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如何转型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如何转型呢?在转型中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来借鉴下!
在利润增长放缓、不良贷款连续反弹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调整自身经营战略与管理模式尤为迫切。信贷资产是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信贷管理转型自然地成为银行整体转型的重点。那么,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转型、怎样转型,成为当前银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银行内训为你详细讲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一、实施全面信贷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向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转变。商业银行顺应客户需求,产品日趋多元化,因而在信贷管理方面亟待拓展视野,实现信用风险全覆盖。政策制度方面,逐步将信贷政策范围扩展为信用组合政策,将客户涉及信用风险的信贷业务、类信贷业务、投资理财等业务统一纳入信用组合政策范畴,并针对客户不同类型的用信需求建立差别化的政策维度和导向。风险监控方面,建立覆盖境内外、表内外、母子公司的全面信用风险监控体系,实施信贷、类信贷、投资理财业务的信用风险统一监测预警。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扩展信用风险监控范围,以问题为导向,归类分析表外、类信贷业务风险成因和管理薄弱环节,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商业银行可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充分挖掘银行内外数据价值,增强风险识别与预警的能力。对不良、逾期和欠息客户,大额授信客户,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机构进行分类监测,提升监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金鹰系列课程为你分析银行信贷管理转型方向。
被动应对向主动的结构调整转变。未来信贷管理不宜局限于被动“守底线”,而要前移工作重心,主动分析市场,按照风险收益平衡原则,从战略上合理确定信贷资源分布格局,发挥对信贷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政策制度方面,提高信贷政策针对性。结合“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银行自身风险偏好和转型发展方向,及时完善信贷政策,明确信贷投放重点。研究合适的进入时点、判断适当的'退出时机和方式,从行业、区域、客户和时点等维度提出清晰的政策指引。主动把握新常态下的业务增长点,持续促进信贷结构优化。风险预警方面,强化风险的前瞻性预警。梳理信贷流程中的主要风险点,确定监测重点,并对风险信号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风险强制退出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提出预警提示的客户,进行跟踪管理,督促风险化解处置,在过程管控中,树立风险政策制度的权威。
块状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多是“块状”模式,存在整体统筹不够的问题,有的环节多头管理,有的环节少人问津。因此,商业银行需实行信贷全流程管控。管理架构方面,落实“三道防线”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风险管控的合力。信贷经营部门要切实承担经营风险的第一责任,既要不失时机拓展市场,做好营销工作,又要果断决策,对于出现的风险苗头,及时化解和退出,把第一道防线做成市场拓展的“实线”,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实线”;信贷管理和审批部门要切实把控实质性风险,发挥对客户“再看一眼”的作用;审计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要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从更高角度俯视信贷经营和风险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建议。
政策制度方面,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环式管理”基本思路,实现信贷各流程环节工作目标、标准规范、形式要件统一,提升信贷体系的集约化水平。要以客户尽职调查评价报告为基础,整合其他内容,作为全流程统一要件,“以贷中促贷后”;区分存量新增客户和业务类型实施差别化客户调查,“以贷后促贷前”;贷后检查与授信准备工作统筹安排,实现存量客户贷后管理与贷前调查、贷中授信申报环节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以贷后助贷中”。
二、做好信贷管理转型的保障工作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大数据分析能力
一是做好信贷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工作,搭建“看得清、管得住”的系统平台。从“看得清”的基本功能要求入手,通过对操作流程监控,捕捉信贷违规及未尽职的信息,为非现场检查提供依据。从“管得住”的基本功能要求入手,将管理要求嵌入流程环节,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对客户、产品、机构、岗位等的授权管理、规则管理、流程管理,全面落实信贷政策、制度等。银行内训课程为你详细分析银行信贷转型保障工作。
二是搭建信贷大数据基础平台。将客户、债项、资产质量、押品等信息进行归集,构建大数据工作环境;对于大量的非结构数据,重新设定数据治理结构,建立数据采集、处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提升数据收集、清洗、挖掘、应用、评估效率。
三是建立信贷大数据“工具箱”。将信贷专家和大数据技术专家的智慧结合起来,研发和推广大数据分析模型和技术,为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提供好用、管用的大数据实战工具。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管理能力
一是细分岗位、明确专业要求,培养专业化队伍。首先,对从事信贷业务各类人员进行岗位细分(如客户关系管理、授信方案制定、信贷评估评价、计量技术研发等),针对不同岗位明确适岗标准。其次,加强系统培训,通过推行全覆盖培训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和便捷使用程度,使信贷人员能够及时补充更新履岗所需理论知识,提升业务实践技能和合规操作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同时,充实、稳固客户经理、风险经理队伍,提升全行监控预警人员、贷后管理人员、押品管理人员等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信贷责任体系。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逐步与信贷资源配置、审批授权、拨备计提等挂钩,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强化“放出贷款能收回”的考核导向,研究以贷款回收额、贷款回收率等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促进业务营销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完善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风险管理进党委”的机制,一把手要组织研究全行风险资源的配置和考核;落实经营条线的风险管理责任;理顺责任认定的机制,坚决惩治和防范道德风险,同时要保护一批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经营管理人员,责任认定要准,追究要狠,强化对信贷经营管理的警示约束作用。
三是持续推进信贷文化建设,培养人员信贷管理意识。按照“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持续推进、与时俱进”的思路,细化信贷文化建设方案。总结提炼健康信贷文化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以培训教育为抓手,通过大量的案例警示反复强化,促进健康的信贷文化深入人心,转化为员工尽职履责、合规守纪的自觉行为。
工行24字信贷经营理念具体是哪24个字?
经济本源、审慎稳健、诚信合规、客户优选、专家治贷、责任落实。
24字信贷文化核心理念:
“经济本源、审慎稳健”是新时期信贷工作的价值导向和本质要求;
“诚信合规、客户优选”是新时期信贷工作的行事准则和核心策略;
“专家治贷、责任落实”是新时期信贷工作的立业基础和重要保障。
扩展资料
一、经济本源。实体经济是金融生长的土壤,也是金融反哺的对象。要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作为贯穿信贷经营发展的大逻辑,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把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优化信贷战略定位,重在把握结构性机遇、防控结构性风险。
二、审慎稳健。秉承“风险为本”的基本原则,真正回归信贷经营风险本质。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坚决摒弃超越风险控制能力的“规模情节”和“速度情节”,切实实现信贷业务发展与有效把控实质风险能力相匹配,真正做到“放的出去,收的回来”,实现理性审慎经营,稳定健康发展。
四、客户优选。客户是信贷立业之本,坚持“不惟大小、不惟行业、不惟期限、不惟品种、只惟优劣”的客户准入原则,真正贴近客户、了解客户,提供恰当、便捷、优于同业的金融服务,获取优质客户服务机会。
五、专家治贷。银行稳健运营的关键在人,要把信贷专家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专家立行,建立具备精深专业能力的信贷经营管理团队。
六、责任落实。信贷经营的关键在于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贷责任要与职责、权限匹配。要真正落实各级信贷经营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在加强集团统一管理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一级(直属)分行、二级分行信贷经营主体责任。
什么是信贷文化?
信贷文化是指信贷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作用力具有持久性特征.信贷员、管理人员是信贷文化的载体,信贷管理工作要用现代先进的信贷文化来规范信贷经营行为
对于重塑信贷文化和加强信贷文化建设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