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不良贷款的时候有哪五级分类,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意义: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
1.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2.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至少每半年对全部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
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拓展资料: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的意见如下:
1)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贷款分类制度。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经营效益差的个体、集体及股份制企业。
2)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依法监督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金融管理的重要法规中,依然只强调“一逾两呆”分类方法,而忽视“五级分类”方法。
3)实事调整考核指标,推进五级分类制度运行:在现有的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中,各行系统下达的考核任务均以“一逾两呆”口径,督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而无视贷款损失的实际发生,根本上不利于经营信贷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同时也不利于经营行调整信贷营销策略、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
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划分不良贷款是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意思是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借钱给用钱的单位或个人,一般规定利息、偿还日期。
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按照贷款期限分为:
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5年。
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超过1年,5年以内。
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
透支——没有固定期限的贷款。
按币种分为:本币贷款、外币贷款。
按照贷款人性质分为:银行贷款(自营贷款),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公积金贷款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贷款),特定贷款。
按贷款主体性质分为:经济组织贷款,企业单位贷款,事业单位贷款。
按照贷款用途分为:企业(经济组织)类;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一般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铺底流动资金贷款;临时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票据贴现。
在下列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中哪几种贷款属于不良贷款
在下列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中属于不良贷款有: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为不良贷款。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为不良贷款。
关于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是和五级分类法 不良贷款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