来自于消费金融部门的贡献,10%来自于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的贡献,对公业务合计贡献了60%的利润。摩根大通一直都是全球银团贷款市场的领军者,并始终保持着在高收益债市场的领导地位,从而奠定了公司在债券承销和收购兼并市场的领先地位,贡献了丰厚的投资银行收益(见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是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采用新的经营模式,加快转型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商业银行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就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倒闭。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很多中小型银行甚至是当时的大银行,由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变化,而被迫选择破产或者被收购,1986年全美商业银行的数目超过了14000家,随后开始急剧下降,到2009年只剩下6000余家。随着银行并购的不断进行,银行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会面临灭顶之灾,利率市场化也充满了新的机遇,关键就在于各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自己,把握好机遇。纵观花旗、富国、摩根大通等美国大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银行正是通过经营方向的转变,业务结构的调整,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并且利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通过大量的并购活动才发展到目前水平的。
希望能帮到你。
结构化融资和贷款区别
区别:结构化融资包含贷款,融资的范围大得多。
贷款是融资的一种。 融资有很多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借钱。主要有债权和股权两种,债权融资就是有抵押品的融资,银行贷款就是需要你出具抵押物,根据抵押物价值来决定放款数量等。股权融资是以你放弃公司一部分股权来换得融资。 具体融资方式很多:拆借(就是借钱,可有利息,也可无利息);贷款(银行、高利贷);股权融资;信托融资;保险融资;上市等。
结构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利用特定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 e entitiesor special purp.o.s e vehicle,SPEsorSPV),将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融资。也可以理解为,以现金资产将企业特定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替换(资产置换),在资产负债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高效资产,主要是流量资产。
所谓结构融资是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并不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是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来出售将来可回收现金流从而获取融资。大多数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人是该证券基础资产的发起人。这些资产涵盖的种类非常广,包括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租赁合约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以及其他任何具有可回收现金流的金融工具。
拓展资料:
最近几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很受欢迎的结构化融资证券品种,其基础资产本身是结构化融资证券以及多种公司债券。结构化融资通俗的说法是资产证券化,可以为银行筹集资金、增加收入和管理资产负债表。它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关于美国结构化金融贷款和结构性金融政策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